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世儒学者,好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圣人之言,不能尽;说道陈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

文本二:

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

【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
彼见孔子A为师B圣人传道C必授D异才E故谓之F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信师而是古”中“信”意思是“相信”,与《兰亭集序》中“信可乐也”的“信”含义不同。
B.“用意详审”中“审”意思是“周密”,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含义不同。
C.“不能尽解”中“解”意思是“解决”,与《师说》中“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解”含义相同。
D.“子之武城”中“之”意思是“到”,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充认为,圣贤们文中写的东西未必全都正确;匆忙中说的话也不能都对,所以当今的学者才会追问和反驳先贤。
B.王充用七十弟子向孔子学习时不能追问责难孔子的事实反驳一般评论者的观点,认为七十弟子未必胜过今天的儒生。
C.文本一作者以禹追问和责难皋陶为例,说明追问和责难能够让道理说得更明白,讲得更深刻,强调问难的重要性。
D.子游用孔子以前说过的话反驳孔子,指出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能使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王充对子游持赞赏态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2)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5.王充强调问难的原因有哪些?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概括。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 2.8)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 2.7)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 2.5)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 2.6)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孔子的“孝”的内涵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