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西方社会,传统观念认为味觉是由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组成。19世纪,德国医生汉尼葛对基本味觉的敏感度进行了测试,得出结论;舌头各部位对四种基本味道的感应各不相同。于是绘画了一张流传甚广的舌图。很多人由此便认为敏感度低的部分就不能感受该味道。1974年,科林斯博士对汉尼葛的工作进行了重新检测,认为他的主要结论是正确的;舌头的不同部位对味觉的触感度不同,但差别不大。舌头、口腔腭和喉部各处都有味觉感受器。它们都能感受四种基本味道。人的味觉是靠味觉感受器感知的,但是舌头上的神经会向大脑传递信息,你的眼睛会到红辣椒的,你的鼻子也能到食物的气味,这些结合在一起,你就有了味道的概念。换句话说,视觉、嗅觉和味觉是互相影响的,眼睛和鼻子虽不能直接感知味觉,但颜色和气味能够增强或减弱味觉感受器对味道的感知。

(摘编自克里斯托弗•万杰克《如何感受美味》)

材料二

味觉变异是常见的味觉失灵,它常与年龄、性别、情绪、温度等因素有关,只有排除这些因素后,才能将它与疾病联系起来。例如,味觉的灵敏程度因人而异,儿童比成人强,青年比老年强,女性比男性强;同一个人,晚上比早晨强。情绪与味觉亦有关系,在愤怒、恐惧、焦虑、悲伤,或疲劳时,味觉会降低;较长时间的饥饿会使味觉暂时失灵,对食物的味感差;温度对味觉也有影响,在20—30℃之间人们的味觉灵敏度最高。此外,吸烟或过量饮酒,睡眠不足等,也会导致味觉异常。味觉异常也是一种味觉失灵。味觉异常有时与口腔卫生不良或味蕾受外界物质的暂时作用而发生的味觉变异有关,这些不属于味觉变异的范围。如有些牙膏中含有硫酸十二酯钠可使橘汁中的酸味尝起来是甜味。四环素药片在嚼碎后再吞服,舌面的苦味可变为金属味而持续一段时间,即使用水漱口及刮舌苔等方法也不能去除。

(摘编自健康新闻《味觉失灵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材料三

炒肝是北京特色风味小吃。没有吃过北京炒肝的外地人一般很难理解炒肝是个什么东西。所谓炒肝并不是炒的,而是煮出来的,而且除了肝,还有肥肠,肥肠一般还比肝更多一些。北京炒肝历史悠久,是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妙肺发展而来,清朝同治年间,会仙居以不勾芡方法制售,当时京城前流传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的歇后语。勾芡是炒肝不可或缺的工序。所谓勾芡,是借助淀粉在遇热糊化的特性,在菜肴接近成熟时,将调好的粉汁淋入锅内,使卤汁稠浓,从而使菜肴汤汁的粉性和浓度增加,改善菜肴的色泽。

(综合整理《什么是炒肝》等网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林斯对基本味觉的敏感度进行测试,所得出的结论与当年汉尼葛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表述方式略有不同而已。
B.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组成是由舌头和口腔器官感知到的,而“辣”是眼睛“尝”到的,所以不在基本味觉之内。
C.药物容易引发味觉变异,例如四环素药片在嚼碎后再吞服,舌面的苦味可变为金属味而持续一段时间,久久不能去除。
D.北京炒肝这种风味小吃名实不符,它不是炒出来,而是煮出来的,同时“炒”的也不尽是肝,其中肥肠要比肝还多。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炒肝为什么要勾芡?
2022-11-09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业文化遗产是先民通过农业生产活动所创造并不断演化的传统农业系统,不仅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对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与调控能力。同时,气象服务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也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气候对农业文化遗产形成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一般而言,气候条件可以从全球气候类型、区域气候资源、长期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等方面,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演化、类型、分布以及结构与功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受太阳辐射变化影响形成的以温度差异为主要特征的纬向分布,因海陆关系形成的以湿度条件为主要特征的经向分布,因海拔高度等因素形成的非地带性分布,多种因素组合下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光照、温度、降水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农业气候资源,因自然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下的长期气候变化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农业物种驯化、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制度形成与演变、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与演化,以及空间迁移。同时,也因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而影响着农业生态景观的结构与功能。例如,除了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等因素外,气候暖干化趋势是造成包括哈尼梯田在内的许多南方稻作梯田面积减少、旱地(如甘蔗、香蕉等)面积增加的主要自然因素。

其次,农业文化遗产的韧性,使之对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与调控能力。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活态的特殊遗产类型,为当地居民提供食物与生计保障的生产功能,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首要和基础性功能。除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科学技术等因素以外,物种、技术、文化、景观等要素,随着气候变化而发生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传统农业生态系统所具有的韧性,正是农业文化遗产地人们生态智慧的表现,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生态农业的典型代表,体现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发展理念。通过物种结构、产业结构和生态结构的合理配置及相应的生态技术,最大限度减少物质投入和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是典型的低碳农业。

最后,气象服务可以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发挥重要作用。农业文化遗产延续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延续。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农业生产,大多数农耕文化的传承也依赖于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态景观的维持基础同样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这就要求气象部门提供包括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候相似分析、长期气候预测、灾害性天气预报等多种气象服务产品。

