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故宫零废弃”项目于2020年1月在故宫博物院发起,采用科学精细的废弃物管理方式,持续追求“将填埋/焚烧处理的垃圾减少至无限趋近于零”的目标。“故宫零废弃”一面世便受好评。尤其难得的是,故宫博物院先是对职工开展培训,推进“零废弃办公”,继而面向导游和观众,重点推广“零废弃游览”。职工先做到“零废弃”,再要求导游和观众做到“零废弃”,这样才有说服力。从现实反馈看,“零废弃办公”效果显著,项目开展一年多来,故宫博物院对职工开展培训,推进“零废弃办公”,建立故宫博物院内堆肥试点,使院内资源回收率达到45%。

(选自王石川《“故宫零废弃”,行稳之后当致远》,《中国经济网》2021.07.16)

材料二

2021年7月13日,“故宫零废弃”导游培训宣讲会启动,对此,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和众多行业媒体以及广大网友进行了报道、转载和热议,舆情快速上升。(见下图)


通过信息检索发现,大家对此事评论众多:对故宫“零废弃办公”效果表示了肯定,对“零废弃浏览”是否能同样达到预期效果表示了怀疑;故宫对自己的职工有管理的优势,对于游客是否有足够有效的手段;导游能否以身作则;如果游客对“零废弃游览”熟视无睹,故宫如何应对;为推进“零废弃办公”,故宫对职工开展了多样化的培训和激励,而如今,并没有看到故宫在推进“零废弃游览”上的培训措施与激励机制。

(选自《故宫博物院探索“零废弃游览”新模式》,《文旅中国》2021.08.12)

材料三

日前,“故宫零废弃”项目将持续面向导游和参观者,着重推广“零废弃游览”,由导游群体主动影响参观者参与零废弃实践,让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不仅收获了历史知识,并且丰富了现代垃圾分类实践的经验。媒体的持续关注报道,使“零废弃”的理念得以广泛传播,可以带动更多人树立起环保思想观念。

不过,“零废弃”既要大家自觉参与,也要全面推行科学、精细、实用的废弃物管理方式,还要采用先进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技术。故宫的“零废弃”实践对全国各企事业单位具有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也具有国际意义,将对世界范围内的博物馆产生积极影响。

在故宫等企事业单位积极行动的同时,垃圾减量还应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事实上,这方面的工作我国也在稳步推进,2020年底,我国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已经覆盖7700多万个家庭,自2017年起,我国垃圾处理相关企业总量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再生资源行业的从业人员超过1800万人,这些数据都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经济社会的一个缩影。

“故宫零废弃”项目的工作成果还有一个直观的标志。日前,故宫慈宁花园内展出了一座《福牛辞“旧”》雕塑,原材料就是回收的废弃物。这座雕塑给人们以启迪,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到底是污染环境、恶化生活空间的垃圾,还是增进人类福祉的再生资源,甚至可成为给人力量与美的感受的艺术品?其中的区别,就看是否有文明理念的指引,是否有科学技术的应用。这种“废与宝”的关键性分野,最终将影响到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选自封寿炎《“故宫零废弃”的示范意义》,《光明日报》2021.07.21)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博物院发起的“故宫零废弃”项目针对的是废弃物的管理,这对于当前的环境保护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B.“故宫零废弃”导游培训宣讲会的启动,得到了众多媒体和网友的一致关注,几天的舆情数就达到了上千条。
C.媒体对“故宫零废弃”项目的持续关注和报道,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树立了“零废弃”的理念,并加以实践。
D.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的处理,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变“废”为“宝”应当是处理的最佳方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故宫零废弃”项目主要涉及到“零废弃办公”和“零废弃游览”两个层面,参与人员主要涉及到职工、导游和观众。
B.我们透过舆情评论可知,大家对故宫“零废弃办公”的实施效果赞赏有加,但是在“零废弃游览”的实施上仍然有着许多疑问。
C.“零废弃”虽然对国内外的环境保护有借鉴意义,但要实现此目标,既需要大家自觉参与,也需要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科学技术。
D.我国很重视环境保护,全国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和垃圾处理总量等方面的数据表明我国已成为环境友好型经济社会。
3.从材料来看,故宫在“零废弃”项目上还需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请概括说明。
2022-05-0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校高三信息压轴卷(一)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灾害文化是人类在与自然灾害共生过程中总结形成并代代相传的集体智慧、传统知识及经验总结。它的形成是一个有一定继承性的、长期的过程,因此要认识灾害文化,有必要追溯其发展历史和发展过程。

作为一种有“文化”的特殊动物,人类将其人为营造的物质及社会文化空间叠加于自然空间之上,把其所寄居的地球改造为人类之家。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空间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三重属性,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不同于客观的自然空间,社会文化空间中的一切都被赋予了人的主观目的或主观感受。自然灾害和灾害文化均被人类赋予了特定文化含义,都隶属于人类构建的社会文化空间范畴。

