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胡笳十八拍【注】(节选)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

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

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

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注】《胡笳十八拍》相传是东汉女诗人蔡文姬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叙述了蔡文姬在战乱中被掳、胡地思乡、忍痛别子归汉的悲惨遭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我”对故土的思念:第二句中“莫过我最苦”突出了“我”的愁苦。
B.诗歌第三句交代了国运衰微、百姓无主的时代背景,第四句交代了“我”被掳至胡地的遭遇。
C.由诗歌第五、六句可知,胡地与中原在习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我”在胡地生活得很痛苦。
D.诗歌前六句侧重于反映“我”的现状,最后两句言及将来,写“我”因归国无望而深感悲伤。
2.这首诗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繁仁,1941年生,安徽泾县人。著名美学家,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人之一,山东大学终身教授。

胡友峰,安徽金寨县人,原温州大学教授,现任山东大学文艺美学教授。

胡友峰:从21世纪初开始,您发表了大量文章,倡导生态美学,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关注并投身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呢?

曾繁仁:这有两个契机。其一是有感于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发展所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国家也开始正视这个问题,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认真地倡导可持续发展,整治环境污染问题。人文社会科学对此应该有所表达,要倡导一种使人走向诗意栖居的美学。其二是2001年秋,中华美学学会、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与陕西师范大学联合召开了全国第一届生态美学研讨会,使得我有机会在大会上做了题为《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关学观》的发言,从此走上了生态美学的研究道路,

胡友峰:您说过,生态美学是“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那么,与以往的美学话语相比,生态美学“新”在何处?

曾繁仁:我认为,生态美学有六个方面的新突破,第一是对美学的哲学基础的突破,就是由传统的认识论过渡到了唯物实践存在论,以及由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整体主义。

胡友峰:传统认识论指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所探讨的问题吗?

曾繁仁:关于这一点,可以上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美学大讨论,以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学热中兴起的实践美学,这些讨论大都将美学问题视作认识论问题,讨论美在主观、客观,或是主客观相统一的问题。而我们的生态美学就要突破这种传统的认识论,将美学问题立足于唯物实践存在论,早在1844年至1845年间,马克思就已经实破了传统的认识论。马克思提出,要从人的感性的实践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事物,要求“内在尺度”与“种的尺度”相统一,以此来阐释美的规律,马克思秉持一种唯物实践观,在他那里这种唯物实践观就已经超越了传统认识论,因此我们说在认识论阶段来讨论美学问题,还处于前马克思主义哲学阶段。

胡友峰:这种唯物实践观如何与胡塞尔、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相联系呢?

曾繁仁:马克思的这种唯物实践观其实包含甚至超越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代存在论,我们将它称为一种崭新的唯物实践存在论。在简单认识论阶段来探讨美学问题,人与自然还是处于对立的关系。而只有进入唯物实践存在论,人才能从主客二分转向与自然界须臾难离的在世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我们的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实际上是马克思的唯物实践观及其所包含的存在论哲学的内涵,在这一点上,生态美学是不同于传统实践美学的简单认识论与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第二是在审美对象上的突破。多年来,在黑格尔的影响下,美学界一直认为,我们研究美学,就是在研究艺术哲学,因此都重视艺术,而忽视自然审美。

胡友峰:这种重视艺术轻视自然的态度也有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

曾繁仁:对。所以在这一问题上,生态美学就突破了传统的艺术中心主义。所谓生态美学,首先就是一种包含生态维度的美学,因此我们认为,生态美学不仅包含自然审美,而且也包含艺术与生活审美。第三是在自然审美上的突破。传统美学都是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来看待自然审美问题,提出了“人化的自然”这个著名的概念。我们认为,自然审美问题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有没有实体性的自然关,其二是自然审美究竟是不是“自然的人化”。

胡友峰:哪么,生态美学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

曾繁仁:首先不存在实体性的自然美,因为我们把审美视作人与对象的一种关系,它是一种活动或过程、所以,绝不是对象那里有一个实体性的美,等着我们去发现。其次,我们认为自然对象身上有一些美的特性,这些特性与我们的感官发生交互的时候,我们就与对象产生了一种审美关系。这种特性,我们称之为审美属性,审美就是对象的审美属性与我们的审美能力之间的交互过程,第四是在审美属性上的突破。以往的美学话语受到康德的影响,把审美属性视作一种超功利、无利害的静观,这种观点还把审美感官限定在了视听器官,排斥了其他感官能力。