随着农业功能拓展和多功能农业的发展,以良好生态资源和深厚文化资源为基础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已经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生态与文化价值实现的另一个有效途径。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旅游产品单一、季节性强等问题,可以通过农事活动预报、农业物候预报、特殊要素预报、气候舒适指数分析,并结合中国天然氧吧认定等,不断丰富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等多种业态,以满足不同游客需求。并通过精准的天气预报,避免因灾害性天气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摘编自闵庆文《推动气候变化背景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先民通过农业生产活动创造并不断演化的传统农业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气候多方面的影响。
B.作为一个活态的特殊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无与伦比的韧性,这使其对气候变化具有很强的适应与调控能力。
C.农业文化遗产首要和基础性功能是为当地居民提供食物与生计保障的生产功能,其延续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延续。
D.气象部门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业气候区划,灾害性天气预报等气象服务,可以有效助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第一段阐释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并指出气候与农业文化遗产的关系,
B.文章总体上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论证部分阐述气候变化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则采用了并列式论证结构。
C.文章第三段以哈尼梯田等南方稻作梯田面积减少,早地面积增加为例,论证长期气候变化影响着农业物种驯化。
D.文章第四段“其次”“一定的”“最大限度”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科学类论说文条理清楚、用语严谨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气候类型,区域气候资源,长期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等气候条件都直接而强烈地影响农业文化遗产形成与发展。
B.物种、技术、文化等要素随着气候变化而发生相应的适应性变化。是传统农业生态系统所具有的韧性必备且唯一的条件。
C.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生态农业的典型代表,体现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发展理念,有必要对其进行静态保护。
D.开展农事活动的预报,加强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丰富旅游业态等有助于克服目前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2022-11-0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071月,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国家主持开展的全国性古籍保护工程。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十五周年之际,本报专访了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熊远明,介绍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十五年取得的多项重要成果。

记者: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摸清我国的古籍家底,普查我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目前,这项工作进展如何?

熊远明:全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已基本摸清,全国古籍普查完成270余万部,约3000万册件。普查成果通过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和《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向全社会发布,实现全时全城共享。在普查过程中,《永乐大典》字册、三件重量级唐代早期印刷品、《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等珍贵典籍如沧海遗珠被陆续发现,受到社会各界瞩目。同时,海外古籍调查与合作取得显著成效,日本永青文库364000余册汉籍实现实体回归,海外藏《永乐大典》、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古籍善本、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汉籍、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写本等一批流散海外的珍贵古籍通过数字化形式得以回归。

记者:据了解,古籍保护工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十五年来,取得了哪些重要的修复成果?

熊远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古籍修复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完成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迪庆州图书馆藏纳格拉洞藏经、山西宋辽金元珍贵古籍等一批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古籍修复成为一场场非遗传习和科研探索的结合,进入传承、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宁波天一阁等古籍修复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记者:古籍既要也要,数字化是否是解决的有效途径?

熊远明:古籍数字化开放共享能够有效缓解古籍藏与用的矛盾,如今,各地读者可随时随地访问指尖上的图书馆,品读中华优秀传统典籍。依托国家图书馆的宏富馆藏,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集中力量开展馆藏善本缩微胶片、普通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等数字化项目,同时积极与国内外古籍收藏机构合作,通过征集、受赠等方式,一大批古籍及特藏数字资源在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现累计总量10万部(件)。

记者:当下,我国古籍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接下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有哪些工作重点?

熊远明:新时代古籍工作必须要着力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挖掘古籍时代价值,促进古籍有效利用。我们将依托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全国各级古籍保护中心,大力倡导古籍阅读,积极推进经典古籍文献整理出版,继续实施《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出版等重大项目,深入挖掘古籍资源的当代价值,不断推出适合当代大众阅读的古籍精选精注精评精译作品。同时,主动适应社会信息环境和公众阅读学习方式的变化,积极探索多媒体、多渠道、多终端的古籍阅读推广活动,联合打造虚实结合的古籍文化传播共享空间,通过古籍VR资源制作、古籍体验游戏开发、古籍主题影视节目录制、古籍创意产品开发等方式,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摘编自《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光明日报》2022年06月2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普查我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的过程中,我国发现了一批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珍贵典籍,意义非凡。
B.依托于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古籍修复将非遗传习和科研探索结合在一起,进入了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C.“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一大批古籍及特藏数字资源,藏量丰富,开放共享,社会公众也能阅览古籍资源。
D.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积极推进经典古籍文献整理出版,深入挖掘古籍资源的当代价值,大力倡导古籍阅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明日报》记者对话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熊远明,介绍“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十五年取得的丰硕成果。
B.在本次专访中,记者有相对充分的准备,比较熟悉“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同时提问言简意赅,具有针对性。
C.在记者问及我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时,熊远明只提到了珍贵典籍的发现和海外古籍的实体回归。
D.在新的发展机遇下,熊远明表示,新时代古籍工作需要创新推广形式,采用多媒体、多途径的古籍活化方式。
3.“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古籍事业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2022-11-07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在历史和文明的根脉上成长。历史文化遗产是物质遗产,更是精神遗产。无论是印刷、刺绣等传统技艺,还是文物、古迹等物质实体,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的文化遗产,凝结了人类智慧和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载体,也是一个民族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

