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7 道试题
1 . 阅读《雷雨》的两个节选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节选一】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鲁侍萍   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周朴园   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

周朴园   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吗?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侍萍   (低头)哦。

周朴园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

周朴园   好,好,好,那么,你现在要什么?

鲁侍萍   (停一停)我,我要点东西。

周朴园   什么?说吧。

鲁侍萍   (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周朴园   你想见他?

鲁侍萍   嗯,他在哪儿?

周朴园   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

鲁侍萍   不过是什么?

周朴园   他很大了。

鲁侍萍   (追忆)他大概是二十八了吧?我记得他比大海只大一岁。

周朴园   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鲁侍萍   哦,你以为我会哭哭啼啼地叫他认母亲吗?我不会那样傻的。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你不要怕,我就是告诉他,白白地增加他的烦恼,他自己也不愿意认我的。

周朴园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   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

周朴园   (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   (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

【节选二】

鲁大海   (惊,怒)怎么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就白打了吗?(又看电报,忽然笑起来)哼,这是假的。你们自己假造的电报来离间我们的。(笑)哼,你们这种卑鄙无赖的行为!

      (忍不住)你是谁?敢在这儿胡说?

周朴园   萍儿!没有你的话。(低声向大海)你就这样相信你那同来的几个代表吗?

鲁大海   你不用多说,我明白你这些话的用意。

周朴园   好,那我把那复工的合同给你瞧瞧。

……

鲁大海   哦,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就领教过,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   你胡说!

鲁侍萍   (至大海前)别说了,走吧。

鲁大海   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   (厉声)下去!

仆人们   (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   (对仆人)你们这些混账东西,放开我。我要说,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忍不住气,走到大海面前,重重地打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大海立刻要还手,但是被周宅的仆人们拉住。

      打他!

鲁大海   (向周萍高声)你,你!(正要骂,仆人一起打大海。大海头流血。侍萍哭喊着护大海)

周朴园   (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   (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您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   (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抱着大海受伤的头哭)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亦下。

1.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和表现手段。主要指剧中的人物的性格冲突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既可以是人物的外部动作,也可以是人物的内心活动。节选二的戏剧冲突表现在哪里?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2.三处画线部分是对鲁侍萍三次“哭”的描写,请结合台词及舞台说明的内容,谈谈鲁侍萍这三次“哭”背后的心理及其变化。
3.钱谷融说周朴园,“你忘了你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啦!”曹禺谈周朴园,“是真实的,绝对是真实的。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根据选段内容,结合钱谷融和曹禺的解读,试分析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
2021-04-12更新 | 37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教材】第二单元期中综合复习达标检测-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的节选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窦娥冤(节选)

【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卜儿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那,兀的不痛杀我也!(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甚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哪?(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甚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哈姆莱特(节选)

哈姆莱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

哈姆莱特   出家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出家去吧。你的父亲呢?

1.阅读《窦娥冤》和《哈姆莱特》节选部分,分别概括窦娥与哈姆莱特的形象特点。
2.王国维曾评价关汉卿的剧作“其言曲尽人情”。请以节选语段的【二煞】为例,谈一谈作者是如何展现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的。
3.相比于关汉卿《窦娥冤》的“本色派”语言风格,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内心独白则充满了诗情。请结合语段内容,分析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诗化表达”特点。
4.《窦娥冤》《哈姆莱特》作为中西文学史上的两朵艺术奇葩,虽诞生于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却流露出相似的精神内核——对现实的批判。试析语段中窦娥与哈姆莱特的反抗精神。
2021-04-12更新 | 567次组卷 | 2卷引用:【新教材】第二单元期中综合复习达标检测-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
3 .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与《九江》的关系是脉络分明的。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写出《登快阁》那首诗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节选自林庚《说“木叶”》)