(摘编自胡友峰《新时代美学的生态关怀与中国立场——访美学家曾繁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国家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是促使曾教授关并投身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契机之一。
B.传统美学以传统认识论为哲学基础,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美在主观、客观,或是主客观相统一。
C.受黑格尔的影响,多年来,美学界认为研究美学就是研究艺术哲学,在审美的对象上,重艺术而轻视自然。
D.生态美学突破了传统的艺术中心主义,是一种包含生态维度的美学,不仅包含自然审美,也包含艺术与生活审美。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1年秋召开的全国第一届生态美学研讨会,为曾繁仁教授提供了发言的机会,这对他走上生态美学的研究道路具有推动作用。
B.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就已突破了传统的认识论,而我们二十世纪的美学讨论,仍基于传统认识论。
C.只要运用唯物实践存在论,我们就能从主客观对立的认识论转向与自然界须臾难离的在世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D.生态美学认为自然对象身上含有审美属性,当这些特性与我们的感官发生交互的时候,我们就与对象产生了一种审美关系。
3.胡友峰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04-22更新 | 33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羊的冬天

李娟

居麻每天放羊出发时,经过北面沙丘上的假人总会勒缰停立许久,和假人一起凝望远方。

过好一阵,又掏出烟盒纸卷,慢吞吞卷一支莫合烟,再慢吞吞地抽。有时会下马,卧倒在假人旁,倒着身子继续望向远方。不知那时他在想些什么,会花那么长的时间陷入沉默的遥望之中。

放羊是辛苦的。上午十点左右出发,赶着羊群在沙漠里四处走动,不吃不喝,直到天快黑透了才把羊群赶回来。

我问居麻:“放羊的时候你都在干些什么?”

他说:“在放羊。”

我真蠢。

—荒野茫茫,四下无物,还能干什么?当然只能骑着马跟着羊群走来走去了!居麻感慨地说:“傻瓜一样!我就像个傻瓜一样!羊到哪里,我也到哪里!七个小时,一天七个小时!”

所以每天出发前,他才会花那么长时间徘徊在家门口……此去的寂寞,非亲尝而不可得知。

我说:“天气暖和时,让我也去放一天羊吧?”

他说:“你去放羊,羊哪能吃饱!”

“为啥?”

“你嘛,肯定不到下午两点就把羊赶回家了。”

在阴沉的雪夜里,无星无月,天地笼统,我站在东方沙梁上的假人身旁,向东方挥舞手电筒,给远方晚归的牧羊人确定方位,使之不至于迷失方向,在茫茫夜色中无尽地徘徊。而若是大雾的天气,就算手电筒也没有用了,居麻说:到那时,所有在家的人都得出去找。

我问:“要是找的人也回不来了该怎么办?”

他说:“要是李娟的话,回不来就算了,整天房子里坐着,从来不放羊,还回来干什么?”

我问居麻:“那么放羊经过的地方有没有人家呢?”他说:“没有。”又回头对嫂子说:“她还以为放羊时可以串个门,喝个茶!”大家都笑了。

我又劝他带一暖瓶热茶去放羊,暖瓶可系在马鞍后。或者带一个锅,一个三脚架,一块茶叶一把盐,冷了就地取雪烧茶。

他便给我讲了一个“汉族人放羊”的故事。说红旗大坝(阿克哈拉下游二十多公里)有一个汉族人第一次去放羊,带着馍馍、咸菜和水。中午就着咸菜啃馍,然后再喝水。拧开盖子,冻得一滴也没了,亏他还用布重重裹着……说完哈哈大笑。

牧人的冬天艰辛寂寞,羊的冬天同样漫长难挨。从十二月到次年三四月间,每一天,每一个清晨,羊群准时出发,在荒野中四处徘徊,寻食枯草。离开后的空羊圈因潮湿和温热而蒸腾着白茫茫的水汽。羊不在的白天里,总是若有若无地洒着微微的碎雪粒。总是阴天,总是只可见朦胧的太阳。

