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6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我国数字化教学仍然以PPT演示、网络资源搜索、在线讨论测试等形式为主。教师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设计教学、频繁操作设备、组织课堂活动、批改作业、进行网络互动等,这与传统教学差别不大。师生间、生生间缺乏深度互动,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教学观念并无更新。智慧教学是数字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与数字化教学相比,教学环境由传统教室向智慧学习环境转型,教学观念也从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学习转变。智慧教学平台能自动向教师推送备课素材,引入外部优质的开放教育资源,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情,开展个性化指导,自动分析学生作业成绩等等。师生间实现课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的多类型、多层次交流。

(摘编自杨现民《论我国数字化教育的转型升级》,《教育研究》)

材料二:

教学资源库建设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花了大价钱、大功夫建起一个大而全的教育资源杂货铺,为何成了好看不好用的摆设,使用的人少之又少?要破解这个难题,可以参照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例子。一是走产教融合之路。主持院校联合了全国3个行业协会、45所院校和50家企业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整合,率先实现全国金融专业群(包括院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有效解决了优质教学资源怎么建的问题。二是更新教学模式。运用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技术,将金融运营等工作场景转化为数字化模拟应用场景,尝试混合式教学、情境教学、翻转课堂等,大大激发教与学的活力,解决了优质教学资源怎么用的问题。三是实行多元评价。设置校企在线双导师,支持教师应用网络空间进行在线点评与在线实训指导,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一次性终结性评价为主的模式,提高了过程性评价的比重,解决了资源库应用效果怎么评的问题。

(摘编自《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好还得用好》,《光明日报》)

材料三:

法国和挪威等国家开始将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作为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英国、爱沙尼亚、芬兰等也正计划改变传统课程的构建方式,使得学习者能够使用快速变化的技术来驾驭世界。但他们坚决反对以数字化技术来代替教学,强调用数字化技术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指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主题内容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学习如何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生活。数字化技术向学习者提供模拟环境,可以帮助他们应用知识或技能并展开交流合作,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这一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也至关重要。教师要从知识提供者转变为教练,集中精力指导与训练学生开展学习,而不是提供信息。这些做法对于我们在数字化教育中的思想纠偏很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余胜泉《欧洲数字化教育发展现状与启迪》,《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材料四:

数字化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人文意蕴缺失的问题。由于教育者与学习者置身虚拟的教学环境之中,数字化教育缺乏现实情境中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和对学习者的情感关怀,这极易造成学习者的情感冷漠及交往能力退化。数字化环境不必考虑现实社会的利益关系、规范约束,在这样自由的环境中,学生易发生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数字化教育为学习者提供的海量信息资源,尤其是可带来强烈刺激的图片、视频,使学生更倾向于回避独立思考、探索问题,有的学生甚至成为网络游戏的奴隶,身心发展严重受损。

(摘编自王森《数字化教育人文意蕴的缺失与回归》,2019年第1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我国的数字化教学主要采取PPT演示、网络资源搜索等形式,存在师生间、生生间缺乏深度互动,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教学观念守旧等不足。
B.依靠数字化技术的升级,智慧教学大大节省教师的时间与精力,减少了教师对设备的依赖,从而使他们能把注意力放在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上。
C.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调用多方面的社会力量,很好地利用了各种数字化技术,并在教学模式、评价方式上有所创新,以此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D.欧洲不少国家十分重视数字化与教育的融合,希望改变传统课程的构建方式和转变教师的角色,并利用数字化技术来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我国当前的数字化教学,未来的智慧教学变得更加高效、更加开放,师生间的互动将更加深入,同时教师也能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B.教学资源库建设成为摆设的重要原因,是片面追求教学资源的数量与种类,忽略了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无法提供足够好用的优质教学资源。
C.在数字化教育过程中易出现人文意蕴缺失的问题,这既与数字化技术虚拟化的特点有关,当然也与教育者和学习者不恰当的使用方式有关。
D.在世界范围,积极改变传统教育、大力推进数字化教育已是大势所趋,这说明数字化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有着全面的优势。
3.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四观点的一项是(     
A.沉溺于虚拟世界而迷失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人性。
B.原本是学习利器的网络,成了青少年游戏欢乐的天地。
C.虚拟与现实的混淆,造成主体的判断力缺失。
D.数字化的教育环境,为个体的学习提供海量的信息资源。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当前我国的数字化教育,还存在着哪些需要转变的地方?
2023-09-1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铿锵有力、重若千钧,激起广泛共鸣。