自然灾害与自然界能量、物质流通过程中某种自然力的瞬时强烈释放或时空规律的短时间失常有直接关系,然而,一种自然现象一旦被称为自然灾害,它就不再是纯自然的了。人们从自身的利害出发,对客观的自然环境进行区分,把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的自然现象称为自然灾害,把为人类带来利益的部分视为自然资源。对人类而言,灾害和资源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灾害是人类之家的一部分,人类在享用地球所提供自然资源谋求发展的同时,也要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灾难乃至毁灭性的打击。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文明就是在灾害与生存、挑战与应战的过程中创生、延续、繁荣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同灾害斗争的历史。灾害文化是人类对灾害的共同社会记忆。一种灾害文化一旦形成,便被纳入到人类社会文化环境的体系之中,灾害文化在其中的主要功能是影响人类社会对灾害的认知与承受灾害的能力、约束和协调人类社会的灾害应对行为,使人类社会能够在自然灾害面前处于相对安全状态。

从时间的视角看,灾害文化在时域上的特点与自然灾害是不同的。自然灾害在时间上一般表现为随机发生的短时性事件,灾害事件虽是重复发生的,但前后事件之间一般不具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而人类在与自然灾害共生过程中总结形成并代代相传下来的灾害文化都要经历发展、继承与扬弃的历史过程,具有累积性、时效性和历史继承性的特点,在任何一个时期的主流灾害文化中,既包括从历史灾害文化中继承的成分,也包括对构建未来灾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分。

我们在研究灾害文化时,要对现代灾害文化进行历史建构,辨识那些对现代灾害文化具有关键意义的历史灾害事件及灾害文化特征,追溯形成这些历史灾害文化特征所经历的灾害及其社会学习和创新过程。在文化融合日趋强烈的现代社会,各种灾害文化交流频频,我们应充分重视灾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问题。要知道,任何新文化的引入和输出都需要尽可能与已有文化传统充分融合,否则,可能造成水土不服乃至文化冲突。

总之,作为灾害文化重要特征之一的历史继承性,是理解灾害文化地域性的重要途径。认识到灾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才能挖掘和凝练具有地方特色的灾害文化,才可赢得当地居民的地方认同,并服务于当代防灾减灾事业。

(摘编自方修琦《灾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灾害是在短时间内发生的,没有长期延续性;而灾害文化却是有一定继承性的、长期的形成过程。
B.自然空间与社会文化空间有相互重叠现象,但是二者区别明显,前者客观,后者被赋予了人的主观性。
C.自然灾害是地球空间的一部分,人类生活在其中,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完全就是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
D.我们在对待新文化的引入和输出时,若不能很好地将其与已有文化进行融合,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先对灾害文化概念进行解说,然后提出“认识灾害文化,有必要追溯其发展历史和发展过程”的中心论点。
B.文章主体主要是从灾害文化的形成历史与发展过程、特点体现、如何进行灾害文化研究与交流等方面来进行论证。
C.文中从时间视角切入,将自然灾害与灾害文化进行了比较,继而明确两者不同的特点,并由此得出两者之间的联系。
D.文章结尾进一步强调灾害文化历史继承性的必要性,并指出赢得当地居民的地方认同对当代防灾减灾事业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界能量、物质流通过程中某种自然力的瞬时强烈释放或时空规律的短时间失常在自然灾害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B.人们判断自然现象是灾害还是资源的标准,在于它是否能为人类带来利益,能带来利益的是资源,反之,是灾害。
C.我们只要把握了主流灾害文化中对构建未来灾害文化有重要意义的成分,就能做好任一时期的主流灾害文化研究。
D.灾害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环境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让人类社会能够认知灾害,具备承受灾害的能力。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即寄和州刘使君

张籍 〔唐代〕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送邢桂州

王维 〔唐代〕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②赭圻:山岭名。在今安徽繁昌县西北。赤岸:山名。在江苏六合东南。③击汰:击水。扬舲:开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诗首句开门见山,既叙述了与刘禹锡的离别之情,也惊叹于他的折贬宦途。
B.张诗颔联展开想象,送客看花,皆极写诗人之闲,不宜闲而闲,意在言外矣。
C.张诗“诗情”“有谁听”,表现对友人诗歌艺术的高度赞赏与无人赏识的同情。
D.王诗尾联化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对友人为官清廉、造福百姓的劝勉与期望。
2.前人评张籍“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一句与王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文,分析其异同。
2022-05-02更新 | 36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瓣饭     

迟子建

我正出神地蹲在灶坑前看火,灶房的门响了,爸爸回来了。他一进来就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你妈还没回来?

回来了,又走了。我说,找你去了。

爸爸皱了皱眉头,突然盯着那顶高高的纸帽子问我们:你妈妈今天又游街去了?

去了。姐姐说。

游街时没人打她吧?

