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弃疾(1140-120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西河·送钱仲耕自江西漕赴婺州

辛弃疾

西江水,道似西江人泪。无情却解送行人,月明千里。从今日日倚高楼,伤心烟树如荠。

会君难,别君易。草草不如人意。十年著破绣衣茸,种成桃李。问君可是厌承明,东方鼓吹千骑

对梅花更消一醉。看明年调鼎风味。老病自怜憔悴。过吾庐、定有幽人相问,岁晚渊明归来未。

【注】①绣衣茸:这里指官服。②承明:这里指任中央官职。③东方鼓吹千骑:汉乐府《陌上桑》中,罗敷女夸其丈夫,其中有“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句。④调鼎风味:殷高祖曾以调味为喻,说傅说做宰相,其作用如同调味的盐和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伤心烟树如荠”一句将“树”喻为“荠”,形象地表现了树木的形态。
B.钱仲耕在地方任职多年,政绩卓著,词人认为钱仲耕应该有更好的发展。
C.下片化用典故,并交代词人的身体状况,表明词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
D.这首送别词不受辛词粗犷豪迈风格的束缚,用笔细腻,有风流蕴藉之妙。
2.这首送别词是如何抒发离愁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玉楼春

辛弃疾

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

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处。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树。


【注】①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江西上尧铅山瓢泉乡村期间所作。②“提壶”、“婆饼焦”都是鸟名,皆因啼声而得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描绘了一幅乡村生活图景:一群沽酒的农家女子三三两两聚集在树下,树上鸟儿不停啼叫,像催促她们快回家。
B.上阕写女子“沽酒”忘归,下阕写作者“醉中”忘路,言有尽而意无穷,乡村淳朴可爱的风土人情贯穿全词。
C.下阕以“醉”来过片,凸显作者对乡村生活的陶醉。作者不仅因饮酒而醉,更因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活情趣而陶醉。
D.下阕写作者问路人他们家住在哪里,路人耐心地告诉作者他们的住处,表现了乡村童叟无欺、热情善良的民风。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乡村生活的乐趣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怀念廉颇,痛感今天再也找不到廉颇那样的名将了。
B.作者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抒发了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C.作者怀念廉颇,用赵国不重用廉颇而加速灭亡的事实来影射南宋统治者。
D.作者以廉颇自比,指出朝廷若不重用主战的将领,必将重蹈历史上赵国灭亡的覆辙。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引用了哪两个人物的典故?作者通过这三句诗要表达什么观点?
2022-04-07更新 | 387次组卷 | 3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特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2)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2022-02-17更新 | 260次组卷 | 3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的黄沙古道

王俊

倘若提及黄沙岭,想必鲜有人知。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近乎家喻户晓。这条从南宋走来的古道,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得名,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黄沙古道是古时从上饶通往铅山石塘的必经之路。辛弃疾四十三岁那年,被谏官弹劾,惹得龙颜大怒,罢官,携家在信州上饶定居。

辛弃疾被迫离开战场,由一个抗金英雄改行当专业词人。这期间,辛弃疾常往返于上饶和铅山,写下有关上饶的词,多达两百首。可见,上饶是个多么有气场的地方。一个文人的气养足了,胸襟开阔豁达,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沿着上饶黄沙村出来,徒步数里,人烟逐渐稀少。山涧如一把天工神斧,凭空将黄沙岭斫为两半。山岬摆着形状不一的造型踅进山的皱褶里,给山平添了几分森严。流水潺湲,泠泠作响,让人想起古琴的声音,但绝不是古筝。古筝俗了些,是高朋满座用以表演助兴的热闹。古琴则不然,是独坐幽篁轻拨琴弦,弹奏一曲寻觅知音的绝响。

读辛弃疾与陈亮,或与朱熹,或与陆游等人的唱和诗词,总觉得辛弃疾是值得朋友推心置腹的。可以与他一起对雪煮酒,一起泛舟九曲,一起穿行松林,谈谈“富贵千钧如发”,谈谈“玉女峰前一棹歌”,谈谈铁马金戈梦——旁逸斜出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这样真诚的辛弃疾,真是可爱至极。

路愈加崎岖,进入山石古道,山涧全被寒芒和灌木丛覆盖。野草贴着地面向路中央蔓延,仿佛是占山为王的土匪,横冲直撞,霸道地挡住我们的去路。我们小心避开,脚踝依然被剐出许多道血痕。山里露水重,轻轻蹭一下,裤脚便被露珠沾湿,走起路来格外笨重。艰辛和疼痛,在很多时候,一直像人生设置中的隐喻,喻示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踏向远方的路上,总是充满曲折坎坷。

山上树木极多,一棵挨着一棵,整个树透着静气,迥异于城里的树木。每一棵树都沉得住气,不懂得谄媚天地,也不懂得取悦他人,淡定地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久居城市,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常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历经沧桑的草木,都有一股倔强劲,即使被忽视,被践踏,也会拼全力绽放人生。它们是一个个智者,指点我们的迷津。

起用、晋升、贬职、隐居,起起落落,贯穿辛弃疾的一生。辛弃疾和苏东坡一样,共同演绎宋朝的悲怆。两人虽身处逆境,却总有一股浩然正气,促使他们不断地探索人生的真谛,从而让自己“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写道: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悦,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辛弃疾何尝不是如此。两人都是豪放派的词人,在词中有交集,却又有着本质的不同。苏东坡在参佛悟道之中,秉性更趋于温润敦厚。他尽情享受人生,过着随遇而安的快乐生活。

辛弃疾毕竟是以武起事,是真正的勇士,敢于为屈辱的南宋发出慷慨的怆痛呼喊,有一股平常人不可企及的燕赵侠士之气。辛弃疾的心里住着千军万马,随时脱缰策马奔腾,气吞山河。他的灵魂在忧国忧民中苦苦地挣扎,有壮志难酬的长叹之意。

古道蜿蜒,犹如龙脊。越往上走,草越茂密,没人膝盖,无处下脚。行至半山腰,见有一座凉亭,专供行人歇脚。石块垒就,墙体的石灰剥落,漫漶着黄色的水渍,东一块,西一块,让行人窥探到时间的方向。数百年来,古道朝迎暮送了多少纷沓而至的身影?漫漫长路,一座凉亭,抚慰了多少旅途中孤独落寞的心?