一段段风云激荡的革命历史,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不仅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标定了我们“向何处去”的精神路标。文艺界应以更加多样的艺术形式,以更加丰富的文艺作品,展现红色故事、激活红色血脉,是让更多人发现历史、传承精神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张砥《用厚重的作品传扬共和国的红色》)

材料二:

当被问及“你对我国革命历史传统的认识程度如何”时,约七成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认识较肤浅。如此低的认知率凸显我们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方式存在问题,“蜻蜓点水”般的传播难以撼动人心。要使革命传统教育在当今时代继续焕发光彩,大学教师必须要转换思维,与学生主动交流,与生活紧密结合,其时效性才能真正提升。互联网乱象丛生,然而,教育工作者并未对此作出及时有效的回应。在以大学生为主体,革命传统教育为客体的自媒体时代,自媒体对于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而言,既是无处不在的挑战,更是迎面而来的机遇,迫切期待政府、社会、行业、高校、个体等各方用实际行动去回应。

(摘编自檀江林、王帅《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现状与对策探析》)

材料三: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实践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优良传统与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要充分阐释红色文化的内涵,讲好红色文化故事。

通过查证史料、寻访革命遗址、访谈老红军老战士等方式,抢救性记录革命历史事件,让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意义非凡的历史事件、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目前,红色歌谣、红色经典书籍、红色影视剧等,已成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

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人们在历史的发生地触摸历史、感知历史;充分利用声光电技术,重现当年的革命情景,以震撼的力量发挥影响作用;通过举行学术研讨会或英雄事迹报告会,增强红色文化传播力;开辟红色旅游线路,提升讲解质量,打造传播文化自信主战场;邀请老红军、老战士等走进校园,让青年学生接受心灵洗礼,激发“忆光荣传统,当红色传人”的热情。

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以启蒙式、启迪式的教育方式,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喜闻乐见的教材,让青年一代的纯洁心灵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思想和品德受到锤炼。

(摘编自2018年11月22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四:

从2017年9月1日的秋季学期起,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审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将在全国所有地区初始年级投入使用。在强化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如《纪念白求恩》等文章。教材中既有叙写老一辈革命领袖的文章,也有描绘革命英雄人物的篇目,以及记录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的篇章,还有鲁迅等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历史教材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涉及老一辈革命家40多位;完整介绍了中国抗战14年的史实。道德与法治教材讲述了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中新网2019年8月2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让更多人发现历史,传承精神,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用丰富的形式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讲述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B.自媒体对革命传统教育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自媒体时代,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应以大学生为客体,革命传统教育为主体。
C.革命传统的教育要重点关注广大青少年,要通过弘扬红色文化,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修养。
D.新版语文教材加大了革命传统篇目的比重,像历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一样都强化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是(     
A.材料二揭示了当代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缺失的现状,并提出了改变现状的多种对策。
B.中国革命实践创造了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C.教育部统编的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这样可能会冲淡语文的文学属性。
D.新修订的教材突出了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弥补了旧教材在文化传承上的不足,推动了红色旅游的发展。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讲好红色文化故事办法的一项是(     
A.太原市万柏林区兴华小学组织开展“童心向党·党的故事我来讲”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班会。
B.《穿越时光,这是我保家卫国的样子》H5(互联网超文本标记语言)作品,在同一时刻让上亿人一起重温了人民军队的历史。
C.毛泽东在长征取得胜利时写下了《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著名诗文。
D.内图大学孔子学院在内图大学校礼堂举办“我的中国故事”有奖征文比赛颁奖典礼。
2023-09-1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文关键》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吕祖谦编选的吕门主要的古文教材。我们在书中却很少看到关于唐代儒学复兴和意识形态的内容,对文以载道的过分要求,而这些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非常强调的,是由道到文的转型。吕氏《古文关键》对文的重视,背后实际上是宋代文人的自觉。文人们开始非常看重自己文章的独立存在价值,编写与阅读古文选本成为时尚。

《四库提要》评《古文关键》以为:各标举其命意布局之处,示学者以门径,故谓之关键,卷首冠以总论看文作文之法。从《古文关键》开始,古文从神圣的复兴儒学的神坛,从形而上的高大上下沉到形而下的作文法。

