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隋唐作者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二)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还未展开的状态的植物,一个写在早春寒意中卷缩不舒的芭蕉,一个写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均以“芳心”一词表达诗人的怜爱之情。
B.蜡烛通常是红亮、温暖的形象,《未展芭蕉》首句却说“绿”“冷”,不仅造语新颖,而且表达出诗人的独特感受。“绿蜡”给人以翠脂凝绿的美丽联想,“冷烛”让人感受到诗人秉烛夜游的寒意。
C.第二首诗诗人忠告海棠“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吐露花蕾,就暂且让应时的桃花李蕊,闹腾在和煦春风中。诗人借未开海棠的矜持高洁,不与群芳争艳,寄托了自己洁身自爱,甘于清净的品性。
D.第二首诗文字浅易,含意隽永,构思精巧,耐人寻味。诗中描写海棠含苞待放时清新可人的风姿, 既显示了诗人观察和体物的精细,又带有哲理意味,借花喻世晓理,告诫儿辈,语重情长意切。
2.试比较分析这两首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异同。
2020-09-14更新 | 403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年七岁,犹不能言,后于洛城见群乌蔽天从西来,举手指之而言,遂志识聪慧,有异常童。年十三,遭父忧,哀毁有若成人。魏正光中,稍迁义阳郡守。武卫将军进侠于帝,授左中郎将。及帝西迁,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荥阳郑伟谓侠曰:“天下方乱,未知乌之所集,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侠曰:“既食人禄,宁以妻子易图也?”遂从入关。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人如子,所食唯盐菜而已。吏人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为市官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人歌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迁户部中大夫。时有奸吏主守仓储,积年隐没至千万者。及侠在官,励精发擿,数旬之内,奸盗略尽。转工部中大夫。有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乃于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曰:“所掌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侠闻之,许其自首。贵自言隐费钱五百万。侠尝遇疾沉顿,士友忧之,忽闻五鼓,便即惊起,顾左右曰:“可向府耶。”所苦因此而瘳。晋公护闻之曰:“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又司空许国公宇文贵、小司空北海公申征并来候侠疾,所居屋,不免霜露。贵等还,言之于帝。帝矜其贫苦,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奴隶耕耒粮粟莫不备足。缙绅咸以为荣。卒于位,谥曰贞。

(节选自《北史·裴侠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为市官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
B.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为市官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
C.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为市官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
D.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为市/官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菽,五谷之一。关于五谷,古代一般认为是黍、稷、麦、稻、菽,或是黍、稷、麦、麻、菽。
B.五鼓,即五更。古代人把黄昏到天亮平均分为五个更次,文中特指第五个更次,即天将亮时。
C.第,是指古代按一定等级为大臣们建造的宅院。考中科举也会被赏赐宅院,所以叫“及第”。
D.缙绅,原意是指古代官员上朝时把所执的手板插在腰带上,后常用来称呼官员或做过官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侠禀赋异常,具有传奇色彩。裴侠七岁以后,看到成群的乌鸦从西边飞来才能说话,其后便博闻强识,聪慧异常。
B.裴侠清俭自修,爱民如子。他不愿以口腹之欲役使百姓,所以每日粗茶淡饭,且不取丁庸,人们称赞他为人间楷模。
C.裴侠揭发贪腐,执法严明。他在户部任职期间,大力惩处不法官吏;调任工部后,李贵因惧其清严之威而悲伤哭泣。
D.裴侠廉洁奉公,两袖清风。皇上了解他生活清贫后,为他建房屋,赏赐良田、奴隶及各种物品,士大夫都以他为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方乱,未知乌之所集,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2)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
2020-09-0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除夜二首(其一)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山)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异乡。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在语言上浅近而不平淡,构词讲究而不生涩,娓娓动听地表达出作者深层的蕴藉之情,读起来让人觉得情味醇厚。
B.陈诗用“爆竹残更”“朔吹翻江”等词语,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其中“翻”字既写出江面的波卷浪涌,又写出作者心绪难平。
C.陈诗的颔联写作者揽镜自照,鬓发已经变白,不由得怪它“多事”,言外是慨叹自己流离转徙,艰苦备尝。
D.这两首诗都写于岁末辞旧迎新之际,但具体来看,王湾借此诗表达了对新年的忧虑,而陈诗则表达了对新年的期待。
2.这两首诗尾联都用了相同的手法,却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骆奉礼从军