羊群晚归的傍晚,我和嫂子一次又一次冒着大雪爬上沙丘,长久向东方张望。眼下世界昏暗迷蒙,传来的细微吆喝声怎么听都像幻听。许久后,骆驼从那个方向出现在视野中,向我们的沙窝子奔跑过来。夜渐渐深了,雪越下越大,铺在羊圈里的塑料布早已撤去,改铺在新什别克家敞开的牛棚顶上,于是羊圈里的雪渐渐积起……但羊群还是不见踪影。地窝子那边传来哭声,小婴儿喀拉哈西独自醒来了。但新什别克一家正在赶牛、系骆驼,忙乱不已,无暇顾及。终于,到五点半时,嫂子最先看到了什么,她招呼我一起下了沙丘向东走去。我边走边想:还好下着雪,就算迷路了还能顺着脚印回来吧?可再一想:雪这么大,会不会盖住脚印?……夜比荒野还要大,被“大”的事物吞噬,其恐惧远胜被“凶猛”的事物吞噬……但这时,我一眼看到了羊群果真就在前方不远处,——耸动在暗夜中,一个个浑身盖满大雪。不知它们之前经历过什么,这么沉默。

【注】文章选自李娟的散文集《冬牧场·羊的冬天》,在2010年至2011年的冬天里,李娟跟随熟识的牧民一家进入新疆阿勒泰地区南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活了三个多月,后写下了《冬牧场》这本书。

文本二:

论李娟的非虚构散文创作

谢 悦

近些年,“非虚构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念和定义。首先,“非虚构”强调的是真实,但它所追求的并不在于语言的重述环节是否完全真实可靠,而在于写作者是否能深入生活、脚踏土地,是否身处于真实的场景,是否能展现出一种更深层次的存在和真实。其次,它不依附或服从于任何写作以外的因素,力图去新闻化和意识形态化。最后,它虽然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真实的叙事方式,但它并没有脱离文学自身的属性,非虚构文学在当下深受读者的喜爱,而李娟的出现,也正顺应了当下文学的“非虚构”风潮。

李娟的文字描述通常都具有十足的真实感,她深入边疆底层老百姓生活的细枝末节中,以个人身份去观察、还原生活,以自己的视角去记录、体会,将生活的百态用原生态的文字方式呈现给读者,在展现边疆魅力的同时,也将读者带入这种最为纯净的情感体验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的作品中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那就是哈萨克牧场的世界和牧场之外的世界,其中有不同视角的差异、有想象与现实的碰撞、有对生活和这个世界的反思、有脱离于固化认知的体会。这些重要的元素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使得她的作品不仅具有了非虚构的外衣和框架,而且在内容和信息上也更加丰富。同时,在坚守非虚构创作的同时,李娟也并不抛弃作品的文学性,其诗性的叙述语言和心灵化的表达也使得她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她的作品中有着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她借助幻梦、通感、错觉、意象等手法使语言更加感性化,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感受。

李娟文字的动人之处正在于对非虚构素材与虚构想象之间的合理融合,个人与观察对象恰到好处的距离分寸,情感抒发在物景描写里的自然渗透,现实与象征的交织互映,以及始终诚恳谦逊的写作姿态,避免了像不少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由于面对社会底层观察对象时的心理“优越感”“俯视感”,而造成客观和深度的欠缺。

1.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麻每天放羊出发前慢吞吞地抽烟,沉默地望着远方,是因为放羊这件事十分寂寞、无聊,很是辛苦。
B.文中画线句连用三个“总是”,渲染了冬牧场羊群的居住环境的恶劣,也写出了羊不在时“我”的失落感。
C.“非虚构文学”强调的是真实,强调场景的真实,强调一种更深层次的存在与真实,力图“去新闻化”写作。
D.李娟作品中存在哈萨克牧场与牧场之外两个世界,由此形成的差异、碰撞、反思、体会,使得作品意蕴更加丰富。
2.文本一中,写到居麻讲述“汉族人放羊”的故事,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文本二指出,非虚构文学“并没有脱离文学自身的属性”,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并没有脱离文学自身的属性”这一特质的。
2022-04-22更新 | 2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满满滩头风浪晚。露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三句点明人物身份和活动环境,明净的秋水畔,美丽的江南少女正在采莲。
B.轻盈的罗袖,玉腕上时隐时露的金钏,勾勒出采莲女绰约的风姿和婀娜的身影。
C.下片开头三句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暮色苍茫中,采莲女寻找伙伴,神色焦急。
D.“隐隐歌声归棹远”写采莲女没有找到伙伴,便唱着采莲曲归去,留下一湖歌声。
2.“照影摘花花似面”一句极富画面感,请简要分析。
2022-04-20更新 | 2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理学上把因过度担心而产生的烦躁情绪称作焦虑,焦虑的表现有着急、忧愁、紧张、恐慌等。互联网媒体的迅猛发展,使信息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态势,人们渴望把更多的外在知识纳入自我知识系统中,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焦虑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特征。

