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后安石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时有诏舍人院无得申请除改文字,安石争之曰:审如是,则舍人不得履行其职,而一听大臣所为,自非大臣欲倾侧而为私,则立法不当如此。今大臣之弱者不敢为陛下守法,而强者则挟上旨以造令,谏官、御史无敢逆其意者,臣实惧焉。语皆侵执政,由是益与之忤。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安石本楚士,未知名于中朝,神宗在藩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维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开封民避保甲,有截指断腕者,维言之,帝问安石,安石曰:此固未可知,就令有之,亦不足怪。今士大夫睹新政,尚或纷然惊异。况于二十万户百姓,固有蠢愚人所惑动者,岂应此遂不敢一有所邪?帝曰:民言合而听之则胜,亦不可不畏也。熙宁十月,彗出东方,诏求直言,及询政事之未协于民者。安石率同列疏言:先王虽有官占,而所信者人事而已。天文之变无穷,上下傅会,岂无偶合。所传占书,又世所禁,誊写伪误,尤不可知。陛下盛德至善,岂须愚瞽复有所陈。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馀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B.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C.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D.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2.下列对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士有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B.“后安石当国”中的“当”指主持、掌握,与“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意思不同。
C.藩邸,指诸侯或藩王的宅邸,在本文当中具体是指神宗皇帝还未即位时所居住的府邸。
D.“固有蠢愚为人所惑动者,岂应为此遂不敢一有所为邪”,此句中三个“为”意思不同。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自幼喜欢读书,善写文章,长于旁征博引,曾向皇帝进献万言书,安石任职时施行的政策,大多依照万言书上的主张。
B.王安石原是楚地人,起初并不知名,后通过记室韩维的引荐,英才上达天听,最终引起英宗关注,被任命为江宁府知府。
C.当天有异象的时候,神宗下诏征求直言,王安石上疏说;“先王虽然有官方占卜的预言,但他所相信的仍是人为之事。”
D.王安石受到皇帝重用,官至宰相,任宰相期间,因发生旱灾引退,再次担任宰相,一年多后被罢免,他担任宰相总共八年。
4.读了以上选段,你如何评价王安石,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5.请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答司马谏议书》)
(2)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2022-07-19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国外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部分原因是西方思想在五四时代占统治地位以及儒学衰落的结果。国内有学者则认为:“1917年十月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中国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极为难得的历史契机。前者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归为西方思想,后者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归为革命思想,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和客观环境来看,这两种观点都是成立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20世纪初的中国,西方传教士、海外留学生、无政府主义者、民主主义者以及共产主义者等不同的知识群体,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理论都有所接触,对其界说也比较含混。所以,要传播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真正将其视为科学,那是有一个选择的问题,有一个谁来担当传播者的问题。因为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理论的理解是五花八门的,译介的内容也多是零散、片段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一般还仅被视作西方现代学术思潮或流派中的一种,能主动自觉地担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者的角色,那是需要眼光、需要科学的世界观支撑的。

