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杜甫(712-77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1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③刘向:西汉宗室大臣、经学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触景生情,感发诗兴。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B.颔联由眼前所见,进而铺叙。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透出诗人难得的闲适之情。
C.颈联借用典故,抒发苦闷。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借典抒情,表达诗人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
D.全诗借秋而兴,意境深远宏大。本诗主要抒发诗人的恺郁不平,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整体基调悲壮苍凉。
2.尾联借“同学少年”表达了诗人独到的思想感情,这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2023-11-23更新 | 138次组卷 | 32卷引用:黑龙江省铁力市马永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寄高常侍

杜甫

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

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

今日朝廷须汲黯,中原将帅忆廉颇。

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注]①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高适回朝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时年61岁。②开元二十七年(739年),高适秋后至汶上,与杜甫结交。③总戎楚蜀:指在楚蜀之地担任节度使。高适任节度使期间,辖下多处为吐蕃所陷。④曹刘:指曹植、刘桢。二人都以诗文见长。⑤汲黯:汉代名臣,以直谏闻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与友人相交已久,二人之间的情谊并未因友人的飞黄腾达发生变化。
B.尾联借天涯春色、锦水之波来表达自己于迟暮之年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C.这首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周亭怀古》都化用廉颇的典故,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之悲。
D.这首诗由从前事写到了眼前事,夹叙夹议之中尽显诗人对待友人的真挚情感。
2.诗人评价高适的才能理性客观,并未一味作阿谀赞扬。请你结合诗句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2023-11-21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龙东五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堂检校收稻二首(其一)

杜甫

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

喜无多屋宇,幸不碍云山。

御夹侵寒气,尝新破旅颜。

红鲜终日有,玉粒未吾悭。


[注]①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回到草堂,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②红鲜:指红稻。③玉粒:指米、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诗题,既交代收稻的季节,又着力描绘出收稻的情形。
B.颔联写诗人因茅屋不多,远景开阔,可以欣赏美景的自适心境。
C.颈联中“侵”字突出了深秋的寒意,“破”字突出了收获的喜悦。
D.整首诗采用浅近的语言叙述所见,抒发所思、所感,通俗易懂。
2.“红鲜终日有,玉粒未吾悭”中的“有”“未”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的“有”“无”,在表意上有相似之处,表达的情感却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分析。
2023-11-17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恒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公元765年,杜甫带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这首诗大概写于诗人出川途中。
1.下列对本诗和《登高》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夜书怀》诗,标题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旅夜”交代时间,点明诗人处境;“书怀”即抒发情感。
B.《旅夜书怀》的尾联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呐喊,表明诗人决心像沙鸥一样,展翅飞翔,对未来充满了豪情壮志。
C.《登高》一诗精选意象,多度写景抓住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由情选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D.《登高》被后人赞为古今七律第一,其尾联的“繁霜鬓”与“浊酒杯”写尽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和悲凉之情,体现了沉郁顿挫的特色。
2.王国维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比较本诗的颔联和《登高》的颔联在景、情关系上的不同之处。
2023-11-09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恒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叹庭前甘菊花

杜甫

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1】烂熳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九日赏菊

陈与义

黄花不负秋,与秋作光辉。夜霜犹作恶,朝日为解围。

今晨岂重九,节意入幽菲。孤芳擅天地,众卉亦已微。

殷勤黄金靥,照耀白板扉【2】。沽酒欲寿花,孔兄【3】与我违。

清坐绝省事,未觉此计非。夕英【4】岂不腴,骚人自难肥。

【注释】【1】残花:指晚开的甘菊。【2】白板扉:指简陋的大门。【3】孔兄:钱的谑称。【4】夕英:出自《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开何益”与陈诗“岂重九”都以反问的语气强调菊花要适时开放。
B.杜诗“残花烂熳”与陈诗“黄金靥”都写出诗人对眼前盛开菊花的喜爱。
C.陈诗前四句写菊花在秋天绽放,夜晚遭受秋霜打击,白天仍有太阳呵护。
D.两首诗歌借物抒情,杜诗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感伤,陈诗借菊花展现了傲岸高洁的诗人形象,抒发自己对淡泊自适生活的向往。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综合运用描写、抒情、对比等多种表达方式,内涵丰富。
B.陈诗写众卉已经凋谢,反衬出秋菊在天地间傲然独立的风采。
C.杜诗写众芳被人们采撷至中堂,意在突出重阳节的热闹氛围。
D.两首咏菊佳作风格不同,杜诗沉郁顿挫,陈诗明朗轻快。
2023-10-2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宪成小题。

