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数据”是“互联网+”的一系列技术的核心,是基于海量数据的数据采集、汇聚、存储、搜索、分析、挖掘等一系列技术的统称,打个比方,如果“互联网+”相关技术按照定位组成一个人体,大数据则它是人体血管中流动的血液、神经中的脉冲信号、大脑中存储的知识和分析挖掘出的价值的总和。

因此,在城市管理和治理与“互联网+”结合时,就需要紧密围绕“大数据”这一中心。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大数据”是信息化建设的唯一中心,也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重要生产资料。抓住“城市大数据”根本意义是让城市切实把握住城市运转的“血液”, 掌握城市内的信息和价值流转,是让信息化建设发挥实效的基础。其次要在行动上抓紧开展城市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抓紧把“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这一概念在城市区域内落地。要在设计上具有高度统筹性,把政府内部运转的数据,政府通过软硬件采集的数据,和城市社会、市场、市民的数据进行高度统筹,全部纳入城市一体化大数据中心范畴,将城市的运转最大程度地实时反馈到大数据空间当中。

围绕“大数据”这个中心,城市信息化要坚持建设在城市大数据基础上的一体化电子政务和新型智慧城市。这两者有着一定的关联,但是有着不同的目的和内容。

电子政务是从政府工作角度出发,以最终建成精简、透明、高效的工作模式为目的,主抓政府的业务流程化、办公信息化、业务智能化等工作;智慧城市则是站在服务社会和民生角度,贯彻信息惠民的理念,大力建设与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方面的信息化平台和系统,给城市政府、社会和市民提供智慧服务。前者突出政府管理能力提升,后者强调整体治理水平提高,各有侧重。

电子政务必将随着以大数据为核心这一理念的深入在现有各类电子政务系统基础上实现一体化。一体化电子政务要从数据层面打破传统城市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壁垒,弥合分裂的各业务系统,整合现存的“信息孤岛”, 形成一体化的“信息资源池”, 实现数据一次录入全部共享,一次采集全网共用。一体化电子政务的实现,能帮助城市政府极大减少部门间协同的成本,提高业务流转效率,降低管理综合成本,也能加强政府公开,提高透明度,优化群众网上办事体验,让城市管理得到社会、市场、市民的监督,提高其满意度。

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在智慧城市的基础上,强调大数据协同进而实现为民服务和城市治理,注重数据共享,重视网络空间安全,弥补现有不足。新型智慧城市强调在统一的顶层设计下,打造通用的数据平台和服务平台,向下整合传感器、摄像头、有线无线网等物理资源,向上提供标准化接口向各个智慧应用提供服务,保证数据的实时共享,并能保障数据在符合安全规则下的开放。城市各方面数据汇聚后,政府或者企业、社会机构对城市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能迸发出无穷的价值,服务于便民服务、社会安全、经济发展、实时态势掌控分析等多个方面,丰富了社会治理主体,提高了城市治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信工作座谈会和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都强调“要推动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并最终建成“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各城市在信息化建设中贯彻“以大数据为中心,坚持建设一体化电子政务和新型智慧城市”, 为城市的管理水平提升和治理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的同时,也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就国家网信事业发展的要求,为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打好基层基础。

(摘编自江昶《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是信息化建设的中心,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生产资料。
B.站在服务社会和民生的角度,智慧城市建设要始终贯彻信息惠民的理念。
C.电子政务一体化,既可帮助城市政府减少成本,又可提高公众的满意度。
D.新型智慧城市注重数据共享,将数据实时向社会开放,使其发挥最大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大数据”为中心话题,谈论怎么建设城市信息化,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B.文章开头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强调“大数据”在“互联网+”系列技术中的重要性。
C.文章第四段介绍电子政务和智慧城市的不同目的和内容,为后文的阐述提供了前提。
D.文章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分别从两个角度谈中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为民服务和城市治理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说明新型智慧城市基本建成。
B.建设城市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可把城市的运转最大程度地实时反馈到大数据空间中。
C.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已建成,为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和治理现代化现供有效支撑。
D.城市信息化建设程度高,意味着这个城市的政府管理能力和整体治理水平也很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因其绿色、低碳、可再生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超10亿千瓦,相当于40多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比2015年底实现翻番,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3.5%。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稳居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既不排放污染物、也不排放温室气体。这些“零碳”能源的装机规模稳步扩大,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推动中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达6.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替代煤炭近10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7.9亿吨。同时,城乡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能清洁利用、发电和种植养殖相结合的光伏治沙等模式,也使得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治理、农业增收等相得益彰。当前,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制造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近10年来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的单位千瓦平均造价分别下降30%和75%左右。