《古文关键》一改唐人只取秦汉古文的传统,变为只取唐宋八大家古文。宋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具有极大的文化自信,欧阳修疑经疑古,王安石制《三经新义》,苏东坡提倡自由的思想与自由的书写,全都是推崇当代文化。宋人在绘画、书法、诗词方面都是自成面目,开宗立派。南宋人以北宋为模范,以北宋为经典,号曰北宋典型。南宋人对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从学习的角度继承,特别推崇欧苏又能自成面目,特别强调事功之学、制度之学,曰永嘉派、永康派、江西派。秦汉派古文艰涩难懂,唐宋八大家古文则明白晓畅,便于实用。南宋事功派继承了八大家的明白晓畅,这是一种近代化、实用化的语言趋势,也是平民化、世俗化的时代要求,结合事功的主题,成为南宋散文的时代面貌。

《古文关键》有点像现在的作文范文书,并附有评点。范文是供学生学习模仿之文,评点只是告诉学生如何模仿。说起科举辅导,吕祖谦比同时期的老乡陈傅良还要稍逊。陈傅良科举辅导的城南书院红极一时,他编著的服务于科举的古文选本《八面锋》也红极一时。科举文与古文互相借重,互相煽动,是典型的新样古文,是永嘉派古文的核心样式。城南书院是新样古文的培训场所,当时浙人在科场无论是数量,还是名次,都独占鳌头,以至于受到别的地区的投诉。新样古文在科举场的成功对南宋古文运动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古文关键》中提出了有用文字,议论文字是也这样违背纯文学的观点,恰恰体现了科举文的特点,议论文对科考最有用。

古文运动借助古文选本评点,借助书商的商业化操作,将古文运动从过去孤立封闭的师门传承,扩大到更加广阔的读者、举子、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让古文运动落实在普及教育上,有了更加扎实的基础。从《古文关键》的多处矛盾来看,可能由书商最终出版定稿,他们从吕祖谦谈文的语录、授课的讲义、课堂评点的古文组合剪辑成《古文关键》一书。当时该书比较畅销,可能有二卷本,还有二十卷版本。实际上不管书商有多少神操作,不管其多么粗制滥造,但它价格便宜,且大量印刷,还是极大推动了古文选本的发行,让老百姓买得起、看得上书本,由是推动了古文的普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终促进了文化的普及。评点的最大特色是文本与评点结合在一起的现场感。评点者将文本阅读感现场表达出来,随机标注在文本上,可以是即兴的、感性的,也可以是理论提升式的。读者借助这些标注符号以现场体会评点者的感受,犹如现在的线上教学。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宗刘》认为评点是一种因陋就简的即兴式批评,在应用上是庶几便于(初学者)揣摩诵习,可以说评点本是最好的自学考试教材。到清代,古文选本600种,而成熟的选本大部分有评点,古文也找到了它最佳的存在方式,最终延续为今天中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成为我们的国粹。

(摘编自马茂军《〈古文关键〉与南宋古文转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吕祖谦编写《古文关键》过分强调文以载道的编写理念与韩柳欧对古文的评价有别。
B.“形而上的”指复兴儒学神圣使命的传统古文主张,“形而下的”指写文章的方法。
C.《古文关键》选取唐宋八大家的古文,是因为秦汉古文艰涩难懂,没有事功的思想。
D.因商业出版的原因导致《古文关键》后来不再受吕祖谦的掌控,尽由书商胡编乱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不同观点和角度,对吕祖谦所选编的《古文关键》展开论述,可谓脉络清晰。
B.第二段引用《四库提要》中的点评,证明《古文关键》的编写目的是指导文章写法。
C.文章列举南宋时期的各种派别体现出南宋文人在散文写作上的平民化、世俗化的特点。
D.文章在论证南宋书商的行为时,从书商做法的错误和正确两个角度进行,显得客观公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文关键》成书前的古文多有复兴儒学之作,而此书成书意味着“由道到文”的转型。
B.像城南书院提倡的新样古文在科举场的成功,对南宋古文运动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C.《古文关键》中“有用文字,议论文字是也”这一观点说明议论文对科举考试很有用。
D.清代章学诚认为评点是一种即兴式批评,便于初学者揣摩诵习,是最好的自学考试教材。
2023-09-1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是时间的延伸,也是空间的拓展,标注的是世界范围、世界影响、世界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引领着当代中国的发展,为破解中国问题提供行动指南,也不断影响着世界的发展,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中国方案,从而成为引领中国与影响世界双向推进的科学理论。

环顾当今世界,当代资本主义出现历史性衰落。政治极化、贫富分化以及各种社会认同危机不断引发混乱与动荡,全球治理面临系统性危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风险挑战日益增多。这就依然需要我们向恩格斯请教,像他那样时刻关注这个世界,对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给以科学的回答。同时,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塑造优势,就必须在伟大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发挥引领中国发展的强大威力,不断开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博大的天下情怀和坦诚的大国担当,牢牢占据人类文明制高点、人类道义制高点,鲜明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的全新主张,为破解治理、信任、和平、发展四大赤字提供了有效思路,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视野新领域,为处在十字路口的世界航船指明方向。

(摘编自何毅亭《纪念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材料二:

20201128日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纪念日。恩格斯的名字是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对全球化时代更为复杂的困境和难题,我们是多么需要向这位毕生致力于资本批判和对人的解放之路进行探究的当代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马克思语)请教,他是一位多么值得我们深刻铭记和隆重纪念的伟人!

