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怎样读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要读懂《乡土中国》,首先必须了解这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本书,有许多内容都是针对乡村建设这一学派的学者们而说的,乡村建设学派认为愚、弱、穷、私是中国人的四大痼疾,他们认为只要普及教育,让乡下人识字,引入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制度等等,就可以改变这一现状,但作者却认为中国乡土社会有自己的地域特点以及一套沿袭已久的文化制度,需要我们以科学实证的方法作深刻的研究,认清乡土社会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我们阅读这本书时,如果能清楚乡村建设者们的主张和学说,就能对书中的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就能学有所得。

此外,阅读《乡土中国》最重要的就是树立文体的概念。《乡土中国》属于论述类文体,这是由本书的写作目的决定的。它不是一本文学类的作品,而是一本以论述为主的学术专著,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乡土中国》共有十四篇文章,是对中国乡土社会各个文化层面的现象作规律性的阐释,这些文章用统一的社会功能学派的理论来分析,有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同时它们又各自成篇,分别对应独立的主题。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把握这一特点。

为了读懂《乡土中国》,我们还需要对这本书的写法做一些认识,它最大的写法有些什么呢?其一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即从生活中的事例讲起,逐步分析这些个别现象的特点以及包含的道理,然后再归纳出自己的结论,表明自己的看法。这一点在文章中多有体现。

比如《无讼》一文,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事例,由浅入深地论述了两种社会形态中维持社会治理的方式,围绕讼师(律师)在乡土社会和城市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作论述,判断划分出了礼治社会和法治社会对打官司的不同态度与看法。从而得出结论∶都市社会,法律必不可少,律师地位很重要,而在乡土社会里,的发生,则是社会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因为乡土社会的每个人心里都有潜移默化的守规则意识,人们凭借心中的良知,就可以处理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就可以维持和谐的社会治理。

其次,我们还要对《乡土中国》的语言特点做一些分析。《乡土中国》有明白易懂的语言表述,比如讲到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或讲述一个案例的时候;但讲到某种社会学的概念或理论时,的确是有些艰涩难懂的。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我们要紧扣文章的标题来读,因为文章的标题是全文中心意思的高度提炼。比如在《血缘与地缘》一文中,开头一段先讲血缘社会的基础是年长者对年幼者有强制的权力,第二段则论述生育是维持血缘社会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作者写这些,一是为了论述清楚乡土社会血缘的特点   二是为后文写地缘的特点作铺垫,因为地缘是从血缘中分离出来的另一种社会形态,它们之间必然有本质不同的地方,地缘社会代表着社会文明的大方向。

至于论述方面,作者通常采用纵横交错的方式进行,纵的方面是作者的观点及论证的层层分析和深入,横的方面则是对事实与案例联系的综合与分析,有时作者为了让自己的论述更加丰富有力,往往在横的方面展开过多,导致读者在读的过程中把握不住纵向的理论推进,这时我们要注意回顾前文的论点,并与之进行对照,看看其论点是平行的还是推进的。这样来读,也就不难理解内容了。

(摘编自戴庆华《怎样读懂(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针对中国人“愚、弱、穷、私”四大痼疾,提出要依据中国乡土社会的地域特点及沿袭已久的文化制度来进行治理。
B.《乡土中国》是一部学术论著,共有十四章,它不属于文学作品;虽以论述为主,但也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C.《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论著,有时语言通俗易懂,如文中所讲作者的亲身经历或案例,形象生动,有文学性;但文中也不乏晦涩难懂之处。
D.《乡土中国》阐述了血缘与地缘的关系,血缘是维持社会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地缘是从血缘中分离出来的另一种社会形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按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展开,主体部分从时代背景、文体等多方面阐述了读懂《乡土中国》的具体方法。
B.本文运用例证法,举《无讼》一例,主要是为了论证《乡土中国》在写法上有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出结论的特点。
C.文章在分析《血缘与地缘》时先概述其首段和第二段的内容,再概括作者写这些的两个目的,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D.《乡土中国》在论述方式上通常纵横交错,纵的是观点及论证的层层分析和深入,横的是对事实与案例的综合与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用统一的社会功能学派的理论对中国乡土社会各个文化层面的现象作规律性的阐释,全书有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
B.《乡土中国》在论述时有时往往横的方面展开较多,读者把握不住纵向的理论推进,不对文章前后对照就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
C.在乡土社会里, “讼”的发生是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 因为乡土社会里每个人心里都有潜移默化的守规则意识。
D.《乡土中国》一书,结合中国乡土社会的特质,引入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制度,对推进中国乡村社会的现代化有积极意义。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年节日礼仪文化教育对传承中华文明的价值