②历史文化遗产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保护和传承好文化遗产,不仅彰显历史智慧和人文情怀,而且能够惠及当下和未来。近年来,我国通过建立健全各层级博物馆、传承保护基地、国家文化公园等,改善文物藏品保护条件,让历史文化遗存遗址得到了较为科学妥善的保护;通过运用新兴媒介和数字技术,设置互动性强的传统技艺体验活动,切实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更直接、更深入地感知文化遗产的历史魅力和现实意义;通过培养非遗传承人,扶持传承人创办文化创意产业,让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经济发展大局,增强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③历史文化遗产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近年来,我们举办各类国际学术研讨活动,创办《印刷文化》等双语学术期刊,开设多语种历史文化传播网站,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搭建沟通桥梁和研究平台。通过举办面向世界的文化专题展览,打开文明交流大门,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历史贡献。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主体,开展丝路文明研究活动,体现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④不忘本来,进一步研究和守护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要探源溯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研究,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深入挖掘历史实物证据。现在有不少“网红”博物馆善于运用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传播古老文明,在增强历史文化遗产吸引力方面做了有益探索。现代传播手段可以增色添彩,但博物馆里的文物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在鼓励面向市场灵活创新的同时,一定要坚持文物为本、保护优先。

⑤吸收外来,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要共同设置历史文化研究课题,深化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对话,塑造国际学术交流品牌项目。广邀世界同行分享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物收藏、技艺传承等方面的学术成果,讲清楚古文明全球传播的关键性问题。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讲清楚中华民族文化所蕴含的人类命运与共的东方智慧。让历史文化更好凝聚各国人民的思想认识和情感认同。

⑥面向未来,创新历史文化遗产的表达方式。互联网时代,文化遗产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博物馆也要会讲故事。坚持专业化与大众化、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紧跟时代步伐。发挥融合手段,才能让古老文明吸引现代受众的注意力。要以“融媒体”思维运营博物馆加强线上线下传播互动,创造贴近年轻群体的文物展示方式。中国印刷博物馆正在利用先进媒介技术手段打造数字博物馆,通过全息影像、裸眼3D,让印刷机等工业文化遗产实现360度影像展现,为观展人群创造沉浸式传播体验。同时,通过与广播电视台合作、进驻短视频平台,录制多档文化节目,做好传统文明的现代表达。

⑦人类要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蕴藏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精神内涵,是人类来时的路标,也是未来前行的动力。完成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需要我们守护好文明根脉,用历史智慧的结晶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摘编自孙宝林《守护文明根脉   促进交流互鉴》)

材料二:

“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都文化和京味文化培根固土、涵养文脉的重要承载地。这里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仅不可移动文物就有121处,涵盖苑囿园林、宫殿府邸、寺庙古建等。这里还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涵养着北京的历史、传统与城市文化韵味。这里是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生长勃发、传承传播的鲜活载体。

“三山五园”的保护传承利用,是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写照。北京市区各部门加强联动,跨区域形成工作合力,加强“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实现区域环境整体提升,整体带动“三山五园”地区的保护发展。出版《你不知道的三山五园》,编撰《三山五园掌故》,推出纪录片《大西山》、舞剧《曹雪芹》等文艺作品,连续举办7次“三山五园”国际学术研讨会,持续推动“三山五园”文化国内外巡展,对文物价值进行了深度的挖掘。以创新数字展示新场景,持续推动“三山五园”地区重点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采集、在线展示和文化内涵传播,加强文创产品开发,打造自主文创品牌。

同时还组织实施一批文物活化利用工程,让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惠及人民群众的新型城市文化空间。推进红色香山革命纪念地主题片区建设。启动建设永定河文化博物馆、圆明园博物馆等一批新型城市文化空间,实现文物保护利用和城市发展良性互动。

(摘编自敬轩《保护传承利用“三山五园”金名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各层级博物馆、传承保护基地、国家文化公园的建立健全,使我国的历史文化遗存遗址得到了科学而妥善的保护。
B.我国近年来举办的各类国际学术研讨活动,是传播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历史贡献的重要平台。
C.借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传播古老文明,是我国博物馆普遍采用的做法,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坚持文物为本、保护优先。
D.北京应当尽力传承古都文化和京味文化,涵养文脉,如此方能使“三山五园”这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保护。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凝结着先人的智慧和精神财富,是我们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工具,我们有必要重视对它们的保护。
B.推进我国古文明的全球传播,有必要与国外文化学术界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向他们讲述中华民族文化的东方智慧。
C.中国印刷博物馆利用先进媒介技术打造数字博物馆,又进驻短视频平台,创造了最受年轻群体欢迎的文物展示方式。
D.建设永定河文化博物馆、圆明园博物馆、红色香山革命纪念地主题片区,旨在实现文物保护利用和城市发展良性互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正确做法的一项是(       
A.《故宫里的博物学》新书上市,请来“乾隆”和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当“代言人”,紫禁城里的120种奇珍异兽集体“亮相”。
B.云南省图书馆对馆藏的4600余册地方文献、2110册馆藏古籍善本进行数字化加工,制作成电子书,在局域网及互联网上免费给读者使用。
C.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立起了首个大学生讲解队伍,十多年来,共招募了4000余名大学生担任讲解员,他们服务公众500多万人次。
D.应县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已扭曲变形。木塔修缮已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立项,修缮方案目前正在研究中。
4.北京市对“三山五园”是怎样保护和传承的?请简要说明。
5.材料一第②③段与第④⑤⑥段在内容上有怎样的异同点?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舞蹈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中国舞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扬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时代文化四个方面。中国舞蹈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扬。中国舞蹈蕴含诸多民族元素,反映了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有着重要意义。中国舞蹈对民族文化的传扬主要分为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一方面,中国舞蹈传扬了磅礴大气的汉族文化。在长袖舞、古典舞等中国舞蹈表演中,通常会融入我国汉族古代长褂襦裙的服饰,从而彰显汉族人民的端庄大气、含蓄唯美……另一方面,中国舞蹈也传扬了五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文化。如通过表演新疆舞、藏族舞等体现多元的民族文化,这些少数民族舞蹈洋溢着热情的气氛,在表演中热烈奔放,极具生活气息,充满了不同的地域风情,传扬了民族文化的特征。