资本批判的复杂性在于,不仅要厘清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和现实机制,更需要从理论上勾画和建构起资本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力量布展的逻辑及其抽象——具体体系。这是最为艰难的思想创造,也正因如此,《资本论》的写作成为马克思毕生最重要的工作。遗憾的是,尽管完成了《资本论》大部分初稿,并于1867年出版了第一卷,但直到1883年去世,马克思也没有完成第二、三卷的定稿工作,这也就意味着他对资本逻辑和体系结构的揭示并未完整地呈现出来,而这一工作是由恩格斯来完成的。恩格斯以毕生无私的付出,资助马克思的生活,配合和协助马克思的工作,晚年又以近乎双目失明的代价整理亡友的手稿。诚如列宁所说: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资本批判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建构,更需要将其转化为变革资本社会的实践。但变革资本社会并非轻而易举,相反,它充满艰难和坎坷。为此,恩格斯特别重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方式和途径问题。他与马克思超越一般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深刻之处在于,基于对无产阶级改变自身命运、变革资本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认为这种人的解放不是生命个体的短期行为,而是一场漫长的社会运动。在这一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目标与手段之间、总体与局部之间、长远与短期之间并不是直接对应的,而是犬牙交错,充满了矛盾,致使革命之路远不平坦。为此,恩格斯晚年特别注意到,在抽象的意义上是正确的理论,如果直接引入实践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因而他强调无产阶级自身素质的提高和革命策略的调整。

恩格斯去世后,资本主义在20世纪发生了很多变化。诸如过去单纯的私人占有出现了社会化趋势,分配方式上普遍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中下层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怎么看待这些积极的变化与恩格斯所进行的资本批判之间的关系呢?在某种意义上,这些状况可以看作是恩格斯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深远的后续效应。假如没有他对资本历史发展轨迹或运行逻辑的揭示、对资本社会化扩大的趋势的预见,人类的发展就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发状态,通过多方面的举措和手段对资本进行调控和规范。而20世纪后期以来消费社会”“数字资本主义的来临,不过是资本所带动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趋势的最新体现。在此意义上,恩格斯的资本批判在当代依然是不可超越的。

而在实践层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经历了20世纪的发展和波折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异军突起,展示了勃勃生机和长远的发展前景,不仅解决了中华民族长期贫困和落后的问题,实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更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和意旨,显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将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摘编自聂锦芳《恩格斯诞辰200年:致敬不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在变化的时代中塑造优势,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
B.当面临全球化的困境和难题时,我们可以从革命导师恩格斯那里寻找答案。
C.无产阶级要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调整革命策略来应对人类解放这场社会运动。
D.资本主义在20世纪的诸多变化,正是恩格斯进行的资本批判产生的后续效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政治极化、贫富分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混乱与动荡,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性衰落的直接原因。
B.《资本论》对资本逻辑与体系结构的揭示和完整呈现,是马克思、恩格斯伟大友谊的见证,更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C.变革资本社会并非易事,充满了艰难险阻,这不仅需要理论建构,更需要将其转化为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实践。
D.人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发状态,实现对资本进行调控和规范,证明了恩格斯的资本批判在当代仍然不可超越。
3.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4.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班级读书会上,同学们就“为什么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展开讨论,请你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回答。
5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恩格斯给一位青年学生的回信,针对经济因素和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展开论述,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B.《改造我们的学习》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撰写的政论文,论述中引入口语、成语、俗语、对联等,文章说理深透而又通俗明白。
C.《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富于思辨性,大量引用经典理论文献,立论驳论相结合,边立边破,破立结合,论证严密。
D.《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人应当坚持正义》三篇告诉我们立身处世的法则,题目恰好就是作者在文中论述的论点。
2023-09-1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魏县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1985年,比尔德韦尔和乔治·塞欣斯总结了深层生态学的八大基本原则,第一条就是“地球上的人类和非人类生物的福祉和繁荣有其自身价值,这些价值独立于非人类世界对于人类目的性的功用”,这就是深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内在价值”。而在深层生态学和相关的动物保护主义运动兴起之前,西方社会长期奉行的是“工具价值论”,认为动物只因其农业、渔业、娱乐业等对人类有用的工具性而有价值,常见的论据包括:唯有人类拥有灵魂,动物不具备灵魂;唯有人类拥有理性,动物不具备理性;唯有人类拥有高级意识,动物不具备高级意识等等。

