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困难(0.15) |
1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鹧鸪天·博山寺作

辛弃疾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御,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注]①该词作于作者40来岁遭谗落职之时。②语出《世记新话·品藻》,表达坚守自我的志向。③语出杨雄《法言·问神》,表达不依附权贵之意。④语出《丐论》:“古人乡无君子,则与云山为友;里无君子,则与松竹为友;座无君子,则与琴酒为友。”

1.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词的一项是(        )。
A.激情昂扬
B.平淡闲逸
C.激愤深沉
D.幽默风趣
2.本词富于议论,也借助精选意象来表达思想情感:全词四句中哪一句最能体观这一特点,请结合具体意象赏析。
3.词这种体裁,一般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本词却另辟蹊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2 .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玉楼春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hú)皱:有皱褶的纱。

1.本词上片写景,下片言情。下片所言何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历来为人激赏,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2020-01-08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六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

黄庭坚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注]①鬖鬖(sān):形容柳条纷披下垂的样子。②挼:揉控。③故故,故意,特意。
1.请简要赏析这首词写景的艺术特色。
2.请简要赏析“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三句中词人的形象特征。
2020-01-06更新 | 2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如皋中学、徐州一中、宿迁中学三校2019-2020学年高三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邯郸,今属河北。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交待诗人身处邯郸驿馆时恰逢冬至。由于冬至日是唐朝重要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抒写了诗人的羁旅之思,感情朴实真挚。
B.第二句描写诗人孤灯下形影相吊的情状:双手抱膝,枯坐在灯下,只有形与影相随,孤寂难耐。“影伴身”不直言孤单,却更显独处的寂寞。
C.第三句写诗人对家中人深夜久坐的想象。“想得”从对方着笔,转入虚写,耐人寻味。
D.末句主要写家人责怪远游之人不思还乡。此诗塑造了漂泊异乡却恬然自安的诗人形象。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19-12-31更新 | 398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届新高考语文模拟导航卷(浙江卷)
古代诗歌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开愁歌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

【注释】本诗为作者途经陕西华山时所作。衣如飞鹑:衣衫褴褛。旗亭:酒肆。(shì):抵押。豗:冲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景:秋风萧瑟,百草干枯,华山苍碧的身影在傍晚中寒意愈浓。
B.三、四句中,“枯兰”形象写出了人生失意的悲苦,也喻指诗人高洁的品格。
C.九、十句乐景写哀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诗人却愁绪满怀、把酒唤天。
D.最后两句点题,写酒肆主人劝解诗人应保养身心,不要为世俗之物所困扰。
2.“临歧击剑生铜吼”句借“击剑”这一动作抒发情感。下列诗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所抒情感与“临歧”句最接近的一项是
A.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李颀《别梁锽》)
B.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C.尔奋空拳彼击剑,水纵长澜火飞焰。(李咸用《西门行》)
D.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张咏《淮西有答》)
3.本诗七、八两句写到以物换酒,从中可看到诗人的形象。请结合这两句诗,分析诗人的形象。
2019-12-24更新 | 24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八咏楼

李清照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注】①八咏楼:在宋婺州(今浙江金华),绍兴四年,李清照避难金华。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千古风流八咏楼”,可以说写尽八咏楼之气魄,笔调轻灵潇酒,比摹真写实更为生动传神。
B.“江山留与后人愁”紧承前句,通过写八咏楼这样千古风流的名胜,引发诗人慨叹身世之苦。
C.“水通南国三千里”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婺州水道非常密集,可以深入江南“三千里”。
D.诗人非常重视文字技巧,气势恢宏而又婉转空灵,这样写来,有助于作品风格的多样化。
2.有人点评此诗“愁肠中充满豪气和壮阔”,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019-12-23更新 | 333次组卷 | 4卷引用:2019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一单元检测卷3
古代诗歌阅读 | 困难(0.15) |
7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岁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内容看,本诗属于思乡抒怀。
B.从体裁看,本诗属于七言律诗。
C.“残灯去焰”“炉香成灰”暗写时间的推移。
D.“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
2.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哀婉悲凉B.清幽质朴C.凄楚含蓄D.旷达闲适
3.有评论称“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为“妙想之辞”,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赏析。
古代诗歌阅读 | 困难(0.15) |

8 . 南柯子

宋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而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释:①啼红:花朵上逐渐聚成水珠,像噙着眼泪。③沟塍(chéng):农田的水沟和田埂。③三农:指一年中的三次农忙,春耕、夏耘、秋收。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两句描绘出令人欣喜的雨前征象,浓云密布,山色阴暗,使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也有了寒意,这里的布景设色为降雨作铺垫。
B.“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写农民见到娇美的花朵被雨水打湿、摧落而心生怜惜。词人劝慰他们,不要留连光景,或闻风而起喟叹,或见落花而感伤,叹不遇、惜流年。
C.“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两句,以赞美的笔调活画出一幅冒雨耕作图:广大农民不避风雨,不辞劳苦,乘春雨而耕作。
D.“民以食为天”,词的最后“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体现出降雨前农民的普遍理:对农民来说,犁透了田,灌足了水,来年有个好收成,才是最要紧的事。
2.有人说“数枝幽艳湿啼红”写花极具特色,试结合词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19-12-09更新 | 2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①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②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③脊令:鸟名,即鹡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正面写离别的哀痛,离家万里的边远之地,兄弟相对,情深谊长,忘记了是谪居异乡,自然界动物的哀啼悲鸣陡然使他从幻想中清醒过来,掀起感情的波澜。
B.颔联诗人借典故抒发了自己抱负落空的苦闷,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畅享天伦之乐。
C.尾联写自己归家遥遥无期,所以船走了很远还依依不舍频频回首,从今往后就只能借助经常写信来聊以自慰了。
D.整首诗感情深笃,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遭受挫折之后,兄弟二人分手时离别哀伤之情,善用典故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2.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2019-12-06更新 | 28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15·上海·模拟预测
古代诗歌阅读 | 困难(0.15) |
10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秋风辞①

(汉)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①秋风辞:汉武帝刘彻晚年时,一年秋天视察河东,与群臣泛舟汾河,一边观赏风景,一边设宴饮酒,触景生情,即兴而作。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楚辞
B.近体诗
C.古体诗
D.歌行体
2.对本作品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诗人用了“秋风”“白云”“草木”“归雁”等意象,勾画了一幅凄美的河东晚秋图,字里行间流露出感伤之情,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B.三、四两句运用写实手法,先具体描绘了兰草的秀丽,菊花的清香,后直接写出对佳人的怀念之情。
C.五、六、七句描绘中流泛舟、君臣宴饮的欢乐景象,并借助“泛”“济”“横”“扬”“鸣”发”等动词极力描写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
D.整首诗诗人以景物起兴,接着写楼船中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易逝作结,描写、记叙、抒情熔于一炉,耐人寻味。
3.结合作品,分析这首诗最后两句的作用。
2019-12-04更新 | 2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猜题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