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22-23高一上·山西晋中·期中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归隐与入世的两难抉择,曾困扰了无数英雄和才子,其中享誉盛名的,当属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其率性任情、不苟同于流俗的情怀备受后世名人雅士推崇,影响极大。

然而,这位“隐逸诗人之宗”是否果真自始至终甘于远离政治经济舞台,种豆南山下,乐此而不疲呢?

其最为后人称道的、代表其“淡泊气节”“隐逸志向”的作品,当推《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和《饮酒》等。

可事实上,我们需要多维解读陶渊明。他曾几番入仕,一腔热血,满怀抱负:效仿东汉田畴,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读<山海经>》第十首:“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感慨机遇已失,徒怀雄心。细读这些篇章,又哪里有什么“恬淡静穆”和“傲视功名”?

归隐田园几年之后的诗作,却是愁苦渐深,看不出所谓“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忍受种田的劳苦,是为了糊口和免祸。田园生活已不再“浪漫”,而是透出几分无奈。

僻居乡村多年后,《怨诗楚调示虎主薄邓治中》中,字里行间,处境困苦更甚,心情忧怨更深:“炎火屡焚如,螟域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旱灾、虫灾、风灾、水灾轮番来袭,饥寒交迫中度日如年,如“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此时心境,不知是怨还是悔?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气已经荡然无存。

显然,陶渊明的辞官归隐,与其说是出于“崇尚自然”的本心,毋宁说是无可奈何的逃避。只是,田园生活远远不是“恬淡浪漫”这一种底色,南山除了野菊花,还有螟蜮蝗虫、饥馁贫乏和寂寥孤衷;而人,永远不可能饿着肚子体验田园风光。

可叹后人,只见其“归去来”的铮铮傲骨、东篱采菊的悠闲自在,却对他后期的困顿愁苦、挣扎怨叹只字不提,更鲜有人正视高适笔下的感慨:“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而对陶氏“挂印辞官”极尽推崇与美化,号召世人起而效仿之,岂非断章取义,误尽天下书生?

(摘编自林永芳《南山岂止野菊花》)

材料二:

宋人对陶渊明有“知道”“闻道”“见道”的评价,是把陶渊明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理想模式、一种理想境界,认为他代表着一种很高的价值取向,把他定位成一种传统文化模式的价值符号。

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可以把注重事功,以“志于道”作为人格理想,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功利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文化模式称为“载道文化”;而把超越社会功利,追求人生的审美境界,注重个体的精神需求,以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文化模式称为“闲情文化”。载道文化关乎国家社稷、人伦纲常、政教风化、经济仕途,有着鲜明的社会功利性;而闲情文化则关乎个体之情致、志趣、风神、气度等,往往表现为一种悠闲散淡的情怀、一种玄澹雅致的意境、一种高远脱俗的韵致。

闲情文化在滥觞时期是生活优裕、精神空虚的魏晋名士们的“专利品”,它是作为儒家传统的对应物出现的,往往带有狂放、怪诞的色彩。而陶渊明的意义正在于:他以自己独特的人生实践将在魏晋名士那里既有几分放诞又有几分做作的“闲情”化为一种高雅而平实的、能够为人们普遍实践的人生艺术。

陶渊明心中有一个庄子式的价值判断:权势、功名、贪欲等都是违反自然的异己力量,个体精神应当从“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受制于外物的功利满足是卑微渺小的,而个体精神上的自适才是最值得珍视的;对名利地位声誉的功利追求,远远比不上超功利的精神享受,况且那些功利的追求和满足又往往是以身心屈辱为代价的。

陶渊明虽然归隐了,但他的心并不是一眼干涸的深井。在月白风清的夜晚,他因“有志不获骋”而悲愤难眠;为了寄托对残暴政治的不满,他写下了热情豪放的《咏荆轲》;在《读<山海经>》组诗中,他更是“借荒唐之言,吐岔涌之情”。这些诗篇展示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悲烈情怀,让人们看到了陶渊明性格中执着激烈的一面。而对于固穷之节的坚持和对于道义的追求,也同样表现着陶渊明的执着,这在《咏贫士》《拟古》等诗中都可以看到。对于生命的流逝、物质生活的匮乏,他也“每每多忧虑”,不能无动于衷。可见作为高士的陶渊明对于世事、人生、生命都有相当的执着。执着与通达在他身上体现了完美的统一。这貌似矛盾的两面却和谐地构成了一个入世极深而出世甚远的境界:他心里有许多牵挂羁绊,想得极深,盼得极切——这是他入世极深的一面;他能够从那些牵挂羁绊中解脱出来,从从容容地从荆棘遍生、浊流纵横的人间世走过,神情散淡,气韵飘逸——这是他出世甚远的一面。在人生这出悲喜剧中,陶渊明能“进”能“出”,从容自然。