深层生态学提倡的“内在价值”与道家思想中的“天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庄子·马蹄》用生动的笔触对比了“天之道”与“人之道”;《庄子·秋水》提供了一个更简短的版本:“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认为,“天之道”就是顺应自然,顺应万物的本性,以自然无为的态度对待万物,庄子用来举例的马的“真性”就是自然地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而非为人所束缚和利用。与之相反,“人之道”就是违背自然,违背万物的本性,用人类的“机心”发明各种技术,剥削利用动物,最终必然导致“死者过半”的动物生存状况。“落马首,穿牛鼻”的“人之道”正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动物“工具价值论”,而顺应动物“真性”的“天之道”则认识到了动物自身不依赖于人类而独立存在的“内在价值”。这两种价值论造成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庄子的眼中,伯乐代表人类的智能,也是动物和自然的灾星。包括深层生态主义者在内的现代环保主义者有着类似的观点,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人口暴涨,消费欲也暴涨,随之便是人类占领的土地逐渐侵占动物的栖息地,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和对技术的滥用造成了各种生态灾难和无数物种灭绝。时至今日,地球上已经找不到一片未被人类影响的土地,已经找不到一个不被人类威胁的物种,甚至人类这个物种自身都受到了“人之道”的威胁,许多生态灾难正在反噬人类,威胁人类的生存。

由上文的对比可知,道家思想和深层生态学都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工具价值论”,主张非人类生物甚至是非生物的自然界都具有“内在价值”,但是如果细论这种“内在价值”的成因,深层生态学却有明显的不足,在这一议题上,道家思想可以为深层生态学提供哲学依据。在德韦尔和塞欣斯总结并得到奈斯认可的深层生态学八大基本原则中,“内在价值”是作为立论基础存在的,并没有更进一步说明“内在价值”本身来自何处。但是道家思想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这一理论问题,道家的“天之道”版的“内在价值论”是建立在“道”这一道家核心概念上的。“道”既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实体,在此意义上,道与万物是有所区分的,又是事物的根本属性,融汇在万物之中。

(摘编自华媛媛、李家銮《契合与差异:道家思想与深层生态学比较研究》)

材料二:

西方哲学重逻辑,东方哲学重直觉与体验。西方哲学的最高目标在于建立一种既普遍又必然的纯粹原理,是在概念的逻辑推论中构造起来的体系。中国哲学则强调在“道”的旗帜下追求至上的人生境界。这种追求不可能是纯粹的逻辑构造,而是需要一种审美的情趣。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是如此,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亦是如此。

道家对自然的理解既非西方思维方式中严格的推理,亦非来自功利主义的现实诉求,相反,它以一种超功利的审美体验方式来认识和把握自然万物,将自然界看作是审美愉悦的最终来源,通过“道法自然”的审美观照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至上的精神境界。道家的思想家们常常用诗化语言和浪漫主义手法来表达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独特思想。道家经典《老子》被人们看成是最早的哲理诗,庄子也被视为“最真实的诗人”。道家以“道”为本体,坚持以审美的方式来理解“道”。在道家看来,由于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自然之道便是自然无为的本性,因此,“自然”与“天”“无为”“道”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系统,构成了道家思想体系的基础。

在道家眼中,天地万物不仅是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相互联系与作用的有机系统。这样一种系统可以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进行高度概括。这暗示着人类同其他万物一样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人类不是世界的中心,也无权利凌驾于万物之上。相反,人类应该尊天道,以促进自然万物的生命潜能,使自然万物的价值、平等与和谐能够充分展现。