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表征,节日礼仪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整理和传承传统节日礼仪对于中华文明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青年一代是一个国家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中坚力量,他们展现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水平。因此,当前要牢牢抓住青年一代文化观形成的关键期和特征,充分利用传统节日这个重要契机对广大青年进行礼仪文化教育,从而使中华文明得到更好更持久的传承。

②对青年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

③我们的青年一代之所以会追捧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的节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西方节日成功地提炼并向人们传递了代表这些节日的精神标识,如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象征爱情、感恩、圣洁等寓意,迎合了青年一代渴望爱情、追求时尚的心理,受到广大青年群体的青睐。但实际上,现在年轻人热捧的很多洋节在我国不仅早已有之,而且历史更悠久。比如情人节,中国不仅很多少数民族有其特有的情人节,而且更有各民族共同传承了两三千年的中华七夕节。大部分中华传统节日以丰富的传奇故事和充满诗情画意的礼仪为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和鲜明的精神标识。

④因此,我们要在广大青年群体中强化对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且历史悠久的节日礼仪文化的教育,包括用青年人喜欢的方式对这些节日发展的历史、蕴含的文化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以强化这些节日所蕴含的精神标识。如通过春节时贴春联、祭祀、守岁压岁、舞龙灯,清明节扫墓祭祖,端午节赛龙舟、插艾叶、包粽子,中秋节赏月、做月饼等一系列节日礼仪活动,使青年一代深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⑤对青年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文化自信。

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广大青年与祖辈们的代沟日渐拉大,部分青少年群体对独具特色的民俗形式和节日礼仪较为陌生,导致节日文化难以在青年一代心中生根发芽,过节也往往停留于回家吃饭”“拿红包等表面形式上,这对中华文明的传承是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青年一代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⑦而礼仪作为文明的一种重要的外在表征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规范水准和文明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让青年人广泛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礼仪活动中,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用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真正让中华民族优秀的节日文化和精神在青年一代中入脑入心,使青年一代进一步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我们倡导节日礼仪文化的教育不是固守旧俗,而是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守正创新,积极构建富有新时代特征的节俗节庆礼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我国传统节日礼仪要赢得青年一代的认同和广泛参与,就要努力使传统节日礼仪契合青年人的现代文化审美观念,契合现代人生活和追求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青年群体从内心接受我国传统节日礼仪文化,使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真正落到实处。

⑧对青年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厚植中华文明传承的沃土。

⑨节日礼仪文化教育为青年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有效的形式,因为节日一方面具有重复性的特征,即通过年复一年的重复的、潜移默化的节日礼仪活动的参与,广大青年群体心中很容易形成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另一方面,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形式,与正规的学校教育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它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却让人们在过节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受到了教育。同时,节日礼仪文化教育又是一种仪式感教育,通过仪式让青年一代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价值。随着节日礼仪程序的依次进行,仪式承载的节日文化内涵也逐层得到了展示,年轻人的心灵也真切地参与到了节日审美过程中。

