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进程中,瘟疫绝对是一个恐怖的名词。瘟疫是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从古代就已有记载的鼠疫、天花、疟疾,到现代的非典”“新冠肺炎等,给社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同时在人民心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痛。作为明清两朝人民深重的集体历史记忆,具有大规模传染性与较高死亡率的瘟疫不断地在文学作品里有所反映,这些作品折射了当时的文化背景。

首先,蕴含道教医学文化。明清时期是道教医学蓬勃发展的时代,出现过《急救仙方》《仙传外科秘方》等道教医学专著。明清文学中对病因的认知很多源于道教学说。如鬼神致病的观念,《治瘟策》中详细描述了主四季瘟疫的东南西北中五方瘟鬼,认为他们可使人类在不同时令里害上痘疫;道医和道士经常作为抗疫主力出现,如《水浒传》开篇的京师大瘟疫,仁宗钦差洪太尉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来朝祈禳;故事里的抗疫方法也颇具道教特色,如药符治病法,《三国演义》中的张角就是使用此种方法,且在多数故事里,药符被赋予了宗教神力,能够轻松治愈瘟病。

其次,融入因果报应理念。在先秦时期,中国本土便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样的报应思想。佛教传入后,又与因果报应的思想相结合。这种思想在明清小说尤其是话本小说中十分盛行。鲁迅认为它们的作用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而尤以劝善为大宗。抗疫故事主要体现了善有善报的思想,特别是福报阻疫型故事突出了这样的观念。这种宣扬美德的内容不仅出现在小说中的抗疫故事里,还存在于民间抗疫故事以及文人笔记中,例如浙江海盐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棋盘石》。

再次,反映群众对瘟疫的认知水平及传统祛疫习俗。瘟疫缘何突然袭来又为何渐渐平息,在清末西方现代医学传入之前并没有科学系统的解释,所以对于缺乏相关医学知识的古人来说,这一切都是无解的。于是大众便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想象去解释这一灾难,由此还衍生出许多民间祛疫习俗。有的人认为瘟疫爆发的缘由与瘟鬼痘神有关,甚至将瘟疫与天人感应联系起来,像《三国演义》开篇的中平元年(184)瘟疫。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昏庸无道,外戚宦官专权为患,因此四方灾异四起,汉灵帝中平元年的瘟疫便是一大异象,它成了张角兄弟鼓动农民起义的正当借口。如《红楼梦》第21回描写巧姐出痘,短短几句话杂糅了医药治疗、清淡饮食、供奉痘神、冲喜讨吉等习俗。

不过,明清时期的医学也并非对瘟疫一无所知,比如生活于明末清初的温病派代表人物吴有性就撰写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关于瘟疫的专书《温疫论》,他提出疠气说,并认为时疫能传染于人,即瘟疫具有传染性。

明清小说中的抗疫题材故事是那个瘟疫频发年代集体历史记忆的反映。一如现实之残酷,抗疫故事里的广大人民总是首当其冲地成为大瘟疫的受害者。时代在进步,当下的医学发展水平与明清时期相比自是不可同日而语,科学的抗疫措施早已系统化,全民抗疫的理念也深入人心。而回望过去,我们会发现人类文明与瘟疫的斗争过程是曲折漫长的,也是不断进步的。

(摘编自杨雨秋《明清小说中抗疫故事的类型与文化背景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中京师大瘟疫,天师张真人受命祈禳抗疫,这个方法颇有道教特色。
B.福报阻疫型故事突出了“因果报应”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明清小说中十分盛行。
C.古人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因此对瘟疫进行了唯心的解读,这也是无可非议的。
D.大规模瘟疫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深重的灾难,给人民留下集体伤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采用例证法,论述抗疫故事中蕴含道教医学文化。
B.文章对于群众对瘟疫的认知和当时的医学水平的论述,能体现议论的辩证。
C.文章介绍抗疫故事的文化背景,采用纵向论述,层层递进,条理清晰,论证有力。
D.文章紧扣“文化背景”这个核心,采用总分式的结构,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两朝的文学故事反映当时的瘟疫情况,这是文学作品的现实性的体现。
B.《三国演义》中张角兄弟借助瘟疫鼓动农民造反,“天意”使他们师出有名。
C.我国在清朝初年就有了第一部关于瘟疫的专著,这是古人抗疫智慧的结晶。
D.文章末尾今昔对比,广大人民的地位完全不同,意在传达抗疫必胜的信念。
2022-10-12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8月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对乡土中国社会结构的精准概括,对于这个概念,《乡土中国》一书中的表述如下:

②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个人都是他所在社会影响所推出的社会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关系。每一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③在费孝通先生看来,“差序格局”理论是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结构的凝练,其内涵不仅停留在人际关系上,而且包含了更大范围的社会结构。“差序格局”中的“差”指的是《乡土中国》中提及的类似波纹向外推的横向结构。阎云翔对“差序格局”理论结构的认识值得借鉴,他指出“差序格局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

材料二:

①差序格局在公私、权力和权利这三个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秩序,而互联网对差序格局的重塑也势必作用于以上三个方面。

②一、具体来讲,网络空间中公私结构的剧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众进入公共领域的门槛降低,途径增多。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通信和储存成本的下降,使世界人口的可观部分获得了从事信息和文化生产的物质手段,个人可以有效地在公共领域中开展传播活动,由被动的读者和听众转变为发言者和对话的参与者。互联网击碎了与传统身份相勾连的“准入资格”,公共领域渐而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性。二是网民“由私向公”的意愿逐步增强。在差序格局中,“爱无差等”的理念无法在乡土社会中落地生根,“自我主义”不仅使得人们“公私不分”,更令“由私向公”的转换难以实现。而随着社会化媒体普及,个人间能够凭借互联网进行远距离的沟通和经验传递,并且私人生活也越发地能在网络上获得完整的展示,个体的情感、困惑以及利益诉求也因此可以迅速地引发关注、热议甚至是声援。