(摘编自雷毅《整合与超越:道家深层生态学的现代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深层生态学是比尔德韦尔和乔治·塞欣斯在1985年总结八大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创立的。
B.深层生态学与道家思想在对待动物的思想理念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与“人之道”不同。
C.东方哲学认为把握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至上人生境界”的核心是审美体验。
D.道家的思想家们在追求逻辑构造的基础上,更追求审美情趣,以期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工具价值论”的人士虽承认动物对人类生活有很大帮助,但他们以动物没有灵魂、理性的理由否定动物有独立的自身价值。
B.文中引用《庄子·秋水》的相关语句是为了说明“人之道”的思想违背自然,违背万物的本性,最终将导致人类生存受到威胁。
C.道家思想从本体论上解决了“‘内在价值’本身来自何处”这一理论问题,所以道家思想在“内在价值”的研究诠释上相比深层生态学更为深入。
D.人类只有否定自己处于自然中心,承认自己在自然中不具有特殊地位,才可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至上的精神境界。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深层生态学“内在价值”观点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B.明镜便于照形,其于以函食,不如箪。(《淮南子》)
C.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D.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临江仙·柳絮》)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2021年4月22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论题的理解。
2023-09-0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的意趣态度,开卷两回中写得很不含糊,只苦于读者不肯理会!有两种观察,可以说明历来红学家迷误的起源。

第一类红学家是猜谜派。他们大半预先存了主观上的偏见,然后把书上的事迹牵强附会上去,他们可笑的地方,胡适之先生在《红楼梦考证》一文中,已说得很详备的了。这派红学家有许多有学问名望的人,以现在我们的眼光看去,他们很不该发这些可笑的议论,但事实上偏闹了笑话。

为什么呢?其中有两个原故:一是他们有点好奇,以为那些平淡老实的话,决不配来解释《红楼梦》的。二是他们的偏见实在太深了,所以看不见这书的本来面目,只是颜色眼镜中的《红楼梦》。从第一回,他们宁可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而不屑一视雪芹先生的自述。从第二回,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去。如蔡孑民先生自己抱民族主义,而强谓《红楼梦》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是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等等(《石头记索隐》)。以我想来,雪芹先生在正白旗汉军贵族环境中间,未必主张排满吊明。蔡先生这个判断,是含偏见的。总之,求深反浅,是这派红学家的通病。

第二类红学家我们叫他消闲派。读《红楼梦》,他们本没有领略文学的兴趣,所以只当作闲书读,对于作者的原意如何,只是不求甚解的。他们的态度,不是赏鉴,不是研究,只是借此消闲罢了。这些人原不足深论,不过有一点态度却是大背作者的原意。他们心目中只有如何华贵,如何阔绰,如何繁盛,恨不得自己变了贾宝玉,十二钗做妻妾才好。这种眼光,自然不值一笑;不过他们却不安分,偏说那个应褒,那个应贬,信口雌黄,毫无是处,并且以这些阿其所好的论调,强拉作者来做他的同志。他们几时考究过书中本文来。

我们要了解《红楼梦》作者的真态度,排除许多迷惑,不致于蹈前人的覆辙。我们现在先要讲作者的态度。

说作者的态度,我以为至少有两条可靠的途径:第一,从作者书中所说的话,推测他做书时的态度。这是最可信的,因为除了他自己以外,没有一个人能完全了解他的意思的。第二,是从作者所处的环境和他一生的历史,拿来印证我们所揣测的话。

《红楼梦》的第一第二两回,是本书的楔子,是读全书关键。从这里边看来,作者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差不多自己都说完了,不用我们费话。

《红楼梦》是感叹自己身世的,雪芹为人是很孤傲自负的,看他的一生历史和书中宝玉的性格,便可知道;并且还穷愁潦倒了一生。所以在本书楔子里说道:

“风尘碌碌,一事无成。”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见第一第二两回)

这些话,明白极了。石头自怨一段,把雪芹怀才不遇的悲愤,完全写出。第二回贾雨村论宝玉一段,亦是自负,书中凡贬宝玉只是牢骚话头,不可认为实话。

《红楼梦》是情场忏悔而作的。原书上说:

“更于书中间用梦幻等字,都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

“空空道人遂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逐改名情僧,改《石头记》 为《情僧录》 。”(见第一回)

警幻说:“……或冀将来一语,未可知也。”(见第五回)

(摘编自俞平伯《红楼梦辨别》)

材料二:

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可分作四派来说一个大概:一、拟古派;二、讽制派;三、人情派;四、侠义派。

人情派小说,可以《红楼梦》做代表。《红楼梦》所叙为石头城中——未必是今之南京——贾府的事情。《红楼梦》的作者,大家都知道是曹雪芹,因为这是书上写着的。至于曹雪芹是何等样人,却少有人提起过;由胡适之先生的考证,我们可以知道大概了。

