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弃疾(1140-120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请结合具体词句对上述评论作简要阐释。
2023-08-26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辛弃疾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1】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2】,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3】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4】


注释:【1】此词作于作者在建康(现南京)安抚司参议官任上,中秋的夜晚,为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吕叔潜而写。【2】姮娥:指嫦娥。【3】斫:砍。【4】安史之乱后,杜甫困在沦陷的长安,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天,作《一百五日夜对月》诗,其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将桂树枝叶比作安禄山和史思明一伙叛军,表达了作者对安史之乱造成人民流离失所的控诉之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片开头两句写景,用“金波”写月亮,用“飞镜又重磨”来比喻月亮像新磨过的铜镜一样明亮。
B.本词上片最后两句,作者对月抒怀,发出“白发欺人”的无奈,表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心情。
C.本词下片开头三句,作者写明月当空,幻想乘风直上万里长空,看祖国山河,表达了收复河山之志。
D.作者用嫦娥奔月,吴刚斫桂两个神话故事,借助想象来写景抒情,隐晦委婉,有婉约派词作的风格。
2.下列对“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句词的意思是砍去月宫中桂树的枝叶,月光会更加明亮。作者用桂树来比喻南宋朝廷的议和派。
B.辛词化用杜甫的诗句,运用借喻手法。表达了铲除南宋议和派,抗击金兵,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C.“人道是”与苏轼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中“人道是”用法相同,都是引出怀古抒情的对象。
D.这三句词的最后两句是作者抒情高潮,揭示深刻的主题,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警醒,具有艺术感染力。
2023-01-22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天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著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注】①更筹:古时夜间计时工具,即更签。此指时间。②鲸饮未吞海:化用了杜甫《饮中八仙歌》中“饮如长鲸吸百川”的诗句。③中州:指当时沦陷的中原地区。④蕞尔:微小。⑤扶头:指饮酒。
(1)下列对本词的解说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题目中的“和”指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做诗词。
B.上阕中词人用“冰雪”“百川”比喻自己的胸怀,用“吞海”“剑气”寄语着壮志。
C.下阕中“浮”“迥”“幽”等词描绘了月光浮动、天空高远、景色清幽的画面。
D.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细腻柔美,抒情真切动人。
(2)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稼轩之词豪”。请结合本词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简要赏析辛弃疾的词风。
4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虚实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创奠枕楼、繁雄馆。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干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B.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干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C.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干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D.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干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蔡伯坚 师:学习B.弃疾与之游   间:有时
C.我三日期 丐:给予D.召见,纳之 嘉:赞许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揣僧必虚实奔告金帅/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B.弃疾还至海州,众谋曰/子颖坐日观亭
C.创奠枕楼、繁雄馆/今其智反不能及
D.养生之具不求人/青取之于蓝,而青
4.全都能体现辛弃疾“豪爽尚气节”的一项是(       
①遂决意南归          ②弃疾斩其首归报
③即众中缚之以归   ④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
⑤招流散,教民兵   ⑥弃疾为文往哭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④⑤⑥D.②③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义气干云,耿京被张安国杀害,辛弃疾义不容辞为耿京报仇,直入金营,趁张安国与金将酣饮之际,将其斩杀。
B.辛弃疾对南北时局有着深刻认识,写出了多篇有价值的分析形势的文章,因为当时朝廷的方针问题,最后没被采纳。
C.辛弃疾注重农业生产,他论说南北方的贫富差距问题即是从农业问题入手,他的号“稼轩”也是由此而得名。
D.辛弃疾很有文才。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棹歌》;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材料二: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诗,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7.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为心声,读诗就是读人,读明白了长篇短诗,我们就彻底了解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B.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首选的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C.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的价值观,大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D.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够提升广大读者的人格境界。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诗言志”的一项是(       
A.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C.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D.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材料三:

送湖南部曲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到老眼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东汉马援当年南征交趾归来,载回一车薏米种子,被人诬枉成带回一车明珠。②於(wū)菟(tú):虎的别称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中“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B.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曲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C.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D.诗人借写为部曲送行,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
10.本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1.材料二中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你认为辛弃疾是这样的人吗?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你的理由。
2022-01-13更新 | 23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调查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诗句,按要求回答问题。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的表现手法(指出并分析两种即可)。
2021-07-22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定风波·暮春漫兴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此词是辛弃疾被罢官后闲居带湖所做。②香篆:篆字形的盘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宋朝的爱国词人,他的词承豪放一脉,清健雄奇,本词就是一例。
B.上阕侧重抒情,在“茶瓯香篆小帘栊”冠以“唯有”二字,最见精妙,诗人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
C.下阕词人转笔绘景,“卷尽残花风未定”原是词人透过“小帘栊”所见,风卷残花的景象引出后面的感情。
D.全词情景交融,回环扣合,以喻开篇,赋春以性灵,以老少张目,寓情于景,自见机杼。
2.鉴赏上阕的表现手法。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7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①。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②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③?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④。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⑤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斛:容量单位,古人以十斗为一斛。②陇上,此处泛指田野。③喷霜竹:即吹笛。④泪落哀筝曲:东晋名臣谢安(字安石)晚年被疏,有一次陪晋孝武帝听筝,有感于自身际遇不禁落泪。⑤宝镜:传说中一块能照人肺腑的古铜镜。后来得之者惊而失手之间落入水中,遂不复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直抒胸臆,“闲愁千斛”是以夸张手法状写词人内心的愁苦之多。
B.“虎踞”二句自问自答,点明吊古主题,其中“兴亡”的意思侧重于“亡”。
C.“柳外”五句寓情于景,“归鸟”一词寄寓词人收复中原、重返故里的抱负。
D.“江头”二句以写景收束全词,由江风怒吼想象出“波浪翻屋”的骇人画面。
2.词人说自己有“闲愁千斛”。从词作中挑出你感触最深的两处“闲愁”,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
2020-09-2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太平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做答。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宋)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凤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此词为作者离开扬州溯江上行,途中抒怀作品。杨济翁:即杨炎正,宋代词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点明题目中的“江行”,由江行沿途所见山水引发回忆,蕴含着久别重逢之慨。
B.“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说的是要探山川之胜,就要攀登,穿坏几双木屐也无妨,写出词人对胜景的喜爱之情。
C.“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一句,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
D.“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旧,由人及己,意言北伐之事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2)“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一句,写“梦中”所行,有何独特的表达效果?
(3)下片中“英雄事,曹刘敌”一句写的是三国鼎立时代的故事,其中的“英雄指三国时期的孙权。辛弃疾多次在词作中歌咏孙权,初中所学《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高中所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都提到了孙权,请简要分析为何辛弃疾如此推崇孙权?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作此词时,作者已在五十二岁以后,任福建提点刑狱之职,无从施展收复中原的抱负。②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鬼怪。③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爽朗,智谋过人,有扶世济民大志。④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北浮云”既可能是“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中真实的浮云,也可能是大宋沦陷的北 国江山。
B.“斗牛光焰”中的“斗牛”与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都指斗宿和牛宿。
C.“我觉山高,潭空水冷”中的“空”与陆游《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中的“空”均是徒、白白地之意。
D.词最后三句与开篇浮云密布的形象不同,夕阻中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抛锚,渲染一派和平景象。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上面这首《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也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请问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说明理由。
2019-07-04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龙吟

辛弃疾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注:此词约作于公元1194年(光宗绍熙五年),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不免慨叹,遂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
(1)如何理解开篇的“老来曾识渊明”?
(2)结合全词的内容说说词人借“凛然生气”和“高山流水”的典故各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2018-03-0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