中国舞蹈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扬。中国舞蹈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在舞蹈中会融入民俗元素,使舞蹈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观众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间接了解了更多民俗艺术,对传扬民俗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如在中国舞蹈中,可表现剪纸艺术、木偶艺术、风筝艺术等,通过服饰妆容模仿民俗艺人、通过肢体动作展现民俗技艺等,通过多样的形体表演,传达民俗文化内涵,加深观众对民俗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中国舞蹈还展现出我国一些重要的民俗节庆的特征。在民俗节庆日,中国舞蹈的表演会尽可能还原节庆日的热闹场面,通过舞蹈演员之间的合作,表现民俗技艺,让更多人了解民俗文化、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中国舞蹈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扬。中国舞蹈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逐渐发展起来,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表演特征,传扬中国历史文化。如舞蹈演员在表演唐朝舞蹈时,会营造华贵典雅的氛围,身着唐服,手抱琵琶,缓缓展现舞姿,在宫廷音乐的烘托下表现大唐舞蹈的雍容大气。中国舞蹈还能展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项目,在表演中融入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等,演员通过丰富的肢体动作展现书法技艺,在服饰妆容中展示绘画色彩,使观众感知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中国舞蹈还会讲述中国历史故事,通过肢体动作和情景还原,将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呈现在舞台上,加深观众对中国历史故事的了解,传扬历史文化。

中国舞蹈是对时代文化的传扬。中国舞蹈虽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与时俱进。新时代的中国舞蹈在与其他舞种的交流融合中展现出别样的风采,实现了对时代文化的传扬。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舞蹈融入了更多流行元素,将爵士舞、街舞、团体舞等众多舞种的特征融入其中,舞蹈演员身着中国服饰,展现翻转颠倒、动感十足的舞姿技艺,通过新潮夸张的肢体动作,展现出流行时尚。

综上所述,中国舞蹈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呈现出中华文化多元化的丰富内涵,并以其深厚的底蕴和风采多方面传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郭璟怡《中国舞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扬》)

材料二: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舞蹈所蕴含的形象、技艺、韵律和情感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印记,对彰显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无言之美的舞蹈艺术,肢体动作的抽象性、模糊性与多义性,决定了其审美特性和诗学品格。中国舞蹈在形象表现方面充分彰显出中国古典特色,呈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审美特征,具有形象美。在舞蹈中,演员通常穿戴各式各样的服饰,辅以美丽的妆容,通过极富美感的外在形象,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中国舞蹈的特色之一是讲究肢体的舒展,借助各种肢体动作表达舞蹈主题、传情达意。舞蹈演员通常具备扎实的舞蹈基础、娴熟的舞蹈技艺,通过在舞台上展现舞蹈技艺、表达舞蹈内涵,给观众以美的观感和心灵的舒悦。中国舞蹈技艺通过动作的协调转换、身体的翻转变化来展现事物特征,通过技艺的美感突出事物形象,使舞蹈表现更加生动逼真,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感受舞蹈传达的生动的故事内容。

中国舞蹈通常与声乐互相配合表现,舞姿和声乐的相互融合体现了韵律美。在舞蹈表演中,音乐缓缓播放,舞蹈在优美的音乐中展现出不同的舞姿,时而跃起,时而俯身,时而旋转,时而倒卧,在舞姿丰富的变化中表达着音乐的主题和韵律。在双人舞或者群舞中,舞蹈跟随音乐指令发生的变化会更明显,舞蹈演员会在音乐中展现整齐划一的动作或者相互支持完成动作,使舞蹈更符合音乐的韵律要求。

中国舞蹈是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在舞蹈表演中并不只是外在形象的展现,而是会充分传达舞者的情感,与观众交流,使观众感受到舞蹈的内涵。中国舞蹈通常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显露出丰富的情感倾向,演员通过肢体动作和表情神态传达出不同的情感,让观众感知故事中人物的复杂心情,从而更好更准确地理解舞蹈主题。中国舞蹈通过情感的传递,达到与观众情绪的相互融合,引发观众共鸣。