没人打她。她戴着高帽子走,好事的人跟着看看而已。姐姐说。

爸爸略感欣慰地哦了一声,嘱咐我们先吃饭,然后自己转身又出门寻妈妈去了。

他出门一会儿,妈妈便无声无息地回来了。她进来没有和弟弟说话,也没有搭理我。径直进了里屋。我跟了过去。她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泪眼朦胧。她说:知道爸爸上哪儿找我去了?他上梁老五家!

你是不是碰到梁老五的老婆了?她骂了你?姐姐问。

是啊,我路过梁老五家,正赶上他老婆出来泼水。她一见我就骂:‘你一个特务还想养汉养到我家门口!’然后故意把水泼到我脚下。

妈妈说完,像个受到伤害的小女孩一样,嘤嘤哭个不休。

姐姐说:妈,你别生爸的气。爸去他家找你,肯定以为你去那里找他去了……

那梁老五的老婆凭什么那样污蔑我?妈妈一梗脖子,天真地问。

我说:就是因为你比她长得好看,她看着眼气。

妈妈含泪笑了。她笑得很好看。

姐姐不失时机地告诉她,爸爸很惦念她,向我们打听她上午游街时受没受委屈。这个苏修特务听到这番话后,眼睛里就泛出温柔亮色了。她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嘟嚷一句:这么晚了,他别是因为上老梁家遭了白眼,想不开了,我得出去找他。

妈妈一转身消失在夜色中。我坐在灶坑前,灶膛的火微微熏炙着我,使人昏昏欲睡。正在似睡非睡之时,院子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爸爸推门而入了!

你妈妈还没回来?!

我看不清他的脸,只听见他焦急的声音。

回来了,又找你去了。我有气无力地说。

她怎么不知道在家等我?爸爸抱怨道。

那你怎么不知道在家等她?我反问。

她是个女人,我不放心她天黑时一个人在外面,我不去找她行么!爸爸跟我喊道。

那她怕你不当校长去当装卸工想不开了,她在家能坐得住凳子么?我抢白爸爸。

姐姐简短地把妈妈遭梁老五老婆羞辱的事告诉了爸爸,爸爸更加着急了,他说:我得赶快去找她,她哭完了出去,别再出点什么事。

爸爸像旋风一样来去匆匆。那夜伸着一条长舌头,把他又卷入黑暗之中了。

钟摆左摇一下,右摇一下,时间就让它给这么不经意地摇走了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弟弟开始伏在饭桌一角打盹,我和姐姐有些提心吊胆了,爸爸妈妈是否真的去死了?他们是不是抛下我们不管了?

我们一旦把事情往坏处想了,就魂不守舍了。这样思来想去,便觉得他们已经死了,于是此起彼伏地哭着,把夜都给哭深了。

突然院子里响起脚步声,我们三个人几乎同时奔向门口,爸爸妈妈回来了!

他们进了屋里,一身夜露的气息。爸爸和颜悦色地提着手电筒,妈妈娇羞地抱着一束花,那花紫白红黄都有,有的朵大,有的朵小,有的盛开着,有的则还打着骨朵,还有一些已经快凋谢了。爸妈都是爱花的人,我们家的窗台上除了冬天,似乎从来都少不了花儿的影子。在爱花的问题上,爸爸更像个女人,极具怜惜之情。他清晨起来的惯常动作是,先奔到窗台去闻闻野花的香气。他从粮库回来骑自行车走山路的时候,只要天气好,又碰到了姹紫嫣红的野花,他总要停下车子采上一束。所以他回家的时候,车把上常常别着一束花。镇子里的一些人见了会啐口痰说:臭老九就爱瞎浪漫!