⑩通过这种看似繁琐的节日礼仪活动,年轻人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了有效的彰显和传承。传统节日也在一系列的仪式活动中变得庄重且有意义,无形中为年轻人的生活也增添了趣味和价值。同时,年轻人在这些活动中也可能领略到生活的美好、对生命的虔诚甚至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通过一系列这样重复性的、潜移默化的节日礼仪文化教育,青年一代心中才容易培植深厚的中华文明传承的沃土,从而为中华文明的接续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选自光明网2021131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的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青年一代之所以会追捧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的节日,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西方节日成功地提炼并向人们传递了代表这些节日的精神标识。
B.“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青年一代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中的“这种情况”指青少年崇尚西方节日。
C.因为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形式,所以节日礼仪文化教育为青年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有效的形式。
D.如果传统节日礼仪不契合青年人的现代文化审美观念,不契合现代人生活和追求的标准,那么我国传统节日礼仪很难赢得青年一代人的认同和广泛参与。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指出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所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对青年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除了上文提及的传统文化节日及方式外,你还知道哪些?请举两个例子说明。
2022-12-0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5年中国北京和张家口联合成功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为中国冰雪行业带来重大机遇,极大推动冰雪行业在中国的发展。1960年斯阔谷冬奥会让美国的滑雪人数开始激增,使其成为滑雪大国,1972年的札幌冬奥会也曾在日本全国激起滑雪狂潮。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下,北京冬奥会的正式举办将为中国冰雪运动带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潜力。

(摘编自《〈2020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发布,中国室内滑雪场数量已是全球第一》)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旅游研究院各年度《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

材料三

北京市延庆区张山营镇后黑龙庙村,在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前,是一个低收入村。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村里决定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发展高端民宿产业,于是建成19座现代民宿院,单日可接待300人。2019年后,黑龙庙村58户低收入户全部脱低,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1万元。

一个小村落的变化折射出奥运会的影响力。有分析指出,2008年奥运会使北京能够跨越中间发展阶段,实现质的飞跃。对全国而言,举办北京奥运会加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从申办到举办北京冬奥会,我国冰雪运动以此为契机,乘势而上,北冰南展西扩东进,冬夏两季各有特色,冰上雪上全面开花,冰雪产业迸发活力等。更重要的是,通过举办奥运会,增进国人对奥林匹克的理解,以及对体育教育和文化价值的认识。举办冬奥会后,北京成为首座双奥之城,也标志着中国会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参与到奥林匹克事务中来。

(摘编自《冬奥会的影响力不可估量》,《中国体育报》)

材料四

北京冬奥会筹办过程中,融入中国元素的例子屡见不鲜。从会徽冬梦”“飞跃,到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再到设计灵感为如意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借助一个个冬奥符号传播开来。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邱雪看来,利用冬奥会这一传播平台,更有助于世界接受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及文化表达。

在《奥林匹克议程2020》的改革背景下,国际奥委会一直在寻找未来举办奥运会的样本模式。北京冬奥会的办赛理念与实践,正是助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化表达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随着参与国际体育合作的程度加深,我们在世界体坛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邱雪说。

相较以往,全人类共同参与的冬奥盛会具有更深远影响。北京冬奥会把长期的、可持续的方案纳入不同项目的做法,体现了人类团结一致对抗危机的精神。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北京冬奥会将成为世界冰雪运动发展的里程碑。

(摘编自《冬奥会,读懂中国的一个窗口》,《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冬奥会的举办,能激发国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并兴起滑雪狂潮,可见我国冰雪行业发展机遇难得,发展前景良好。
B.北京冬奥会将为中国带来60万人口的就业机会,与前三届冬奥会相比,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就业机会最多。
C.我国冰雪旅游行业稳步发展,2020/2021冰雪季冰雪旅游行业发展势头猛,收入规模将达到2.30亿元。
D.黑龙庙村在北京冬奥会成功申办后,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摘掉了“低收入村”的帽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冬奥会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力,使北京跨越中间发展阶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B.举办北京冬奥会是展现国家形象的契机,冬奥会的筹办,使中国的发展模式、文化自信、精神风貌等,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C.北京作为首座“双奥之城”,其可持续发展的办赛理念,体现了人类团结一致对抗危机的精神。
D.北京冬奥会将成为世界冰雪运动发展的里程碑,这也无疑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
3.一次世界性的盛会,对于举办国来说将会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将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2-12-0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倒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像。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皆是有情有理的。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2022-12-03更新 | 455次组卷 | 27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青冈实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①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②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③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④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通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⑤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培养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相应体制机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⑥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机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注意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在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4月20日09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就是严谨认真、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精神,它和劳模精神、科学精神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B.我国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开始重视工匠精神,对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C.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表明我们已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
D.我国古代就非常注重工匠精神,但是,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自古就有“尚巧工”的传统,技能人才从古至今一直得到重视,因此才会有瓷器、丝绸等精美制品。
B.只有我们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
C.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加快品牌建设,提升我国品牌形象,是我国当前重要工作。
D.弘扬工匠精神,要重视技能人才培养,构建体制机制,注意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弘扬工匠精神,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这样,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就一定能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
B.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会逐渐降低。
C.号称“航空手艺人”的胡双钱,35年时间里,加工了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这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D.拥有健康市场环境的国家、劳动者素养深厚的国家,必将是一个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就能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制度。
4.梳理文章的思路。
5.指出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
2022-11-30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六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