对于《红楼梦》书中所叙的意思,推测之说也很多。(一)是说记纳兰性德的家事,所谓金钗十二,就是性德所奉为上客的人们。这是因为性德和宝玉的情形相仿佛,但是查抄一事,宝玉在生前,而性德则在死后,其他不同之点也很多,其实并不很相像。(二)是说记顺治与董鄂妃的故事,而又以鄂妃为秦淮旧妓董小宛。但是董鄂妃是满洲人,并非就是董小宛,且年龄相差甚大。所以这一说也不通。(三)是说叙康熙朝政治的状态的,就是以为石头记是政治小说,书中本是在吊明之亡,而揭清之失。然此说未免近于穿凿,况且现在既知道作者既是汉军旗人,似乎不至于代汉人来抱亡国之痛的。(四)是说自叙,此说出来最早,而信者最少,现在可是多起来了。因为我们已知道雪芹自己的境遇,很和书中所叙相合。由此可知《红楼梦》一书,说大部分为作者自叙,实是最为可信的一说。

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摘编自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意趣态度,作者写得并不含糊,在小说的第一、二回都有非常明显的表述。
B.在俞平伯看来,许多红学家们产生阅读迷误的重要原因是很少研究过书中本文。
C.《红楼梦》中贾府的事情虽是发生在石头城中,但并不一定就是指鲁迅时代的南京城。
D.曹雪芹所写人物都是真的人物,因为他敢如实地描写,把人物刻画多立体丰富不单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或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都是产生阅读偏见的主要原因。
B.作者书中所说和作者所处环境及其一生历史是了解曹雪芹写作态度的最可靠的两条途径。
C.人们在阅读《红楼梦》时,首先要从全书的关键处第一、第二两回入手,理清全书脉络。
D.对于《红楼梦》书中所叙的意思,有四种推测之说,都被鲁迅先生一一反驳并完全推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鲁迅观点的一项是(     
A.贾母是老太太、老祖宗、老太君,影射朱元璋。
B.曹雪芹是个谜,曹家根本就没有曹雪芹这个人。
C.《红楼梦》一改以往大团圆结局,以悲剧收场。
D.《红楼梦》是以曹家为背景、以言情为线索的小说。
4.怎样看待材料一中见第一回、见第一第二两回、见第五回这样的表述?请简要分析。
5.我们应如何阅读经典文学著作?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3-09-0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土地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影响,全球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变异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非常缓慢的,然而人类的活动激发和加速了荒漠化的过程,成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联合国资料显示,全球每年因荒漠化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23万亿美元,而且荒漠化正以每年5万~7万平方千米土地的速度扩展。

沙尘暴形成的原因是冬春季节干旱地区的降水量少,地表干燥松散,抗风蚀能力弱,因此每当有大风刮过时,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沙尘暴天气。沙尘暴的形成需要具备沙尘物质、大风和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三个必要条件。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我国的治沙力量一直在努力攻坚克难,为这道全球生态难题找寻答案。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沙坡头,因沙丘高度超百米而得名。半个世纪以来,那里因包兰铁路、麦草方格、五带一体而成为我国规模化、工程化治沙的起点,并由此向世界输出中国治沙技术。以麦草方格为基础的治沙模式,在守护包兰铁路畅通的同时,也阻挡了风沙向城市侵袭,大大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摘编自《科学24小时·荒漠化治理路漫漫》)

材料二:

沙尘暴和扬尘、浮尘存在一定的区别,虽然都是强风把地面大量的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造成的,但扬尘或浮尘天气的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之间,而沙尘暴天气的水平能见度则小于1千米,它所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在时间上,沙尘暴主要出现在每年的2~5月,这段时间发生的次数占到全年总数的四分之三以上,其中又以3~4月最为频繁,几乎占全年总数的一半。这是因为春季气温回升,风速较大,雨季未到,降水稀少,蒸发强烈,裸露的沙土变得松散,易于扬沙起尘。在空间上,从全球范围来看,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内陆沙漠地区,主要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北美中西部和澳大利亚等。

(摘编自骥伏枥《卷土重来的沙尘暴》)

材料三:

十三五以来,我国实施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国家沙漠公园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深化防沙治沙改革,实行严格的荒漠生态保护制度,全面落实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维护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原真性。加快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由点到面带动荒漠地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近20年,累计完成营造林884万公顷,工程固沙4.4万公顷。截至目前,我国批准建立53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封禁保护沙化土地总面积174万公顷,建设120个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和1980平方公里,沙尘天气次数年均递减20.3%,植被平均盖度增加0.7个百分点。