【文段二】

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在诗人的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于诗人的脑海里,由模糊渐渐趋向明晰,由飘忽渐渐趋向定型,同时借着词藻固定下来。而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则运用自己的艺术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词藻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意象,进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词藻和意象,一表一里,共同担负着交流思想感情的任务。

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词组上。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如:“孤舟——蓑笠翁”“云破——月来——花弄影”“风急——天高——猿啸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也有一句诗只包含一个意象的,如:“北斗七星高”“楼上晴天碧四垂”。意象有描写性的,或称之为静态的,如“孤舟”“蓑笠翁”;也有叙述性的,或称之为动态的,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意象有比喻性的,如“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有象征性的,如《离骚》中的香草、美人。

一个意象不止有一个相应的词语,诗人不仅追求新的意象,也追求新的词藻。“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用“白骑少年”四字写思妇心中的游子,增强了游子给人的美感。词藻新,意象也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以“红泥小火炉”入诗,词藻意象都新。

诗的意象和与之相适应的词藻都具有个性特点,可以体现诗人的风格。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即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屈原的风格与他诗中的香草、美人,以及众多取自神话的意象有很大关系。李白的风格,与他诗中的大鹏、黄河、明月、剑、侠,以及许多想像、夸张的意象是分不开的。杜甫的风格,与他诗中一系列带有沉郁情调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李贺的风格,与他诗中那些光怪陆离、幽僻冷峭的意象密不可分。各不相同的意象和词藻,体现出各不相同的风格。它们虽然只是构成诗歌的砖瓦木石,但不同的建筑材料正可以体现不同的建筑风格。意象和词藻还具有时代特点。同一个时代的诗人,由于大的生活环境相同,由于思想上和创作上相互的影响和交流,总有那个时代惯用的一些意象和词藻。时代改变了,又会有新的创造出来。这是不难理解的。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1.对文段一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
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
2.根据文段二的内容,给其拟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8个字)
3.运用文段一和文段二中的相关知识,鉴赏下面这首诗颈联中的意象。

江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2021-04-12更新 | 388次组卷 | 2卷引用:【新教材】第三单元期中综合复习达标检测-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①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 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②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③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④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⑤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度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⑥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节选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文段二】

①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对此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曾有人做过考证。

物种这个词在科学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是现代研究者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得出的分类和命名,是相对可靠的。但是,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也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③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是后世一切本草书的源头和基础,其中已记载了青蒿之名,作为草蒿的别名。书中对草蒿的介绍是:味苦寒……一名青蒿。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屠呦呦就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得了提取青蒿素的灵感。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是首部以青蒿为正名的本草书。

④然而,北宋有人发现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草蒿今青蒿也……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这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患。

⑤李时珍《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等寥寥数句。

⑥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植物、两味药。但本草书的这两种药材,在植物学里都是黄花蒿。

(《青蒿素、青蒿、黄花蒿,究竟什么关系?》)