中国舞蹈通过肢体语言传情达意,呈现出多元化美感,吸引了大批观众,使他们获得良好的艺术享受。

(摘编自《文化自信视城下中国舞蹈的独特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舞蹈反映了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特征,是对汉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共同传扬。
B.中国舞蹈以在舞蹈中展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项目、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等方式传扬历史文化。
C.中国舞蹈讲究肢体舒展,借助各种肢体动作传情达意,表达舞蹈主题,具有技艺之美。
D.中国舞蹈的韵律之美都要通过舞蹈与音乐的互相配合、舞姿和声乐的相互融合来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舞蹈能吸引观众,使其获得艺术享受的最主要原因是吸收了西方舞蹈元素,呈现多元化美感。
B.在中国舞蹈中融入民俗元素,使舞蹈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是传扬民俗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C.在舞蹈表演中,演员服饰丰富,妆容美丽,外在形象富有美感,有利于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D.中国舞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扬中国文化的重任,其自身也须与时俱进。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论证材料一“中国舞蹈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扬”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舞蹈《双节棍》将中国传统功夫与流行的说唱元素搭配,极具动感表现力。
B.舞蹈《七月火把节》中,演员们展现手持火炬围炉跳舞的动作和欢乐场景。
C.舞蹈《昭君出塞》通过肢体动作和情景还原,展现王昭君哀婉幽怨的故事。
D.历代中国舞蹈,如商代的巫舞、唐代的宫廷乐舞,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4.有专家认为,舞蹈创作与表演要遵循“诗一情一意”的递进结构原则。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说你对这一原则的理解。
5.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结合你的思考,简要说明如何让中国舞蹈更好地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春,正月,辛亥,右仆射长孙无忌,时有密表称无忌权宠过盛者,上以表示之,曰:朕于卿洞然无疑,若各怀所闻而不言,则君臣之意有不通。又召百官谓之曰:联诸子皆幼,视无忌如子,非他人所能间也。无忌自惧满盈,固求逊位,皇后又力为之请,上乃许之。以为开府仪同三司。二月,上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赡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徵曰: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夏,四月,已卯,诏以隋末乱离,因之饥馑,基骸满野,伤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座。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已故也。夫靡丽珍奇,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欲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上问王珪曰:近世为国者益不及前古,何也?对曰:汉世尚儒术,宰相多用经术士,故风俗淳厚;近世重文轻儒,参以法律,此治化之所以益表也。上然之。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已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已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社焉。玄龄虽蒙宽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等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B.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C.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D.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仆射长孙无忌罢”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罢”字含义不同。
B.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后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文中指后者。
C.“固人之所欲”与“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D.稽颡,古代礼节,屈膝下跪,双手朝前,以额触地,表示极度虔诚;后世俗称“五体投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宽厚仁慈,大臣长孙无忌遭人密报权宠过盛而“自惧”,他开诚布公予以安抚,告诫百官不得离间;下令官府掩埋百姓尸骨。
B.唐太宗律己甚严,长于用人,他认为国君所为受上天监临、百姓瞩目,不可随意;希望臣下能与自己心意相通;明了并发挥臣下之所长。
C.唐太宗注意吸取历史教训,他看到秦始皇大兴土木引起民怨,就打消了准备材料,修建宫殿的计划,并让官员们体察他的良苦用心。
D.唐太宗注重研究治国之道:他困惑于近代以来国家政治越来越赶不上古代,赞同王珪缘于当今用人及治国理念与汉代有别的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忌自惧满盈,固求逊位,皇后又力为之请,上乃许之,以为开府仪同三司。
(2)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已故也。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夏粮增产丰收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的生动体现,背后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是农业科技的保驾护航。从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挥镰割麦,到农机“长眼睛”“装大脑”,麦收速度不断刷新,乡亲们收麦方式的变化见证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会种地变成了“慧种地”,农民种粮挑上了“金扁担”,现代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从“望天收”的低产田升级成“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夯实了增产增收的基础。

根本性的改变还体现在经营方式、组织方式层面。过去种粮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如今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抱团种粮,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助力粮食颗粒归仓,丰收变增收。小农户在发展现代农业时容易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制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扶持小农户,引入现代生产要素改造小农户,确保小农户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不掉队。放眼广袤田畴,农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田间地头激发出澎湃动能,大国粮仓的根基越来越稳。

(摘编自常钦《夏粮再丰收,分量沉甸甸》)

材料二:

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既能为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等问题提供人才支撑,也将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

受益于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当前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机械化、智慧型新阶段。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各种先进农业机械的普及,让如今的农业生产人力投入不断减少。但是,越是前端无人,越需要后端有“高”人。这些“高”人就是熟悉农业生产规律、熟练运用各种现代生产装备、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只有越来越多这样高素质的农民投身农业、投入粮食生产,农业才能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粮食安全也才更有保障。

2021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显示,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农民、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以及本土高素质农民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高素质农民队伍规模持续扩大。与此同时,高素质农民示范带动能力持续增强,目前超过六成的高素质农民为规模经营农户,约71.77%的高素质农民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农产品销售支持,平均每人带动17户。

需要看到的是,当前我国农村高素质农民队伍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农民老龄化、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相关培训机制尚不健全等因素制约,迫切需要从供需两端发力,创设有利于高素质农民队伍发展壮大的政策环境,建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培育机制,尽快提升高素质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进一步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智力基础。

(摘编自朱隽《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材料三:

雨过天晴,稻浪翻滚,在哈尔滨闺家岗农场,各种智能化装备,好似一个个卫士守护着稻田。“这里整个农场都是5G网络全覆盖的,我们通过5G网络实现农田全要素的数据采集。”黑龙江联通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智慧农业事业部总经理介绍,中国联通“大国粮仓”5G数字农场项目,将5G技术应用于北大荒集团农场,打通“人、地、机、物、环”生产作业全要素,贯穿“耕种管收”全环节。大雨过后,水位仪可自动检测水田的水位情况,通过自动调控,将流速降低。除此之外,农场里还有叶龄智能检测、安防摄像头、田间监测传感器、植保无人机、无人机巡回等5G智能设备,从各个环节进行智能化监测和管理。5G数字农场不仅做到了节能,还做到了降本增效。农场践行“双碳”目标,节约水、肥、药的施用量,通过无人化、精准化作业节约种子和人力成本,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可实现每亩增加收益200元至300元。目前,5G数字农场已在北大荒集团5个农场进行数字化示范,共覆盖耕地2.3万亩。

