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弃疾(1140-120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均遭“主和派”阻挠。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透过层云如经历重重磨难,暗示了词人自身的命运。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发问,浪漫而有意趣。
C.“乘风”一句,与苏轼“我欲乘风归去”不同,辛词犹回顾山河,饱含收复中原之志。
D.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的“把酒”“乘风”“斫桂树”等行为均有豪迈清刚之气。

(2)作者在上阕对嫦娥的发问,蕴含了怎样的情感,试加以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摸鱼儿①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②,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时辛弃疾四十岁,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继续做转运副使。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因作此词。②长门:汉代宫殿名,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相如为文以悟主上。”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用“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感叹暮春天气难以禁受再有几番风雨的袭击,春便要真的离去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恋恋不舍。“风雨”“落红”等暮春意象主要写春归的惨淡,更用来比喻朝廷江河日下、风雨飘摇,国势衰微。
B.上片中词人深情地请求春停住归去的脚步,因为听说芳草已长满天涯,阻断了春的归路。但春不语,仍悄然而去,表现诗人无法留住春天的怅惘之情。
C.作者将自己比拟为殷勤的蜘蛛,一天到晚勤勤恳恳地抽丝结网,粘惹那象征残春景象的杨柳飞花,以此留春,其情可悯。有人评价此词“肝肠似火,色貌如花”,此处正可看到诗人搏动着的火热的心,为国家捧出一片衷肠,符合他一贯的豪放风格。
D.作者用“蛾眉”来指自身,言自己便如遭人恶妒的女子们一般,在昏暗的朝政中,面对奸佞当权的局面,深感贤路蔽塞,无路请缨。因此他才在后面对那些通过妒忌别人来为自己邀宠的小人发出警告:得意忘形之人终将灰飞烟灭。
(2)“君莫舞”的“舞”改成“笑”好不好?为什么?
(3)赏析划线句“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2024-01-02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请结合具体词句对上述评论作简要阐释。
2023-08-26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定风波•暮春漫兴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此词是辛弃疾被罢官后闲居带湖所作。②香篆:篆字形的盘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宋朝的爱国词人,他的词承豪放一脉,清健雄奇。
B.上阕侧重抒情,在“茶瓯香篆小帘栊”冠以“唯有”二字,最见精妙,诗人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
C.下阕词人转笔绘景,“卷尽残花风未定”原是词人透过“小帘栊”所见,风卷残花的景象引出后面的感情。
D.全词情景交融,回环扣合,以喻开篇,赋春以性灵,以老少张目,寓情于景,自见机杼。
(2)鉴赏上阕的表现手法。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023-05-18更新 | 3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新华中学高三一模(统练一)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满江红·山居即事

辛弃疾(宋)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注】①晋·郭澄之《郭子》:“王孝伯云:‘名士不须奋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也。’”②苏轼《绿筠轩》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作紧扣题目“山居即事”,描写春末初夏时节,词人山居生活的清闲情景。
B.“细读”“饱看”两句借“读离骚”和苏轼之典,表现作者安适、达观的态度。
C.“故来”一词“语中含情”:一对鸂鶒水中“争浴”,像是故意想让词人开心。
D.“看”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看”用法一致,引领下阕的景物描写。
(2)鉴赏上片画线的句子。
(3)结合全诗,分析“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包含诗人的感情。
2023-04-09更新 | 2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此。问何人又却,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释】: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53岁,闲居11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②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大志。③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作者一登上楼头,便举头望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联想到国土的沦陷。
B.“斗牛光焰”与《赤壁赋》中“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斗牛”相同,都指斗宿和牛宿。
C.下片“峡束苍江对起”三句,写双溪冲击峡谷激起巨大的浪花,仿佛要将水边之楼冲倒湮没。
D.本词即景抒情,以小见大,借“一时登览”抒“千古兴亡,百年悲笑”。
(2)“我觉山高”七句是如何描写双溪夜景的。
(3)本词中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两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2023-03-23更新 | 49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送太守王秉

辛弃疾

酒罢且勿起,重挽使君须。一身都是和气,别去意何如?我辈情钟休问,父老田头说尹,泪落独怜渠。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

望清阙,左黄阁,右紫枢。东风桃李陌上,下马拜除书。屈指吾生余几,多病妨人痛饮,此事正愁余。江湖有归雁,能寄草堂无?


【注】①本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为送别被贬为泾原路(今宁夏一带)都监的信州(今江西上饶)太守王乘所作。②挽须:出自苏轼赠王庆源诗“时有野人来挽须”称赞王庆源不摆做官的威仪。③黄阁:中书门下省。④紫枢:枢密院。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令与政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从别宴写到田头,作者写到父老,着意表现了王秉虽身为太守,但和善宽厚、仁德亲民的形象。
B.上阕后两句取义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表达对王秉处事过于执着于完美的委婉劝告。
C.下阕写别后场景,尾句中“雁”与范仲淹《渔家傲》“衡阳雁去无留意”中“雁”传达的情感不同。
D.全词运用了侧面烘托、用典、直抒胸臆等手法,使作品既具有质朴通俗之效,又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2.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辛弃疾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1】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2】,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3】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4】


注释:【1】此词作于作者在建康(现南京)安抚司参议官任上,中秋的夜晚,为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吕叔潜而写。【2】姮娥:指嫦娥。【3】斫:砍。【4】安史之乱后,杜甫困在沦陷的长安,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天,作《一百五日夜对月》诗,其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将桂树枝叶比作安禄山和史思明一伙叛军,表达了作者对安史之乱造成人民流离失所的控诉之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片开头两句写景,用“金波”写月亮,用“飞镜又重磨”来比喻月亮像新磨过的铜镜一样明亮。
B.本词上片最后两句,作者对月抒怀,发出“白发欺人”的无奈,表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心情。
C.本词下片开头三句,作者写明月当空,幻想乘风直上万里长空,看祖国山河,表达了收复河山之志。
D.作者用嫦娥奔月,吴刚斫桂两个神话故事,借助想象来写景抒情,隐晦委婉,有婉约派词作的风格。
2.下列对“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句词的意思是砍去月宫中桂树的枝叶,月光会更加明亮。作者用桂树来比喻南宋朝廷的议和派。
B.辛词化用杜甫的诗句,运用借喻手法。表达了铲除南宋议和派,抗击金兵,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C.“人道是”与苏轼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中“人道是”用法相同,都是引出怀古抒情的对象。
D.这三句词的最后两句是作者抒情高潮,揭示深刻的主题,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警醒,具有艺术感染力。
2023-01-22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天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定风波·暮春漫兴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此词是辛弃疾被罢官后闲居带湖所做。②香篆:篆字形的盘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宋朝的爱国词人,他的词承豪放一脉,清健雄奇,本词就是一例。
B.上阕侧重抒情,在“茶瓯香篆小帘栊”冠以“唯有”二字,最见精妙,诗人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
C.下阕词人转笔绘景,“卷尽残花风未定”原是词人透过“小帘栊”所见,风卷残花的景象引出后面的感情。
D.全词情景交融,回环扣合,以喻开篇,赋春以性灵,以老少张目,寓情于景,自见机杼。
2.鉴赏上阕的表现手法。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