(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

材料二: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是乡村振兴的一件重要举措。
B.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一味地克隆复制,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C.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D.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因此环境、生活改变了,习俗、文化也随之改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这是被动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
B.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流失严重,就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
C.中国大多数农民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
D.在中国乡村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在其他人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3.下列不可以视为“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     
A.科学布局乡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乡要素双向融合互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B.对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可以帮其编写村史村志,有条件的可以建村史馆。
C.对于农村无人居住的老旧危房,为了避免给村民带来危险,可以进行维修或拆除。
D.中国农民聚村而居,农忙时节有时需要相互帮助,设置农场不能距离住宅太远。
4.依照材料二的思路,填写下面图表中序号所指内容。

5.近日济南市就合村并居如何开展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请结合材料给出几条建议。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洛天依踏上冬奥文化节舞台,到柳夜熙在抖音吸粉近千万……一时之间各大企业、品牌纷纷与虚拟人展开联动,以此抢夺流量,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参与者的入局。

虚拟数字人崛起的同时,虚拟偶像也正在逐步开拓市场。爱奇艺《2019虚拟偶像观察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有3.9亿人正在关注虚拟偶像。在近几年娱乐明星频频塌房氛围的笼罩下,敬业的虚拟偶像更受娱乐公司、粉丝们的欢迎。

不过,虚拟数字人的缺陷也非常明显。由于虚拟数字人本身需要依赖公司的扶持,虚拟数字人仅仅只是分流了部分网红、明星的流量,且由于技术上的缺失,在更多的业务能力上虚拟数字人也远远不及真人。明星可以拍综艺、电影、电视剧等,而虚拟数字人则缺少可以承载其商业变现的场景。

国内的虚拟数字人市场并未完全打开应用场景,对大部分需求方来说,虚拟数字人并没有展现出它所具有的必要性。虚拟数字人的未来尚未界定出明显的发展倾向,在元宇宙还仅仅只是概念之时,虚拟数字人尚且难以讲出动人的新故事。

(摘编自《资本加速涌入,万亿虚拟数字人市场已至爆发前夕?》,澎湃新闻2022年2月)

材料二:

2022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上,虚拟数字人邓丽君现身舞台与当红歌手对唱,让背后的虚拟现实(VR)体验服务供应商之一的数字王国股价罕见大涨25%。《2021年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预测,到2030年,我国虚拟数字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

虚拟数字人指存在于非物理世界中,由计算机图形学、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计算机手段创造及使用,并具有多重人类特征(外貌特征、人类表演能力、人类交互能力等)的综合产物。代表性的细分应用包括虚拟助手、虚拟客服、虚拟偶像、虚拟主播等。目前,虚拟数字人主要以图片、视频、实时直播、实时动画等方式存在于电子屏中,如APP、小程序、软硬一体显示设备。在未来的元宇宙中,VR设备与全息投影也将成为其重要的存在方式。

虚拟数字人是典型的多技术综合产物。计算机图形学与AI核心技术的高速发展,CG、语音证别、图像识别、动作捕捉等相关技术的共同成熟,为高质量、高效率、规模化的虚拟数字人内容生产奠定了基础。

