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选自《论语·为政》)

材料二:

圣人治民,度于本,不从[注]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故治民者,禁奸于未萌;而用兵者,服战于民心。禁先其本者治,兵战其心者胜。圣人之治民也,先治者强,先战者胜。夫国事务先而一民心专举公而私不从赏告而奸不生明法而治不烦。能用四者强,不能用四者弱。夫国之所以强者,政也;主之所以尊者,权也。故明君有权有政,乱君亦有权有政,积而不同,其所以立异也。故明君操权而上重,一政而国治。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故欲举大功而难致其力者,大功不可几而举也;欲治其法而难变其故者,民乱不可几而治也。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能越力于地者富,能起力于敌者强,强不塞者王。故王道在所开,在所塞,塞其奸者必王。贵爵,则上重,故赏功爵任而邪无所关。好力者其爵贵;爵贵,则上尊;上尊,则必王。国不事力而私学者其爵贱,爵贱,则上卑;上卑者必削。故立国用民之道也,能闭外塞私而上自恃者,王可致也。

(选自《韩非子·心度第五十四》,有删改)

[注]从:通“纵”,放纵。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国事务先A而一B民心C专举公而私D不从E赏告而奸F不生G明法H而治不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整治。与《阿房宫赋》中“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齐”含义不同。
B.“圣人之治民”与“蚓无爪牙之利”(《荀子·劝学》)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
C.“治与世宜则有功”与“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两句中的“宜”字含义相同。
D.恃:依靠。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恃才傲物”“有恃无恐”等中的“恃”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治理民众时,不能顾及民众的利益,不能滥用赏赐,要想从根本上治理民众,必须依靠刑罚。
B.要治理好民众,除了实行法治,还要赢得民心;要处理好国家大事,要从统一民心、控制私欲等方面入手。
C.虽然治理民众要用刑罚,但这刑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必须顺应时代变化,适应不同的社会情况。
D.作者在论述刑罚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提到了赏赐爵位对国家的作用。大家看重爵位,对国家有利。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明君操权而上重,一政而国治。
(2)能越力于地者富,能起力于敌者强,强不塞者王。
5.孔子不主张用法治来治理民众,而韩非子则主张用法治来治理百姓,两者提出这样的主张,就百姓方面而言,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024-03-25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新乡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③,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⑤,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而美者以犯之,危矣。

“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伺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

“夫爱马者,以筐盛屎,以娠盛溺⑥。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选自《庄子·人间世》,有删改)

材料二: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背矣。筠豆之事,则有司存。”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选自《论语》,有删改)

[注]①傅:师傅,老师。②天杀:天性刻薄、凶残。③入:陷入,苟同。④出:显露,显示。⑤町畦:田界。⑥溺:马尿。⑦巽:恭顺。⑧筠豆:古代用于祭祀的两种礼器。⑨恂恂:温和恭顺的样子。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知A适足B以知C人之过D而不知E其所以过F若然者G吾奈之H何?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危吾国”中的“危”与成语“正襟危坐”中的“危”词义相同。
B.伐,自夸,炫耀,与《屈原列传》“平伐其功”中的“伐”词义相同。
C.“巽与之言”与“欲与亚父”(《鸿门宴》)两句中的“与”词义不同。
D.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也泛指官吏,这里指前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阖将要去做卫灵公太子的师傅,便去请教蘧伯玉。蘧伯玉告诉他,他问得很好,要警惕,要谨慎,要端正自己的行为。
B.蘧伯玉说,外表将就顺从他而不能过分陷入,内心调剂诱导他而不能有所显露,外表过分将就顺从和内心调剂诱导太显露都不好。
C.蘧伯玉举养虎者等例子来阐释道理,蘧伯玉说虎喜欢喂养它的人,因为人们顺从了虎的性子;虎伤害人,因为人们违逆了虎的性情。
D.孔子认为要与可以谈话的人谈,不要与不可谈话的人谈,聪明的人不错失人,也不白费言语;孔子在宗庙朝廷,谨慎而不善言辞。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2)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莫如之何也已矣。
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怎样待人处事,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中写出字母。
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功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2)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5.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2023-10-07更新 | 286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曾皙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节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脉,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材料三:

哀公十五年,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卫大子蒉聩作乱,谋入孔悝家迫孔悝于厕强盟之遂劫以登台。栾宁将饮酒,炙未熟,闻乱,使告子路。子路将入,遇高柴将出,曰:“门已闭矣。”子路曰:“吾姑至焉。”高柴曰:“弗及,不践其难。”子路曰:“食焉,不其难。”高柴遂出。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门焉,曰:“无入为也。”子路曰:“是公孙,求利焉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有使者出,乃入,曰:“大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大子无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大子闻之,惧,下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柴也其来,由也死矣。”

(节选自《左传·哀公十五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谋A入B孔C悝D家E迫F孔G悝H于I厕J强K盟L之M遂N劫O以P登Q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文中指了解,与《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的“知”意思不同。
B.君子指有道德的人,与《孟子三章》中“故君子有不战”的“君子”意思相同。
C.哀公在文中是用谥号称鲁国国君,这种称谓方式和刘邦被称为“沛公”不同。
D.辟,在文中意为躲避,与《鸿门宴》中“臣死且不避”的“辟”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认为,若将一个中等大小的诸侯国交给他,即使外有强敌,内有饥荒,他也能治理好。孔子嘲笑他自不量力。
B.子路原本性格粗朴,好逞勇斗力,还凭借勇力欺侮过孔子。后来他被孔子倡导的礼折服,拜人孔子门下当其弟子。
C.子路不顾高柴、公孙敢的劝阻,执意入内营救孔悝,结果卷入孔悝和卫大子之间的争斗,最终被卫大子属下杀死。
D.子路系好帽带后从容赴死,既彰显了子路作为儒生在王侯权贵面前的不屈气节,也表现了子路对礼的坚守与践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是公孙,求利焉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
5.在孔子眼中,子路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世儒学者,好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圣人之言,不能尽;说道陈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

文本二:

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

【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
彼见孔子A为师B圣人传道C必授D异才E故谓之F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信师而是古”中“信”意思是“相信”,与《兰亭集序》中“信可乐也”的“信”含义不同。
B.“用意详审”中“审”意思是“周密”,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含义不同。
C.“不能尽解”中“解”意思是“解决”,与《师说》中“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解”含义相同。
D.“子之武城”中“之”意思是“到”,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充认为,圣贤们文中写的东西未必全都正确;匆忙中说的话也不能都对,所以当今的学者才会追问和反驳先贤。
B.王充用七十弟子向孔子学习时不能追问责难孔子的事实反驳一般评论者的观点,认为七十弟子未必胜过今天的儒生。
C.文本一作者以禹追问和责难皋陶为例,说明追问和责难能够让道理说得更明白,讲得更深刻,强调问难的重要性。
D.子游用孔子以前说过的话反驳孔子,指出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能使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王充对子游持赞赏态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2)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5.王充强调问难的原因有哪些?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管仲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叛。管仲死,竖习、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习、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

吾观史䲡,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二、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节选自《论语·宪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B.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C.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D.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且死”与“臣死且不避”(《鸿门宴》)两句中的“且”字含义不同。
B.“色不绝于目”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C.“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与“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微”字含义相同。
D.“管仲相桓公”与“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两句中的“相”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文中第一段概言管仲生前强齐之功和死后齐乱之祸。认为管仲生前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反叛;但是管仲死后齐国陷入祸乱。
B.苏洵认为,齐国之乱,祸由管仲。桓公固然有责,但由于管仲临终未能荐贤,齐桓公后来任用竖刁、易牙、开方而导致国家祸乱。
C.苏文强调要选贤举能防止奸佞当国。援引春秋卫国大夫史䲡和汉丞相萧何临殁举荐贤才为例证,说明大臣能否荐贤,关系国家兴亡。
D.子贡认为管仲没有以身殉主,不能算是行仁义的人。孔子批评了他,认为管仲不是死守小节,而是辅佐桓公建功立业,使百姓受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2)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5.文本中苏洵认为管仲的过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06-2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善而教不能,则劝。”

(选自《论语·颜渊》《论语·为政》)

材料二:

殷汤遭夏桀无道,残贼天下,于是汤用伊尹,行至圣之心。见桀无道虐行,故伐夏放桀,而王道兴跃。革乱补弊,移风易俗,改制作新,海内毕贡,天下承风。

纣为天下,残贼奢佚,不顾邦政。文王百里见纣无道诛杀无刑赏赐不当,文王以圣事纣,天下皆尽诚知其贤圣,从之。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诸侯,皆一旦会于孟津之上。不言同辞,不呼自来,尽知武王忠信,欲从武王,与之伐纣。当是时,比干、箕子、微子尚在,武王贤之,未敢伐也,还诸侯。归二年,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刳妊妇,残朝涉。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杀之。武王未下车,封比干之墓,发太仓之粟,以赡天下,封微子于宋。

