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学者疑为不同。伊川云:《中庸》恐人不,乃指而示之近。又云:忠恕固可以贯道,子思恐人难晓,故降一等言之。又云:《中庸》以曾子之言虽是如此,又恐人尚疑忠恕未可便为道。故曰违道不远。游定夫云:道一而已,岂参彼此所能豫哉?此忠恕所以违道,为其未能一以贯之也。虽然欲求入道者莫近于此此所以违道不远也杨中立云:忠恕固未足以尽道,然而违道不远矣侯师圣云:子思之忠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已是违道。若圣人,则不待施诸已而不愿,然后勿施诸人也。诸公之说大抵不同。予窃以为道不可名言,既丽于忠恕之名,则为有迹。故曰违道。然非忠恕二字亦无可以明道者。故曰不远。非谓其未足以尽道也。违者违去之谓,非违之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苏子由解云: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丽于形,则于道有矣,故曰几于道。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故曰上善。其说与此略同。

(节选自《容斋随笔·卷二·忠恕违道》)

材料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节选自《论语》)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然A欲求入B道者C莫近D于此E此F所以G违道H不远也。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恐人不(明白)     天下仁焉(恢复)己复礼为仁(约束)       小子何莫学夫诗(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B.非违之谓(同“叛”,背叛)       就有道而焉(正直)胜质则野(华美,文采)               知在格物(获得)
C.士不可以不毅(弘扬)       众人之所过(补救)则于道有矣(差别)            今一朝而技百金(买)
D.子张书诸(衣带)            者不明(显露)      者不立(踮起脚)               人之有是四也(萌芽,发端)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们怀疑曾子与《中庸》关于“忠恕”与“道”之间关系的说法有所不同。
B.游定夫认为理的本源不能用比较确定,但从学道理角度看,忠恕最接近“道”。
C.老子认为最好的东西像水一样,能使万物得利而不争功,这就是自然之理。
D.孔子认为只要言语忠诚老实,行为忠厚严肃,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行得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恕固未足以尽道,然而违道不远矣。
(2)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5.苏子由认为“道无所不在”,材料二内容中哪些优秀品质体现了这种“道”?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对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D.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下列对文中有关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指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三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和方式,四位弟子陪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023-10-20更新 | 52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中写出字母。
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功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2)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5.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2023-10-07更新 | 286次组卷 | 20卷引用:安徽省、云南省、吉林省、黑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三2月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善而教不能,则劝。”

(选自《论语·颜渊》《论语·为政》)

材料二:

殷汤遭夏桀无道残贼天下于是汤用伊尹行至圣之心。见桀无道虐行,故伐夏放桀,而王道兴跃。革乱补弊,移风俗,改制作新,海内毕贡,天下承风。

纣为天下,残贼奢佚,不顾邦政。文王百里,见纣无道,诛杀无刑,赏赐不当,文王以圣事纣,天下皆尽诚知其贤圣,从之,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诸侯,皆一旦会于孟津之上,不言同辞,不呼自来,尽知武王忠信,欲武王,与之伐纣。当是时,比干、箕子、微子尚在,武王贤之,未敢伐也,还诸侯。归二年,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刳妊妇,残朝涉。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杀之。武王未下车,封比干之墓,发太仓之粟,以瞻天下,封微子于宋。

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当是之时,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天下家给人足,禾麦茂美;使人以时,说之以礼;上顺天地,泽及夷狄。于是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谗之成王。周公乃辞位出,巡狩于边一年。天暴风雨,日夜不休,五谷不生,树木尽偃。成王大恐,乃发《金滕》之柜,察周公之册,知周公乃有盛德,王乃夜迎周公,流涕而行。周公反国,天应之福,五谷皆生,树木皆起,天下皆实。

晋公子重耳之时,天子微弱,诸侯力政,强者为君。文公为所侵暴,失邦,奔于翟。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于是诸侯皆从,天子乃尊。

(摘编自《越绝吴内传第四》)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殷A汤B遭C夏D桀E无F道G残H贼I天J下K于L是M汤N用O伊P尹Q行R至S圣T之U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指任用,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举先王之政”的“举”字意思不同。
B.王道指国君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和方法,“道”与《过秦论》“废先王之道”的“道”意思相同。
C.易,指改变,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乱易整”的“易”意思相同。
D.从,指跟随,与《鸿门宴》中“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从”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汤重用伊尹,革除乱政,改变习俗,建立新法,以教化百姓;商纣残暴狠毒,最终身死国灭。这两例说明了王朝兴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B.武王和文王一样品格高尚,获得了诸侯的拥护。他看重贤臣的力量,一直等到纣王将身边贤臣全部处死,才召集天下诸侯,兴师讨伐纣王。
C.周公摄政,赏罚分明,爱惜民力,推行礼义,百姓生活安定;遭遇诬告,就辞去高位避到边境。成王了解周公的高尚品德后连夜赶路迎回他。
D.晋文公未执政时,周天子势力弱小,诸侯混战不休,实力强大的凭武力称霸天下。他执政后,诸侯听从他的号召,周天子的地位才得到尊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
(2)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
5.材料二中的为政举措,与材料一中的为政思想,有哪些契合之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民。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瑟希,铿尔,舍瑟作,对曰:“异乎三子者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孰能为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一日长乎尔     为国
B.子路率尔对曰       舍瑟
C.夫三子者言何如     异乎三子者
D.方六七十,五六十     其礼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章甫,愿为小相焉②赤也为之③可使
瑟希,铿尔⑤可使有,且知方也⑥孰能为之
⑦浴乎沂,乎舞雩
A.①②③⑤/④⑥/⑦B.①④⑦/②⑤⑥/③
C.①②④⑤/③⑦/⑥D.①②④/③⑥/⑤⑦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吾一日长乎尔
A.不吾知也B.摄乎大国之间
C.异乎三子者之撰D.为国以礼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称一乘。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一起朝见天子。同,诸侯不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D.冠者,成年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2023-08-27更新 | 43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新解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第一次双周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节选自《论语 子罕》《论语 述而》)