虚拟数字人为什么能在短时间爆发出如此强大的发展势能?一方面要归功于技术的快速成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元宇宙时代to B端与to C端的海量需求。虚拟数字人获得企业青睐是因为与真实代言人可能带来的风险相比,虚拟数字人更加安全可靠,并且虚拟数字人是属于企业自己的数字资产,其投入后产出的回报永远不会流失,还会不断地增加企业的数字资产。

自2021年以来,各种虚拟人已经层出不穷。启信宝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虚拟人相关企业数量呈现逐渐快速增长趋势。其中,2020年虚拟人相关企业新增数量为36080家,到了2021年,这一数据变成了66293家,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据数据显示,从投资领域看,该行业也吸引了不少的资金参与及关注,2020年虚拟人相关企业融资共有1713起,融资金额为2301亿元;短短一年后,这一领域的投资事件增长至2843起,融资金额为2540亿元。2022年过了不到三个月,虚拟人领域融资数量近百起,融资金额就达到了4.11亿元,增长速度迅猛。

(摘编自《虚拟数字人出圈重塑IP商业逻辑》,《人民邮电报》2022年6月)

材料三:

眼下虚拟数字人的发展还面临诸多政策、资本、技术、人才等层面的限制。

由于虚拟数字人行业仍处于培育期,上下游产业平台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该产业的投资立起了无形门槛,而且制作方式自动化较低、生产门槛高、关键技术不够成熟,以及技术人才、综合人才的缺乏,也使得虚拟数字人难以体系化发展。

此外,在体系标准层面和安全伦理层面,不仅行业内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要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相关法律法规、伦理规范也尚待完善,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摘编自《虚拟数字人层出不穷,技术造何以转化生产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虚拟数字人的未来还没有界定出明显的发展倾向,所以元宇宙还仅仅是概念。
B.数字王国股价罕见大涨,是因为人们看到虚拟的邓丽君之后对整个行业抱有信心。
C.虚拟数字人相关产业平台的缺失使相应的投资门槛被无形提高,产业发展受阻。
D.虚拟数字人是由多种计算机手段创造及使用,并具有多重人类性格的综合产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拟数字人邓丽君现身舞台与当红歌手对唱,说明虚拟数字人不但具有表演能力,也具备与人互动的潜力。
B.在未来的元宇宙中,VR设备与全息投影也将成为虚拟数字人的重要存在方式,其存在方式会更多样。
C.虚拟数字人能迅速爆发出强大的发展势能,最主要的原因是元宇宙时代to B端与to C端的海量需求。
D.虚拟数字人行业在体系标准层面缺乏统一技术标准,在安全伦理层面也没有法律法规、伦理规范。
3.目前的虚拟数字偶像与真人偶像相比有哪些优缺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中的是以往小说的传统的的功能的高峰。这是就它的人物诗及写景诗而言。众所周知,《红楼梦》用诗写人物的性格是极其成功的。仅以林黛玉为例。如第3回写林黛玉的肖像诗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对似喜非喜含情目。……大观园的年轻女性可谓多矣,有谁像林妹妹这样的么?没有。又如27回她的《葬花辞》,所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种独特的感受与痛苦,也只属于林妹妹个人。34回的《题帕诗》是林黛玉式的爱情的大胆表露。76回她的联句冷月葬诗魂正是她玉洁冰清而又极其悲凉的一生的高度概括。这些诗写人,正像黑格尔所说的是这一个,不可改易一字。

《红楼梦》还有很好的写景诗,常常是情景交融,与周围的气氛,作者的心态紧密相连。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仅以第1回贾雨村对月咏怀的七绝为例: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不只写中秋月,主要还是暗寓人物强烈的抱负。然而这的确又是写满月,诗中有哪个字不写月呢?

然而,上述所说的的功能,都没有越出传统的意义。那么,曹雪芹以诗入小说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呢?一言以蔽之,起结构作用五字。曹雪芹是以诗作为小说的深层结构的,这才是他真正的独创!