南宋的某个夏天。当夜幕降临,各种属于白昼的声音都在黑暗中消失。踢踏踢踏,远处传来马蹄声,敲破夜色的沉寂。一轮明月悬挂在空中,很低很低,几近挨着黄沙岭。虫鸣次第响起,月光洒下缕缕清辉。良驹甩了甩长长的鬃毛,嘶鸣数声。辛弃疾站在山岗上,轻抚马背,高大的身影被月色浸染成一座圣洁的雕像。

辛弃疾沿着司南的指向,由北至南,从故乡到异乡,不论是在朝堂,还是在乡野,自始至终都在经营一个精神国度,让后人在接受宋词文化浸润的同时,也沿着孤独者的光芒前行。我想铅山人是懂得这个怀有赤子之心的爱国词人的,他们在为辛弃疾建立雕像时,让他永远面朝北方。

山道幽静,落满阴凉,陡坡下去,七星桥横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之上。一棵古老的枫杨默默守在桥边,像是在等待故人。桥的四周,长长的藤蔓缠着一个个充满古意的诗句。回想一路的景致,意兴盎然,不由得脱口吟道: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取材于王俊同名散文,有删节)

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饶让辛弃疾养足了文人的气,使他胸襟开阔豁达,使他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有大量词作传世。
B.第五段写野草,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地刻画了古道野草的茂密,也暗示出行程的艰难。
C.肆意蔓延的野草、历经沧桑的草木以及墙体剥落的凉亭,无不显示出时过境迁、英雄落寞的无奈。
D.作者对辛弃疾倍加推崇,不仅在于他有精彩作品传世,也在于他在命运多舛时仍不动摇爱国之心。
2.文中在写辛弃疾的时候为何会联想到苏轼?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3.从辛弃疾的黄沙古道走过,作者有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分条概述。
2022-02-12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中,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

定风波

辛弃疾

再用韵,时国华置酒,歌舞甚盛。

莫望中州叹黍离。元和圣德要君诗。老去不堪谁似我。归卧。青山活计费寻思。

谁筑诗墙高十丈。直上。看君斩将更搴旗。歌舞正浓还有语。记取。须髯不似少年时。


【注】①国华:卢彦德,字国华。时任福建提点刑狱使。作者先写过一首《定风波》词赠给卢国华。这一次,卢设宴招待作者,作者在席间又用原韵写了这一首送给他。②“黍离”出自《诗经》,后世常用黍离之叹、黍离之悲来表达兴废之感和故国之思。③元和圣德:韩愈写《元和圣德诗》,用以歌颂唐宪宗平定藩镇叛乱的德业。
1.下列对苏轼的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词人没有雨具,狼狈前行,劝慰“同行”不要惧怕风雨。
B.“竹杖'句写词人视竹杖草鞋轻捷胜过骑马。“竹杖芒鞋”指代词人潇洒自在的平民生活。
C.“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了作者面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D.全词因自然现象,寓心中情,谈人生理,景、情、理结合,语言诙谐幽默,意蕴深刻。
2.下列对辛弃疾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圣德要君诗”一句,借用韩愈写诗歌颂皇帝德业一事,劝勉卢国华为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谱写新篇。
B.“青山活计费寻思”一句,是说谁像我这样,想归卧青山,可连生计都成问题,表达了作者渴望归隐但又无计可施的无奈与失望。
C.“看君斩将更搴旗”一句,照应上阕中的“要君诗”,“看”“斩”“搴”三个动词连贯而下,鼓励才华出众的友人,形象感强。
D.词的最后三句,应合词前小序中“歌舞正盛”,对友人道:“如今你歌舞饮宴兴趣正浓,但我还有一言,咱们都已不是少年人了。”坦诚直率,语重心长。
3.辛弃疾的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1-07-1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十五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萌芽于南朝,宋代达到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词一般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为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一颗光辉夺目的巨钻。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D.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陈亮。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柳永等。
2021-01-19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八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可堪回首”一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始“千古江山”四句,借追忆孙权,感叹山河长存、人世沧桑,而言外之意是说:当前无人能力挽狂澜、收复中原。
B.“斜阳草树”六句,借缅怀刘裕,盛赞其北伐的雄姿和声威,暗示词人杀敌报国的决心。
C.下片开头“元嘉草草”三句,借刘义隆北伐失败的故事,从反面透露出词人对出兵北伐的渴望,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取得胜利。
D.“可堪回首”三句,借眼前所见情景,提示了由于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妥协投降而给国家带来的恶果。
2020-07-1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始“千古江山”四句,借追忆孙权,感叹山河长存、人世沧桑,而言外之意是:当前没有人可以力挽狂澜、抵御外侮。
B.“斜阳草树”六句,借缅怀刘裕,盛赞其北伐的雄姿和声威,暗示了词人杀敌报国的决心。
C.下片开头“元嘉草草”三句,借刘义隆北伐失败的故事,从反面透露了词人对出兵北伐的渴望,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取得胜利。
D.“可堪回首”三句,借眼前所见情景,揭示了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妥协投降而给国家带来恶果的实情。
2.词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