(摘编自《黑龙江哈尔滨联通:5G数字农业,让农场更“慧”种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的深刻变化源于农业科技,科技是夏粮稳产增产的基础。
B.提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建设高标准农田有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C.虽然高素质农民队伍规模有所扩大,但其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依然需要提高。
D.应用先进技术,打通生产作业全要素为现代农业的节能、降本、增效提供了条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智慧型新阶段,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现在投入的人力越来越少。
B.小农户的发展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引入现代生产要素改造小农户具有现实性。
C.高素质农民不仅能自己熟练经营现代农业生产,还能对周边的农户起到带动作用。
D.北大荒集团农场已经全面实现数字化耕地管理,得益于中国联通研发的农场项目。
3.请根据材料概括应如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2-10-2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诙谐书生形象在民间演艺中不断发展,形象的定型和传播借助了民间艺术的类型化特点。故事类型学研究指出,在民间故事中“变换的是角色的名称(以及他们的物品),不变的是他们的行动或功能”,这就使我们有可能根据角色的功能来研究故事。以元杂剧为例,形象设置往往依据其形象身份有所分工,不同形象类群具备不同的功能,女性往往是故事核心,功能上是被欺压、被侮辱的;权贵官员出场总是欺压百姓,是灾难的发动者;老年角色(父母或度婆)多为感情发展的障碍等等。

诙谐书生形象多出现在爱情戏中,起到配合和衬托的作用,逐步成为一种典型形象确立下来,为后世文学作品、市民文艺所不断效仿,甚至发展出专门的文人笑话。此类短小精悍的文人笑话成为文人创作进一步深化的基础,围绕书生的迂腐性格、浅薄才学和窘迫境遇,发展出不同的笑话类型。

首先是以读书人迂腐迷信为笑料,因文人所恪守的陈规与现实环境不相符而产生滑稽感。宋代陈正敏《遁斋闲览·谐噱》载有秀才“应举忌落字”的小故事。秀才犯忌落第,不喜用“落”字或音似,常以“安康”取代“安乐”,后派仆人看是否高中,仆人也只能回答“康了”。读书人饱读诗书,却受困于陈规,为避忌讳想尽办法,在人前求全体面,却暴露了虚弱本质,闹了笑话。第二类以读书人不学无术、死读书来制造笑料。《书低》载有一则书生趣事:秀才借用僧房读书,书童反复取来典籍给他,他却都抱怨过“低”,僧人以为是不满于经典,原来居然是嫌拿书当枕不够高。所谓的饱学之士悠哉混日子的窘态被拿来揶揄逗趣。第三类围绕书生的穷酸和爱面子。《咬饼》中,穷酸老师饥饿,用咬出个月亮来哄骗孩子的吃食,偏偏碰上不舍得食物的纯真孩童,师生抢饼,居然把孩子手指咬伤了。穷酸之窘态跃然纸上,妙趣横生。

从民间文艺到文学书写,诙谐书生形象逐步摆脱爱情戏中的角色定位,体现出更具文人特点的诙谐性格,为丰富叙事文学的人物形象塑造提供了素材。明清文学谐谑之风盛行,文人搜索民间故事笑话加工润色或亲自创作,官场、市井、儒林无不可戏谑,笑话这类短篇叙事所勾勒的诙谐书生形象,几乎成为白话小说中文人形象的主要面貌。《儒林外史》中,有为宴请精打细算的胡三公子,宴请前买鸭子怕不够肥,拔下耳挖来戳戳鸭脯上的肉,掐了还把剩下的骨头装回家。西湖雅集,本是风雅之事,与胡三公子的寒酸小气相联系,让人忍俊不禁。还有尚在丁忧的范进去汤知县处打秋风,饭前各种忸怩作态,为遵制反复挑剔餐具,最终还是忍不住吃了个大虾元子,原先居丧守制的道学形象瞬间瓦解。

他们虽然有着各种性格弱点,却无一不是以诙谐可笑的面貌示人,喜剧性的塑造手法在成熟的叙事文学中蕴含着写作者更深的创作意图。但从形象发展轨迹看,构成形象最核心的“诙谐”意趣自形象生成时就已深植其中,借助民间文艺圈共享故事和形象类型的创作手法,完成了从口头传播的民间文艺向文人书写的书面文学传播发展的进程,最终成为稳定的文学形象类型。

(摘编自潘超青《论“诙谐书生”形象的生成、传播与文化构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艺术所具有的类型化特点有助于诙谐书生形象在民间演艺中逐渐定型、传播和发展。
B.诙谐书生形象的定型并非一蹴而就,其经历了民间文艺、书面文学等阶段,为文人创作提供素材。
C.诙谐书生形象丰富了叙事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他们是白话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文人形象。
D.“诙谐”的意趣贯穿了诙谐书生形象发展的始终,这寄托着创作者包裹在喜剧背后的创作意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元杂剧中女性、权贵官员、老年角色具有相对固定的不同功能的例子,意在证明民间艺术的形象设置是类型化的。
B.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文人笑话,以“首先”“第二类”“第三类”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证明诙谐书生形象有不同类型。
C.文章转述文人创作时,语言简洁,夹叙夹议,“妙趣横生”“忍俊不禁”等词语体现了作者对这些诙谐书生形象的态度。
D.文章通过胡三公子寒酸小气与西湖风雅的对比,范进忸怩作态与违反守制的对比,通过戏谑儒林凸显了明清文学的诙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娥冤》中各个形象自有其功能,如窦娥是故事的核心,功能上是被欺压的。
B.我们能够根据角色的功能来研究故事是建立在故事类型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
C.相较于爱情戏,诙谐书生形象在文学书写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都发生了变化。
D.诙谐书生形象各有其性格弱点,本文作者对他们诙谐可笑的面貌持嘲笑态度。
2022-10-2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不敢和别人对视交流,一紧张脖子就发抖。”“平常别人看不出来,但实际上碰见个熟人,脑袋空白五秒,然后不知所措,最后掉头就跑,实在太近,就装作不认识和视力不好。”这些是一些“社恐人”真实的内心自白。