经过比较,我们发现,历史亦证明,在那个觉醒与选择的年代,担负起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忠实传播者职责的,正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有文论史著作已指出;‘五四’前后,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也开始在中国传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面起了先锋的作用。这个判断无疑是准确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五四运动确实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这其中许多早期共产党人,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立下了不朽功劳。他们强调文艺必须面向平民、面向现实、面向革命,可谓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的党纲就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党的初心和使命,直接决定和影响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态度。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面起先锋的作用?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原则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乃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国现实需要的一致性,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文艺理念和文艺追求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高度吻合。换个角度说,是因为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会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找到自己的文艺宗旨和价值目标,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会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帮助中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获得艺术解放和美学权力的思想武器,其他政党、团体和学派是不会也不可能这样去做的。中国共产党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面的先锋的作用,是历史的选择。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帮助中国早期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邓中夏、萧楚女、恽代英等人,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早期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宣传,多是从唯物史观出发,阐明文艺的社会阶级属性,呼吁文艺要为民主革命服务,要求文艺反映劳动阶层的生活,强调进步文艺家要投身于革命,提出建立革命文学,主张共产党要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精髓和主脉的。同时,比较成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是随着‘革命文学’口号的提出,才开始进入中国的。周扬说,革命文学运动是在大革命失败之后旺盛起来的,这个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破天荒的伟大运动。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在当时诚然还未能大量直接地被译介过来,早期共产党人的理论主张还不够完整系统,论述也不免有些模糊和粗糙。但这些主张毕竟是从‘五四’到第一次大革命时期的现实要求出发提出来的,也是他们把刚刚学得的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新文学建设上来的尝试,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董学文《中国共产党百年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外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分别归为“西方”思想和“革命”思想,作者认为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和客观环境来看,这两种观点都是成立的。
B.历史亦证明,在那个觉醒与选择的年代,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担负起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忠实“传播者”的职责。
C.除了中国共产党人,其他政党、团体等根本不会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帮助中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获得艺术解放和美学权力的思想武器。
D.不能因为早期共产党人的理论主张还不够完整系统,论述也不免有些模糊和粗糙就否定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点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得以传播最主要的原因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B.引用周扬的话是为了说明文艺家要投身于革命,就需建立“革命文学”,主张共产党要“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
C.作者条理清晰、思维缜密,多角度地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忠实“传播者”。
D.本文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丰富,论述严谨,说服力强。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让我们认识到应善于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
B.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面起“先锋的作用”,那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C.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确实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准备上立下了不朽功劳。
D.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之路,实质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找到的一条救国救民之路。
4.请简要概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需要哪些条件?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待书一样预备下四份纸笔,便都悄然各自思索起来。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迎春又令丫鬟炷了一支“梦甜香”。原来这“梦甜香”只有三寸来长,有灯草粗细,以其易烬,故以此烬为限,如香烬未成便要罚,一时探春便先有了,自提笔写出,又改抹了一回,递与迎春。因问宝钗:“蘅芜君,你可有了?”宝钗道:“有却有了,只是不好。”宝玉背着手,在回廊上踱来踱去,因向黛玉说道:“你听,他们都有了。”黛玉道:“你别管我。”宝玉又见宝钗已誊写出来,因说道:“了不得!香只剩了一寸了,我才有了四句。”又向黛玉道:“香就完了,只管蹲在那潮地下作什么?”黛玉也不理。宝玉道:“我可顾不得你了,好歹也写出来罢。”说着也走在案前写了。李纨道:“我们要看诗了,若看完了还不交卷是必罚的。”宝玉道:“稻香老农虽不善作却善看,又最公道,你就评阅优劣,我们都服的。”众人都道:“自然。”于是先看探春的稿上写道是:

咏白海棠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大家看了,称赏一回。又看宝钗的是: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李纨笑道:“到底是蘅芜君。”说着又看宝玉的,道是: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大家看了,宝玉说探春的好,李纨才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因又催黛玉。黛玉道:“你们都不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李纨等看他写道是: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只说“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道: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又看下面道是: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探春道:“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李纨道:“怡红公子是压尾,你服不服?”宝玉道:“我的那首原不好了,这评的最公。”又笑道:“只是蘅、潇二首还要斟酌。”李纨道:“原是依我评论,不与你们相干,再有多说者必罚。”宝玉听说,只得罢了。

李纨道:“从此后,我定于每月初二、十六这两日开社,出题限韵都要依我。这其间你们有高兴的,你们只管另择日子补开,那怕一个月每天都开社,我只不管。只是到了初二、十六这两日,是必往我那里去。”宝玉道:“到底要起个社名才是。”探春道:“俗了又不好,特新了,刁钻古怪也不好。可巧才是海棠诗开端,就叫个海棠社罢。虽然俗些,因真有此事,也就不碍了。”说毕大家又商议了一回,略用些酒果,方各自散去。也有回家的,也有往贾母王夫人处去的。当下别人无话。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文本二:

海棠社只有八个成员,共雅集了两次,但在这弥漫着阳春白雪和骨肉亲情的氛围中,在评谁为第一的关键问题上就形成了三个派别。第一派是李纨、迎春、惜春三位社领导组成的诗作水平略逊的中间派,他们在诗社中和稀泥、搞折中。第二派是宝钗和探春的“含蓄浑厚”派,力挺宝钗摘冠。第三派是黛玉和宝玉组成的“风流别致”派,此派在第二次雅集时又加入了湘云,他们呼吁黛玉夺魁。激烈的桂冠之争至少反映出三个问题:宝钗与黛玉文采相当,矛盾是他们关系的主线,这一矛盾有着不可调和性,所以部分《红楼梦》续书让宝钗和黛玉同嫁宝玉,绝对不符合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对宝钗与黛玉这两个人物倾注了同样的感情和笔墨,并无明显的抑扬。对人的亲疏好恶,决定着对诗的亲疏好恶,也就是所谓的“人品重于诗品”,竟然也成了海棠社这个远离利禄社会的文化沙龙的评诗标准。

《红楼梦》中的诗社除海棠社外,还有后来的桃花社等,从前到后也有不少作诗、评诗的描写,但都不及海棠社这样剑拔弩张、锋芒毕露,海棠社评诗集中展现了大观园内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入地研究海棠雅集,对于了解大观园中微妙的人际关系,对于了解红楼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甚至对于了解曹雪芹的诗学思想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节选自陈霞、杨桂华《海棠诗社的桂冠之争》)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海棠诗社,通过典型场景片段写众人咏白海棠各言志趣,展现了大观园中黛玉、宝玉、宝钗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B.这是《红楼梦》中海棠诗社的第一次雅集,行文上体现了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结构特征,起了照应和伏笔作用。
C.选文重点表现了黛玉创作诗歌时构思专注、才思敏捷。黛玉一挥而就前用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作了铺垫。
D.诗社雅集不仅反映了《红楼梦》中大观园文化生活的风雅,也展现了复杂的人物关系,文中的诗歌中多有暗示和隐喻的成分。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两次海棠雅集进行了综合分析,按照评谁为第一的立场将与会的人物划分为三个派别,这让文章的层次显得更清晰。
B.宝钗和黛玉的艺术才能各有千秋,作者认为曹雪芹对于两人倾注了同样的情感和笔墨。本文作者也并没有将宝钗、黛玉分高下。
C.《红楼梦》中的作诗和评诗情节,丰富了作品内容,也提升了全书的文化品味。其中,海棠诗社及桃花社的情节都是典型情节。
D.海棠雅集集中展现了贾府内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对海棠雅集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作品表现的人际关系、人物形象。
3.大观园也可说是“青春王国”,园里有青春的美好,试结合文本一进行简要分析。
4.文本二说海棠雅集评诗“剑拔弩张、锋芒毕露”,文本一中哪些情节体现了这种情形?请简要概括。
2022-07-19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清兵学是我国古典兵学发展史的最后一环,担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在特殊的内外际遇之下,兵学在明代晚期和清代晚期都迎来了空前发展的繁荣期。不同类型的兵书纷纷诞生,仅就数量而言,明清兵书毫无悬念地占据着历史之最。

历史进入明代之后,兵学研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更有质量的兵书大多诞生于明代中晚期。这一现象的出现,多少与明廷当时面临的外患有关。如郑若曾编撰《筹海图编》,就海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结合抗倭战争之需总结海洋战法。明代中晚期的兵书,大多关注海防问题,这对传统兵学形成了很好的补充。

在明代,造船技术、兵器技术,尤其是火器技术,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造船技术的进步,一度给了国人拥抱海洋的机遇。火器技术的提高,则推动了兵学理论发生改变。随着火器种类的不断增加,明军开始设立专门的火器部队,战法也围绕火器而制订。因此,军事学术、战术思想及建军思想等,都在快速地发生变化。明代兵书中也有不少围绕火器而展开,如《火攻挈要》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传统兵学发生转型和变革。

还需要看到的是,军事地理研究也在其时获得重视并取得重要进展。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通过对区域地理的研究并结合军事历史的深度分析,揭示了兵要地理研究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也将军事地理研究推向了高峰。这一论题得到了清代学者的持续重视,就此产生了灿若群星的地理学研究专家。