③二、在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所产生的权力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随着微博和微信的出现,读者不光可以通过传统的“书写”来发表评论,他们更能以“转发”或“点赞”的形式来再造文本并重塑意义。实际上,“转发”或“点赞”既是信息的接力和重新编码,又发挥着颠覆权威叙事的功能。有时候,一些“不合常理”的点赞其实是网民以“戏谑”的方式来解构差序式的权力,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以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

④这种“另类”的话语权即“信息权力”。网络社会无疑更加看重信息的流动。于是,信息超越了知识和经验的地位,构成了权力的主要来源。具体而言,信息权力是“不在场的网民通过观点发布、消息传递、时事评论等行为在交流沟通中展现的权力”,它赋予了每一位网民发言的机会和针对时事的能力,由此增强了他们的话语权。信息权力制造出了“众声喧哗”的去中心化力量,摧枯拉朽式地瓦解了权力的差序格局。近年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也直观地反映了信息权力对传统权威的直接挑战及其效果。

⑤三、网络公民权利的成型与危机。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缺少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利体系。人们的权利被“纲常”做了差别化的抑制或放大,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是根据其所掌控的权力而灵活地进行伸缩。所以,权利与个人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存量相关,却得不到法律的平等保障。

⑥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差序式的公民身份。一方面,网络提升了公民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促进了公民权利保护机制的完善和深化。截至2008年10月,我国有14个部门已推出60 余部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李永刚说:“我国成为了全球该领域法律法规最多的国家,这种覆盖面极广的恢恢法网,无疑反映了我国网民权利保障机制的日益健全。”网络社会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公民性,这主要归功于权利取向的网络舆论对非正义权力的制约,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网民对公民权利的体悟和学习。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现实的公民社会发育仍不够充分,其严重滞后于网络公民社会的发展。正如刘学民所言:“在西方,网络公民社会仅仅是现实公民社会的一个补充,而在中国,网络公民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尤其是围绕网络事件而产生的网络舆论,对政府的影响有些远远大于现实中的公民社会。”从某种程度上看,互联网在我国也就不仅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它更充当了公民权利的“培养皿”,倒逼着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以打开更多的“机会窗口”,继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

(摘编自王斌《网络社会差序格局的崛起与分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阎云翔认为,差序格局是一个含有纵向的等级化的“序”和横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组成的立体结构。他的理论认识比费孝通的理解更深一层。
B.传统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不具备真正意义的大众性。其“准入资格”与传统身份相勾连,普通民众常被排斥在公共领域之外。
C.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的举措,表明权力中心屈服于信息权力制造出的去中心化的摧枯拉朽般的巨大力量。
D.在我国,互联网使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因此它不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把西洋的社会结构比喻成一捆捆扎清楚的柴,是团体格局,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中国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
B.差序格局从公私、权力和权利三个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规范,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差序格局,但这种作用依然要从上述三个维度去理解。
C.在网络社会,处于权力中心之外的网民们只能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的方式,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
D.材料二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利体系,公民权利能得到法律的保障,而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与其所掌控的权力相关。
3.下列例子中不能证明“互联网从公私、权力和权利三个维度重塑差序格局”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微信中,有以血缘、地缘抑或是亲属关系组成的微信群,如“我爱我家”;也有因学习、工作等社会关系建立的微信群,如“××班同学群”。
B.2012年的诸如“与父母合影”“带着外公去旅行”等微公益事件,是由个人率先发起,后经由网络的信息传播和网民接力而获得全民慈善效果。
C.微博的兴盛成就了具有海量粉丝和拥趸的网络“大V”,他们比普通网民握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其更容易形成一种普遍影响网民的话语权。
D.福州小伙儿见义勇为踹伤施暴者反被刑拘14天的新闻引起网络热议,众多网民质疑刑法制度不合理,57天后该小伙收到检察院的不起诉决定书。
4.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概括差序格局的3个特征每空不超15字,超字0分
       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
2022-10-10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新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追求卓越”“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创造性。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了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

(节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二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

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6430日,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三

从电影的制作规模来说,《长津湖》绝对称得上“史诗级”的,单就剧本来说,军事专家兰晓龙打磨了整整五年,初稿多达13万字,在导演的建议下反复修改删减到了6万字。为了拍好这部“纪念碑”一样的电影,军事专家和历史顾问在拍摄过程中全程坐镇。从筹备到拍摄,整个剧组用了两年多的时间,7万多名群众演员参与了拍摄过程,演出《长津湖》的人几乎都是剧组特别邀请的退役老兵。志愿军身上的棉服、胸章、绑腿全都一比一还原,枪、炮、子弹甚至连“坦克”都是剧组在国防部的帮助下造出来的,能开能走,外形一模一样,耗资巨大却仍然摆脱不了因为戏份被炸毁的命运。就连《长津湖》中出现的每一次行军和战争场面,都是由导演、编剧还有军事专家一起精心设计的,绝对让人挑不出错来。

看过《长津湖》的观众反馈,影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足了功夫,使这部战争片看起来有血有肉。每位主演进组之后都要和导演、编剧一起写角色的人物小传,不把人物的性格琢磨透,谁都别想开机!对此,导演陈凯歌说:“战争电影倘若不能塑造出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很难成功的。因为在不知道为何而战、与谁作战的情况下,创作者和观众都是没有情感寄托的。如果没有鲜活的人物,战争场面拍得再多,观众可能都不太在意。只有当观众觉得电影中的人物值得追随,战争电影才有了意义。”这部电影是为了中国人那份伟大的精神而拍摄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卓越与创新,“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就是发扬工匠精神,从优秀到卓越的过程。
B.材料二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C.材料三认为“工匠精神”是对文艺作品“史诗级”的精致追求,拍摄《长津湖》就是为中国人的那份工匠精神而拍摄的。
D.三则材料从不同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精神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坚守“工匠精神”,就要鼓励守着“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躲进小楼成一统”安静地实实在在地改变世界。
B.要想坚守“工匠精神”,就要提倡在工作中脚踏实地、不断地提升自我,安心做一个工匠,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C.要想坚守“工匠精神”,就要明白“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只要冰心一片、物我两忘,就有巧夺天工的卓越。
D.要想坚守“工匠精神”,就要像《长津湖》中每个主演把人物的性格琢磨透才开机一样,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观点的一项是(       
A.无为艺精心,何患不功名。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D.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各行各业都在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如果你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新时代的中学生要发扬工匠精神”文化沙龙,请根据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自伦理学诞生以来,有一个问题似乎像幽灵般地徘徊于伦理学研究领域中,这个问题即是人的德性与人的幸福的关系问题。康德伦理学的诞生,使幸福与德性关系在伦理学中发生了根本性颠覆。