(摘编自韦凤娟《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林永芳看来,归隐还是入世是困扰无数英雄和才子的话题,在对这两者进行思考与取舍的人之中,陶渊明无疑是最为著名的。
B.虽然陶渊明是隐逸之宗,但林永芳否定了他的隐逸行为,认为他并不甘心远离政治经济舞台,隐逸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逃避。
C.相较于载道文化,闲情文化关乎个体之情致、志趣等,重视个体的精神需求,具有超越社会功利的一面,因而对士人影响更大。
D.在韦凤娟看来,《咏贫士》《拟古》《咏荆轲》《读<山海经>》等虽然体现了陶渊明不同的思想情感,但都展示出其性格中执着的一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曾经雄心满怀,志向高远,如效仿田畴参与政事,也写下诗作以自勉,但作为闲情文化的代表,我们须弱化他积极入世的一面。
B.依据林永芳的观点,虽然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描写了恬静怡人的田园风光,但是陶渊明此时的处境并不一定是恬淡浪漫的。
C.因为陶渊明描写种田劳作的辛苦和各种自然灾害轮番来袭时处境艰难的诗歌很少,所以后世之人很少提及他的困顿愁苦、挣扎怨叹。
D.闲情文化经过陶渊明的升华后少了一份狂放和怪诞,多了一份高雅和平实,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理想模式,是一种人人都要实践的人生艺术。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道德经》
B.孙子荆雅敬王武子。武子丧,子荆临尸恸哭,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世说新语·伤逝》
C.采采芣莒,薄言采之。采采芣莒,薄言有之。——《诗经》
D.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易坠;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则空趣难持。——《小窗幽记》
4.韦凤娟认为宋人把陶渊明定位成了一种传统文化模式的价值符号,这种“价值符号”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有人认为林永芳与韦凤娟都能立体地解读陶渊明。请结合材料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
2022-11-18更新 | 272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

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


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B.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C.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D.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有多种纪年法,“晋出公十七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C.“韩、魏翼而击之”的“翼”指两侧,与《鸿门宴》中“翼蔽沛公”相同。
D.侯,古代的一种爵位等级。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直掌控着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B.臣子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便请求出使齐国。
C.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
D.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
(2)“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5.韩、魏二子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请从文中找出动作描写的语句来加以佐证。
2022-11-11更新 | 576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鄂西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若水先生传

(清)张岱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初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主人墙隅烋烋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①僦(jiù):租。②桯:床前的小桌。③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④班荆:布草而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皆班荆/主人墙隅烋烋/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B.客皆班荆主人/墙隅烋烋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C.客皆班荆主人/墙隅烋烋/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D.客皆班荆/主人墙隅烋烋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皇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首创者是汉武帝刘彻。
B.避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专指对逝去的尊长不直呼或书其名,如文中的“讳煌”。
C.廷试,即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D.癸未,乙丑,是时间名词,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若水刚踏入仕途,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
B.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
C.余若水清高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见了面,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会上的事。朋友救助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
D.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若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操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反映了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
(2)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
2022-09-2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建业国际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及汉兵起,更始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干邺。光武见之甚欢。禹进说曰: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光武大悦。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禹遣诸将逆击于解南,大破之,斩参首。于是王匡、成丹等合军十余万,复共击禹,禹军不利。会日暮,军师韩歆及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明日癸亥,匡等以六甲穷日不出,禹因得更理兵勒众。明旦,大破匡军。是月,光武即位于部,使使者持节拜禹为大司徒。是时三辅连覆败,赤眉所过残贼,百姓不知所归。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禹所止辄停车住节,以劳来之,垂发戴白,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帝嘉之,数赐书褒美。十三年,天下平定,封禹为高密侯。天下既定,常欲远名势。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资用国邑,不修产利。帝益重之。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居岁余,寝疾。永平元年,年五十七薨,谥曰元侯。

(节选自《后汉书·邓禹传》)