1.文段一和文段二都引用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
文段一:
文段二:
2.阅读文段一第②段,你从屠呦呦列举的大量数据中读出了什么?
3.阅读文段二①~⑥段,概括历史上青蒿和黄花蒿命名混乱的原因。
2021-04-12更新 | 23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教材】第三单元期中综合复习达标检测-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
5 . 课文中屠呦呦与加来道雄的故事可以给我们许多关于探索大自然的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启迪。请补充完成下表。
课文内容探索方法与科学精神
屠呦呦1955年大学毕业,开始中药研究;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青蒿素。
为了寻求答案,查找了大量中医文献。
勇于牺牲
在青蒿素分子中引入新的成分,给发展新的药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加来
道雄
儿时就思考水池中的鲤鱼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
扎实学习
在屋子周期性陷入黑暗的同时,妈妈常常在摇头。
八岁时听过爱因斯坦的故事,此后一直留在脑海。
2021-04-12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教材】第三单元期中综合复习达标检测-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
6 .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日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加来道雄所写的一部科普著作。作者具体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物理理论前沿之一——超空间理论,介绍了超空间的研究历史、通过超空间穿越时空的可能性以及何时方能实际利用超空间理论等知识。
B.反物质是一种假想的物质形式,在粒子物理学里,反物质是反粒子概念的延伸,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与反物质的结合,如同粒子与反粒子结合一般,会导致两者湮灭并释放出高能光子或伽玛射线。
C.《营造法式》是代表我国古代建设科学与艺术巅峰的典籍,记载着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用工、图样等珍贵资料,对研究中国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梁思成先生曾著《营造法式注释》对其进行解释说明。
D.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或者“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2021-04-12更新 | 23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教材】第三单元期中综合复习达标检测-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7 . 下列有关说明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事物进程次序的文章,叫作程序说明文,它是说明文最为重要的一个类别。常见的程序说明文有产品使用书、工艺流程说明、工作进程说明等。
B.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跟程序说明文的重点有所不同,使用的说明方法也完全不同。
C.说明文写作需要遵循几个原则:了解事理,安排写作顺序,选用合适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包括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引用、分类别等等。
D.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最基本特点。为了保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语言应当是严肃、客观的,尽量少使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文学技巧,尽量不要显露作者的情感态度。
2021-04-12更新 | 32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教材】第三单元期中综合复习达标检测-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罗隐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

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

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

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大中十三年(公元859)抵达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自编其文为《谗书》,遭统治阶级憎恶。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始终不第,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②青女:神话中霜雪之神。③行藏:即行止,出行或停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近岁末的深秋,几枝菊花在篱笆边绽放,它们自我欣赏的姿态触发了作者的诗情。
B.颔联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刻画了菊花雪白花瓣、金色花蕊、香气流溢的美丽形象。
C.颔联“裁”“拆”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突出表现菊花的动态之美。
D.“白衣”“青女”写出菊花美丽高洁、不畏寒霜的形象,表现菊花坚贞不屈的傲岸品格。
2.请简要概括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出己虫,比笼中       纳:使进入
B.见鸡伸颈摆扑             旋:顷刻
C.力叮不             释:消失
D.试与他虫斗,虫尽       靡:倒下
2.以下选项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庞修伟             项王默不应
B.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大行不细谨
C.赏成,献诸抚军       入,具告沛公
D.则应节             项王按剑跽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中好事少年找上门一再挑衅成名,强行要求斗蟋蟀,最终其貌不扬的小蟋蟀战胜了形体魁伟的“蟹壳青”。
B.小蟋蟀智斗公鸡有惊无险,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向主人报捷一样,成名看后心中大喜。
C.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先是训斥,后又奖赏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又用金笼装着献给了皇帝。
D.皇帝非常高兴,便下诏赏给巡抚名马和锦缎,没过多久,县令和成名也因为小虫之功得到了好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2021-04-12更新 | 579次组卷 | 3卷引用:【新教材】第六单元 复习提升测试卷—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
10 .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身,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1.下列选项中,相关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
B.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因为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C.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
D.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
2.下列选项中,有关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老,无能为也已”,烛之武连用语气助词,引发多重感叹,传达出他内心的满腹牢骚,让人倍感辛酸。
B.“君之所知”,一个“也”字表明烛之武尽可能以客观陈述的语气,让秦伯相信这一切都是为了秦国着想。
C.“日食饮得无衰”,疑问语气词“乎”看似是平日里闲谈式的问候,恰恰为触龙进谏的成功拆除了第一道屏障。
D.“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采用反问语气,是对已经意气渐平,能听人言的太后的一次助推,结果自然而然赢得了一声“然”。
3.简析烛之武和触龙这两位老臣的出场有何异同?
4.烛之武和触龙这两位辨士的游说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作简要分析。
5.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可以看作是对“烛之武退秦师”的高度评价。请以整句的形式,也拟写两句对“触龙说赵太后”的评价。
2021-04-12更新 | 74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教材】第一单元期中综合复习达标检测-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