②康德的伦理学既不认同德性即幸福的观点,不认为人的德性必然会给人带来幸福,更不认同幸福即德性的观点。康德极力反对以人的快乐、幸福、功利等作为衡量与评价德性的标准与尺度,他认为快乐与幸福与道德是无涉的,人对幸福、快乐、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但道德不是根源于感性的人的本性,而是超越于人的本性的,它的发出者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表达的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规范与命令。这种要求、规范和命令,就其性质讲,维护的不是个体的利益,而是社会的总体利益,它不仅不必然地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相一致,有时还会发生背离与冲突。当社会总体利益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道德维护的通常是社会利益。康德伦理学的性质是唯心主义的,但他揭示出伦理学的本质特征,即伦理学所要处理的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作为总体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伦理学关注的不是感性存在的个体的快乐与幸福,而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存在的需要。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从道德生成与演进的历史经验性事实出发,将道德律令生成的基础与根据归纳总结成一个规律:任何社会规范、道德规范生成与演进的基础是特定生产力条件下人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因而,它们都能并且也只能从社会的经济关系中去获得根源性诠释,而且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都具有历史的性质,绝不会永恒不变适合一切时间与空间,而是有规律地随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发生变更。在私有制存在的社会中,“切勿偷盗”必然成为一个道德规范或命令,否则私有制下的社会生活就会受到威胁:假若,偷盗是被允许的话,私有制与私有财产的存在就会成为不可能;但如果私有制不再存在时,“切勿偷盗”也必将从道德规范的领域中消失,因为它将变得毫无意义。

④道德规范不仅是在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生成与演进的,而且它的功能与使命也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因此,道德规范的价值取向既不是人们的幸福与快乐,也不是追求人的完满、神圣与崇高,而是服务与保障那些在历史发展阶段上必然生成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正常运行,保障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全部社会关系得以有序运行,而不至于因社会关系的混乱与无序而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不可能。

⑤人作为人存在,追求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是一种近乎于自然性的本能,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拒绝将人的德性与人的幸福进行捆绑。“切勿偷盗”的道德戒律在价值取向上只是要求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以便维护私有制与私有财产的存在,仅此而已,丝毫不含有要求增加自己与他人幸福与快乐的意蕴。道德规范不具有也不应具有神圣与崇高的价值取向。人类社会需要神圣与崇高,但神圣与崇高不应成为道德要求;所有的人都应成为有道德的人,大多数人也能够成为有道德的人,但社会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成为神圣与崇高的人,大多数人都难于使自己成为崇高与神圣的人。当一个道德律令无法为大多数人所遵守时,这样的命令,只不过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一纸空文。仍以“切勿偷盗”为例,一个没有任何偷盗记录的人,在私有制社会下,道德的评价上无疑属于有道德的好人,但也仅此而已,好人远非是崇高与神圣的人。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第③段中加点的“历史的性质”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康德和马克思的道德观一致在于都是维护社会利益。
B.康德伦理道德观的生成基础和根据是唯心主义宗教。
C.奴隶制社会的伦理道德是为了保护奴隶制经济关系。
D.康德伦理学诞生以前学界认为幸福与德性内在一致。
3.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的德性与个体幸福完全无关。B.道德规范并不追求个人的幸福。
C.追求幸福几乎是人的自然性本能。D.不偷窃的人属于有道德的好人。
4.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5.针对“德性与幸福的关系”这个问题,文章提出“个体幸福与道德无涉”的观点并展开论证,你认为有说服力吗?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2022-10-06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中的细节

哈金

抚摸你的细节吧,那些神圣的细节。这是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给青年作家的忠告。纳博科夫是细节方面做得最精致的作家,这番话可谓是经验之谈。

②好的细节反应小说家独特的眼力,也是作家才华的标志。有一些小说本身并没有多少思想,结构也不新颖,但其中的一些细节让人过目难忘。东北小说家萧红的作品就是这样,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也是这样的天才。

③谈起细节,人们常常提起契诃夫的经典理论:如果小说中出现一支挂在墙上的猎枪,那么故事中的某处就应该有人取下这支枪,并使用它。契诃夫指的是戏剧性细节。经典小说中这类细节比比皆是。安娜·卡列尼娜与沃伦斯基第一回见面是在火车站,并遇到一个事故:一个男人被列车撞死了。这使安娜的身心遭到巨大撞击,而沃伦斯基出于同情和表现自己的慷慨,当场为死者的遗孀捐了200卢布。他俩的情事从此开始发展,最终由于绝望和疯狂,安娜卧轨自杀了。故事的结尾沃伦斯基乘火车去前线作战,也等于去自杀。这样,他们的爱情从火车开始到火车结束。火车这个细节贯穿了整个故事,这是经典的戏剧性细节。它每一次出现,都增添了新的意义。

④不过,小说中还要有各种别的细节,其中许多并不重复出现,但对故事仍是重要的,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优秀的小说通常是鲜活的细节的积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赋予故事特殊的生命力。描述人物的细节往往比戏剧性情节出现得更多,更频繁,更能显示作者独具的眼光。奈保尔在《大河湾》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萨林姆叙说自己怎样同朋友马赫士交谈)从红铜他接着谈起别的金属,我俩瞎扯了一阵,说了些关于锌和铅的前景。然后他说:‘铀——你看它怎样?他们现在出什么价钱?’

我说:‘我不觉得有人在出价卖铀。’

他瞥了我一眼,满脸蔑视。‘不过肯定价钱挺高吧?这里有个家伙要卖掉一块。’

‘铀是按块卖的吗?那东西什么样?’