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有序开工,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推进,风机向海上和平原地区布局……一批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前不久,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政策加持与落实推动正在加速能源供应的绿色进度条。也应看到,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并不只是单纯增加装机规模,这背后是一道复杂的“多元方程”,需要统筹清洁低碳、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等多种因素综合求解,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

从安全可靠的角度出发,电能无法大规模存储,生产与消费需要实时平衡。而风电、光伏往往“靠天吃饭”,具有“极热无风”“晚峰无光”等波动性、间歇性缺点,未来大规模、高比例接入,将给电力系统稳定和能源安全带来不小挑战。因此,构建运行更加灵活、更富韧性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迫切需要。这其中,既涉及发电侧加强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应用,又涉及电网侧推进配电网改造和智能化升级,用电侧加强需求侧响应,等等。不仅如此,我国当前的能源资源禀赋仍以煤为主,从国情实际出发,未来如何坚持安全降碳,发挥好化石能源在转型过程中的安全兜底保障作用,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也需要平衡把握。

从经济合理的角度出发,随着光伏、风电大规模利用,技术成本会显著下降,成本的增量主要在于电力系统的平衡成本和安全保障成本。为了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等,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经济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电价机制,让煤电、气电等调峰辅助服务获得合理收益,从而体现其平抑新能源波动的价值,调动企业实施灵活性改造的积极性。

解好可再生能源替代这道“多元方程”,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先立后破、久久为功,我们一定能够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找到安全可靠、清洁低碳、经济合理的方案,助力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摘自丁怡婷《解好可再生能源替代“多元方程”》,《人民日报》2022年1月7日)


【注】资源禀赋,又称为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再生能源指既不排放污染物也不排放温室气体的“零碳”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
B.可再生能源的装机规模稳步扩大,为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平稳过渡提供了有力保障。
C.随着各地风电、光伏项目建设的展开,风、太阳成为我国当前最主要的能源生产要素。
D.研发应用新型储能技术等措施可有效应对风电、光伏大规模、高比例接入带来的挑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截至2021年10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比2015年底翻了几番,全国总占比接近一半。
B.在党中央能源安全新战略部署下,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取得显著成果,减少碳排放近18亿吨。
C.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单位千瓦平均造价有所降低,这源于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D.假以时日,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能源替代方案一定会如期而至,能源安全也就能够得到相应保障。
3.如何解好可再生能源替代这道“多元方程”?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而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观木樨有感,寄吕郎中