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傅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当是之时,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天下家给人足,禾麦茂美;使人以时,说之以礼;上顺天地,泽及夷狄。于是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谗之成王。周公乃辞位出,巡狩于边一年。天暴风雨,日不休,五谷不生,树木尽偃。成王大恐,乃发《金縢》之柜,察周公之册,知周公乃有盛德。王乃夜迎周公,流涕而行。周公反国,天应之福,五谷皆生,树木皆起,天下皆实。

晋公子重耳之时,天子微弱,诸侯力政,强者为君。文公为所侵暴,失邦,奔于翟。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于是诸侯皆从,天子乃尊。

(摘编自《越绝吴内传第四》)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A王B百C里D见E纣F无G道H诛I杀J无K刑L赏M赐N不O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在文中指任用,与《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的“举”字意思相同。
B.王道指国君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和方法,“道”与《过秦论》“废先王之道”的“道”意思相同。
C.下车,在文中指国君登上王位,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下车引之”的“下车”意思不相同。
D.夜,指夜晚,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而出”的“夜”字意思及用法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汤重用伊尹,革除乱政,改变习俗,建立新法,以文教风化天下;商纣残暴狠毒,最终身死国灭。这两例说明了王朝兴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B.武王和文王一样品格高尚,获得了诸侯的拥护。他看重贤臣的力量,一直等到纣王将身边贤臣全部处死,才召集天下诸侯,兴师讨伐纣王。
C.周公摄政,赏罚分明,爱惜民力,推行礼义,百姓生活安定;遭遇诬告,就辞去高位避到边境。成王了解周公的高尚品德后连夜赶路迎回他。
D.晋文公未执政时,周天子势力弱小,诸侯混战不休,实力强大的凭武力称霸天下。他执政后,诸侯听从他的号召,周天子的地位才得到尊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傅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
(2)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
5.材料二中的为政举措,与材料一中的为政思想,有哪些契合之处?
2023-05-08更新 | 2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河南省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有删改)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材料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暂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要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B.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也可指学者或老师。材料--的“夫子”是指季氏,材料二则是孔子学生对他的尊称。
C.萧墙,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一名“塞门”,又称“屏”。臣至此屏,便会肃然起敬,萧通“肃”。这里比喻内部。
D.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是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是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写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明确表达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
B.材料一第二段中,孔子通过引用与拟人的修辞对企图推卸攻打颛臾责任的冉有进行批驳: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失职就要追究责任。
C.材料二孔子“哂由”既有子路“率尔而对”的因素,也有子路在治国方略中将“方”置于“勇”后的原因。
D.《季氏将伐颛臾》写出了孔子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5.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宫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B.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C.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D.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武之道,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国之道,现泛指宽严相济、张弛有致的治国和处事方法。
B.宫墙,指王宫的围墙,如王宫之内的柳树就被称为“宫墙柳”。
C.仞,古代度量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文中用“数仞墙”比喻学问高深。
D.日月,子贡把孔子比作日月,后世甚至有人称孔子为代天发令的天铎,极尽美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大道,没有随着他们的死亡而被埋在地下,是不是流传下来,要看人的力量。
B.子贡说自己是远不及孔子的。他说的这个语言非常的善巧,耐人寻味。
C.子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如果不是亲身受到过孔子的长期熏陶,是不可能对孔子有如此确切的心理感受的。
D.孔子在生前就受到了弟子们非常崇高的评价与景仰,所以当有人诋毁孔子的时候,弟子们就会自觉地站出来为老师辩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2)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5.子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说明诽谤孔子没有用?诽谤孔子没有用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
2022-11-12更新 | 3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1.下列加点的字,与“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达官显B.洛阳纸C.物以稀为D.春雨如油
2.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理解,正确的是(     
A.蔬菜米饭冷水,弯臂枕书苦读,读书的快乐是人生至乐。
B.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
C.健康的饮食习惯、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是快乐的源泉。
D.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从而得到乐趣。
3.根据两则《论语》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材料二: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


颜回箪食瓢饮,孔子称赞他“贤哉”,师生二人志同道合。周敦颐认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范仲淹汲取孔颜之乐的思想,主张“_____________”。他们倡导的人生追求已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