‘我也没见过。但那家伙要一百万美元卖一块。’

我们就是那样。前几天还到处找食物,打开生锈的罐头,在地上挖个坑,支上炭火盆煮饭;而今天却谈起一百万美元的生意,好像我们一辈子都在做数百万美元的交易。

⑤这是一个典型的展示人物的细节,其中的可笑和幽默表现了身在非洲的印度移民们的窄小世界和狭隘视野。这个细节在小说中只出现一次,也不跟上下文有戏剧性的联系,但它对人物的刻画却非常生动,揭示了他们生活的质量,对于小说的精神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写小说时,特别是长篇小说,有许多细节并不助推故事,甚至也不揭示人物,但只要它们准确鲜活,就应该将它们融入,因为丰富的细节会给文字提供独特的质地,甚至让人耳目一新。还有许多细节是属于气氛性的,可以给小说增添生活底色。一般来说,只要细节能表现人物生活的品质就应该写进小说。

⑥有一些小说中的细节不但促进剧情,而且也相互呼应,构成体系,这样也就具有了象征意义。这种安排需要作家有类似作曲家的意识,讲究小说中细节之间的回声和共鸣的效果。例如,远藤周作的《沉默》中上帝的静默不断在喜剧的高潮之处出现,仿佛要强调神多么对人类的苦难无动于衷;同时,又常有一只蝉在丝丝地鸣响。这个蝉声跟上帝的沉默相互呼应,愈能体现出沉默,创造出一种恒久单调的背景,使人物的生命和苦难更加微不足道。

⑦还有一种很难把握的细节,可以称为风格细节。它们不与剧情、人物、主题有什么联系,主要表现叙述人或作家的风格。用得不当,这种细节往往会剑走偏锋,给人自我放纵的印象。纳博科夫常用这种细节,而且总是做得绝妙,令人惊叹。比如在《普宁》一书中,叙述人在讲普宁跟房东联系好租一间屋子,但笔锋一转就胡侃起来:从技巧上说,叙述的艺术还不足以容纳各种各样的对话,还落在它们后面,还不能够再现这样的对话——在房子与房子之间,在两个窗户之间,窗下是一座古城中的蓝色的窄巷,城里水源匮乏,连驴子都打不起精神,但那里却有地毯出售,还有清真光塔,外国人和香瓜,以及晨光里的回声。这完全是信马由缰,但它体现了独特的情致和恣肆的行文风格,也是超小说的一种形式。又如,普宁披上大衣去学院图书馆,原本是用一句话,甚至一个短语,就可以描写的细节,却被纳氏这样来处理:一想起普宁的俄国知识分子式穿大衣的方法,我心里就热乎乎的:他前倾的额头展现出理想的光秃,他硕大的、美妙的荷兰下巴将绿色横挂的围脖紧紧地压在前胸,同时宽阔的双肩熟练地一抖,他就两臂同时插进衣袖;再轻耸一下就穿上了大衣。这种夸张的细节主要是为风格服务的,仿佛叙述人能口无遮拦,侃个没完,不管说什么都有趣新鲜。当然,这种风格也难免掺有个人的写照。

⑧虽然小说家可以凭空打造细节,但还是要避免错误的细节,尤其是要避免不合时宜的细节。比如,内陆有一部古装戏中乡下的饭馆卖面条,但端上来的却是一碗碗弯弯曲曲的方便面。这让人哭笑不得,觉得编剧不尊重观众的智商。一部长篇中如果有一两个不恰当的细节,读者或许可以原谅,但如果超过五六个,故事就变得不可信了。

(节选自2021.01.28《文学报·哈金谈写作(上)》,有删改)

1.第①段中的“抚摸”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
2.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萧红的作品除了细节闪光外,其他乏善可陈,因而并非优秀的作家。
B.只要小说细节能表现人物生活的品质,就是不错的作品,值得阅读。
C.小说和作曲相通,如果作家懂点作曲知识,对细节处理也许会更好。
D.对细节捕捉以及叙述风格,有时难免掺有叙述人和作家个人的写照。
3.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纳博科夫的名言,既引出了文章的议论对象,又引发读者注意和思考。
B.远藤周作的《沉默》中的蝉鸣既和上帝的沉默相呼应,也有对比之意,以声衬沉默。
C.纳博科夫运用风格细节非常纯熟巧妙,在《普宁》一书中他剑走偏锋,显得很狂放。
D.第⑧段举古装戏的例子来论证小说要避免错误的细节,还不够典型,影响了说服力。
4.概括文中作者所阐述的细节类型及作用。
2022-10-03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作者的学养与编辑的修为

韩东育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语言系统发生了中西杂糅的现象。中式的文言和欧美的西文经混交后形成了第三种表达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的话语结构总体上已西式化,而文言只能以成语等形式穿插其中时,主、谓、宾、定、状、补成分的不全甚至丢失,便成为论著写作过程中的习见现象。这应该是任一期刊或出版社的编辑在处理来稿时最为头痛的问题。

理论生硬、概念不清和表述含混,也容易导致洋洋万言不知所云的尴尬。近现代中国的概念、范畴和理论装置,几乎都是外来的,由于它们总能以正确和时尚的面貌出现,便自然有人甘做隔空对接的理论倒也乐此不疲。他们弄了一大堆连其本人都未必弄懂的欧美框架,写文章时也总是设置出无数道概念隔离墙,仿佛不如此便不足以表现作者的体大思精

由此我想起了一个或许与此无关的小困惑,即关于何谓历史的问题。所谓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这几乎是用概念来解释概念的概念。我注意到一个小孩问什么是历史时,他父亲回答:历史就是你来到这个世界前人类社会发生过的能够规定和影响你当下生活和未来走向的往事。它或许不够周延,但我至少听懂了。年轻时写论文,我喜欢拿代表权威的西方理论和学者语录作为某个中国史研究问题的前提或结论,结果,历史本身的前提和结论反而被我蛮横地取消了。直到读了恩格斯批判费尔巴哈的道德论时,才明白就在我夙夜标榜自己是经典作家的信仰者时,其实并没有读懂他们的原著,也不想了解他们的语境。由此而养成的一味执念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舶来权威而放弃自主思考的思维情性,其实还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学术犯罪,因为它是为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而设计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