在所有的古典长篇小说中,《红楼梦》的结构是最新颖、最富于创造性的了。别的小说只有一个情节结构——单一的结构,《红楼梦》不,它除了情节结构外,还有一个神话结构和情感结构,

所以它的结构是复合的结构。神话结构与情感结构是深层的,在下面的,情节结构是表层的,在上面的,是神话结构与情感结构的载体。作者在女娲补天这个传统的神话基础上,又匠心独运,创造了大荒山青埂峰顽石的来历、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木石前盟、太虚幻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三个新的神话,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神话结构,而小说的情节故事,不过是这个神话结构的敷演而已。这个神话结构有的部分先行用散文写出,复以诗概括;有的部分则不用散文写出,直接以诗写出。于是,小说中的这两部分诗就明显地有了结构的意义。

(摘编自李万钧《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功能》)

材料二:

对于从诗与小说的两者关系,来揭示《红楼梦》作为小说艺术的特有精髓,从而确立其文化经典的地位,不失为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但是,究竟如何辩证地看待诗与小说的关系,如何将文学的、美学的研究置于一个更开阔的视野中,从而为其经典性寻找依据,还有待我们深入思考。

王绯在《从<红楼梦>的韵文看雪芹之创新》中说道,对于古典小说中的韵文,不能单纯以韵文本身的思想艺术性评价其优劣高下,主要应看它是否用的恰到好处,在从属范围之内发挥其特有的作用。问题是,当我们在把诗体作品放到小说的具体情境中时,即便说明了它对小说构架情节、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却仍然没有充分说明,这些诗进入小说后,使得小说体现的经典意义。

在我看来;当诗体作品与小说结合起来时,不是诗提升了小说,而是恰恰相反,因为小说给予了诗体的具体语境,从而不但展示了诗,也把诗所产生的背景,连同这些诗体作品与背景结合在一起才能显示的深刻思想充分揭示了出来。换言之,是小说,才把这些诗大大深化了。只有把《红楼梦》中的韵文与小说展示的广阔背景联系起来,我们才能真正欣赏韵文的经典性。基于此,我固然欣赏许多论者对《红楼梦》中的诗歌和诗意描写的分析,但我更欣赏舒芜几次诗社这一篇章的结尾论述。他在分析了诗社的几次作用后,笔锋突然一转,道:第五次诗社后,风波迭起,死丧破败相继,再也没有结社吟诗的雅兴了。回顾第一次海棠社,正是宝玉挨了打,贾母下令不许贾政再叫宝玉,把宝玉保护在大观园之后的事。五次诗意的青春的欢笑,只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暂时的间隙里,才有可能。作者不是想他们做诗,就随时可以把他们调到一起来热闹一阵。他的分析提示了我们,对于《红楼梦》来说,情节展开中的诗歌插入,不是把诗歌来简单罗列,也不仅仅是对情节或人物刻画作一些补充,而是揭示了诗歌产生的秘密以及诗歌被毁的残酷。同样的道理,例如,当我们在欣赏香菱写诗的执着,并且为她梦中得来的第三首咏月诗叫好时,我们不能不惊讶地发现,她是在不自觉中,把自己的命运,与抒情主人公合二为一体,在薛蟠远走他乡时,她下意识地(小说中的梦境)在抒情中,把他作为了思念的对象。而这一对象,恰恰是最无诗意最不懂诗意的呆子。香菱写诗成了一个呆子,但她是作为呆子写诗者不得不依附一个呆子不懂诗的人,这种依附,既是对香菱命运的残酷的嘲弄,也是对诗本身的一次嘲弄。