李峤

玉塞边烽举,金坛庙略申。

羽书资锐笔,戎幕引英宾。

剑动三军气,衣飘万里尘。

琴尊留别赏,风景惜离晨。

笛梅含晚吹,营柳带余春。

希君勒石返,歌舞入城闉


[注]①金坛庙略:“金坛”指拜将的坛,“庙略”指朝廷的谋略。②勒石:碑刻术语。③城闉(yīn):城内重门,亦泛指城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从边关燃起的烽火切入,既点出了朋友要去之地,又与标题相呼应。
B.第二句交代“从军”的背景,“金坛”这一意象营造出浓烈的战争氛围。
C.五、六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军队出征的盛况,气势恢宏,体现了高昂的士气。
D.九、十句通过虚写,描绘了军营里笛声悠扬,晚风拂面,柳条曼舞的景象。
2.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2020-07-1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当窗织

王建

叹息复叹息,园中有枣行人食。

贫家女为富家织,翁母隔墙不得力。

水寒手涩丝脆断,续来续去心肠烂。

草虫促促机下啼,两日催成一匹半。

输官上顶有零落,姑未得衣身不著。

当窗却羡青楼倡,十指不动衣盈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两句写出织妇因为忙于给富人家织布,无力照顾近在咫尺的公婆的无奈。
B.五、六两句写天气寒冷不能自如操作,蚕丝易断难接,织妇为此异常烦恼焦躁。
C.“两日”句写织妇织布速度快,两天就能织成一匹半,着力突显其技艺不凡。
D.此诗语言浅近而寓意深远,表达作者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慨与对劳动者的同情。
2.本诗为新乐府名篇,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为增强诗歌艺术感染力,作者使用了哪些方法?

6 .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注①此诗为诗人流落江南十余年,年近六十及第后,偶遇友人时做。②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预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各如萍”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诗人与东吴生都曾饱经流离,同病相怜。
B.颔联描摹心理,表明诗人被离乱折磨得再无赏花的逸兴,更喜借酒浇愁。
C.颈联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困境,过上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
D.尾联“尊”同“樽”,酒杯之意,与上文“乱来唯觉酒多情”相照应。
2.全诗以“泪”始,以“笑”结,试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其二)

姚 合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

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

傩声①方去疫,酒色已迎春。

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②。


[注]:①傩声:驱傩仪式中驱逐疫鬼的呼号之声。②最后人:指最后一个饮酒的人。古代中国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荆楚岁时记》载:“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屠苏酒……凡饮酒次第,从小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表达对除夕的不舍,“殷勤”表现出情感的深切,“逡巡”则写出时间的快速流逝。
B.“烛尽”“鸡鸣”交待了时间,表明诗人彻夜守岁,留恋中饱含对万象更新的期待。
C.颈联写众人举行驱傩仪式、准备屠苏酒,以辞旧迎新的喜庆反衬诗人自己的落寞。
D.末句用疑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其实这里“谁”的答案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诗人自己。
2.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理由。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

陆畅

其一

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传,不妨秋月城头过。

其二

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谢公诗酒人。


[注]①禁漏:漏刻发出的声响。②谢公:南齐诗人谢跳,唐李白《秋登宣城眺北楼》诗:“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此诗中“谢公”应指崔大夫。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诗中,首句雄奇磅礴,“压”字写出北楼之高,“满”字则写出北楼上视野之开阔。
B.前诗写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风景宜人,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舍不得入睡。
C.后诗中,“别”“笑”二字写出诗人近几年羁旅漂泊的生活状态,达观里隐含着一些苦辛。
D.两首诗角度不同,前诗从时间切入,侧重写景;后诗从空间切入,侧重写人。
2.两首诗都写了“月”,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晚望嵩亭有怀