知识焦虑现象并非互联网时代所独有。如20世纪70年代,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就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借主人公汉嘉之口指出,工业化给传统社会带来文化碾压,给思想者制造了知识焦虑。

时代不同,知识焦虑的诱因也有差异。在中国古代,受社会结构的制约,中央与地方、乡村与城市、区域与区域之间信息封闭明显,信息交流固化,知识话语权主要掌握在士大夫阶层手中,精英赋予成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由于劳动者获取知识具有零散性和偶然性的特点,劳动者便产生了知识焦虑。战争频仍、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交际不便等都是诱发知识焦虑的重要因素。到了近现代,印刷术、大众媒体的发展拓宽了人们的学习视野,使知识交流日渐便捷、顺畅,但资源占有的不平等、发展机会的不平等等因素又导致知识焦虑的产生。相比之下,互联网时代所产生的知识焦虑,则倾向于知识演进的更高层次。当代社会的知识焦虑有如下诱因:第一,知识过载;第二,知识碎片化与人们的信息价值辨识能力之间存在冲突;第三,个体知识系统更新滞后于相关领域专业知识更新的节奏;第四,多元化的知识追求与人们精力有限之间存在矛盾;第五,人们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发展;第六,职业前程的不确定性带来心理恐慌。

不过,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曾指出乐观的一面:种种适应新形势的现实性焦虑,是人类对外部危险本能的知觉反应,人们能够进行积极战斗,从而逃避危险。这一观点可以给现代人带来启发。在当下社会,知识焦虑固然令人不快,但也为变化提供了新的可能。焦虑对个体成长和文化发展未必都是起消极作用,焦虑也能激发个体的学习动力,激发个体做出有益的自我保护行为,促使文化激励机制形成。

要避免知识焦虑带来的危险,首先需剥离附着于焦虑之上的过度的功利诉求,了解知识焦虑的最初因由,深刻洞察信息化对于个体成长与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明确知识焦虑对于数字化时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

知识焦虑也可以变成动力。我们可以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解决急迫问题的工作中,充分利用焦虑提高知识利用率;可以通过激发对特定知识的学习兴趣,将自己培养成目光如炬的现代学习者,将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到新的高度;可以借助焦虑激活资源共享机制,加快个体知识、隐性知识向群体知识、显性知识的开放性转化,推动知识生产与使用的深度融合。

(摘编自孟威《化知识焦虑为学习动力》)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下社会,一些人表现出知识焦虑,他们过度担心所掌握的知识不够用,渴望学习更多的知识。
B.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在20世纪70年代指出,当时的社会受工业化影响,出现了知识焦虑现象。
C.在近现代中国,印刷术、大众媒体获得发展,为人们带来便利,但也带来资源占有不平等等问题。
D.利用好知识焦虑有望提高知识利用率,培养更多的现代学习者,推动知识生产与使用的深度融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到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的内容,论证知识焦虑现象并非互联网时代独有。
B.文章按时间顺序论述在不同的时代,知识焦虑的诱因有所不同,其中,对近现代时期的论述较简略。
C.文章在阐述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带来的启示之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怎样正确看待、利用知识焦虑。
D.文章既表明知识焦虑有不良影响,又论及知识焦虑的积极作用,体现了作者认识事物的客观性和辩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区域与区域之间信息交流有限、劳动阶层缺少知识话语权等因素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产生制约作用。
B.在当代中国,知识碎片化、一些领域的专业知识更新快等因素给人们学习外在知识带来一定的挑战。
C.弗洛伊德认为,知识焦虑是人们面对外部危险的本能反应,人们应该采取措施,避免其带来危险。
D.知识焦虑者如果能剥离附着于知识焦虑之上的过度的功利诉求,就能摆脱知识焦虑带来的困扰。
2022-04-1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七)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别了,武器(节选)

海明威

我想我们最好抄小路向南走,穿过乡野向通往塔利亚门托的大路走。

“跟上。”我说。大家都下了路堤。小路那边突然有人朝我们开了一枪。

“快撤回去。”我喊。我开始往路堤上爬。从茂密的灌木丛里又射过来两颗子弹,正在横穿铁轨的艾莫摇晃了几下,脸朝下栽倒了。我们把他拖到路堤的另一边。他死了。皮亚尼【注】用一块急救纱布把艾莫的脸擦干净了。

博内洛摇着头。“艾莫死了。”他说,“下一个死的是谁,中尉?”