(摘编自詹丹《论<红楼梦>的经典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人物诗以及写景诗是以往古典小说的传统的“诗”的功能的高峰。
B.《红楼梦》以诗写人人独特,以诗绘景景含情,体现作者以诗人小说的高超、独创。
C.《红楼梦》的复合结构在于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承载着深层的神话结构和情感结构。
D.《红楼梦》将小说展示的广阔背景与诗结合,使诗的思想性与经典性得以充分展现。
2.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证层层递进,先言人物诗的功能,再递进一层分析写景诗的功能,最后分析诗歌的结构意义。
B.材料二用“在我看来”“我固然欣赏”“但我更欣赏”等句子表明作者见解,体现论证语言准确严密。
C.材料二论证严谨客观,条理清晰,先分析其他学者的观点,指出其不足,接着阐述自己的思考与观点。
D.两则材料在分析《红楼梦》中诗与小说关系时,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使论证具体充实而不空泛。
3.下列《红楼梦》中的韵文不能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一项是(     
A.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临江仙》)
B.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葬花吟》)
C.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西江月》)
D.无材可去补苍天,枉人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石上偈》)
4.结合二则文段内容,简要概括《红楼梦》中诗与小说的关系。
5.鲁迅评《红楼梦》说:“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不大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请据此评论,从“宝钗”“黛玉”“袭人”中选择一人结合具体情节简析其形象特征。
2022-11-20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丰城市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的“红学”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方面。而《红楼梦》作为经典名著,我们的阅读和研究更应该着眼于文学本身,更应该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对《红楼梦》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认识《红楼梦》的意义不仅仅是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也不仅仅是“有情之天下”以及对个体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而且是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这是超越种族和国度的。《红楼梦》中有生活世界、艺术世界和哲学世界三重世界,《红楼梦》还写了希望、烦恼和无奈失落三个生命历程。

(摘编自成中英《<红楼梦>的世界、人生和艺术》

材料二:

《红楼梦》的诞生,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可借鉴的艺术典范。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世界文学史领域里,它达到了高峰。《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成。小说中表现出的唯物观、辩证论、发展论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也是客观的。

《红楼梦》成书迄今已200多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它不仅感动了中国人,而且也得到其他民族的重视与喜爱。《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感动了不同民族的读者。

其《红楼梦》即梦断红楼、梦逝红楼之意,《红楼梦》的创作以贾、史、王、薛(谐音理解为假、死、亡、血)四大封建贵族大家庭为背景,叙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曹雪芹试从时代精神演进及其与社会实践互动的角度切入,把握当时的历史发展的主线与脉络,达到了对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协调统一的全新理解和深刻把握。《红楼梦》融政、经、文、艺、史、哲、理、法、医、社会、建筑、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孔儒、李道、释佛、玄学以及伦理于一炉,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可以说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产物,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不是死的小说,而是有时代精神活跃其间的“活”的化身。

“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东方三大显学。红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谓三教九流、五花八门、一览无余。

(摘编自李海林《<红楼梦>赏析》)

材料三:

《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我们不只是在读《红楼梦》,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许多人把《红楼梦》摆在床头,每天晚上睡前读一段,若有所悟,每次感觉都那么不同。

许多人会问《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林语堂说: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反复看了二三十次《红楼梦》,我不敢回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问题。

探春是贾政的女儿、宝玉的妹妹。她的母亲赵姨娘,一个丫头出身的妾。因为卑微的出身,赵姨娘似乎总是愤愤不平,嫉妒他人,总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她也把这委屈转化成报复他人的恶毒言语或行为,连自己亲生的女儿探春,也不例外。探春聪明,大器,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曾经在短时间内代理王熙凤管理家务,有条不紊,兴利除弊,展现了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

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林语堂一定喜欢探春,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

但是妙玉呢?妙玉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因为家道败落,不得不出家为尼,她寄养在贾家的寺庙中,看来是修行,心中却积压着不可说的郁浊的苦闷。妙玉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她孤芳自赏,这样的性格,即使在今日,恐怕也很难有朋友,在世俗社会,总是招人嫌怨。我们能够“不喜欢”妙玉吗?我们能够嘲笑妙玉吗?