妈妈抱着那束花经过饭桌的时候,许多花瓣就落进了粥盆里。那苞米面粥是金黄色的,它被那红的黄的粉的白的花瓣一点缀,美艳得就像瓷盘里的一幅风景油画。

我赶紧去灶房当我的司火女神。柴火已经灭了,我又重新点燃,把那份落着花瓣的饭给重新热了。

当我端着粥盆回到里屋时,正赶上妈妈把那束花往一个大罐子里插,她一摇晃,好家伙,又有一批花瓣落在饭上,这盆粥真是香气蓬勃了。

妈妈把花插好,将它摆在八仙桌中央。深夜全家团聚在桌子旁,吃起了花瓣饭。谁也没舍得把那些花瓣挑出来扔了,我们把它们吃了。那是我们家吃的最晚的一顿饭,也是最美最美的一顿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妈妈回来后由哭到笑到“温柔亮色”等细腻表情的变化,表明孩子们的乖巧懂事,为美好的结局作下铺垫。
B.小说极力渲染爸妈爱花,尤其将爸爸爱花的具体情节呈现出来,这表现了父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难的乐观态度。
C.小说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着笔,通过描写一家人的遭遇,主要反映了对文革的批判,使文章厚重深沉。
D.“温情书写”是迟子建小说的重要特征,本小说也不例外,字里行间弥漫的温情让读者读后为之感动且回味不已。
2.小说为什么拟题为“花瓣饭”,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小说在叙事上有什么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刷短视频已经成为不少人钟情的一种娱乐方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少人一方面拒绝着短视频对时间的吞噬,一方面又无法控制自己在闲暇时刻打开熟悉的短视频App。为了打破这种僵局,有人下载了某类手机应用程序,通过强制锁机的模式让自己放下手机,专注学习进行自我提升。有人直接将手机丢入手机监狱——一种带计时的如手机大小的盒子,防止自己对手机的沉迷。这都是借助外界手段摆脱手机对自己的控制,但取得的效果并没有那么显著,重要的还是要找到让我们沉迷于短视频的深层原因。那么,为何我们会如此沉迷短视频呢?

App的精准推送只是将内容推送到手机程序中,我们完全可以拒绝浏览,但是恰恰相反,不少人抱着手机熬夜刷短视频。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放不下短视频呢?深层原因在于短视频给予我们即时满足的快感。短视频内容的轻松愉悦,对深度的放逐,对用户口味的迎合,使我们当即获得愉悦感。不需要十年寒窗苦读的漫长时间积累,也不需要如王羲之般苦练出一个墨池,只需要一个短视频的时间——长则几分钟,短则十几秒——就能使我们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这种低投资、高回报让我们放不下短视频。虽然,我们的生活需要轻松愉悦,但一刷就是好几个小时,显然是不可取的。总是能听到身边人或者网友对自己长时间刷短视频行为的自责:闲暇时间都在玩手机中度过,每次都很后悔,但是下次还是如此。那么,我们该如何拒绝短视频的即时满足呢?

③需要明确的是,我们拒绝的是即时满足,并不是短视频。短视频因缺乏良性竞争和长远规划,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其中确实不乏优秀的短视频,制作精良、内容丰富;也有不少传授学习经验、知识,或者生活、工作技巧的实用性短视频;还有不少充满人间温情的短视频,传播正能量。但其短的特质始终使它难有影视作品、书籍等的思想深度与价值追求,依然处于浅层次的娱乐,无法抵达深度的趣味。且从整体上看,稳居播放量榜首的依然是娱乐类的短视频。

④短视频的即时满足表现的是娱乐至上的态度,缺乏思想内涵,营造一个过度娱乐的环境,从而使用户丧失集中思考和深度思考的能力。而我们的成长需要的是一种长程且深入的思考。长时间沉溺于短视频,意味着延迟满足能力的丧失。当然,丰富的视频使得用户获得了更多的信息,更加见多识广,但正如学者刘擎所说,你可能看了很多东西,最后你发现你茫然若失,你不知道自己获得了什么,从而导致在丰富当中变得贫乏了

⑤我们应该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为更长远的满足放弃当下的即时满足。闲暇之余,阅读一本书、学习一项技能,不仅时间长,过程还可能枯燥无聊;这远远不如放逐深度、迎合用户趣味的短视频对我们的吸引力大。但刷完短视频的我们除了哈哈大笑,还能收获什么呢?几乎没有。因为娱乐是以不干预实际生活的方式释放情感的一种方法。而阅读带给我们的是苏轼所言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作家三毛所说的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这都需要时间的积累,是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是一种延迟满足,它带给我们的是进步、充实和成长。延迟满足的培养,让我们从心理到行动来拒绝短视频的即时满足,而不是借助外物强制拒绝。

⑥我们还可以合理利用算法技术。既然算法技术能通过播放、点赞、关注获悉我们的喜好,然后精准推送,何不利用算法技术为我们推送更多优质实用的短视频呢?如有意识观看、点赞、关注实用类、学习类、传播正能量的短视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让短视频App推送更多优质视频,从而脱离算法技术的陷阱。