黄草

杜甫

黄草峡西船不归,赤甲山下行人稀。

秦中驿使无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

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

莫愁剑阁终堪据,闻道松州已被围。

【注】①永泰元年(765),成都尹郭英义被兵马使崔旰攻袭,全家遭屠杀。邛州牙将柏茂琳、沪州牙将杨子琳、剑南牙将李昌夔均举兵讨旰,蜀中大乱。落魄的杜甫为寻找安身之地,携家逃难,驾舟顺长江而下,抵达乐温县(今重庆市长寿区)的黄草峡。大历元年(766)秋社甫在夔州,未得成都来人之信息,心疑崔旰之事不解,作此诗。②赤甲山:原夔门北侧的高山,现属重庆市奉节县境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既回忆逃难沿途行船的艰辛,也写所处之地环境的萧条冷落,引人伤感。
B.颔联思接千载,思绪由写景转向关心朝廷的消息和蜀地战乱的是非争议。
C.颈联以秋风万里、锦水生波极言征人思乡之情,以罗衣湿透极言思妇忧虑之苦。
D.从“莫愁”看,诗歌情感走向是“以悲起,以乐结”,展现了杜甫积极昂扬的情怀。
2.同为寄寓夔州之作,这首诗与《登高》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注:①文翁,西汉蜀郡守,以政绩卓著闻名。②滟滪,即滟滪滩,长江三峡著名险滩。③仲宣楼,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用文翁和李广两个典故,既歌颂了李剑州坐镇剑州“能化俗”的政绩,又为李剑州未能得到朝廷重用而鸣不平。
B.“路经滟滪”见三峡风涛之险恶,“天入沧浪”见江汉烟波之浩渺,写出了李剑州的身世飘零、坎坷遭遇。
C.“双蓬鬓”和“滟滪”,“一钓舟”和“沧浪”相对照,构成鲜明的形象,展示出一幅扁舟出峡图。
D.诗人清楚地意识到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荆南,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
2.本诗的情感是如何流转变化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阁 夜

杜 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流水对起题,点明时间、环境,写实景而寓深情,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沉痛的基调。
B.颔联上承“寒宵”,写夜间所闻所见,音调雄浑铿锵,辞采清丽壮阔,蕴含着诗人开阔豪迈的情怀。
C.颈联写拂晓前所闻,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凄凉的景象。“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
D.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考,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
2.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一共写了诗人哪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中

杜甫

风餐江柳下,雨卧驿楼边。

结缆排鱼网,连樯并米船。

今朝云细薄,昨夜月清圆。

飘泊南庭老,只应学水仙。

【注】南庭:指南方边远地区。水仙:水中的神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泊舟处所,“江柳”“驿楼”如或可睹,可谓“诗中有画”。
B.“风餐”与“雨卧”互文见义,道出诗人漂泊江湖的凄苦、悲凉情状。
C.颔联写诗人设网捕鱼,停船买米,表现了生活的艰辛和旅途的劳苦。
D.早晨的疏云,夜里的清月,这良辰美景让诗人徒增感慨,悲从中来。
2.尾联“漂泊南庭老,只应学水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试简要分析。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的尽头。指极远的地方。②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以“凉风”起兴,诗人不言自己的心境却反问李白,不经意的寒暄实则言浅情深。
B.本诗在“风”“水”这两大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字,共同构建了萧瑟凄凉的意境。
C.诗歌的颈联饱含哲理,写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D.李白流寓江湘,诗人十分自然地想到写诗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好友相似的遭遇。
2.明代唐汝询评杜甫此诗“是一片真情写成”,请结合全诗分析杜甫的“真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