《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红楼梦》的作者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她们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对象,都是可以被欣赏的。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

多读几次《红楼梦》,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会再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

(摘编自《蒋勋说<红楼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学”是东方三大显学之一,其研究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方面。
B.《红楼梦》因为是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感动了很多人,所以乃至在世界文学史领域里都达到了高峰。
C.《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因为我们不只是在读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
D.《红楼梦》的作者不喜欢妙玉。小说中的妙玉家道败落,出家为尼,孤芳自赏,心中积压着郁浊的苦闷。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阅读研究《红楼梦》应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不能忽视文学本身。
B.《红楼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读者可以从中各取所需。
C.《红楼梦》呈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作者引领我们理解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去悲悯和包容。
D.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对谁都没有恨,对丫头、仆人也尊重、欣赏,这体现了宝玉善良、顺从的性格。
3.《红楼梦》风靡世界,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人化,浑朴天成。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B.《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了各种文字,方便阅读。
C.《红楼梦》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内容丰富,思想性强。
D.《红楼梦》的意义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
4.如果有人向你了解《红楼梦》,请你结合材料二用一句话介绍这部著作。(不超过60个字)
5.在《红楼梦》十二钗中,林语堂为什么最喜欢探春?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2022-11-18更新 | 268次组卷 | 29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朱光潜

从前有一个海边的种田人,碰见一位过客称赞他门前的海景,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有一园菜还不差,请先生来看看。”心无二用,这位种田人因为记挂着他的一园菜,就看不见大海所呈现给他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天天横在他的眼前。我们一般人也是如此,通常都把全副精力费于饮食男女的营求,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便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看看的。一看到天安门大街,我就想到那是到东车站或是广和饭庄的路,除了这个意义以外,天安门大街还有它的本来面目没有?我相信它有,我并且有时偶然地望见过。有一个秋天的午后,我由后门乘车到前门,到南池子转弯时,猛然看见那一片淡黄的日影从西长安街一路射来,看见那一条旧宫墙的黄绿的玻璃瓦在日光下辉煌地严肃地闪耀,看见那些忽然现着奇光异彩的电车马车人力车以及那些时装少女和灰尘满面满衣的老北平人,这一切猛然在我眼前现出一个庄严而灿烂的世界,使我霎时间忘去它是到前门的路和我去前门一件事实。不过这种经验是不常有的,我通常只记得它是到前门的路,或是想着我要去广和饭庄。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们的本来面目。学识愈丰富,视野愈窄狭;对于一件事物见的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

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是它的不经见的另一面。它不经见,因为我们站得太近。要见这一面,我们须得跳开日常实用在我们四周所画的那一个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同是一个世界,站在圈子里看和站在圈子外看,景象大不相同。比如说海上的雾。我在船上碰着过雾,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戒惧。耽误行程还不用说,听到若远若近的邻舟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乘客们的喧嚷,仿佛大难临头。真令人心焦气闷。茫无边际的大海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运去摆布。在这种情境中,最有修养的人最多也只能做到镇定的工夫。但是我也站在干岸上看过海雾,那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那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都被它轻抹慢掩,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周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在天上,也有些不易决定。

___________。你坐在船上时,海雾是你的实用世界中一片段,它和你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生活的需要都连瓜带葛地固结在一块,把你围在里面,使你只看见它的危险性。换句话说,你和海雾的关系太密切了,距离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你站在岸上时,海雾是你的实际世界以外的东西,它和你中间有一种距离,所以变成你的欣赏的对象。

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方法,于是现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便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我们觉得它美妙。艺术家和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跳出习惯的圈套,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以外去看,丢开他们的习惯的联想,聚精会神地观照它们的本来面目。他们看一条街只是一条街,不是到某车站或某商店的指路标。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不因为和人或其他事物有关系而发生价值。

1.下列选项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1段画线部分运用了环境描写,体现了长安街除了实用价值,还有美学价值。
B.举例说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如“我”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雾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C.本文在平实质朴的语言中,辩证地分析了我们的认识与对世界的了解之间的关系。
D.近处是没有艺术的,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想获得艺术世界的美,距离越远越好。
2.请结合上下文在第3段横线处补写一句承上启下的句子。
3.如果要引用古诗来阐明“距离产生美”,你觉得下面甲乙诗句哪个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甲: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