“我们尽量找一个靠近鸟迪内的地儿,隐蔽起来,然后等天黑后穿插过去。”我说。

过了前面的田野,有一幢农房。农房周围环绕着树木。

“我们之间最好隔开一点儿距离,”我说,“我走在前面。”我朝农房走去。

房门开着,我走了进去。博内洛和皮亚尼也跟着我走了进来。

“我们到仓房里去避一避,”我说,“你觉得你能找到什么吃的吗,皮亚尼?”

“我去找找看。”皮亚尼说。

“我也去。”博内洛说。

“好吧,”我说,“我到上面去看看仓房。”仓房里装着半屋子的干草。仓顶上有两个窗户。我们可以把那扇朝南开的窗户上的木板撬开一块,以观察院子里的情况。从另一个可以看到北面的田野。干草散发着香味,躺在草堆上,我仿佛回到了过去美好的时光。那时,我们躺在干草堆里聊天,用气枪打落在仓房墙头三角切口上的麻雀。

皮亚尼站在了卸草的地板上。他胳膊下面夹着一根香肠、两瓶酒。

“上来吧,”我说,“博内洛呢?”

“他走了,”皮亚尼说,“他想做俘虏。”

我没有说话。

“他担心我们会被打死。”

“为什么你没走?”我问。

“我不想离开你。”

我们坐在干草上,吃着香肠,喝着红酒。

“你从这个窗户监视外面,路易吉,”我说,“我到另一个窗口监视。”夜幕降临得很快。皮亚尼睡着了。没多久,我叫醒了他,我们出发了。

我们横穿过公路向北进发。路上并没有危险。我们两次与德军擦肩而过,也没有发生任何事情。

“你觉得怎么样,中尉?”皮亚尼问。

“还好。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走路。我们不必再担着心了。”

“博内洛是个傻瓜。”

“他是个傻瓜。”

“你能不能就把他当作被敌人俘虏了来处理?”

“我不知道。”

“要是战争继续打下去的话,他们会找他家人的麻烦的。”

“战争不会继续打下去了,”一个士兵说,“战争结束了。”

“大家都在回家。”

“我不会如实地打这份报告,免得给他的家人带来不幸。”我继续着我们刚才的谈话。

“回家去!”一个士兵在喊,“我们要回家!”

“他们把步枪扔掉了。”皮亚尼说。

“你结婚了吗,路易吉?”

“你知道我结婚了。”

“这就是你不想当俘虏的原因吗?”

“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你结婚了吗,中尉?”

“没有。不过,我倒是认为,一个结了婚的人会想回到他妻子身边。”我说。

拂晓前我们抵达塔利亚门托河,沿着堤岸来到那座所有车辆和人马都需经过的桥。

桥面上很挤。在前面桥头的两边站着一些军官和宪兵。我看见一个军官指了指人群中的一个人。随后,一个宪兵过去,拽着那个人下了公路。在我们就要走到他们对面时,他们又抓出了一个。我看到了那个人,他是一位中校,宪兵们把他拖到一排军官的后面。待我们迎面碰上时,一个宪兵朝我走过来,抓住了我的衣领。

“你干什么?”我说。我朝他的脸上击了一拳,他在寻找抓住我的机会,我伸手到后面去掏手枪。

有一个人从身后抓住了我。我向他转过身来,用脚踢他的胫骨。

“如果他抵抗,就向他开枪。”一个军官说。

“你们是什么人?”

“战时执法队。”另一个军官说。

“把他押到后面那群人那儿去。”第一个军官说。

他们押着我走向靠近河堤的田野,田野里有一群人。这时,有人开了几枪。我们走到了这群人里。有四个军官站在一起,他们的前面有个人。他就是刚才从人群里被拽出来的那个中校。

“如果你们打算枪毙我,”中校说,“请马上开枪好了。”

“逃离了他自己的部队,下令处决。”一个军官说。

两个宪兵把中校押往河边。我没有看他们枪毙他,可我听到了枪声。他们正在问另外一个人。他们不允许他做任何解释。枪决他时,他们又在审问下一个了。

我注视着那些宪兵。他们正在盯着新来到这里的人。我抽出身子,拼力往河那里跑。我跑到河边,脚下一滑,扑通一声就进入河中。河水很冷,我尽可能地潜在水中不上来。在第二次浮上来换气时,我抓住了一根木头。我把头埋在木头后面,不想看河岸那边。在我奔跑时有人向我射击,在我第一次游上来换气时有人射击,在我快要浮出水面时,也听到有人射击。现在,没有枪声了。我用两只手抱着木头,任凭它带着我漂流。