陈 亮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注】①木樨,桂花的一种,花小香浓。②陈亮,字同甫,南宋文学家、思想家。少年时即显示非凡的才华和志量。屡遭忌恨与诬告,多次入狱。数次上言,仍未被朝廷任用,但始终竭忧于国事。③高躅,高尚的行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绘秋夜天穹如洗,皓月当空,为桂花盛开营造出明净澄澈的氛围。
B.“金粟”一词采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木樨花的颜色与形状。
C.而对东篱黄菊,词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情景,内心甚是向往。
D.最后三句,词人借评价桂花表达自己时运不济依然积极用世的高远志向。
2.词的上阕采用拟人手法,借木樨述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022-02-25更新 | 22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一模(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仁宗嘉佑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遏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上览而置之。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佑,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英宗治平四年闰三月癸卯,以王安石知江宁府。终英宗之世,安石被召未尝起,韩维、吕公著更称扬之。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友王安石之说也维迁庶子又荐安石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 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处,或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邪?”曾公亮曰:“安石真辅相材,必不欺罔。”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众谓安右必辞,及诏至,即起视事。九月,以王安石为翰林学士。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安变法》,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友王安石之说也/维迁庶子/又荐安石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
B.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友王安石之说也/维迁庶子/又荐安石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
C.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友王安石之说也/维迁庶子/又荐安石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
D.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友王安石之说也/维迁庶子/又荐安石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司,古代地位或职能相近的三个官署的合称,不同朝代所指不一样,北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
B.秩满,指官吏任期届满。秩,指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可用于指古代官吏的俸禄或古代官职的级别。
C.馆阁,北宋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的通称,分紫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
D.庶子,既可指妾生之子,也可指太子官属,还可指为有爵位者服役的家臣。文中的“庶子”是指家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喜好读书,善于写文章,曾巩曾经把王安石写的文章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声名。
B.朝廷多次宣召任命王安石官职,他总是推辞不接受;宋英宗治平四年,他终于接受担任江宁知府。
C.王安石是一个敢于坚持按自己意见办事的人,他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但是宋仁宗并没有采纳。
D.面对朝中大臣对王安石截然不同的评价,宋神宗仍然坚持下诏任命他,王安石一反常态立即就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3)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遏奔竞之风。
2022-02-25更新 | 19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一模(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对高尚人格的极力推崇,对艺术生命的高度重视,对艺道合一的不渝追求,都表明了中和之美是一种重德尚情、崇艺重生、强调和谐的普遍的和谐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作为一种思想原则、方法论原则和普遍和谐的人文精神,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极为宝贵的启示。尤其在21世纪,人类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从当今世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从当今世界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来看,传统的审美和谐观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现实的入世精神与欢快、和谐、悦乐的心理状态之间保持和谐统一,在审美世界和功利世界之间保持协调统一。从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来看,人与万物是同类、同体,是平等的,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从当今世界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也有助于西方当代文化矫正自己逻格斯中心主义[注]的弊端,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人走出单纯的西学东渐的心理惯性,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给以现代的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民族智慧。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它过于单调、平淡,过多地将人的情感束缚于理性之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悲大喜的情感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就此而言,它实际上又是处在精神重压之下的知识分子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作为一种人格理想、社会理想,它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态、守中居正,易导致民族性格保守的一面。因而它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充满矛盾、充满冲突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西方早在18世纪就已经抛弃了古典主义的以和谐美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接受了以崇高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我们却步履维艰,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缔造新的审美观,而且这种建构至今仍没有完成。因此,必须否定古代和谐的狭隘性和强制性,必须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古代和谐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

(摘编自王祖龙《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

要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就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与趋势,祛除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把它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中和”的社会应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只有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中和”才具有现代意义。

由此出发,中庸之德就应该表现为个体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孔子对君子德才的要求,可以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它首先要有利于个体的独立。它曾经的政治性,能从反面提醒人们警惕艺术的同化作用;而“和而不同”的思想应该被引申,成为处理独立个体与社会整体关系的基本原则。其次,它要有利于个体的多重身份、多种才德、多元情感以高度的自觉统一于“我”。在中国古代,中和之美隐含集权的动机;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角色与才能被工业生产定制,消费与娱乐被商业利益引导,个体不论受到多好的教育、有多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享受,他的自觉与自主却没有被唤起。物质的高度发达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望的自由,相反,高速运转的生产节奏、利润至上的消费诱惑,导致了人的碎片化和自我的迷失。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的中和之美,则应该引起现代人对这种情况的警惕与反抗,引导人以明确的自觉,按照自我的理性选择与追求,把可能实现的才能品质、社会关系、情绪感情“和”入浑融的“我”之中。这应该是审美与社会共同的发展趋势。再次,从艺术形式上,中和之美对多媒体艺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和之美是在诗乐舞一体的历史背景中提出的,而多媒体又让艺术在更高的技术和审美层次上实现文、图、乐、舞的完美结合;中和之美看重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运用到多媒体艺术多种媒介、技术、形式的驾驭之中,使文、图、乐、舞融合为一个具有最佳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整体。当然,这种感染力的动机应该以一个丰富统一的主体为中心,否则现代技术与经典原则的结合,会被一些权力集团用来实现他们的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因为审美就是人在与艺术形式的浑然一体中意识自我、完善自我、解放自我的过程。