明清时期,文人论兵的传统得到了延续。文人论兵不全是书生之见和纸上谈兵,未可轻易否定。因为文人具有相对较高的知识水准,他们探研兵学和著述兵书的思辨性和思想深度等,都不容忽视。王守仁、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著名学者,都曾因为各种原因研究兵学,对古典兵学的发展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明清时期较为出色的兵书,如《投笔肤谈》《武备志》等,大多属于文人论兵之类的作品。它们的结伴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明清兵学的总体水平。

虽然明朝末期,传统兵学不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局面,也一度获得转型的契机。遗憾的是,这一发展进程意外地因为封建王朝的更迭而瞬间被打断。在经过大大小小的拉锯式战争之后,文化相对落后的后金军打败了明军和起义军,也随即打断了传统兵学迈向转型的进程。入主中原之后,清统治者对于中原兵学表现出极度的不屑,康熙本人便多次摆出胜利者的姿态,带头贬损中原兵学,斥之为纸上谈兵,无益于事。种种铁腕政策的推行,推动着传统兵学走向衰落。到了晚清时期,西方列强陆续入侵,已经处于落后局面的清廷依旧以天朝上国自居,致使清军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丢盔弃甲。与此同时,人们也渐渐发现传统兵学已然落伍并难堪大任。

当时西方列强不仅在武器装备上占据优势,同时也在部队编成、战争观念和战略战术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此后,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标,清政府大力建设海军,大量译介和引进西方兵学著作。虽说总体成效不大,但也深刻刺激并强力推动着中国传统兵学的转型,近代化的军事变革也开始由理论层面逐步走向实践层面。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传统兵学竟然就此被动地迈入转型期。西方列强在军事和文化上的全面入侵,刺激并推动我国传统兵学的转型。这是悲哀和无奈,同时也是鞭策与警示。

(摘编自熊剑平《继往开来的明清兵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兵学在我国古典兵学发展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数量较多,类型丰富。
B.明代中晚期遭遇了海防外患,使得兵学家们都能结合具体战争对海防战法进行总结。
C.明清文人延续论兵传统,王守仁、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都曾做出独特的贡献。
D.中国传统兵学理论多,实践少,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的全面入侵推动了其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紧扣论点,指出明清兵学在古代兵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又点明其历史使命。
B.文章主体部分主要从明清兵学的发展状况、特点以及传统兵学的转型等方面进行阐述。
C.文章对明清兵学的发展状况和特点进行阐述时,先指出结果,再揭示其中的原因。
D.文章结尾将西方与清朝的军事力量和兵学研究进行比较,既客观理性又富有情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快速发展的军事学术、战术思想等也反推了造船和兵器技术,而国人征服海洋的机遇正是这一反推的结果。
B.兵要地理研究在军事地理研究中有重要地位,清代延续了明代对此论题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更大的研究成果。
C.明清时期的文人在探研兵学和著述兵书的思想深度等方面不容忽视,完全颠覆了人们脑中文人论兵是书生之见的认知。
D.明朝灭亡,传统兵学迈向转型的进程被打断;而清统治者对传统兵学的不屑等,推动着传统兵学迅速走向衰落。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真宗咸平三年正月甲午,益州戍卒作乱,推王均为首。初,神卫卒赵延顺戍益州,以都虞候王均董福分领之。福御众有法,所部皆优赡。均好饮博,军装悉以给费。至是,兵马钤辖符昭寿与知益州牛冕大阅于东郊,蜀人趋观之,二军衣服鲜敝不等,均众由是惭愤,而昭寿亦骄恣侵虐,军士素怨之。是月朔,戍卒赵延顺等为乱,杀昭寿。牛冕缒城而去,惟都巡检使刘绍荣冒刃格斗,众寡不敌,亟见杀。叛卒见均,即拥之为主,均遂僭号大蜀,改元化顺。帝时幸河朔,闻之,以户部使雷有终为川峡招安使,李惠、石普并为巡检使,给步骑八千,往讨之。