材料二:

廉范,宇叔度,京兆杜陵人。范父遭丧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年十五辞母,西迎父丧。蜀郡太守张穆,其祖父丹故吏,乃重资送范,范无所受。与客步负丧归葭萌,载船触石破没,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众伤其义,钩求得之,疗救,仅免于死。

永平初,陇西太守邓融备礼谒范,为功曹。会融为州所举案,范知事谴难解,欲以权相济,乃托病求去。融不达其意,大恨之。范于是东至洛阳,变名姓,求代廷尉狱卒。居无几,融果征下狱,范遂得卫侍左右,尽心勤劳。融怪其貌类范而殊不意,乃谓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范诃之曰君困厄瞀乱邪?语遂绝。融系出,困病,范随而养视,及死,不言,身自将车送丧至南阳,葬毕乃去。

茂才。数月,再迁为云中太守。会匈奴大入塞,烽火日通。故事,虏人过五千人,移书傍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爇火,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蓐食。晨往赴之,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辚,死者千余人,由此不敢复向云中。后频历武威、武都二郡太守,随俗化导,各得治宜。建初中,迁蜀郡太守。在蜀数年,坐免,归乡里。

(节选自《廉吏传》)

[注]①行:为,在这里引申为统帅、治理。②蓐食:早晨未起身时在寝席上进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填写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虏A遥B望C火D多E谓F汉G兵H救I至J大K惊L待M旦N将O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指徒步涉水,与《赤壁赋》中“冯虚御风”的“冯”字意思不相同。
B.竟,指最终,与《项脊轩志》中“何竟日默默在此”的“竟”字意思不同。
C.举,指被举荐,与《伶官传序》中“举天下之豪杰”的“举”字意思不同。
D.藉,指践踏,与《赤壁赋》中 “相与枕藉乎舟中” 的“藉”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范父亲客死蜀汉,廉范十五岁时接父亲灵柩返乡,蜀郡太守张穆因曾是廉范祖父的属下,就给廉范送去很多资财,他却一无所受。
B.陇西太守邓融曾重用过廉范,当邓融被州里举报纠察时,廉范想换种方法帮助他,而邓融却没能理解廉范的意思,非常痛恨廉范。
C.邓融被召回京城下狱后,廉范请求充当廷尉署的一名狱卒,这样他就有机会在邓融身边侍奉保护,尽心尽力地帮助他。
D.匈奴大举入塞,云中的吏员想要传送文书求救,廉范却不同意,他亲自率领士兵迎敌,最终大胜。从此以后,匈奴不敢再进犯云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载船触石破没,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
(2)故事,虏人过五千人,移书傍郡。
5.材料一中的内容在廉范身上有哪些体现? 请结合材料二作具体分析。
2023-07-15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有删改)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材料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暂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要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B.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也可指学者或老师。材料--的“夫子”是指季氏,材料二则是孔子学生对他的尊称。
C.萧墙,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一名“塞门”,又称“屏”。臣至此屏,便会肃然起敬,萧通“肃”。这里比喻内部。
D.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是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是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写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明确表达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
B.材料一第二段中,孔子通过引用与拟人的修辞对企图推卸攻打颛臾责任的冉有进行批驳: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失职就要追究责任。
C.材料二孔子“哂由”既有子路“率尔而对”的因素,也有子路在治国方略中将“方”置于“勇”后的原因。
D.《季氏将伐颛臾》写出了孔子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5.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于义                                 喻:知晓,明白
B.请斯语矣                                 事:听从
C.致知在                                 格:推究
D.恻隐之心,仁之                    端:萌芽,发端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质胜文                                 于其身也,耻师焉
B.见贤思齐                                 盘盘,囷囷焉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
D.大学道,在明明德                    若火始然
4.翻译下面句子。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021-09-30更新 | 33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大安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填空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请理解《论语》里的语句,写出与之相关的成语。
示例: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祸起萧墙
(1)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论语•阳货》)——       
(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3)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       
(4)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       
(5)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颜渊》)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而已矣。

(《论语·子路》)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论语·子路》)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之迂也!奚其   正:正确。
B.事不成,则礼乐不   兴:兴起。
C.无所而已矣   苟:马虎。
D.唯其言而莫予   违:违抗。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齐景公问政孔子/北虽貌师不必贤弟子
B.有粟,吾得而食诸/北貌敬,实则愤怒
C.言不顺,事不成/沛公置车骑,脱身独骑
D.必正名乎/徒慕君之高义
3.下列对节选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执政者,他处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履行自己的职责。
B.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首先要使名分正当,这是执政者正确说话、办事的前提。
C.孔子主张刑罚要公正,而实现刑罚公正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兴办国家的礼乐制度。
D.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国君,他最大的快乐就是无论说什么话都没人敢违抗。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2)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021-04-2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