历史学者应该以怎样的知识结构来面对受众,显然又是一个问题。苏联碎片化的学科分类对中国学界的影响是,中国传统的文史哲一体化格局已被乱刀寸断,轻则一分为三,重则一分为N。我的一个学生跟我念了几年书后,只听到一场哲学家的讲演,就告诉我说他想改学哲学了,似乎哲学可以不需烦琐考证而直奔结论。老北大民国范之所以不必忌言,是因为他们在接受欧风美雨洗礼前,早已拥有文史哲齐备的综合知识结构和连类格义的问题解释能力。这是否意味着新生代的史学工作者需要在基础知识上做出适度的复归呢?马克思所谓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的说法,或许在说历史学者应该是过往知识和历史智慧的综合掌握者和传承者,而不是单一工种的工匠。孔子是史学家、文学家、伦理学家,还是武家、数学家、教育家抑或社会学家呢?从他曾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教授者看,孔子应该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教师。即便退一步,允许我们把知识的范围进一步收窄,至少也应该具备刘知几所要求的史家三长,即史才、史学、史识,而才学识又何尝不是今天所说的文史哲呢?可是,有许多学术论文常常给大家带来的烦恼是,编辑和读者在拜读那些动辄万言的大作时,不消两三行就昏昏欲睡,不忍卒读了。这除了表明我们自己文笔不够典雅、材料不够结实和结论无所见识外,好像并不能证明历史学本身出了什么问题。

一篇有参考价值的文章,还应该内藏有该问题本身的微学术史。可编辑在审稿时却每每发现,许多稿件不是把先行成果说得一无是处,借以凸显自己的创新能力,就是把学术史回顾与文章展开内容处理成全无关联的两张皮。一个好的学术史梳理,应该是在充分吸纳和尊重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相反。而行文结构上的环环相扣和逻辑递进,也就自然展开于前期研究之必要条件和自我新论之充分条件之间了。

在了解了编辑立场的同时,也需要体察作者对编辑工作所寄予的厚望。多年来,编辑队伍已整体学者化,这是事实,毋庸讳言。但是,曾几何时,个别编辑的自律和自省,似乎也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首先,不懂的就是错误的,容易堕为成见式进退稿件的潜规则。学界最喜爱的,应该是读尽天下好文章的编辑不拘一格的目力和魄力,以及敢于超越自我眼界的站位和勇气。否则,当有些稿件因为编辑人员的逼仄视野和主观好恶或黄钟毁弃或瓦釜雷鸣时,便不但有损于编辑本人的名声,久而久之还会毁掉一个好的杂志社或出版社。其次,编辑的学养、识辨能力和职业道德,有时比刊物的所谓级别更加重要。同时,外审制度必须要坚持,但是,外审意见不等于就是决定性意见,因为外审人员中,同气相求者有之,同类相斥者有之,应付了事者有之,不读稿件者亦有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编辑本人的判断不能介入,其对学术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学术乃天下公器,中国史学的繁荣发展,需要编辑和学人相携而行,愿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推动。

(本文有删改)

1.第段中的“隔空对接”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有志于研究魏晋历史,以下选项最为符合本文对你的要求的是(     
A.使用古代汉语撰写论文
B.全面搜集魏晋史研究资料
C.提升对佛道思想的认识
D.运用前沿的西方史学理论
3.下列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现代中国人的语言表达需进一步规范化。
B.合格的编辑需要保持中立、拓宽视野。
C.要读懂某种理论,需要了解其产生语境。
D.学术进步需推翻前人研究,独创一家之首。
4.分析第④段列举孔子事例的作用。
5.本文按照“语言表达——知识结构——文献综述——编辑修为”的顺序展开阐述,分析这样安排的理由。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历史上,关注儿童教育和描写儿童生活的,莫过于宋代文人。他们写了大量的儿童诗词,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当时的儿童观、教育观。其中不少观念还具有先进性,值得我们研究与汲取。宋代文人推崇理学礼教,注重家风家教。王安石每次吃完饭,剩菜都不会浪费;朱熹眼前的一方池塘也能引出读书的观感。更多的宋代文人对于儿童却是养其天性、放飞童心。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写道: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这是一个家庭游戏,是一次音乐创作尝试。儿童在这种生活场景里的愉悦跃然纸上,由此获得的满足也溢于言表。

家庭是孩子游戏的舞台,田野是一个乐园,也是儿童学习的现场。孩子们在田野里学着劳作,但这更像是大人们给孩子的一种特权。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儿童不是在不懂装懂、碍手碍脚,而是天性使然、童趣使然。大人们也不需要手把手地教导,更不需要刻意示范。生活的常识,人生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浸润。

宋代文人在放飞童心的同时,也进行家庭教育。他们有自己的儿童教育观,也注重儿童成长学。渴望建功立业的苏东坡,对孩子的成长期望客观求实。他的《洗儿戏作》写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东坡确实是天赋奇才,他在教育子女上,给了我们许多启发。他对孩子的人生定位,先着眼于无灾无难。诗人张耒在《诚儿诗》里,要求儿子,只要品行好,即使像邻居一样卖大饼,当爹的也满足。而后来的人,面对牙牙学语的孩子,就开始写一堆家书家训家诫,没有诗意,甚至没有情意,关键是还没有太多的教育价值。还不如一个劳作场景,不如一个生活画面,不如一两句生活俗语。欧阳修家贫,母亲用荻草写字,就是后世传诵的画荻教子。岳飞的母亲更是言简意赅,精忠报国四个字,遂使其成万世楷模。

宋代文人能够充分解放儿童,有着优秀的儿童教育观和家庭教育理念。仅仅从诗词角度,也许看不到当时教育的整体状况及其影响。但宋代,特别是南宋,虽偏安江南,却是人才辈出,出了一批铁汉。辛弃疾可怜白发生时仍要准备报效国家;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更是字字铁血;陆游即使行将衰去,依然心存浩气;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那么心胸开阔,视死如归。宋代一批仁人志士可以被贬,可以身死,可以家破,可以国亡,但有泪不轻弹,有志要承担。这是宋代的气象,也是宋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其形成跟宋代文人的儿童教育观密不可分。