(摘编自王园园《如何正确对待短视频》,《光明日报》2022319日,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少人喜爱刷短视频这种生活方式,又想要拒绝短视频对闲暇时刻的吞噬。
B.短视频能给人带来即时满足的快感,这是人们沉迷于刷短视频的主要原因。
C.刷短视频使人获得的是一种浅层次的娱乐,没有深度的思想和价值的追求。
D.培养延迟满足感,是借助外物手段防止人沉迷手机,摆脱手机对人的控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如何正确对待短视频”这个中心问题,本文从当下现状出发,探究为何沉迷,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B.本文使用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增加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有力地支撑了论点,论述生动。
C.本文在论述“如何拒绝短视频的即时满足”的具体方法时,采用了递进式的结构,分别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D.文章第五段通过苏轼的诗句和三毛所说的话语,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延迟满足形式之一的阅读对我们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需要娱乐放松,只要把握好观看时间,不影响自我提升,刷短视频也无可厚非。
B.娱乐类短视频居播放量榜首,这说明刷此类短视频的人可能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C.短视频APP能通过播放、点赞等方式推送符合用户喜好的内容,算法技术功不可没。
D.只有在脱离算法技术的陷阱后,我们才能观看到内容丰富、价值正向的优秀短视频。
2022-05-02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是,光禄供奉内府,自有常额。成化以来,内员渐繁,常供不足。乃责京师邸户办之,甚苦。至是刘大夏因言光禄日办烦费杀牲数百既损民财复亏爱物之仁上为恻然,即敕兵部侍郎,同给事御史清理裁革。光禄卿艾璞曰:刘东山此奏,岁省光禄金钱八十馀万。古称仁人之言其利溥,此之谓与!然中官因是愈侧目大夏矣。十六年春二月,河南取牡丹三十本,巡抚都御史孙需上疏不可,上命止之。夏五月,京师大旱,兵部尚书刘大夏因言:兵政之弊,未能悉革。乞退,不允,令开陈所言弊端。大夏条上十事,上览奏嘉纳,命所司一一行之。上又召大夏于便殿,谕之曰:事有不可,每欲召卿议,又以非卿部事而止。今后有当行当罢者,卿可揭帖启朕。大夏对曰:不敢。上问:何也?曰:臣下以揭帖进,朝廷以揭帖行,何异前代斜封墨敕?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内咨阁臣可也。如用揭帖,上下俱有弊,且非后世法,臣不敢效顺。上称善。又尝问:天下何时太平?朕如何得如古帝王?对曰:求治不宜太急,凡用人行政,即召内阁,并执政大臣而议行之,但求顺理以致太平。上曰:刘健尝荐刘宇才堪大用。朕观宇小人,内阁亦岂尽可托?时刑部尚书闵圭持法忤旨,上与大夏语及之而怒,大夏曰:人臣执法,不过效忠朝廷,圭所为无足异。上曰:古亦有之乎?对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执之而已。上默然,徐曰:圭第执之过耳,老成人何可轻弃?竟允圭请。一日,上召大夏入御榻前,上左右顾,近侍内臣退避去。奏事毕,复来。大夏对久,欲起不能,上命太监李荣掖大夏出。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


[注]①“皋陶为士”后省略了“瞽瞍(舜的父亲)杀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是刘大夏/因言光禄日办烦费/杀牲数百/既损民财/复亏爱物之仁/
B.至是/刘大夏因言光禄日办烦费/杀牲数百/既损民财/复亏爱物之仁/
C.至是刘大夏/因言光禄日办烦费杀牲/数百既损/民财复亏/爱物之仁/
D.至是/刘大夏因言光禄日办烦费杀牲/数百既损/民财复亏/爱物之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牲,有时指牺牲,即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但“牺”与“牲”有区别,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B.兵部:六部之一,掌管军事。六部职务上,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交通,工部掌管土木建筑和赋税。
C.侧目,指偏着头看,不敢正视,形容畏惧;或者指怒目而视,形容怒恨。在文中理解为后一种含意。
D.敕:古时自上告下之词。汉时凡尊长告诫后辈或下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特指皇帝的诏书,如敕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邸户苦累不堪,是因为以前光禄寺对内府的供应有固定的数额,但成化以来,内府冗员情况严重,日常供应不足。
B.京师大旱,兵部尚书刘大夏趁机进言说:“兵政的弊端,还没有完全革除。”并请求辞官归乡,未得到皇帝的回复。
C.闵圭执法违抗了旨意,刘大夏认为闵圭执法不过是效忠朝廷,不用感到惊讶,且用皋陶抓捕舜父的事例劝解皇帝。
D.刘大夏深得皇帝的体恤,在御前应答时,应答的时间比较久,刘大夏疲惫得起不来,皇帝命令太监李荣扶他出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用揭帖,上下俱有弊,且非后世法,臣不敢效顺。
(2)上默然,徐曰:“圭第执之过耳,老成人何可轻弃?”
2022-04-30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当有空难发生,事故调查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找到飞机上的黑匣子。这个长度半米左右的小盒子里保存着飞机失事前最后的信息,是判断事故原因最直接的证据。

黑匣子包括两套仪器:一套是飞行数据记录器(FDR),能实时记录飞机的飞行参数,飞机的速度、高度、航向、推力、加速度等重要数据都包含在内,记录时间范围是最近的25小时。另一套是驾驶舱通话记录器(CVR),飞行开始后,仪器上的四条音轨就开始分别记录飞行员与航空管制员的通话,正、副驾驶员之间的对话,机组员对乘客的广播,以及驾驶舱内各种声音(引擎声、警报声)。记录的时间约2小时,录满后会自动倒带从头录起。

在分秒必争的事故问责中,寻找黑匣子的过程显得过于漫长。而且黑匣子并非无坚不摧,可能被爆炸摧毁,被海水泡坏,甚至可能像马航MH370的黑匣子那样不知所终。那么,为什么不把黑匣子数据实时同步到云端,方便调查人员快速提取呢?黑匣子数据能不能实时云同步?