罗邺

正怜云水与心违,湖上亭高对翠微。尽日不妨凭槛望,终年未必有家归。

青蝉渐傍幽丛噪,白鸟时穿返照飞。此地又愁无计住,一竿何处是因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描写了漂泊不定的浮云和流水,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归之情。
B.第二句写望嵩亭与湖水相映成趣,亭在湖上高高耸立,水在亭下一碧万顷。
C.虽然望嵩亭周围景色优美,整日可望,但作者觉得它终是遗憾,不能久留。
D.作者凭槛远望之间,悠然兴怀,想起家乡,却又终年羁旅异乡,令人神伤。
2.本诗的第五、六句“青蝉渐傍幽丛噪,白鸟时穿返照飞”,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2019-12-0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四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抽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彝,字庆宾,清河东武城人也。彝性公强有风气,历览经史,袭祖侯爵。彝少而豪放,出入殿庭,步眄高上,无所顾忌。

后从驾南征,母忧解任。彝居丧过礼,送葬自平城达家,千里步从,不乘车马,颜貌瘦瘠,当世称之。孝文幸冀州,遣使吊慰,诏以骁骑将军起之,还复本位。

宣武亲政,罢六辅。彝与兼尚书邢峦闻处分非常,惧,出京奔走。

寻除安西将军、秦州刺史。彝务尚典式,考访故事,及临陇右,弥加讨习。于是出入直卫,方伯羽仪,赫然可观。羌、夏畏伏,惮其威整;一方肃静,号为良牧。

彝敷政陇右,多所制立,宣布新风,革其旧俗,人庶爱仰之。为国造佛寺,名曰兴皇,诸有罪咎者,随其轻重,谪为土木之功,无复鞭杖之罚。时陈留公主寡居,彝意愿尚主,主亦许之。仆射高肇亦望尚主,主意不可。肇怒,谮彝擅立刑法,劳役百姓,诏遣直后万贰兴驰驿检察。贰兴,肇所亲爱,必欲致彝深罪。彝清身奉法,求其愆过,遂无所得。见代还洛,犹停废数年

第二子仲瑀上封事,求铨别选格,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由是众口喧喧,谤讟()盈路,立榜大巷,克期会集,屠害其家。彝殊无畏避之意,父子安然。神龟二年二月,羽林武贲将几千人,相率至尚书省诟骂,求其长子尚书郎始均不获,以瓦石击打公门。上下慑惧,莫敢讨抑。遂持火虏掠道中薪蒿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挞极意唱呼焚其屋宇。始均、仲瑀当时逾北垣而走。始均回救其父,拜伏群小,以请父命。羽林等就加殴击,生投之于烟火中,及得尸骸,不复可识,唯以髻中小钗为验。仲瑀走免。彝仅有余命,沙门寺与其比邻,舆致于寺。远近闻见,莫不惋骇。乃卒。官为收掩羽林凶强者八人斩之。不能穷诛群竖,即为大赦,以安众心,有识者知国纪之将坠矣。

——节选自《北史•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张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持火虏掠道中薪蒿/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挞极意/唱呼焚其屋宇/
B.遂持火虏掠/道中薪蒿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挞/极意唱呼/焚其屋宇/
C.遂持火虏掠/道中薪蒿/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挞/极意唱呼/焚其屋宇/
D.遂持火虏掠道中薪蒿/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挞极意/唱呼焚其屋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中国古代官职名之一。尚书最初是指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汉以后地位渐高,唐代起是各部的最高职位。
B.方伯,“方”则“正”也,“伯”同“霸”,文中意指当时张彝横霸羽林,与《陈情表》中“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之“伯”意迥乎不同。
C.封事,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D.羽林,取意“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为皇帝之护卫。后代禁卫军常有羽林之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彝坚守孝道,为当世所称道。他不乘坐车马,从平城到家乡一千多里路步行送葬,累得容貌消瘦憔悴,守丧超过礼节的规定。
B.张彝为政有方,宽容对待罪人。他治理陇右,革除旧俗,受到百姓的爱戴;建造寺院,囚徒到寺院工地上干活,不再受皮鞭棍棒等刑具的拷打。
C.仆射高肇想要娶公主为妻,却遭到公主拒绝。在自己的私欲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污蔑陷害得到公主婚约的同列张彝。
D.张彝改革官制,触动军人利益。他提出武人不能担任高贵官职,导致军人冲进家门报复,两个儿子或烧死或受伤逃亡,自己也未能幸免。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彝务尚典式,考访故事,及临陇右,弥加讨习。
(2)彝清身奉法,求其愆过,遂无所得。见代还洛,犹停废数年。
2019-12-0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