(摘编自胡睿臻《中和之美:文化还原与现代转化》)


【注】逻格斯中心主义: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逻格斯”出自古希腊语,它有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意义,也有外在对规律与本质的言语表达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和之美呈现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秉持独到的普遍的和谐观,突显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
B.中和之美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C.传统中和之美的强制性和狭隘性,主要体现在过于强调用理性束缚情感,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态、守中居正。
D.中和之美在个体独立、个体自觉与自主、多媒体艺术等方面回归到审美本位,将会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能帮助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从现代角度进行解读,从而使民族智慧更加国际化。
B.作为古典主义思想体系的中和之美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因此我们所处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
C.现代社会中,中和之美祛除了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能使人们更关注个体的需要和发展。
D.中和之美遵循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艺术的最佳感染力,从而来实现人们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和之美”的一项是(     
A.园林艺术经常会使用到雕花镂空的门或窗,让窗门对面的风景若隐若现,颇有意趣。
B.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有情人虽然双双殉情而死,但最后幻化成蝶,双宿双飞。
C.《唐宫夜宴》融入国宝、国风和国潮等元素,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给国人带来视觉盛宴。
D.罗丹雕塑《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劳动者,他不但在思考,而且沉浸在极度的苦恼之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的联系。
5.怎样实现传统文化“中和之美”的现代转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2-02-24更新 | 229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一模强化训练语文试题(新高考I)
整本书阅读-简答(多)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观园的姐妹们美丽聪明、气质高雅,但其诗文素养与个性却各有特色。她们写的诗就如同曹雪芹为她们量身定做的一样,即便不加署名,也知道是谁写的。__________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__________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__________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__________处事果决,精明能干,她写的诗则疏阔爽朗、高远简淡。从海棠诗社与菊花诗社的吟咏中,可以读出她们各自的风格。第七十回,林黛玉作了一首《桃花行》,薛宝琴说是自己写的,贾宝玉说: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

1.依次对应文中横线处的人物,最恰当的项是(     
A.林黛玉             薛宝钗             史湘云             贾探春
B.薛宝钗             林黛玉             贾探春             史湘云
C.薛宝钗             林黛玉             史湘云             贾探春
D.史湘云             贾探春             林黛玉             薛宝钗
2.贾宝玉为什么不相信《桃花行》是薛宝琴写的?请结合《桃花行》的选句和《红楼梦》相关内容简要回答。

桃花行(节选)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2022-02-23更新 | 496次组卷 | 7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一模强化训练语文试题(新高考I)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的出台,就是要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活动,保护广大网民的切身利益,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发展。

随着算法应用的日益普及深化,算法不合理应用导致的问题也深刻影响着正常的传播秩序、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有时苹果手机的用户看到的商品价格可能要比安卓手机的用户看到的高一些,或是利用算法推荐服务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这些由算法造成的“技术霸凌”如果不及早消除,不仅仅伤害网民的合法权益,对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会带来损伤。其实,算法看似客观,但决定采取何种算法、使用哪些数据“标签”、达到何种目的都是人为设定。比如,大数据杀熟就是典型的算法歧视,电商平台获取用户购物记录、手机型号乃至性别等数据后,就可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从而让同一件商品微调成“千人千价”。而这些算法的“技术霸凌”,用户往往难以知晓,因此也很难“避坑”。

(摘编自《人民网评:向算法“技术霸凌”说不》,人民网2022年1月5日)

材料二: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了对于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用户权益保护要求。一是算法知情权,要求告知用户其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并公示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和主要运行机制等。二是算法选择权,要求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用户选择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立即停止提供相关服务。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提供选择或者删除用于算法推荐服务的针对其个人特征的用户标签的功能。

(摘编自《<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答记者问》,新华网2022年1月4日)

材料三:

抖音日活跃用户超6亿,这意味着每天有一半的中国网民都在使用抖音。我们可能都喜欢抱着手机刷抖音,并且一刷就有可能是一两个小时,当我们每天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抖音上的时候,除了内容本身的吸引性之外,抖音自己还做了哪些事情?以致于让我们如此沉迷其中难以自拔?而这一切,都源自于抖音“独一无二”的算法。