近日,“社恐成为年轻人的流行病”这一词条上了热搜。“社恐”的全称是“社交恐惧症”,当然,这并非指的是医学上的病症,而是用来描述一部分人见到陌生人,或者是不那么熟悉的人就紧张地说不出话、想躲避社交的一种心理状态。

相关调查显示,自2016年以来,“社交恐惧”一词的网络检索率便持续攀升。社交恐惧似乎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流行病。具体到一个人来说,如果这个人有“社交恐惧症”,那么他在和陌生人或者说不那么熟悉的人打交道时会陷入纠结。一方面,他需要与人的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他却惧怕这种沟通和交流。这种“自身的需要”和“内心的惧怕”之间的拉扯,让他们中的不少人陷入了“社交焦虑”。

“社交恐惧”在一个人的学生时代,影响可能并不是那么明显。因为学生时代接触到的人多为同学、亲友,这也意味着社交压力没有那么大。但当这些年轻人开始工作、进入社会时,需要面临跟不同人沟通协作时,“社交恐惧”给人生活和工作带来的显性的负面影响,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就会被放大。比如,就有不少人在网络上询问如何跟领导打招呼,如何跟同事相处等问题。“社交恐惧”深刻地影响一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交互”,因而,也就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需要去正视“社交恐惧症”。

需要认识到的是,“社交恐惧症”有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社交恐惧症”只是一些人在社会语境变化下,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社交习惯,其本身并不包含价值判断。放在如今的社会语境下,“社交恐惧症”似乎是一种年轻人的“时代病”,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当代社会生活规则的深刻变化。在传统的“熟人社会”,在“熟人好办事”这一规则下,人们需要多参与社交来增加自己与社会的联系、便利自己的生活。

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社会由“熟人社会”进入了“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多遵循某种既定的规则而非“人情社交”。可以说,人与人的社交不再依赖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规则。经济形态的变化,社会规则的演进,让一些人的“人情社交”需求下降了,与人打交道的需求也就变得没有那么迫切。

我们倒不必过度规训年轻人,让他们敢于社交、勇于社交,不妨多看看他们的成长环境,城市空间提供了某种更加个人化的行为模式。对社交的拒绝,其实也可以视为一种进步——年轻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即可实现自我满足。

当然,在可见的历史时空,社交依然是一种“刚需”。再多的恐惧,社交也终归是需要的。从“社交恐惧症”的这波网络讨论里,社会也应当有所省思。比如,人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社交模式?是繁文缛节还是畅快简单,是虚情假意还是直来直去?这些,恐怕是这个话题更宏观的公共意义。

(摘编自《潇湘晨报》《年轻人不爱社交了吗?》)

材料二:

真正符合医学诊断标准的“社恐”人群比例其实非常低。正如一些心理专家所言,大多数人的“社恐”并不是病,如今被泛化使用的“社恐”一词,更多时候是一种用来逃避现实社交的托词。

“社恐”真的是年轻人的“流行病”吗?步入数字化时代,身为互联网原住民,更习惯于线上表达的青年一代,固然可以依托网络享受数字生活带来的便捷高效,并减少了令他们“恐惧”的真实社交,但这真的是一种好现象吗?线上“狂欢”、线下“沉默”,为什么不少年轻人会发出“数字化时代更友好却更孤独”的感叹?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汪晨波在接受采访时介绍,“社交恐惧症”本指一种精神障碍,有研究显示,“社恐”在人群中大约占比10%~15%,但真正确诊的只有2%甚至更少。简言之,绝大多数人并非真的患有“社恐”。

他认为,不少年轻人自称“社恐”,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来自他人的否定或批评高度敏感。尤其在12~24岁这一阶段,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觉醒,特别在意来自他人的评价,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害怕在人际交往中的失败。

“人天然地会对陌生情境感到恐惧,在现实中‘练习’得少、经历也少,容易产生‘社恐’的错觉。”在汪晨波看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年轻一代更习惯于网上交流,他们参与的线下社交比上一代人更少,所以面对陌生场景,更容易紧张。其实,不止年轻人,汪晨波举例说,从偏远山村来到大城市,即便是深谙社交技巧的成年人,面对不熟悉的生活情境、社会规则等,也容易“社恐”。

(摘编自《文汇报》《“社恐”是年轻人的“流行病”?》)

材料三:

在围绕“社恐”的讨论中,不少网友提及,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更包容的社会氛围,貌似对“社恐”也更友好。比如,扫码点餐、网上买菜等应用场景的落地,开始逐渐代替日常生活中的陌生人交际,而发达的社交媒体和丰富的线上娱乐,也满足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实现交友、休闲、娱乐等多样的需求。