(摘编自黄俊毅《治沙见奇效,我国沙尘天气年均递减20.3%》)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土地荒漠化严重,每年以5万~7万平方千米土地的速度扩展,有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
B.人类的不良活动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相比较而言,自然的一些因素造成的荒漠化过程却是非常缓慢的。
C.沙尘暴是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造成的,每年春季多发生在非洲、北美中西部等内陆沙漠地区。
D.我国防沙治沙工作成效显著,如“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都在年均减少。
3.在防治土地荒漠化工作中,我国赢得了“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的赞誉,鉴于世界荒漠化严重的现状,请你结合材料为世界提供一份治理土地荒漠化的“中国方案”。
2023-09-0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高(完)中C、D类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乐诗之教,指的是儒家以歌辞演唱、音乐伴奏、舞蹈搬演等文艺方式来推行公共教化,以实现其社会伦理与政治意图的一种教育形式。其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教化功能。在有机融合的和谐氛围里,通过耳目器官的闻见感知,来进行心灵反思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达到感化他人与教化社会的效果。有机融合的乐诗之教形式,不像那样刻板刚性,而是具有优美柔顺的基本特质。故其能使人精神愉悦,进而给人带来精神气质上的变化。按照汉儒的看法,乐诗之教可以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实现变民风、化民俗的政治目的。为什么乐诗能达到教化的效果?儒家认为,乐诗能够治心,也就是乐诗能激发道德心,而道德心是一切社会良好秩序的前提。乐诗一旦呈现出来以后,可以为更多的人接受,从而引导和改变更多人的情感与意志。如是,乐诗也就成为提高自我修养、强化自我教育、提升自我成就的重要手段。

其次,乐诗之教与王道的推行关联在一起。儒家认为,霸道是凭借武力或暴力等强制力量来推行其政治目的,而王道则是通过征服人们的内在心灵来实现其政治目的。当然,乐诗之教要与礼、刑、政等手段相互配合,以便在奉行王道的过程中达到刚柔并济的社会功效。就社会治理来说,礼、刑、政等手段都是一种刚性规范,通过规训和惩罚达到治理效果。而乐诗则不然,它是一种柔性手段,是通过艺术感化促进人们对于某种价值观念的认同,以优美方式来达到天下大治这一崇高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乐诗不仅是艺术生活,更是政治生活,是当时国家经常运用的一种政治治理手段。作为一种治理手段,乐诗以柔性来教化政治,可以与礼、政、刑等治理手段一起来实现王道。

最后,乐诗还是政治评价的一种载体。儒家在观察和评价现实政治时,往往把乐舞的审美判断引申为政治判断。儒家认为,音乐与政治相通,可以作为判断为政得失的一项指标,即所谓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礼记·乐记》)。《诗经》的乐诗演奏,从中也可演绎出对政治与道德的看法。春秋后期吴公子季札赴鲁观乐时,从鲁国人为其演唱与表演的《诗经》不同歌诗内容和乐舞形式之中,发现了政治与德性的差异并进行了艺术评价后,逐一对国家政治事务进行社会评述。对于儒家来说,正是因为乐舞、诗歌从制作上就具有政治性、道德性的考量,那么从观赏的角度,当然能够品味出不同的政治意义。

总之,乐诗之教承载着重要的政治功能,这种乐诗之教的形式彰显出诗礼文化的艺术性与政治性完美结合的基本特质。

(选自朱承《乐诗之教》,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乐诗之教”是儒家为推行公共教化而提出的观点,其文艺方式和教育形式都具有三方面的政治功能。
B.乐诗之教之所以能使人精神愉悦,进而给人带来精神气质上的变化,这是因为它具有优美柔顺的基本特质。
C.作为一种柔性手段,乐诗之教要与礼、刑、政等手段相互配合才能最终达到天下大治的“崇高”目的。
D.因为音乐与政治相通,所以儒家把乐舞的审美判断引申为政治判断,将其作为判断为政得失的一项指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紧扣论题,在对论题进行简要阐释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基本观点。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形式,从教化功能、王道推行、政治评价三方面逐一展开论述。
C.在论证过程中,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综合运用引用、举例等论证方法,论证严密。
D.文章引述吴公子季札赴鲁观乐例子,是为了论证《诗经》能够进行乐诗演奏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诗之教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个人用以提高、强化、提升自我的重要手段。
B.与礼、政、刑等一样,乐诗也是一种国家政治治理手段,只是它以柔性来教化政治。
C.儒家能从观看乐舞中品味出不同的政治意义,是因为乐舞制作时就有了政治性考量。
D.“乐诗之教”所承载的政治功能是多方面的,这些政治功能让诗礼文化具备了政治性。
2023-09-0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高(完)中C、D类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种以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解释为;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阐述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的定义和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表达了的德性。孔子践履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话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是公正的一部分,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对哲学活动与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途”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C.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2023-09-0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