抖音的算法有四个主要目标:用户价值、长期用户价值、作者价值和平台价值。抖音借助于这四个目标,令用户对抖音产生依赖感,沉迷其中并慢慢上瘾难以自拔。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抖音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娱乐至死”的到来,让年轻人沉迷其中、挥霍生命浪费时间,这一度是抖音在一些人心目中的负面标签词。更可怕的是,抖音也许比你自己还要了解你自己。抖音的算法能够从中找到你在某一类型上观看的视频时长,从而来引导你浏览更多你会喜欢的视频,例如美女类、搞笑类、职业类,这让抖音和创作者成为了二者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

(摘编自《抖音是如何让你上瘾的?》,腾讯网2021年12月12日)

材料四:

每个人对信息都有各自需求,这是人之常情;通过技术手段满足人们对某类信息的偏好,同样无可厚非。但一些不负责任的算法设计,已经不是单纯地“量身定制”,而是刻意地逢迎和取悦用户偏好,将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一股脑、无休止地推荐出来,甚至纵容虚假信息、低俗内容肆意传播,导致受众尤其是一些鉴别力、自控力不强的青少年越来越“偏”。行业内有句话:“把用户当成猪,别管喂什么,养肥就行。”可见,在一些企业经营者眼中,算法的价值取向也要给流量让路,这就走偏了。

人类学家尼克·西弗曾指出,算法是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能仅从数学逻辑的角度去理解。这意味着,算法在实践中不应片面追求效率,还必须兼顾公共价值观、社会道德等价值内容。而这部分内容产生的社会影响,并不是数字可以直接计算出的。

(摘编自《让“算法”给文化生活带来正能量》,《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1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规定》的出台,旨在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活动,保护网民利益,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发展。
B.看似客观的算法背后,采取何种算法、使用哪些数据“标签”、达到何种目的全都是人为主观设定的。
C.算法的使用如果不及早消除,不仅会伤害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也会对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损伤。
D.为保护自身权益,用户对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和主要运行机制有知情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你是一个苹果手机的用户,你在网上购物时看到的商品价格可能比安卓手机用户看到的高一些。
B.《规定》施行后,针对个人特征的算法推荐、用于算法推荐的针对个人特征的用户标签将不被允许。
C.我们每天花大量时间在抖音上,主要是因为抖音借助算法令用户产生依赖,沉迷其中并慢慢上瘾。
D.每个人对信息都有各自的需求,通过技术手段刻意逢迎和取悦用户、满足用户的偏好是无可厚非的。
3.算法的不合理应用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2-02-1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2022学年高三2月诊断性检测(二)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种桃杏(节选)

白居易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诗写诗人久客他乡,垂老回家而无人相识的人生经历,语言通俗浅近,意蕴丰富。
B.刘诗以客居起,以思乡承,以离开并州转,又以回望并州结,起承转合.结构严谨。
C.白诗写诗人远赴他乡,出于听不到乡音乡曲,诗人几乎忘记了故乡,忘记了京华。
D.三首诗以游子思乡为主题,其中游子和故乡的距离可以体现在时间、空间和心理上。
2.以上三首诗中,诗人和故乡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02-16更新 | 33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2022学年高三2月诊断性检测(二)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稷字公乔,吴郡人也。父永,宋右光禄大夫。稷所生母遘疾历时,稷始年十一,夜不解衣而养,永异之。及母亡,毁瘠过人,杖而后起。性疏率,朗悟有才略,与族兄充、融、卷等俱知名,时称之曰:“充融卷稷,是为四张。”起家著作佐郎,不拜,频居父母忧,六载庐于墓侧。服除,为骠骑法曹行参军,迁外兵参军。齐永明中,为剡县令,略不视事,多为山水游。会贼唐㝢作乱,稷率厉县人,保全县境。永元末,征为侍中,宿卫宫城。义师至,兼卫尉江淹出奔。稷兼卫尉,副王莹都督城内诸军事。

