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21-22高一下·全国·课前预习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1 . 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 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 山。’” 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
2022-03-04更新 | 357次组卷 | 3卷引用:09 说“木叶”-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下册)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作。一般认为这是诗人写给妻子王氏的一封“家书”,当时诗人身处巴蜀,妻子远在长安,夫妻伉俪情深,适逢秋雨之夜,诗人作此诗遥寄爱妻以慰相思。但也有学者指出,这首诗实际上是诗人寄给友人的。


以下最能支持“是诗人寄给友人”观点的一项是(     
A.李商隐之妻王氏卒于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而此诗作于大中七年,此时诗人处无妻状态。
B.“西窗”在古代专指客房、客厅,起自尊客于西的先秦古礼,并为后世所习用,唐诗中也常沿此传统。
C.明清小说戏曲中经常将家庭塾师或官员幕僚称为“西席”“西宾”,李商隐也曾经有一段幕僚生涯。
D.温庭筠《舞衣曲》中有“回颦笑语西窗客,星斗寥寥波脉脉”句,就是在叙写作者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2022-01-27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3 . 下列语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误的一项是(     
A.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被剧中的不幸者的苦难遭遇感动得伤心流泪的观众,尽管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人身为暴君,屡屡对敌人滥施酷刑。如嗜血成性的苏拉,对不是由他造成的痛苦,也是很伤感的。(比喻论证)
B.对时间的态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没有理想的人,不懂得人生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对比论证)
C.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引用论证)
D.但是,这些五花八门谬论,根本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它们连同“四人帮”另立的“真理标准”,一个个都像肥皂泡那样很快破灭了。(比喻论证)
2022-01-26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4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乡土本色》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有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B.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5 . 下列关于费孝通《乡土中国》中选文的观点及内容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B.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
C.人治和法治之别,不仅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且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D.在乡土社会中,充分满足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个人的欲望,“社会就会形成一个最好、最融洽的秩序”。
2022-01-18更新 | 31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关于《乡土中国》内容的解说,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B.人类的学习是依靠记忆能力,经过反复磨练,改造自身那些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适应新方法的过程,就是要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
C.《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中,作者认为推行“文字下乡”并不十分迫切,因为文字和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也可以通过“眉目”等其他方式来传递情感。
D.乡下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乡土社会在长期的相处使他们甚至不用面对面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方,而文字的传递信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确使用。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7 . 有同学设计了整本书的内容框架图,大家在交流中有以下意见,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中将乡土本色诠释为三种权力是不合适的,乡土本色应该从人与空间、人与时间、人与人的关系等角度来诠释。
B.三种权力中突出教化权力是对的,这种权力源于社会合作,被教化者无选择余地,相对比较稳定,但图中忽视了在社会变迁之际的时势权力。
C.抓住“差序格局”作为关键概念,并试图梳理出它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个思路不错。但是它与教化权力的因果关系错位了。
D.最右边的四项内容不是并列关系,“文字可下乡”与其他三项不是一个维度的,应该是其他三项带来的一个结果。
8 . 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窦娥冤》中窦娥已不再相信天地、鬼神、官府所代表和维护的封建秩序,但又不得不寄希望于依靠天地、鬼神、官府来帮助自己洗刷冤屈,深刻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无法自我解决的内在矛盾。
B.《哈姆雷特》中有“生存还是毁灭”大段独白,语言雄辩华丽,思想深刻复杂,情感含蓄深沉,展现了哈姆雷特崇高的精神境界,也揭示了他性格上犹豫不决、耽于沉思的弱点。
C.《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开篇运用精妙的比喻来总结评价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之于1848年革命的意义,同时极力赞扬无产阶级革命的威力,揭示革命即将到来的历史趋势。
D.《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开头用了讳饰的手法,委婉地说明马克思逝世的情景。“停止思想了”“永远睡着了”等含蓄的说法,体现作者无限的遗憾、不舍与悲痛之情。
9 .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故事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刘邦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叙事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
B.《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从树木、流水常见现象入手,以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善始善终。
C.《促织》成名一家因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D.《六国论》作者在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分论点时,主要运用了事例、引用、假设等论证方法,对韩、魏、楚三国贿赂秦国的弊端进行论述。
20-21高二下·全国·课时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10 . 下列几句分别运用的说明方法,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1)梦想你们也在设计其他的异想天开的技术,例如物质——反物质发动机(一种能将在空间广泛分布的氢原子聚集和集中起来用作核燃料的新发明)。
(2)我们现在所用的化学推进火箭不能提供完成远程飞行所需的推力。
(3)光年是光在真空中传播一年的距离,约为5.9万亿英里。
(4)岩石从高层建筑物上落下时,1秒钟后速度达到32英尺每秒,2秒钟后为64英尺每秒,3秒钟后为96英尺每秒,依此类推每秒钟增加32英尺。
A.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分类别B.举例子 作比较 下定义 列数字
C.下定义 分类别 列数字 作比较D.下定义 分类别 作比较 列数字
2021-04-20更新 | 239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3课 自然选择的证明-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