二月癸亥,雷有终等至益州。贼出攻砦,有终击走之。

丁卯均开城门伪遁有终等帅兵入城号令不肃官军竞剽掠贼闭关发伏布床榻于路口官军不得出因为所杀有终缘堞而坠,得免,李惠死之,官军退保汉州。益州城中民奔迸四出,为贼党追杀,或囚絷之,支解族诛以恐众。又胁民之少壮者为兵,给军装令乘城,与旧贼党相间。有终署榜招之,至则署其衣袂,释之,日数百人。

冬十月甲辰,有终复至益州。均走还城,遂撤桥塞门。有终与石普进屯于城北,分造将校攻城三面,贼出战屡败,然王师每薄城,辄会雨,城滑不能上。有终命为洞屋以进,均亦对设敌楼以相拒,有终遣卒楚之,贼复筑月城以自因。有终令卒蒙毡,秉燧以入,大败之,均夜与其党突围而遁。有终疑有伏,遣人纵火城中。均既走,焚仓库而去。己丑,有终遣杨怀忠追均,及之,大败其众,均缢死,怀忠取均首及僭伪法物,降其党六千人,诏进有终、怀忠等秩,牛冕儋州。四年十二月丁未,诏:蜀贼既平,除追捕亡命,余诖误之民,并释不问。讹言动众者,有司斩以闻。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蜀盗之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丁卯/均开城门/伪遁/有终等帅兵入城号令/不肃官军/竞剽掠贼/闭关发伏/布床榻于路口/官军不得出/因为所杀/
B.丁卯/均开城门伪遁/有终等帅兵入城号令/不肃官军/竞剽掠贼/闭关发伏/布床榻于路口/官军不得出/因为所杀/
C.丁卯/均开城门伪遁/有终等帅兵入城/号令不肃/官军竞剽掠/贼闭关发伏/布床榻于路口/官军不得出/因为所杀/
D.丁卯/均开城门/伪遁/有终等帅兵入城/号令不肃/官军竞剽掠贼/闭关发伏/布床榻于路口/官军不得出/因为所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平”是宋真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B.“招安使”是朝廷设置的官职,“招安”指招降,是对统治者劝诱武装反抗者归降的一种说法。
C.“月城”是指围绕在大城城门外的半圆形小城,用以掩护城门,有抵御之用,也称为瓮城。
D.“流”是古代刑罚之一,指将犯人强行迁徙到荒远地区。文中牛冕因受此刑罚而变成流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昭寿和牛冕于东郊阅兵引来蜀人围观,两军军服的好坏差异招来王均等众人的愤恨,加上符昭寿的骄纵肆虐导致益州之乱爆发。
B.雷有终两次到益州平乱,第一次屡战屡败,官军退居汉州,第二次三面攻城、修建洞屋、让士卒蒙毡乘燧进入城中,终于打败王均。
C.王均败逃,雷有终派杨怀忠乘胜追击,王均走投无路自缢而亡,杨怀忠取了王均首级和其被拥立为主而僭用的法物,益州之乱结束。
D.蜀贼之乱平定之后,雷有终等人得以升职加薪,皇帝下诏追捕在逃戍卒,释放其他受牵连的老百姓,杀掉造谣惑众的人,以示惩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胁民之少壮者为兵,给军装令乘城,与旧贼党相间。
(2)贼出战屡败,然王师每薄城,辄会雨,城滑不能上。
2022-07-1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注]耐可:愿得、怎么能够。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题目较长,这在古代诗歌中并不少见,这类题目客观上有提供信息的作用。
B.两首诗词境界澄澈如画,然李诗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而是即景发兴,启人逸思。
C.张词称“妙处难与君说”,综观上阕,主要就是“妙”在洞庭风光之美,独一无二。
D.张孝祥挹西江、斟北斗,以万象为宾客,奇思妙想中表现出包怀天地的大胸襟。
2.试分别简要分析两首诗歌中“月”的意象特点。
2022-07-19更新 | 167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注】①淑气:和暖的天气。②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和诗,杜审言与僚友陆某同游唱和,诗人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B.“梅柳渡江春”一句,运用了比喻手法,新春伊始,北方是残冬未消,只能雪里寻梅,遥看柳色,但是到了江南,梅红柳绿,春意盎然。
C.“淑气催黄鸟”一句,“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一个“催”字,便突出了这一特点。
D.“晴光转绿蘋”一句,由上句的描写春鸟转为描写水草,晴朗的阳光下绿蘋颜色转深,和上句一样呼应首联中“物候新”。
2.江南早春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诗人却赏心而不乐,请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菲、昆明,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鐀之书。