注:①更始,指公元23年-25年,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建立的更始政权。②赤眉、青犊,当时地方上很有实力的军事集团。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
B.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
C.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
D.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汉代指崤山以东地区。《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与此处同义,与现在的山东省不同。
B.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京兆尹、左冯翊、有扶风)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选文中指后者。
C.六甲穷日,古代以干支相匹配纪日,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故称癸亥为“六甲穷日”,古人认为这一日不吉利。
D.东向,室内座次方位,以坐东向西为尊,选文中表明显宗以师礼待邓禹,这与古人称受业之师为"西席"一样,是将老师置于尊位以表尊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禹十分聪颖,少年时代就能通读诗书,在京师求学时结识了光武帝,他认为光武帝必成大器,于是一意追随。
B.邓禹认为更始政权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并不可怕,建议光武帝应该招揽天下英雄豪杰,成就帝业,解救万民。
C.邓禹英勇神武,打败并斩杀更始大将樊参,又带兵攻打王匡、成丹等人的军队,步步紧逼,使王匡整日不敢出兵。
D.邓禹家教严格,对子孙教养得法,可以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正直清廉,一切用度都取自封地赋税,不谋私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日暮,军师韩歆及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
(2)禹所止辄停车住节,以劳来之,垂发戴白,莫不感悦。
5.邓禹为何能够深得光武帝信任?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05-28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名校联盟优质校2021-2022学年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房玄龄、王珪掌内外官考,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奏其不平,上命侯君集推之。魏征谏曰:“玄龄、珪皆朝廷旧臣,素以忠直为陛下所委,所考既多,其间能无一二人不当!察其情,终非阿私。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徇国也。”上乃释不问。

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以为:“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傥蒙录此哀鸣,死且不朽!”

玄龄之子遗爱尚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七月癸卯,薨。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珪、征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B.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C.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D.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台阁,是尚书台的别称,文中即为此意,后也用来泛指中央政府机关。
B.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行礼人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虔诚。
C.中国,古代多泛指我国中原地区,文中的“中国”是指当时的唐王朝。
D.癸卯,六十干支之一,可以纪年、月、日,文中“癸卯”是用来纪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房玄龄每次与杜如晦商议朝政,皇上都让如晦做决断,而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策略,房、杜二人配合默契。
B.权万纪上奏说房玄龄、王珪考核朝廷内外官员不公正。唐太宗命人核查实情,后经魏征劝说,不再追问。
C.唐太宗东征高丽之时,群臣无人敢于反对,而房玄龄认为自己作为深受皇帝厚恩的重臣,有责任进行劝阻。
D.太宗对房玄龄关爱有加,他们不仅结为儿女亲家,而且在他病情危重的时候,太宗亲临探视,悲伤不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徇国也。
(2)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
5.唐人柳芳评价房玄龄“德亦至矣”。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德”表现在哪些方面。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战             河:黄河
B.范增数项王             目:递眼色
C.刑人如恐不             胜:胜利
D.大王来何             操:拿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日事何如             学者必有师
B.其意常在沛公             师道之不传久矣
C.如今人方刀俎             无能也已
D.得复见将军             青,取之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B.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听。
4.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022-05-25更新 | 25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年湖南省普通高中高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郦绩溪和诗序

[明]徐渭

①今之和人诗者,非欲以凌而压之,则且求跂而及之。未必凌且压且及也,而胜心一起,所得者少,而所失者多矣。

②古之和诗,其多莫如苏文忠公在惠州时和渊明之作,今咏其词,皆泛泛兮若白鸥,悠悠兮若萍之适相遭,盖不求以胜人而求以自适其趣。而不知者误较其工拙,是犹两人本揖让,未有争也,而眩者曰彼拳胜,此肘负,不亦可笑矣乎?

③郦君之簿绩也,取苏文定公之诗而和之,多至百四十馀首,其数几及文忠公之于渊明;其嬉游傲睨,而不屑屑于工拙,亦犹文忠公之于渊明也。盖君之所负者大,不得其大而试于小,此所以不免于鸣鸣,而负屑屑于工拙,则适以成其小矣,而岂君之意哉?

④校君诗者,不识解此意否?有不解,君当自解之也。

1.对第①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和诗的人一旦有了求胜心,就会得不偿失。
B.古代和诗,数量之多要数苏轼和陶渊明的作品。
C.苏轼与陶渊明的文风,都飘逸自然,温文尔雅。
D.强行比较古人和诗的精巧与拙劣,是不可取的。
2.第②段中作者认为苏轼的作品“皆泛泛兮若白鸥,悠悠兮若萍之适相遭,盖不求以胜人而求以自适其趣”,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请结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加以分析。
3.诸子散文在论述道理方面自有巧妙之处。请比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节选)与本文在论证手法上的不同之处。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022-05-09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格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乙)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B.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C.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D.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罔,本义是指渔猎用的网,引申义是天网、法网,也指结网等。“学而不思则罔”的“罔”则不是此意。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泛指短箭。
C.“书”即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南华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细微小节处。
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C.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要抛弃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D.《史记》上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5.乙文体现了老子哪些思想主张?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弟克公为御史,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城墙),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