时东昏淫虐,义师围城已久,城内思亡而莫有先发。北徐州刺史王珍国就稷谋之,乃使直阁张齐害东昏于含德殿。乃遣国子博士范云、舍人裴长穆等使石头城诣高祖,高祖以稷为侍中、左卫将军。魏寇青州,诏假节、行州事。会魏军退,仍出为散骑常侍、将军,吴兴太守,秩中二千石。下车存问遗老,引其子孙,置之右职,政称宽恕。进号云麾将军,征尚书左仆射。舆驾将欲如稷宅,以盛暑,留幸仆射省,旧临幸供具皆酬太官馔直,帝以稷清贫,手诏不受。

初鬱(yù)洲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及朐山叛,或与魏通,既不自安矣;且稷宽弛无防,僚吏颇侵渔之。州人徐道角等夜袭州城,害稷,时年六十三。有司奏削爵土。稷性烈亮,善与人交。历官无蓄聚,俸禄皆颁之亲故,家无余财。初去吴兴郡,以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稷单装径还京师,人莫之识,其率素如此稷长女楚瑗适会稽孔氏无子归宗至稷见害女以身蔽刃先父卒。

(选自《梁书·列传第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稷长女楚瑗适会稽/孔氏无子/归宗/至稷见害/女以身蔽刃先父/卒
B.稷长女楚瑗适会稽/孔氏无子/归宗至稷/见害女/以身蔽刃/先父卒
C.稷长女楚瑗/适会稽孔氏无子归宗至稷/见害女/以身蔽刃先父/卒
D.稷长女楚瑗/适会稽孔氏/无子归宗/至稷见害/女以身蔽刃/先父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除,守孝期满脱去丧服。父母去世,子女应守孝六年,故文中说“六载庐于墓侧”。
B.视事,古代官员到职工作。文中与《张衡传》中“视事三年”的“视事”意思相同。
C.永元,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时代帝王纪年用的名号,年号的使用始于汉武帝时。
D.博士,中国古代学官名称。博士始于战国,秦代因之,诸子、诗赋等方面均立博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稷孝顺母亲。母亲生病,他和衣而眠,以便侍奉:母亲去世,他哀伤过人,极度瘦弱。
B.张稷才略出众。他性格爽朗,天资聪颖,和族兄张充、张融、张卷等人一并为世人所知。
C.张稷决事果断。义军兵临城下,围城日久,他当机立断,立即派人前往石头城拜谒高祖。
D.张稷为官清廉。他做官时没有积聚财物,俸禄都分给了亲戚故旧,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车存问遗老,引其子孙,置之右职,政称宽恕。
(2)稷单装径还京师,人莫之识,其率素如此。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

刘慈欣

母亲:“我的孩儿,你听得见吗?”

胎儿:“我在哪里?!”

母亲:“啊孩儿,你听见了?!我是你妈妈啊!”

胎儿:“妈妈!我真是在你的肚子里吗?我周围都是水……”

母亲:“孩儿,那是羊水。”

胎儿:“我还听到一个声音,咚咚的,像好远的地方在打雷。”

母亲:“那是妈妈的心跳声……孩儿,你是在妈妈的肚子里呢!”

胎儿:“外面有很弱的光透进来,红黄红黄的,像西套村太阳落山后的样子。”

母亲:“我的孩儿啊,你还记得西套村?!妈就生在那儿啊!”

胎儿:“相比于西套村,这地方真好,我要一直呆在这里。”

母亲:“那怎么行?孩儿,妈要把你生出来!”

胎儿:“我不要生出去,不要生出去!我怕外面!”

母亲:“哦,好,好孩子,咱们以后再谈这个吧。”

胎儿:“妈,我肚子上的这条带子是干什么的?”

母亲:“那是脐带,在妈的肚子里时你靠它活着。”

胎儿:“妈,我觉得外面还有一个人。”

母亲:“哦,是莹博士。本来你在妈妈肚子里是不能说话的,羊水里没有让你发声的空气,莹博士设计了一个小机器,才使你能和妈妈说话。”

莹博士:“孩子,你好!我是研究脑科学的,就是研究人的大脑中的记忆和思维。人类的大脑有着很大的容量,一个人的脑细胞比银河系的星星都多。以前的研究表明,大脑的容量只被使用了很少的一部分,大约十分之一的样子。找研究大脑中那些未被使用的区域发现,那大片的原以为是空白的区域其实也存储着巨量的信息,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那些信息竟然是前辈的记忆!我们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这样一项技术,修改人类受精卵的基因,激活其中的遗传记忆,这样,下一代就能够拥有这些遗传记忆了!”