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客观上减少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线上“狂欢”、线下“沉默”,可以说成了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常态”。但不少学者也同时观察到:虽然就通信方式、交友渠道、信息获取而言,现在都要比以往更发达,但不少年轻人的内心却愈发孤独。

一位社会学学者告诉记者,在疫情前,他曾做过关于城市独居青年孤独感的上门调查。他原本做好了吃“闭门羹”的准备,但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人都很愿意和他这个陌生人倾诉一番,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知心朋友。

为什么有的人会既“社恐”又孤独?出现这种情况,又该如何与自我和解?对此,有学者在接受采访时也试图给出回答:人是社会性动物,既拥有丰富的虚拟世界、强大的内心世界,并同时在线下的人际交往中获得支持,当我们做到这一点时,或许才能达到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

(摘编自《文汇报》《真诚永远是最好的社交能力》)

材料四;

虽然“社恐”的标签在年轻人中十分流行,听上去这也算不上是件事儿,更像是一种自嘲,但不少大学教师关注到:在校园里,如何处理好社交问题,确实是青年学子绕不过去的一道坎,需要正确面对。

华东政法大学文学教授杜素娟时常接到大学新生求助。有一则求助大意如下:刚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上课、吃饭时总是一个人,不像高中时一直和小伙伴们成群结队,自己由于“社恐”心态作祟,难以交到新朋友,倍感困扰。

“假如你是‘社恐’,该如何融入新的环境,处理好与室友的关系?”杜素娟以这一场景举例。确实,随着暑假过半,不少准大学生将在下个月迈入校园、开启新的生活。相比过去大学宿舍的八人间,如今的“标配”一般是四人间,住得更宽敞,但人际关系问题比过去更加突出。

她分析,与从小适应集体生活的父辈不同,00后个性更鲜明、自我意识强烈,往往不愿意妥协、牺牲个人空间,在人际关系应对方面经验略显不足。

“部分学生确实存在一些社交能力欠缺,需要在集体生活中历练,补上成长中的这一课。因为今后无论他们的社会角色是什么,学会与人合作、沟通都是必要的。”但杜素娟也同时强调,对于“社恐”,要做出区分。到底是勇敢拒绝“无效社交”,还是由于自身自信不足、恐惧与人交往——青年人学会正确看待社交的意义,找到适合自己、感到舒适的状态很重要。

“结交一两个气味相投的朋友,顺其自然地被群体接纳、融入环境,比‘乞讨’一份社交关系更加健康。年轻人不必过于焦虑短时期内对社交的不适应,更无需认为自己社交不活跃就是人生很失败。”杜素娟说。

(摘编自《文汇报》《社交不活跃不等于人生很失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交恐惧”一词的网络检索持续升高,“社交恐惧”已经成为现在年轻人的流行病。
B.当人们在“自身的需求”和“内心的恐惧”之间拉扯时,人们都会不自觉地陷入“社交焦虑”。
C.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需要去正视“社交恐惧症”是因为“社交恐惧”深刻地影响了人们与周围环境的“交互”。
D.经济形态的变化,社会规则的演进,让年轻人的“人情社交”需求下降了,年轻人也就没有了与人打交道的需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既拥有丰富的虚拟世界和强大的内心,又能在线下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支持,就一定能够达到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
B.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更包容的社会氛围,貌似对“社交恐惧”更友好,但是很多年轻人的内心却更加孤独。
C.一位社会学学者在做关于城市独居青年孤独感的上门调查时,大多数人因为觉得自己没有知心朋友,所以很愿意向学者倾诉一番。
D.与“乞讨”一份社交关系相比,结交一两个气味相投的朋友,顺其自然地被群体接纳、融入关系更加健康。
3.青年人如果有“社交恐惧”该如何积极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惠文王三十年,相都平君田单问赵奢曰:“吾非不将军之兵法也,所以不服者,独将军之用众。用众者,使民不得耕作,粮食赁,不可给也。此而自破之道也,非单之所为也。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马服【注】曰:“君非徒不达于兵也,又不明其时势。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今以三万之众而应强国之兵,是薄柱击石之类也。且夫吴干之剑材,难夫毋脊之厚,而锋不入;无脾之薄,而刃不断。兼有是两者,无钩繯镡蒙须之便,操其刃而刺,则未入而手断。君无十余、二十万之众,而为此钩繯镡蒙须之便,而徒以三万行于天下,君焉能乎?且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而以集兵三万,距此奚难哉!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即君之齐已。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今者,齐、韩相方,而国围攻焉,岂有敢曰,我其以三万救是者乎哉?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而以三万之众,围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战不足用也,君将以此何之?” 都平君喟然太息曰:“单不至也!”

(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注】马服,即马服君,指赵奢。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B.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C.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D.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非不说将军之兵法也”与“秦伯说”(《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B.“此坐而自破之道也”与“列坐其次”(《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坐”字含义相同。
C.“操其刃而刺”与“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两句中的“操”字含义不同。
D.“而索以三万之众”与“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两句中的“索”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不满意赵奢的用兵策略,认为赵奢的做法不攻自破、坐以待毙,是不可取的。
B.面对田单的质疑,赵奢虽然严厉地指责了田单,但还是详细地解释了自己的策略。
C.赵奢以吴国、干国的利剑类比,来向田单说明他派出大量兵将参与作战的必要性。
D.赵奢认为古时候以三万兵士攻打城邑很容易成功,但当下却只能攻下城墙的一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非徒不达于兵也,又不明其时势。
(2)都平君喟然太息曰:“单不至也!”
2022-10-2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