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里。绍兴中,谥忠确。

(选自《宋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
B.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
C.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
D.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代用于表示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关系。如“从弟”“从兄”“从子”“从父”等。
B.劾,古代官员和百姓检举官吏罪状的行为,与《苏武传》“劾大不敬”中“劾”的意思相同。
C.庙,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还可指供奉祭祀名人的处所。随着佛教的传入,后来佛教寺院也俗称庙。
D.闾,《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闾,侣也。二十五家相群侣也。”文中泛指百姓聚居之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克戬不畏奸邪,依法施政。在担任吴县知县时,他坚持原则,绝不妥协,依法打击地方豪强,震慑了邪恶势力。
B.张克戬英勇抗敌,善用谋略。宣和七年十二月,金兵侵犯河东,张克戬在太原全力抵抗,先除敌人内应,后以奇兵致胜。
C.张克戬誓死报国,忠贞不移。靖康元年,汾州又遭兵燹,孤城无援,已入绝境。金人送来劝降信,他不拆看就直接烧掉。
D.张克戬忠义干云,令人敬仰。十月初二,汾州城破,张克戬身穿朝服壮烈殉国,连敌人都为之奉尸礼葬,拜祭立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
(2)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荀羡字令则。清和有准。才年七岁,遇苏峻难,随父在石头,峻甚爱之,恒置膝上。羡阴白其母,曰:“得一利刀子,足以杀贼。”母掩其口,曰:“无妄言!”年十五将尚寻阳公主羡不欲连婚帝室乃远遁去监司追不得已乃出尚公主拜驸马都尉弱冠,与琅邪王洽齐名。穆帝以为抚军参军,征补太常博士,皆不就。后拜秘书丞、义兴太守。征北将军褚裒以为长史。

既到,裒谓佐吏曰:“荀生资逸群之气,将有冲天之举,诸君宜善事之。”寻迁建成将军、吴国内史。除北中郎将、徐州刺史,监徐兖二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殷浩以羡在事有能名,故居以重任。时年二十八,中兴方伯,未有如羡之少者。羡寻北镇准阴,屯田于东阳之石鳖。寻加监青州诸军事,又兖州刺史,镇下邳。羡自镇来朝,时蔡谟固让司徒,不起,中军将军殷浩欲加大辟,以问于羡。羡曰:“蔡公今日事危,明日必有桓文之举。”浩乃止。及慕容俊攻段兰于青州,诏使羡救之。俊将王腾、赵盘寇琅邪、鄄城,北境骚动。羡讨之,擒腾,盘迸走。军次琅邪,而兰已没,羡退还下邳。是时,慕容兰以数万众屯汴城,甚为边害。羡自光水引汶通渠,至于东阿以征之。临阵,斩兰。帝将封之,羡固辞不受。先是,石季龙死,胡中大乱,羡抚纳降附,甚得众心。以疾笃解职。后除右军将军,加散骑常侍,让不拜。升平二年卒,时年三十八。帝闻之,叹曰:“荀令则、王敬和相继凋落,股肱腹心将复谁寄乎!”追赠骠骑将军。

(节选自《晋书·荀羡传》)


[注]桓文:齐桓公和晋文公,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的国君,春秋时期的霸主,二人都以“尊王”相号召而成就霸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五/将尚寻阳公主/羡不欲连婚/帝室乃远遁去/监司追不得/已乃出尚公主/拜驸马都尉/
B.年十五/将尚寻阳公主/羡不欲连婚帝室/乃远遁去/监司追/不得已/乃出尚公主/拜驸马都尉/
C.年十五/将尚寻阳公主/羡不欲连婚/帝室乃远遁去/监司追/不得已/乃出尚公主/拜驸马都尉/
D.年十五/将尚寻阳公主/羡不欲连婚帝室/乃远遁去/监司追不得/已乃出尚公主/拜驸马都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而体犹未壮,故称。后用以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B.屯田,汉以后政府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饷和税粮。
C.追赠,是在官员退休或去世后加封某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封、追晋。
D.领,指在原有官职之外又兼任其他官职,一般是兼任较低的职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羡很有个性,遇事颇有主见。他七岁时深受谋反的苏峻喜爱,却暗地里有杀贼之念;在殷浩询问蔡谟一事时也有不同见解。
B.荀羡不慕荣利,多次辞不就命。将迎娶公主时他逃跑了;先后被授职抚军参军、太常博士、右军将军、散骑常侍,却均未接受。
C.荀羡极有声望,深得皇帝信任。他年轻时就与王洽齐名,任职时被殷浩认为处事有能力,死后又被皇帝评价为重臣和心腹。
D.荀羡骁勇善战,屡次立下军功。王腾、赵盘侵犯琅邪、鄄城时,荀羡讨伐他们,捉拿了王腾,打跑了赵盘,同时斩杀了慕容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荀生资逸群之气,将有冲天之举,诸君宜善事之。
(2)时蔡谟固让司徒,不起,中军将军殷浩欲加大辟,以问于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