(有删改)


【注】皮亚尼:全名为路易吉·皮亚尼。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博内洛在艾莫死后做出的反应和博内洛在农房提出自己也去找吃的,为后文写博内洛离开战友去做俘虏埋下伏笔。
B.路易吉·皮亚尼考虑到家人、战友等因素,不想去做俘虏;他希望“我”能虑及博内洛的家人,不如实上报博内洛逃跑之事。
C.小说在刻画路易吉·皮亚尼的形象时,除了从语言、动作等角度进行正面描写之外,还以艾莫、博内洛的形象进行反衬。
D.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叙写了小路遭遇袭击、农房暂时躲避、军官惨遭处决、潜水脱离险境等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度。
2.小说中的“我”有哪些优良的素质和品格?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小说是怎样突出主题思想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022-04-19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七)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夏四月乙未,以中门使安重诲为枢密使,五月丙辰,以太子宾客郑珏、工部尚书任圆并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圆仍判三司。圆忧公如家,简拔贤俊,杜绝侥幸,期年之间,府库充实,军民皆足,朝纲祖立,圆每以天下为己任,由是安重诲忌之。安重诲以孔循少侍宫禁,谓其谙练故事,知朝士行能,多听其言,朝廷议置相,循意不欲用河北人,先已荐郑珏,又荐太常卿崔协。任圆欲用御史大夫李琪。郑珏素恶琪故循力沮之谓重诲曰李琪非无文学但不廉耳宰相但得端重有器度者足以仪刑多士矣他日,议于上前,上问:“谁可相者?”重诲以协对。圆曰:“重诲未悉朝中人物,为人所卖。协虽名家,识字甚少。臣既以不学忝相位,奈何更益以协,为天下笑乎?”上曰:“宰相重任,卿辈更审议之,吾在河东时见冯书记多才博学,与物无竞,此可相矣。”重诲私谓圆曰:“今方乏人,协且备员可乎?”圆曰:“明公舍李琪而相崔协,是犹弃苏合之丸,取姑蜣之转也。”循与重诲共事,日短琪而誉协,癸亥,竟以端明殿学士冯道及崔协并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任圆性刚急,且恃与帝有旧,勇于敢为,权幸多疾之,旧制,馆券出于户部,二年夏五月,安重诲请从内出,与圆争于上前,往复数四,声色俱厉。上退朝,宫人问上:“适与重诲论事为谁?”上曰:“宰相。”宫人曰:“妾在长安宫中,未尝见宰相、枢密奏事敢如是者,盖轻大家耳。”上愈不悦,卒从重诲议,圆因求罢三司。六月丙戌,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任圆罢守太子少保。秋七月,任圆请致仕,居磁州,许之。冬十月,或谓安重诲曰:“失职任外之人,乘贼未破,或能为患,不如除之。”重诲以为然,奏遣使赐任圆死。端明殿学士赵凤哭谓重诲曰:“任圆义士,安肯为通?公滥刑如此。何以赞国!”使者至融州,圆聚其族酣饮,然后死,神情不挠。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安重诲专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郑珏素恶琪故/循力沮之/谓重诲曰/李琪非无文学/但不廉耳/宰相但得端重/有器度者足以仪刑多士矣/
B.郑珏素恶琪故/循力沮之/谓重诲曰/李琪非无文学/但不廉耳/宰相但得端重有器度者/足以仪刑多士矣/
C.郑珏素恶琪/故循力沮之/谓重诲曰/李琪非无文学/但不廉耳/宰相但得端重/有器度者足以仪刑多士矣/
D.郑珏素恶琪/故循力沮之/谓重诲曰/李琪非无文学/但不廉耳/宰相但得端重有器度者/足以仪刑多士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朔,即朔日,指农历每月初一,如“朝菌不知晦朔”。“晦”则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癸亥,癸为天干末位,亥为地支末位,干支相配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文中是纪日。
C.户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科举、税收、粮饷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
D.门下,即门下省,隋唐时与内史省(中书省)、尚书省合称三省,共同处理朝廷政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圆心系国事,主管三司时,选贤任能,一年之间就使得国家府库充实,军队和百姓都用度充足,并初步建立起朝廷的纲纪法令。
B.安重诲自己没有主意,常常听从孔循的意见,在商议设置宰相一职时,孔循说崔协更适合担任此职,安重诲就向皇帝推荐了崔协。
C.任圆反对崔协做宰相而推荐李琪,他认为崔协学识很低,不适合担任宰相,但因孔循常常诋毁李琪,崔协最终还是被任命为宰相。
D.任圆性情刚急,又仗着与明宗有旧交情,遇事敢于作为,有权势得到皇帝宠幸的人大都妒忌他,这为后来他被害致死埋下隐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既以不学忝相位,奈何更益以协,为天下笑乎?
(2)任圆义士,安肯为逆?公滥刑如此,何以赞国!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在创制“提高人类劳作效率”的机器,也在创制“提升人类思维能力”的机器,更是在创制“契合人类伦理责任”的机器。为此,我们应顺应时代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要求,积极进行伦理调适。