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注】①累绁:本意是捆绑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B.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C.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D.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意思是回来,“还”与《琵琶行(并序)》“取酒还独倾”的“还”含义相同。
B.卒意思是死亡,“卒”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的“卒”含义不同。
C.余意思是多出来的,“余”与《游褒禅山记》“余于仆碑”的“余”含义不同。
D.凡意思是总共,“凡”与《项脊轩志》“轩凡四遭火”的“凡”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年轻时周游天下,注重实地考察与学习,比如他曾在邹地学习乡射的礼节,为他以后著述史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司马迁子承父业,答应父亲全力编撰先人留下的史料,在父亲死后,服丧期满,司马迁就继任太史令,开始著述史书。
C.司马迁因为李陵一事,人狱受刑,一度觉得自己不能写史,后来受“诗”“书”的影响,发愤图强,成就史书巨著。
D.司马迁的史书记载的历史截止到汉武帝“获麟”一事,距离武帝“获麟”到司马迁开始写作史书中间有四百多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
(2)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①南服:古代王畿以外地区分为五服,称南方为南服。②乾坤万事:指天下事,暗指“靖康之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第二次登临岳阳楼,依然被岳阳楼的景象吸引,触景生情,赋诗抒怀。
B.颔联写诗人登上楼后倚栏远眺所见的景色,草木连绵不绝,江湖异态纷呈。
C.尾联中的“风壮浪涌”,既写出了水势湍急汹涌,也表现出诗人心潮起伏。
D.同是登高题材的作品,本诗和杜甫《登高》的写景角度均为远近、俯仰结合。
2.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2022-07-18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是一个全新的形象,他的全部行为,在正统派的眼里,就是两首《西江月》词写的:“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然而,(     )这却须要认真解读。

曹雪芹一再提醒读者:“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这句话虽然是对贾瑞照风月鉴说的,但也是读《红楼梦》的一把钥匙,不过并不是一股脑儿把全书都从反面来读就算符合作者之意了,其实作者并没有那么简单,作者只是说《红楼梦》在某些事情上、某些话语上或某些诗词上,不能光看其正面,而要仔细寻绎其更深的内涵,甚或竟要从反面去理解,才能悟其真意。可见,这两首《西江月》词,只要从相反的意义来理解,才能得作者之意。

(节选自冯其庸解读《红楼梦》,有改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寻愁恨(mì)             辜负光(sháo)             无双(xiào)             纨绔膏粱(wán kù)
B.寻愁恨(nì)             辜负光(shào)             无双(xiào)             纨绔膏粱(wán kà)
C.寻愁恨(nì)             辜负光(sháo)             无双(xiāo)             纨绔膏粱(wán kù)
D.寻愁恨(mì)             辜负光(shào)             无双(xiāo)             纨绔膏粱(wán kà)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确实赋予了这个形象以这样的思想内涵。
B.作者究竟赋予这个形象以怎样的思想内涵呢?
C.作者是否赋予这个形象以这样的思想内涵呢?
D.作者确实是赋予这个形象以相反的思想内涵。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首《西江月》词,读者只要从相反的意义来理解,就能得作者之意。
B.对于这两首《西江月》词,读者只有从相反的意义来理解,才能得作者之意。
C.这两首《西江月》词,读者只有从相反的意义来理解,才能得作者之意。
D.对于这两首《西江月》词,读者只要从相反的意义来理解,就能得作者之意。
4.《西江月》两首词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请从中选择用得最好的一种加以简析。
2022-07-18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