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弃疾(1140-120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怀古抒情,词人以“千古江山”起笔,气势豪迈,喷薄而出。
B.词的下片借古事影射现实,寓议论于叙事之中,既有警示又暗含忧虑。
C.本词在短小的篇幅之中蕴含了丰富的内容,体现出作者深切的思索和博大的胸怀。
D.本词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怀古词,意境上均雄浑壮阔,抒情上多直抒胸臆。
2.本词用典贴切,寄意深远。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簪花屡堕,戏作

辛弃疾

鼓子花开春烂漫,荒园无限思量。今朝拄杖过西乡。急呼桃叶渡,为看牡丹忙。

不管昨宵风雨横,依然红紫成行。白头陪奉少年场。一枝簪不住,推道帽檐长。

【注】①本词作于词人六十二岁,时词人赋闲于瓢泉。②鼓子花,即旋花,形似鼓。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鼓子花在春天开得非常繁盛,这一充满生机的景象引发了词人许多的思绪。
B.词人想要去观赏牡丹花,“急呼”与“忙”表现了他前往赏花的急切心理。
C.“红紫成行”此处用颜色代指牡丹,写出牡丹虽经受狂风暴雨却依旧艳丽。
D.词人深受百姓尊重且性格随和,到西乡之后,许多少年陪伴词人共赏牡丹。
2.有评论认为本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妙,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其妙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兰陵王·赋一丘一壑

辛弃疾

一丘壑。老子风流占却。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寻思前事错。恼杀晨猿夜鹤。终须是、邓禹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

长歌自深酌。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西风黄菊芗③喷薄。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入江海曾约。

遇合。事难托。莫击磬门前,荷蒉人过,仰天大笑冠簪落。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


【注】①邓禹:东汉中兴名将,佐刘秀称帝,二十四岁即官拜大司徒。②黄阁:借指宰相官署。③芗:同“香”。③“莫击”两句:勿效孔子击磬于卫,惟恐不为人知,遭他人嘲讽。磬(qìng):古时一种打击乐器。荷蒉人:挑草筐之人。
1.下列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以占尽丘壑的风流自我形象领起全篇,接着以茅屋上“松月桂云”,和山脚下清泉脉脉的优美风景,衬托占尽这一丘一壑的美景者的风流意态。
B.词中“鸢飞”“鱼跃”既可看作现实景象,也可视为内心幻象,而“西风黄菊”一句点明了作词时间,营造出一种秋风肃杀、菊花孤冷的清寂氛围。
C.第二阕写了作者对一位曾约定同游江海、而今不见踪迹的“佳人”即知音的盼望,这位像屈原那样身佩芳香饰物的佳人,可视为作者自我精神的化身。
D.全词语言豪放,采用拟人、用典、借物抒情等手法,体现了作者的非凡志趣与精神风采,结尾呼应开篇“风流占却”,使包孕丰富的长调结构更为圆满。
2.有人说:“诗是心绪的传达。”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抒情主人公的心绪不完全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①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前两句直抒胸臆,表明了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
B.辛诗首句感慨是非难分、得失难明,这可能与作者在现实中屡屡碰壁有关。
C.辛诗三四句写诗人读书时的反应,体现了诗人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特点。
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
2.读书目的往往对读书行为有影响,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现象。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①雨岩: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石浪:雨岩的一块巨石,长三十余丈,状甚怪;篇末“石龙”指此。②九畹:泛指田亩广大。兰佩:以兰为配饰。③泠泠:指瑟音清越如流水。千古调:高山流水之调。④湘累:指屈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蛾眉”代指女子美丽的容颜,作者对一国之君沉迷美色的现状心生怨愤。
B.上阕化用了屈原《离骚》的诗句来表情达意,下阕则是对上阕抒情的深化。
C.作者借助比兴手法来抒发政治感慨,写出了自己与屈原类似的情感和心绪。
D.这首词不尚铺陈,意象含蓄,意境蕴藉,堪称一首意近而旨远的抒情篇章。
2.请赏析“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的表达效果。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注】①这首词作于庆元六年(1200年),词人因遭诬陷被罢官,赋闲于铅山。②李蔡,西汉名将,封侯赐邑,位至三公。③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句是(     
A.词题为“漫兴”,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有罢官归田后的胸有郁积,自我解嘲之意。
B.“李蔡”两句言李广虽功勋卓著,却终无封侯之赏。李蔡为人下中,却封侯赐邑。
C.从如云的荒草到陈年老根,词人深感责任重大,决心以“力田”为业,努力耕作。
D.全词上阕从史料中取材,含蓄委婉;下阕就当时的田园生活抒发感慨,寓庄于谐。
2.《词洁》评价此词“稼轩本色自见”,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词是如何表现“稼轩本色”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辛弃疾

洗尽机心随法喜。看取尊前,秋思如春意。谁与先生宽发齿?醉时惟有歌而已。

岁月何须溪上记。千古黄花,自有渊明比。高卧石龙呼不起,微风不动天如醉。


[注]①词写于淳熙九年冬,当时作者被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中,闲居度日。②法喜,佛语法喜,谓见法生欢喜。③宽发齿,宽延齿落发白之期,亦即延年益寿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机心”指机谋之心。首句言洗尽机谋之心,人就能随佛法向善,诸事欢喜。
B.二、三句承接首句,说秋思如春意一般,亦为赏心悦目之事,可助樽前之乐。
C.“谁与……”二句词人以反问的方式表明饮酒听歌可以宽解自己发白齿落的忧虑。
D.下片“千古黄花,自有渊明比”两句,词人以陶渊明自比,以陶渊明为榜样。
2.本词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山居即事

辛弃疾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注】①本词是作者山居生活的真实写照,写于庆元三年(1197)闲居铅山时。②鸂鶒(xī chì ),水鸟,又名水鸳鸯。③斛(hú),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后又改为五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从景物入笔,写鸥鸟与水鸳鸯,以动衬静,突显了山村环境的幽静。
B.词人读《离骚》痛饮以浇胸中块垒;赏竹啖肉句,流露出词人豁达情怀。
C.写飞泉,运用借代与夸张手法,与“一泓澄绿”比,画面显得更有动感。
D.“点破”描摹出鸥鸟轻盈的情态,“争”写出了群鸟戏水的热闹的场景。
2.本词下片和陆游诗《游山西村》在情感上有不少相似处,请简述。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宋)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范倅:即范昂,曾任滁州通判;倅:副职。辛弃疾为范昂赴临安送行而作此词。②莼:蔬菜羹;鲈:鲈鱼脍。③夜半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④视草:为皇帝起草诏书。⑤却: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三句“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陡然而起,直抒胸臆,以高屋建瓴之势笼罩全篇。
B.“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都不管”“只管”道尽“水”与“西风”的无情,一语双关,既设想友人别后归途情景,又暗喻范倅离任乃朝中局势所致。
C.“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格调转亢,词人用积极的精神、昂扬的语调为友人入朝壮色,寄托了词人的理想,表明愿为光复中原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
D.“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词人借酒消愁,为酒所困,流露了无可奈何、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2.辛弃疾是“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结合该词下阕简要分析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一剪梅·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
B.“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
C.“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D.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上片通过回忆中秋月景来写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下片借咏中秋无月,赏月不得,抒发思乡的羁旅之愁。
2.词上片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