比起发明黑匣子的年代,如今的通信技术已经大大发展,飞机上都能连上Wi-Fi了。我们还能从网上看到东航客机最后一段时间的速度和高度数据,这些信息已经实现了实时共享。但是,要让黑匣子实现所有数据云同步,没那么简单。

黑匣子最主要的任务是保存数据,其他方面的性能很差,无法搭载实现数据同步所需的操作环境。在过去几十年中,存储技术有了极大的提升。早先的黑匣子配备的是磁盘,如今大部分飞机都用上了固态飞行数据记录器(SSFDR)。

为了抵抗强大的物理冲击,黑匣子不能使用一般的硬盘、SD卡这些大容量存储设备。实际上,黑匣子的数据存储能力还不到一般笔记本电脑的百分之一,它通常只有14G的存储空间来保管所有的系统文件,无法执行运算等任务。

其次,在硬件方面,黑匣子的重量、尺寸、能耗都有严格的限制。

黑匣子的设计要求它能够用有限的电量运作足够长的时间。黑匣子配备独立的电源,以确保在飞机发生异常的时候记录仪器能够继续工作;一旦黑匣子落水,这个电源还要维持水下定位信标工作至少30天。这样一来,黑匣子内部仪器的能耗就要尽可能降低,加装一个数据发射模块实在太费电了。

最后,同步保存这么关键的数据需要一个非常稳定的网络环境,但目前飞机上的网络还做不到。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如果你用过飞机上的Wi-Fi,你会发现它网速慢,连接也不稳定。飞机上的Wi-Fi主要依靠两种技术接入互联网,分别是地面的基站网络和天上的卫星网络。卫星的位置、地形、天气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网络的稳定。然而黑匣子需要确保数据记录连续、完整,无论飞机上的Wi-Fi,还是无线电、雷达、卫星电话等系统,都无法做到这点。

此外,还有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实时同步每一台飞机的海量数据并无必要。

当前的民航系统已经能够实时监控飞机的速度、高度等数据,飞机也能通过卫星电话与地面沟通重要信息;但如果把所有飞机的详细飞行数据、驾驶舱对话这样的信息都实时同步,数据量就太大了,对管理也没有帮助。

(摘编自玛雅蓝《黑匣子这么重要,为什么数据不能云同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飞机失事后,找“黑匣子”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它能为调查组判断事故原因提供最直接的证据。
B.黑匣子约半米,有驾驶舱通话记录器和飞行数据记录器两套仪器,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储存数据。
C.驾驶舱通话记录器的音轨能记录舱内的声音,记录时间约2小时,时满后由机组人员倒带从头录。
D.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一些信息实现了实时共享,你能在飞机上连Wi-Fi,但连接性差,网速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飞行数据记录器记录内容包含飞机的速度、推力等数据,记录时间范围为25小时。
B.黑匣子配备由以前的磁盘到现在的固态飞行数据记录器,得益于存储技术的提升。
C.黑匣子具有超强的抵抗性能,哪怕飞机在失事后损毁解体,黑匣子仍旧完好无损。
D.水下定位信标工作需独立的电源维持,无限的电量是黑匣子电源配备的一大优势。
3.目前,黑匣子的所有数据为什么不能实时同步到云端?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信息无障碍是从联合国决议中引申出的概念。2005年,国际电联(ITU)在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上提出了一个《行动计划》,提出要“鼓励设计和推出信息通信技术设备和服务,使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和其他处境不利群体和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人,都能方便地并以可承受的价格使用这些设备和服务”。

我国是信息无障碍工作的倡议国和发起国之一,政府高度重视并全面推进信息无障碍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我国电信主管部门发布的文件中,对信息无障碍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

信息无障碍是指无论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够从信息技术中获益,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地、方便地获取信息、使用信息。

现有的信息无障碍定义,从人文角度对信息无障碍概念做了阐释。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跨领域无障碍建设工作的推进,从技术的角度看,信息无障碍概念还包含如下两方面的含义:

(1)信息领域自身技术、硬件设备/设施、软件服务的无障碍化;

(2)信息领域与建筑、交通等其他领域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融合。

信息无障碍概念的内涵,不仅是指消除由身体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获取和使用信息方面的障碍,更是要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无障碍设施与服务的融合。

(摘编自《中国信息无障碍发展白皮书(2019年)》)

材料二: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信息无障碍化的重要性。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大约有1731万视力障碍者,2700万听力障碍者,2500万运动障碍者,1.54亿认知障碍者。