人工智能的伦理调适,其终极目标在于为人类创造更多利益,促进人类整体发展。只有将人工智能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历史高度,才有助于构建“人一机命运共同体”。一切都从人类利益出发,是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最根本要求。所有创制人工智能的人类个体,都必须把全人类共同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在人机合作中重新定义人类利益,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厘清人机责任,这是责任伦理的重要体现。人工智能能够根据数据运算提供最优化的行动方案,人类则会因为情感等直观因素做出情景类选择,这种行为模式生成途径的不同,决定了两者承担的责任伦理也必然存在差异。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其创制者、使用者,基于不同的情境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伦理,这就要求我们从全过程角度重新诠释“人一机命运共同体”。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发展到现在,其工具性一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和体现。而在人工智能伦理挑战日益凸显的今天,必须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把握人文价值尺度。首先,必须遵循开放合作原则。鼓励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交流合作,推动不同组织和部门及社会公众在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中协调互动。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在充分尊重各国人工智能治理原则的前提下,推动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其次,必须谨守伦理底线。人工智能发展在很多领域正不断实破界限、挑战伦理底线。在涉及伦理道德根本原则,如维护公平正义、保护隐私等时,必须谨慎对待人工智能越界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该坚守住的雇线一定要守住,该厘清的界限一定要厘清。最后,必须体现人的目的性。人工智能系统被设计和使用的全过程,始终都应与人类尊严、权利、自由和文化多样性理想一致。人工智能创造的繁荣局面,应被广泛地共享,惠及全人类。

传统伦理形态面临着时代性重构,人类思维和道德情境都在技术社会中被重新认识和改造,场域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重构当代伦理形态。具体而言,重构人工智能时代伦理形态的核心在于构建人机协同合作新模式,这是基于合作化道德准则做出的化解伦理风险、重塑伦理意蕴的理性选择。要引导人工智能通过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在人机共生的基础上不断升级,进而提高人工智能的道德责任能力。通过人工智能在相关伦理问题上的反馈结果,人类自身要提升理性反省和学习能力,从对人工智能道德的单向度要求,转向追求达成人机交互主体间的道德共识。人机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伦理共鉴,能够不断丰富人机关系的时代内涵,在伦理调适中不断变革传统伦理形态,构建出主体间性的伦理新形态,最终实现人机和谐共生。

(摘编自夏少品《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时代镜像与调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伦理调适是我们面临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做出的选择,也是顺应人工智能发展新要求的需要。
B.基于行为模式生成途径的不同,构建“人---机命运共同体”,需要人工智能的创制者、使用者承担不同的责任伦理。
C.在制定人工智能的伦理原则时,各国的治理原则都要符合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伦理底线不能动摇。
D.目前,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很快,但其带来的伦理挑战日益凸显,需加快建立完善的伦理规范,实现人机和谐共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后分,先提出需要对人工智能进行“伦理调适”,然后从根本要求、尺度、模式三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伦理调适”。
B.文章认为,一切都从人类利益出发是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最根本要求,也是创制人工智能的人类个体必须坚守的基本底线。
C.文章在阐述如何解决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挑战问题时,从遵循原则、伦理底线、目的三方面给出了建立伦理规范的人文价值尺度。
D.文章在论述构建人机协同合作新模式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指出了人类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存在的缺陷,这使结论更加可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最根本的要求是,每个人工智能都必须服务于人类共同的利益,并提供最优化的行动方案。
B.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在社会治理、伦理道德、隐私保护等领域已经突破界限、发起挑战。人类应坚守底线,厘清界限。
C.要处理好人机关系,实现人机的和谐共生,人类就要提升理性反省和学习能力,重构伦理形态,达成人机间的道德共识。
D.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化有可能脱离人类的控制,许多人工智能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能力很强,道德责任意识却很差。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绿章封事(为吴道士夜醮作)