宋代诗词一方面写出了家庭温馨,另一方面表达了家国情怀。由此看出,诗词呈现出的宋代文人的儿童教育价值观和英雄主义道德观,为儿童成长发展作了铺垫。

(摘编自陆早才赵宪宇《宋代诗词中的儿童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文人创作了大量的展示当时儿童观、教育观的诗词,他们对儿童的关注、描写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文人。
B.宋代文人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他们会特别要求孩子做一些农活,让孩子在田野中获得劳动知识和人生道理。
C.宋代文人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对孩子的人生定位着眼于“无灾无难”,对孩子成长发展的要求也比较低。
D.宋代因为偏安江南的社会现实,所以造就了一批如岳飞、陆游、文天祥等心胸开阔、浩气凛然、敢于担当的爱国文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不少”“仅仅”“也许”等词语,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B.文章引用大量诗词,论述了宋代文人一些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值得我们汲取。
C.文章用苏轼、张耒、欧阳修和岳飞的例子,论证了宋代文人客观求实的育儿观。
D.文章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从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万里让孩子在家庭游戏中获得满足,这种教育方式比王安石直接教育孩子要节俭更能收到成效。
B.范成大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体现宋代文人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生活常识的教育观。
C.家书家训家诫如果有很好的教育价值,而且写得充满诗意和情意,也能在教育儿童方面发挥作用。
D.儿童健康成长发展需要一定的铺垫,宋代诗词中呈现出来的儿童教育价值观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下班后,在回家路上远程控制自动将家里空调开启并调至适当的温度,并让电饭锅和烤箱开始工作;回到家在温馨的灯光下全家其乐融融共进晚餐,饭后机器人洗碗扫地杀菌;在平板电脑上浏览新闻;手机没电了去充电,并打开电视观看新闻;天气有点冷,于是戴上VR头盔,瞬间到了马尔代夫的沙滩,那里阳光正好;南方的天气太潮,于是把拖鞋、毛巾、牙刷等放在专用烘干杀菌架子上……以上种种场景无不涉及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应用在诸如半导体照明灯具、Mini﹣LED平板电脑、激光电视、电子器件快充、VR/AR头盔、深紫外LED杀菌消毒等等很多方面。看起来比较高冷的第三代半导体技术也将影响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快速充电器使用了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氮化镓后,提升了充电效率,可以达到120瓦,甚至200瓦等,而相对的体积不会特别大,所以在快充中用得较多,包括电动车快速充电方案。第三代半导体将缓解出差族”“游戏族”“低头族等电量频频告急的窘迫和焦虑。无论是照明、家用电器、消费电子设备、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还是军工用品,都对这种高性能的半导体材料有着极大的需求,人们的生活也将因此而发生巨大的变化。

(选自《科学生活》,有删改)

材料二:

以碳化硅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相较前两代产品性能优势显著。碳化硅又称碳硅石,是在大自然中也存在的罕见矿物,工业上以石英砂、石油焦(或煤焦)、木屑为原料通过电阻炉高温冶炼而成。碳化硅单晶的制备一直是全球性难题,而高稳定性的晶体生长工艺则是其中最核心的技术。之前,这项技术只掌握在美国人手里,且长期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我国半导体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半导体材料价格昂贵、渠道不稳,随时都可能面对断供的风险,而且产品的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碳化硅晶体的生长条件十分严苛,不仅需要经历高温还需要压力精确控制的生长环境,同时这些晶体的生长速度很缓慢,生长质量也不易控制。在生长的过程中即便只出现一丝肉眼无法察觉的管洞,也可能影响晶体的生长质量。碳化硅晶体的生长过程就如同蒙眼绣花一样,因为温度太高,难以进行人工干预,所以晶体的生长过程十分容易遭到扰动,而如何在苛刻的生长条件下稳定生长环境,恰恰是晶体生长最核心的技术。

(选自《科技日报》2021721日,有删改)

材料三:

采用碳化硅材料制成的功率半导体器件,以其高压高频高温高速的优良特性,能够大幅提升支撑清洁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运行所需各类电力电子设备的能量密度,降低成本造价,增强可靠性和适用性,提高电能转换效率,降低损耗。要实现这些,首先要实现关键材料、核心芯片和模块的产业化,做好产业的优化布局并通过示范和规模化应用。具体而言,针对第三代功率半导体器件(碳化硅和氮化镓两大材料体系)需求,加速实现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发展。此外,在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化的同时,要考虑到半导体产业自身存在的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门槛、长周期等特点,有序推进产业布局。在具有良好半导体产业基础、资金实力雄厚、人才储备丰富的地区,以产业链聚集的方式率先布局上游和中游产业,以期快速实现核心材料和芯片的产业化,之后以成熟的团队和企业为核心,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量产和扩产,将第三代半导体的成熟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到各行各业。同时,要促进研发与应用的结合,在下游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充电桩、数据中心、智能化工厂、白色家电、消费类电子、物流、能源互联网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选自《科技日报》202186日,有删改)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列举系列事例和具体场景,介绍了第三代半导体的使用领域,通俗易懂。
B.碳化硅是以石英砂、石油焦等为原料,用电阻炉高温冶炼成的矿物,在大自然中存在。
C.碳化硅晶体的生长过程像“蒙眼绣花”,因温度太高,难以人工干预,技术无法解决。
D.用碳化硅材料制成的功率半导体器件,能提高电能转换效率,有助于节能环保。
2.结合材料三分析,我国应该如何做才能实现半导体的自主发展?
3.小非同学想将以上三则材料写入一篇题目为《第三代半导体与生活》的文章中,你认为这三则材料应该如何排序?请说明理由。
2022-09-3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广东实验中学附属江门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电影的本质即在于文化。电影文化即电影媒介所承载的相关文化的总和。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民文化。电影文化本身也属于一种大众文化,它符合大众欣赏观念与艺术取向,同时也表现着大众欲念,释放着大众心理压力。电影为大众文化的传播与宣传提供了具体的形式,而大众文化也赋予了电影文化具体的内容。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电影文化活动,是通过商品消费的方式来实现的,电影除了商业包装外,还存在着精神与文化格调,更为关注的是人们的审美与娱乐需求,并传输着新思想。电影在推出后,很容易在观众群体中发挥影响力,引来众多模仿与学习,电影中存在的一些内容或元素,可能会成为流行文化,引导时代潮流。这种特征即大众文化的流行性。