母亲:“如果另一个人的脑子里记的东西和你的一模一样,那他不就是你吗?”

莹博士:“现在看来,你腹中怀着的并不是自己,而仍然是一个孩子,一个拥有了你全部记忆的孩子。”

胎儿;“是啊,妈,我不是你,我能感觉到我脑子里的事都是从你脑子里来的,真正是我自己记住的东西,只有周围的羊水、你的心跳声,还有从外面透进来的那红黄红黄的弱光。”

莹博士:“我们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竟然认为复制记忆就能从精神层面上复制一个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自己,除了大脑中的记忆,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许多无法遗传也无法复制的东西。一个人的记忆像一本书,不同的人看到时有不同的感觉。现在糟糕的是,我们把这本沉重的书让一个还未出生的胎儿看了。现在我明白了进化为什么关闭人类的记忆遗传:对于在精神上日益敏感的人类,当他们初到这个世界上时,无知是一间保护他们的温暖的小屋。现在,我们剥夺了你的孩子的这间小屋,把他扔到精神的旷野上了。”

胎儿:“外面真的很吓人啊,妈,外面什么都吓人,没有不吓人的东西,我不生出去!”

母亲:“我的孩儿,你怎么能不生出来呢?”

胎儿:“妈!你……你还记得在西套村时,被爷爷奶奶从被窝拎出来跟他们去清羊圈的那些冬天的早晨吗?”

母亲:“咋不记得,外面还是黑乎乎的夜,风像刀子似的,有时还下着雪,被窝里暖和得能孵蛋,小时候贪睡,真想多睡一会儿。”

胎儿:“只想多睡一会儿吗?那些时候你真想永远在暖被窝里睡下去啊。我不生出去!我不生出去!”

莹博士:“孩子,让我告诉你,外面的世界并不全是风雪交加的寒夜,它也有春光明媚的时候,人生是不容易,但乐趣和幸福也是很多的。”

两年以后一个春天的早晨。

莹博士和那位年轻的母亲站在公墓里,母亲抱着她的孩子。

“博士,您找到那东西了吗?”

“你是说,在大脑中的记忆之外使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东西?”莹博士缓缓地摇摇头,“当然没有,那真是科学能找到的东西吗?”

初升的太阳照在她们周围的墓碑群上,使那无数已经尘封的人生闪动着桔黄色的柔光。

“爱情啊你来自何方,是脑海还是心房?”莹博士说着,从年轻母亲的怀中抱过婴儿。

这不是那个被激活了遗传记忆的孩子,那孩子的母亲后来和研究所的一名实验工人组成了家庭,这是他们正常出生的孩子。

那个拥有母亲全部记忆的胎儿,在那次谈话当天寂静的午夜,拉断了自己的脐带……

莹博士用研究的眼光看着怀中的婴儿,但孩子却不是那种眼光,他忙着伸出细嫩的小手去抓晨雾中飞扬的柳絮,从黑亮的小眼睛中迸发出的是惊喜和快乐,世界在他的眼中是一朵正在开放的鲜花,是一个美妙的大玩具。对前面漫长而莫测的人生之路,他毫无准备,因而准备好了一切。

两个女人沿着墓碑间的小路走去,年轻母亲从莹博士怀中抱回孩子,兴奋地说:“宝贝儿,咱们上路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形式灵活,结构严谨。
B.在科幻的外衣下,小说深入探讨了爱情、人生、人类等问题,具有很强的哲理意味。
C.文中莹博士的实验带来了严重的问题,这警示我们在研究和使用新技术时应更谨慎。
D.小说通过胎儿之口交代母亲儿时的经历,这些经历一定程度上也是悲剧产生的原因。
2.科幻小说是以科学为依据,对未来世界或过去情景作幻想式描述的一种小说体裁。本篇小说中作者就哪些科学知识作了怎样的幻想式描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2022-02-16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2022学年高三2月诊断性检测(二)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