此外,世界银行和世卫组织2011年出版的《世界残障报告》显示,人一生中平均有约11%的时间会处于“残障”状态。大多数人到了老年,会或多或少遇到视觉、听觉、触觉甚至认知和行动方面的障碍。从这一点来说,无障碍设施不只服务于那些残障人群,也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过去20年里,技术发展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从生活在纯粹的物理空间变成了同时生活在物理与虚拟世界之中,许多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发生了变化。数字技术给普通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却在某种程度上让视障、听障以及认知障碍人群面对新的学习门槛。

不过,挑战的另一面或许正是机遇。比如用数字手段去优化城市盲道,让听障群体利用数字技术去补足听觉的信息。再比如越来越多的工作能够以远程办公的形式实现,视障群体可选择的就业方向也会变得更多。

(摘编自宋雅娟《科技向善,数字技术助力信息无障碍化》)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信息无障碍建设稳步推进,硬件上看得见的“障碍”在消除,看不见的服务“软环境”也在改善。自2013年起,超过800家政府单位搭建了信息无障碍服务平台,3.2万个政务网站实现信息无障碍。目前,我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便利普惠的电信服务为农村居民提供了随时随地可接入的网络服务。也应看到,我国信息无障碍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产品服务质量不高、社会普遍认知不强等问题。加快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仍须多措并举、久久为功。

在产品上由点及面,将信息无障碍建设融入信息化社会。今天,信息无障碍建设应从单纯为某个用户群体服务转变为创建全社会的信息无障碍环境。当前,网站、App是各行各业向用户提供服务的信息窗口,这就意味着,需要对现有的所有信息设备和服务进行无障碍优化,保障所有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通过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将信息无障碍的理念融入信息产品的研发和信息服务的运营中,才能促进信息技术服务社会水平的整体提升。

在服务上形成合力,让信息无障碍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信息无障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硬件上着力,也需要从观念、意识等方面着眼。在加大信息无障碍产品设备供给力度的同时,还应培养从业人员为相关群体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完善相应服务的应急预案和行业规范,使推进信息无障碍成为各行各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行动。

(摘编自韩鑫《让信息无障碍成为社会共识》)

1.下列与“信息无障碍”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无障碍的概念引申自联合国的一项决议,该决议与国际电联、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有关。
B.信息无障碍由中国倡议和发起,受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已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
C.信息无障碍关注的不仅是残疾人等信息障碍群体,它关注的是所有社会成员,即任何人都能受益。
D.信息无障碍不仅指与信息有关的硬件、软件等无障碍化,还包括用数字手段优化盲道等跨界融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很多人已同时生活在物理与虚拟世界之中。
B.数字技术有利有弊,它能给人们带来便捷,却在某种程度上让部分特殊人群不得不面对新的学习门槛。
C.我国农村虽然已经应用了一些数字技术,但电信服务刚刚起步,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产品服务质量不高。
D.中国信息无障碍工作还需要无障碍优化现有的信息设备和服务,促进信息技术服务社会水平的整体提升。
3.实现“信息无障碍”需要哪些相关方的共同努力?请结合材料提出建议。
2022-04-25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九)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据来源:中国信通院、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数据来源:中国信通院、智研咨询整理)

材料二:

发展数字经济,我国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我国网民数量突破10亿,位居全球第一;我国数字经济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进而言之,数据是数字时代的生产要素,为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创新发展奠定基础,而我国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数据挖掘和数据开发潜力巨大。我国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人—网—物”互联体系和泛在智能信息网络,这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

发展数字经济,需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是“数字化”和“产业化”双向融合发展的过程。一方面是数字产业化,即推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和数据要素产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另一方面是产业数字化,就是将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中,使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产生“化学反应”,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发展数字经济,需要提升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水平。单纯依靠传统监管手段,很难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进行识别和评估。因此我们需要积极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监管,以便有效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摘编自李拯《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战略选择》)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的新引擎作用愈加凸显。《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达到39.2万亿元,较2019年增加3.3万亿元,规模和增长速度位居世界前列。

2021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明确提出,加强信息技术领域立法,及时跟进研究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相关法律制度,抓紧补齐短板。

与此同时,多地积极探索数字经济促进型立法。3月1日,《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第一部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9月1日,《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施行,该条例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大核心,突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要求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技术创新。这些地方促进型立法,鼓励、引导、包容、审慎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既体现了先试先行的创新性、引领性,也有利于地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也为从国家层面针对数字经济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立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摘编自孙云清《完善立法,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8日)

材料四: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比达18.70%。“十四五”期间,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社会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年龄的增长绝不意味着老年个体要被边缘化。事实上,数字经济新业态能够帮助社会形成积极的老龄观。数字技术的发展让移动终端的操作变得更加简单,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数字设备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比如许多老年人能够熟练地使用电子设备进行网上购物,完成社保登记等;很多老年人能够利用社交软件更好地进行交流,如组成老年旅行团、广场舞团等。