大众文化可以表现通俗,但并非是庸俗,而电影文化中则可能存在着一些庸俗性内容。将大众文化与电影文化相结合,应切实摒弃电影文化中存在的不良内容,切实提高电影审美品质。借助大众文化,电影文化应有更多追求,将具备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推向大众。在电影文化中,表现出一些暴力、拜金、醉生梦死等文化观念,其虚假真实对大众的思想会带来严重腐蚀。这些电影文化不利于电影的长期发展,同时也不符合大众文化的本质要求。

(摘编自刘海旭《论电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材料二:

但凡一部现象级影片,必与文化相关。《黑暗骑士》之所以令一部超英雄电影拥有前所未有的深度与严肃,在于它触碰了新世纪恐怖主义的文化神经,由蝙蝠侠来回答神秘的哲学问题:人性与责任,社会义务与政治信托。热门电影比热门书,能够抵达更为广泛的受众。相较于书所带来的更为主动而独特的个人体验,我们与他人一起走进影院获得的是一种共享体验;在影院,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感觉和认知、无法停顿或快进我们看到听到的,因此我们与作品的关系非常被动。这就是影像时代的哲学——所见即所信。在这个意义上,电影会对主流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想改变文化?试试电影吧。

在美国高速路上看身边经过的汽车,是一件趣事。老绅士开着老爷车,小牛仔开着越野车,每个人都把车装饰得极富个性,大卡车也概莫能外。汽车,可谓车主人格的外化,象征着他所是的样子或他希望所是的样子。当开车成为生活方式、改装成为一门艺术,便有了汽车文化。

唯有电影走进生活与人心,才会形成真正的电影文化。以全球热映的《星球大战7》为例,我的波士顿朋友如是描绘当地人的狂热:场场爆满,早早售罄。而我的巴黎朋友说:法国人也跟着热闹,但是热度明显不敌。为什么?因为《星球大战》影响的是整个美国文化。七部星战伴随一代人度过了少年、青年和壮年,他们与父辈、与同学、与恋人、时至今日又带着自己的孩子去看。星战成了现象,超越电影本身,归于成长记忆。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迅猛,然而基于有限的历史,观影主体与审美趣味都比较单一。一线与二三线城市、城市与乡村影院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差距,艺术影院与商业影院的极端不均等,都制约了一个成熟电影文化的成型。从13亿人口的庞大整体而言,走进影院看电影并未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即使在文化中心北京,也只有中国电影资料馆等极少影院常年放映艺术电影与经典电影,其他全部为放映最新好莱坞大片与国产喜剧的商业院线。而纽约,林肯中心剧院采用最豪华的室内装饰,有固定类型排片表,汇集主流电影、独立电影和外语片;被称为最精致影院的巴黎电影院建于1948年,只有一块银幕,是美国历史上坚持放映艺术电影的艺术影院。

一国的电影文化,关乎文化、关乎生活、关乎人心。唯有如此,一个多元而充满活力的电影文化才会出现。

(摘编自王田《关于电影文化,我们该谈论些什么》)

材料三:

电影《哪吒》以《封神演义》为故事原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它在口碑与票房上的双赢,再度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中国风已成为近年国产动画的创意源头,中国味成为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小说《西游记》故事为蓝本,《白蛇:缘起》在民间故事《白蛇传》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它们并非照相似地再现传统文化,而是找到与当下观众的共鸣点: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孙大圣,被重塑为一个经历重创后萎靡不振、又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形象,白娘子在爱与不爱之间优柔寡断。他们走出传统,成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能走进观众内心、赢得共鸣的活生生的普通人,他们的困顿与奋起,真实反映了当代人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追求。

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的同时,国产动画广泛吸纳外国优秀文化,增强自身的创造力和感染力。视听语言上,《大鱼海棠》嫁接了日本动画的视觉呈现形式。人物塑造方面,《哪吒》中哪吒的命运和日本动漫形象火影忍者有颇多暗合之处。叙事上,《大圣归来》借鉴了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英雄之旅。

(摘编自赵贵胜《国产动画片更有中国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文化属于大众文化,也是市民文化,表现大众欲念,释放大众心理压力,符合大众欣赏观念与艺术取向。
B.电影文化只要借助大众文化,就可以摒弃电影文化中存在的不良内容,从而将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推向大众。
C.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一个共同观点是电影与文化息息相关,电影文化能引来更多的模仿和学习而成为主流文化。
D.材料三认为当下国产动画不仅真实再现了传统文化,而且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实现作品与观众的共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部成功的影片,往往能反映社会、人性等严肃的主题以及对现实的思考,从而赢得广大普通人的共鸣。
B.通过看书我们可以主动获得独特的个人体验,看电影却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所见所闻,无法控制感觉和认知。
C.《大圣归来》等影片立足传统经典,观照现代生活,为电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做出了积极探索。
D.电影可以反映一国文化也可能改变一国文化。中国电影和美国电影就都彰显了自己优秀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电影文化与文化、生活、人心相关”观点的是(     
A.《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热播,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B.2017年,电影票房过亿影片92部,其中国产电影51部;电视剧生产量连年居世界第一。
C.《流浪地球》共做了3000多张概念图,8000多件镜头画稿,显示了制作者的精雕细琢。
D.《哪吒》以《封神演义》为蓝本,刻画了品行顽劣最终成长为有担当的少年哪吒形象。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使我国电影文化健康多元而充满活力。
2022-09-28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杜甫看过唐代舞蹈名家公孙大娘舞剑,写下了有名的句子——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四句描写舞蹈的形容,写闪光,写速度,写爆炸的,写收敛的

这位公孙大娘的舞蹈,正是使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张旭当然从书法入手学习,但是使他有创作美学领悟的却是舞蹈。

杜甫看了公孙大娘舞剑,也看了张旭狂草,他在《饮中八仙歌》里写张旭醉后的样子——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新唐书•艺文传》里对张旭书写时的描述,也许更为具体传神——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