李贺

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

石榴花发满溪津,溪女洗花染白云。

绿章封事谘元父,六街马蹄浩无主。

虚空风气不清冷,短衣小冠作尘土。

金家香巷千轮鸣,扬雄秋室无俗声。

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


【注】①绿章:道士祭天用的祭文。②夜醮:道士祭天的一种仪式。③元父:天帝。④六街:指长安。⑤金家:借指富贵人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仙界之美,驰骋想象。吴道士身着青霓袍,飞到天宫,祈请神兽打开宫门。
B.李贺诗歌所选意象奇特,有颇浓的幽冥气息,“书鬼”一词高度赞扬了扬雄的才华。
C.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天宫的清丽和人间的浑浊形成反差,暗喻人间枯荣,揭露社会现实。
D.这首诗写景、写事、抒情有机结合,“愿携汉戟”一句,表现了道教重人贵生的思想。
2.黄陶庵评本诗最后一联“结意自伤”,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2022-04-17更新 | 17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九)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年春二月,帝有灭吴之志。壬寅,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征东大将军卫瓘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淄;镇东大将军东莞王伷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祜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减戍逻之卒,以垦田八百余顷。其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其季年,乃有十年之积。祜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之下,侍卫不过十数人。初,广汉太守弘农王濬为羊祜参军,祜深知之。祜兄子暨白:“濬为人志大奢侈,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濬有大才,将以济其所欲,必可用也。”更转为车骑从事中郎。濬在益州,明立威信,蛮夷多归附之。俄迁大司农,时帝与羊祜阴谋伐吴,祜以为伐吴宜籍上流之势,密表留王濬,复为益州刺史,使治水军。寻加龙骧将军,监益、梁诸军事。诏濬罢屯田兵,大作舟舰。别驾何攀以为“屯田兵不过五六百人,作船不能猝办,后者未成,前者已腐。宜召诸郡兵合万余人造之,岁终可成”。濬欲先上须报,攀曰:“朝廷猝闻召万兵,必不听。不如辄召,设当见却,功夫已成,势不得止。”濬从之,令攀典造船舰、器杖。于是作大舰,长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时作船木柿,蔽江而下。吴建平太守吴郡吾彦取流柿以白吴主曰:“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兵以塞其冲要。”吴主不从,彦乃为铁锁横断江路。四年夏六月,羊祜以病求入朝,既至,帝命乘辇入殿,不拜而坐。祜面陈伐吴之计,帝善之。以祜病,不宜数入,更遣张华就问筹策。祜曰:“孙皓暴虐已甚,于今可不战而克。若皓不幸而没,吴人更立令主,虽有百万之众,长江未可窥也,将为后患矣。”华深然之。祜曰:“成吾志者子也。”帝欲使祜卧护诸将,祜曰:“取吴不必臣行但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功名之际臣不敢居若事了当有所付授愿审择其人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取吴不必臣/行但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功名之际/臣不敢居/若事了/当有所付授/愿审择其人也
B.取吴不必臣/行但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功名之际/臣不敢居/若事了当有/所付授/愿审择其人也
C.取吴不必臣行/但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功名之际/臣不敢居/若事了/当有所付授/愿审择其人也
D.取吴不必臣行/但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功名之际/臣不敢居/若事了当有/所付授/愿审择其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寅,即壬寅日,用的是中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前一天为癸卯日,后一天为辛丑日。
B.铃阁,也称作“铃閤”,指中国古代翰林院以及将帅或州郡长官等官员办事的地方。
C.参军,是“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后来地位渐低,成为幕僚。
D.蛮夷,文中指西南少数民族。中国古代常用夷蛮戎狄分别指称东南西北少数民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消灭吴国,晋国皇帝对各要地的军事主帅做了精心安排,荆州、益州等州郡都做了一系列充分的准备。
B.羊祜让士兵屯田种粮,改变军中粮食不足的状况;他善于收服人心,轻车简从,生活俭朴,与士兵同甘共苦。
C.羊祜知人善任,对有缺点的王濬信任有加;王濬果然不负羊祜和朝廷的期望,安定治地百姓,准备各种器具。
D.与晋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吴国国君昏庸无能,对敌情不以为意,羊祜敏锐地意识到,伐吴时机已经具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濬为人志大奢侈,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2)若皓不幸而没,吴人更立令主,虽有百万之众,长江未可窥也。
2022-04-17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九)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