数字经济业态提升了养老服务的水平。当前,一些企业开始探索“智能十养老”模式。比如一些社会福利院与企业联合开发的人工智能老年看护应用设备,通过设置智能养老床位、无接触智能看护设备等,实时监测老年人的活动状态、血压、心率等,及时根据数据提供相应的服务,显著降低了看护风险,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安全指数。

(摘编自宁静、盘和林《让数字经济实现“及人之老”》,《光明日报》2021年10月2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4年~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持续增长,2018年突破30万亿元;我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2016年超过30%。
B.2015年~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年增量逐年增加;到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接近40万亿元,规模和增速位居世界前列。
C.2020年,就五大洲数字经济规模和增速而言,美洲规模最大,但增速不高;亚洲规模居第二,增速最高;非洲规模最小,增速为负值。
D.现在,我国已经进入轻度老龄化社会,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发展与养老服务相关的数字经济新业态有重要意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产业化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产业数字化有助于推动产业革新,因此企业既要抓数字产业化,也要抓产业数字化。
B.《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于2021年1月出台,该规划分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五个部分。
C.浙江、广东两省于2021年各出台了一部数字经济促进型法规,这两部法规虽体现出创新性、引领性,但缺乏综合性、系统性。
D.现在在我国,人工智能设备、社交软件等让老年人享受到科技发展的红利,他们的生活更安全了,更便利了,更丰富多彩了。
3.怎样推动我国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2-04-2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七)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上古时期的《诗经》《楚辞》,到中古以后的唐诗、宋词、元曲,再发展到现当代诗歌,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展现了语言艺术的永恒魅力。诗歌中蕴藏了大量创新语言现象,其中不乏对后世影响久远的常用词语和句法,这些常用词语和句法对汉语的发展和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月亮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李益的《奉酬崔员外副使<携琴宿使院>见示》一诗中,庭木已衰空月亮,城砧自急对霜繁。这里的月亮不是一个词,而是短语,指月光明亮,后来在唐诗韵文格律的作用下,由短语化为表示月球的名词。朝夕的产生亦是如此,它最初产生于《诗经》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中,朝夕本是并列的两个名词,在诗歌韵律的作用下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

成语被看作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形式短小、结构稳固、内涵丰富等特点。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特点(如诗经以四音节为主)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催生出大批耳熟能详的成语。《汉语成语考释词典》中有60%左右的成语源自诗歌,如天作之合出自《诗经》中的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壮志未酬来源于唐代李频的《春日思归》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石破天惊最早出现在唐代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量词是汉语区别于印欧语系的一大特色,在汉语语法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量词有很多就是从诗词韵文中产生的。如《汉语大字典》提到,的量词用法源于白居易的《题卢秘书夏日新裁竹二十韵》,几声清淅沥,一簇绿檀栾的量词用法始见于苏轼的《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此外,介词的发展也可以在诗词韵文中找到端倪。据考察,的介词用法最早出现在宋代辛弃疾的词中,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鹧鸪天·戏题村舍》)。

在诗歌中,句法层面的创新现象也层出不穷,诗歌为很多句法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绝佳的语言环境。

如紧缩句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指分句间经过语音紧凑和词语缩减,而形成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如天一黑就下班回家是由只要天一黑,就下班回家这个一般复句紧缩而成的。诗歌对紧缩句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蒋绍愚在《唐诗语言研究》中说,在散文中两个分句构成一个复句时,往往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间的关系,而在唐诗,特别是讲究格律的近体诗中,这些关联词一般省略不用,从而造成紧缩句的大量出现。

例如,近体诗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严恽《落花》)中的问花花不语,就是由我问花,但是花却不语省略关键词和停顿而形成的紧缩句。紧缩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可见到,如一则体育新闻标题《赢球不可怕!缺谁谁尴尬》,其中的缺谁谁尴尬就是受诗歌韵律的影响而省略了关联词无论……,都……

诗歌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还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源泉。诗歌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宝藏,值得我们不断开垦和深挖。

(摘编自张力《诗歌,语言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汉语发展和演化影响深远的常用词语和句法都来自传统中国诗歌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B.成语经诗歌的韵律与情感催生,因而形式短小,结构稳固,内涵丰富,成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C.中国古典与当代诗歌为很多句法现象的产生与创新提供了语言环境,是创新语言的丰富的宝藏。
D.现代汉语中的紧缩句受诗歌韵律的影响省略了关键词和停顿,这类紧缩句常见于体育新闻标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论点,再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B.文章从词语和句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论证诗歌对汉语发展演化的影响。
C.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
D.文章在论证中多处引用诗词名句,其论证目的相同,都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推动了汉语的发展演化,一些并置的单音节词,在诗歌韵律的作用下变成了双音节词。
B.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量词与介词,很多是从诗词韵文中产生的,如“簇”“点”“打”。
C.诗歌推动了紧缩句的发展,紧缩句在唐代近体诗中大量出现,应与近体诗的格律不无关系。
D.对中国诗歌语言的研究与开掘,能为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新的不竭的动力和丰富的源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