成为狂草的触媒,使唐代的书法从理性走向癫狂,从平正走向险绝,从四平八稳的规矩走向背叛与颠覆。张旭、怀素被称为素,颠与狂,是他们的书法,也是他们的生命调性,是大唐美学开创的时代风格。

杜甫诗中谈到张旭脱帽露顶,似乎并不偶然。同时代诗人李颀的《赠张旭》也说到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脱帽露顶常被解释为张旭不拘礼节,不在意同席的士绅公卿。但是脱帽露顶如果呼应着《新唐书》里以头濡墨的具体动作,张旭的狂草,或许是要摆脱一般书法窠臼,反而应该从更现代前卫的即兴表演艺术来做联想。

唐代的狂草大多看不见了,以头濡墨的淋漓迸溅,或留在寺院人家的墙壁上,或留在王公贵族的屏风上,墨迹斑斑,使我想起克菜因(注:克莱因,法国艺术家)在20世纪60年代用人体律动留在空白画布上的蓝色油墨。少了现场的即兴,这些作品或许也少了被了解与被收存的意义。如果张旭书写时果真以头濡墨,他在酒醉后使众人震撼的行动,并不只是书写,而是解放了一切拘束、彻底酣畅淋漓的即兴。以头濡墨,是以身体的律动带起墨的流动、泼洒、停顿、宣泄,如雷霆爆炸之重,如江海清光之静。张旭的狂草才可能不以书法为师,而是以公孙大娘的舞剑为师,把书法美学带向肢体的律动飞扬。

素,像久远的传奇,他们的”“似乎无法、也不计较坚持留在轻薄的纸绢上,他们的墨痕随着历史岁月,在断垣残壁上漫漶斑驳,消退成废墟里的一阵烟尘,供后人臆测或神往。

颜真卿在现代人的心目中是唐楷的典范,恭正大气,但是颜真卿曾向比他年长的张旭请益书法,刻石本的裴将军诗或许可以看到颜真卿与张旭的承续关系。他们的狂草里也并不刻意避忌楷体行书,几乎是用汉字交响诗的方式出入于各种形体之间。

怀素也曾经向颜真卿请益书法。从张旭到颜真卿,从颜真卿到怀素,唐代狂草的命脉与正楷典范的颜体交相成为传承。

(摘编自蒋勋《狂草——颠与狂的生命调性》)

材料二:

书法与舞蹈历来被称为姊妹。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的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的精神,由舞蹈的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舞蹈家在舞台上翩跹的身影恰似书法家手中飞舞的笔墨,舞蹈家与书法家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将种种情感波澜表现在舞动的身姿和飞动的笔墨之中,使观赏者进入审美境界。

舞蹈与书法同属视觉艺术,也同属表演艺术。舞蹈的表演是艺术展现的最终目的,它会随演即逝,而书法的表演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展现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是不会消失的。书法家表演(即创作)的过程,也与舞蹈一样,非常精彩、优美。

书法中的横、竖、撇、捺、提、折等具体点画,和舞蹈中一些公认的手、足、头的姿态一样,都来自于动作过程的一个平衡的瞬间。王朝闻先生在《门外舞谈》中认为,中国书法的点画与古典舞蹈的动作存在着一种形式方面的联系。他说:这种联系的事很多。例如‘一’字在用笔方面的特点——下笔与收笔所显示的如意(侧卧着的S),与舞蹈的出手——欲右先左和欲左先右的过程多么接近。尤其行书和草书的造型变化以及运动迁转,与舞蹈有更多的相似处。

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那神虬腾霄的气势、旋风骤雨的动态、夏云出岫的变幻、奔蛇走虺的线条、回环圆转的体势,综合起来,立即会使人想到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诗中对剑舞的描写: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传说张旭草书即从公孙大娘剑舞的淋漓顿挫的气势和节奏中以及浓郁豪荡的神韵里汲取灵感,得其神,自此草书长进,传为佳话。今天,公孙大娘的剑舞早已失传,但我们却从张旭的草书中看到了她那优美的舞姿。

中国书法艺术与舞蹈虽是两种艺术门类,但它们的审美属性可以说是相通的,审美学家研究的是二者内在的审美共性。20世纪80年代,某些国内外的书法家和舞蹈家曾尝试将书法与舞蹈合为一体,演员的舞蹈动作配合幕布背景上变幻的书法作品,编排了墨舞剧目,在美国和国内演出过,受到了一定的好评。舞蹈艺术的动态存在于表演过程中,而书法艺术的流动表现已经凝固在线条中,正如郑诵先生所说:舞蹈是动态的书法;书法是婀娜多情的舞姿。

(摘编自《墨乐之韵——李斌权音乐书法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大娘舞剑是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也是他在书法上具备美学领悟的来源。
B.张旭草书亦如公孙大娘的剑舞,皆有亦刚亦柔、亦动亦静,有淋漓顿挫、浓郁豪荡的气势。
C.从张旭到颜真卿再到怀素,唐代书法只要不断创新,就能得以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
D.理性、平正、规矩是张旭之前唐代书法创作的特征,狂草的出现是大唐美学上的突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张旭、克莱因的作品,只要是有了现场的即兴,那就有被了解与被收存的意义。
B.从现代前卫的即兴表演来做联想,有助于我们能更好地探究“颠”张“狂”素的书法艺术。
C.绘画、戏剧、书法,都显示出舞蹈虚灵的空间,因此舞蹈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核心。
D.书法和舞蹈属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不同,而审美学家研究的是二者外在形式上的共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用诗的形式记录这支当时著名的舞蹈。
B.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蹈《画卷》,舞者足蘸墨水绘出山水画卷。
C.唐文宗时,裴旻的剑舞、李白的诗歌与张旭的草书并称“三绝”。
D.书法艺术讲究“疾出涩收”,如华尔兹第二步就是“快出慢收”。
4.请简要举例分析材料一中的两种论证手法。
5.由佟睿睿编导,王亚彬表演的舞蹈《扇舞丹青》,巧妙将折扇作为道具,以扇为笔,演绎了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神韵之美,深受好评。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