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

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

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

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

材料二:

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

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

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

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

(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

材料三: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

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

国与国民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对材料一中体现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
B.中国人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
C.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
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因此它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
B.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种礼治,人们之间讲信用,是完全不需要契约的。
C.费孝通运用形象比喻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认为差序格局下“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
D.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是很难完全理解的。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菜根谭》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旷怡亭口占》
D.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插秧歌》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两种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根据材料三,给“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下一个定义。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乌梅30g、陈皮8g、薄荷8g、桑葚8g、山楂20g、甘草5g……这段时间,一服酸梅汤的中药饮方火出圈,成为风靡网络的“时尚养生方式”。可以现熬现喝,甚至还能根据个人体质调配药材,如此实惠、方便又好喝的中药茶饮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令广大网友感叹“原来打败奶茶店的居然是中药房”。

在奶茶、汽水、咖啡等饮品研发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各种花式新品也令广大消费者应接不暇、褒贬不一。这种情况下,早就拥有极高国民度的酸梅汤又何以迅速“突出重围”。

事实上,这恰恰反映出大众心底对国内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可。从客观角度讲,相较于市面上许多商业化产品可能含有的添加剂及食品安全风险,中药饮方具备药理学原理,材料安全透明,让人喝着放心,更能赢得消费者青睐。从现实反馈看,许多人品尝中药版酸梅汤后纷纷表示其“风味独特”“价格美丽”“健康养生”,完全凭实力打败市面上各种甜腻饮品,更“点亮”了传统配方的“当代优势”。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一服中药饮方之所以不必费心营销就能持续热卖,一定程度上还源于年轻群体对中医药文化的热情呼应和积极推广。如今,有更多年轻人愿意亲近中医药文化。面对底蕴深厚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他们更乐于主动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培养自身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向往和美好旨趣。无论是开方抓药还是记录感想,其实都是他们主动亲近、学习、理解、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其效果价值往往更胜于传统形式的科普与说教。

在更大意义上讲,此次中药饮方的火热,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展现自身时代活力与价值的案例。这同样启发我们,要想更好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不妨让其更主动贴近当代人的工作生活,用中医药的文化魅力和真材实料吸引大众关注、感悟其中内涵。在这方面,已有不少中医借助网络,在社交平台上成为“网红”,以专业知识开展科普、讲述养生之道,收获各年龄群体的欢迎。

中药版酸梅汤供不应求、掀起社交媒体热潮的事实更有力说明,这届年轻人有自己的方式把优秀传统文化“宠成时代顶流”。相信在广大公众的普遍热情、包容与探索中,中医药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展现自身底蕴、凭实力“出圈”,激发更大的时代魅力与光彩。

(摘编自陈之珙《年轻人中意中药饮方,优秀传统文化时尚不减》)

材料二: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诺奖,令公众重新审视土生土长的中医药。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但这个礼物却是“免费”的。尽管青蒿素是我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后注册批准的第一个新药,也是到目前为止我国为数不多的创新药,但由于历史原因,青蒿素的知识产权被跨国药企所占有。幸运的是,诺贝尔奖承认了屠呦呦的首创性,认为她在青蒿素研究中具有无可争议的“三个第一”。40多年后,这项拯救上百万生命的成果,才被盖上了“中国印”。

然而,中国创新的成果,不能总寄望由国际性的学术荣誉来认可;中国创新的资源,也不应常用“秘不示人”来保护。屠呦呦获诺奖,青蒿素进入大众视野,提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以有效措施,开发和保护中医药这一宝库?

我们对中医药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还缺乏有效的开发和保护手段。以“汉防己”为例,这种防己科植物分布于中国南部,它的提取物汉防己碱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抗埃博拉病毒候选药物。然而,这项成果并不姓“中”,是美国和德国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

中药提取物如此,中药复方境况也让人担心。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洋中药”纷纷在我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中医药竟成了国外企业的摇钱树。比如,不少国人去日本不仅抢购马桶盖,还会扫货汉方药。这就源于日本对《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等古籍中所载古汉方的开发。

尽管屠呦呦称,阅读了2000多本中医古籍才找到青蒿素的提取办法,但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寻找创新药,这种“笨”办法仍不啻为一条捷径。西方传统筛选新药方法如同大海捞针,一些发达国家因而凭借技术优势,大力发掘世界各地的传统药物。如果我们捧着金饭碗,却既不愿花笨功夫,也缺乏新手段,拿不出几个像样的一类新药,还得花高价进口原研药,这实在让人汗颜。

中医药属于国人的原创知识,可惜的是,因为保护不当,成了“无主公地”,被疯狂攫取无偿开发。另一方面,流传于民间的中医偏方、验方,受相关政策的制约,应用空间越来越小;一些验方秘不外传,也只能老死山林、悄然泯灭。中医药的开发利用,不只是加盖“防盗水印”,撑开法律“保护伞”,让中医药姓“中”,为人类健康造福,刻不容缓。

(摘编自《如何为中医药盖上“中国印”》)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商业化产品含有添加剂不同,中药版酸梅汤用料上安全透明,大大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
B.中药版酸梅汤风行,不仅折射出当代人追求养生的理念,也展现出中医药文化的丰厚底蕴。
C.科技助力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是发展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向。
D.尽管我国中医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对于传统中医药这一宝库的开发和保护任重而道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药版酸梅汤的凭实力“出圈”,说明利用中医药饮方培养人们对优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成为一种可能。
B.中药版酸梅汤的热卖,说明中医药文化始终坚守的健康养生理念与实践经验与当下的时代节奏和大众需求相契合。
C.不少“洋中药”在我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说明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在药品管理执法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漏洞。
D.屠呦呦在阅读了两千多本中医古籍之后才找到青蒿素的提取办法,折射出我国在发掘新药品的技术方面存在不足。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大众心底对国内中医药传统文化关注与认可”观点的一项是(     
A.根据相关数据,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已经建成中医馆达四万余家。
B.“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自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以来,目前参观游客人数已超过50余万人。
C.不少中国游客前往日本旅游,它们不仅疯狂地扫货马桶盖、药妆等,还会扫货日本随处可见的汉方药。
D.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其显著的临床疗效成为抗疫“中国方法”的重要体现。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过程。
5.屠呦呦在《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写道:“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最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与启示。”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开发和保护我国中医药宝库的具体方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工匠的出现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劳动创造人类,恩格斯指出,真正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制造工具最初是将自然之物通过人类的加工使其成为能够打猎或捕鱼的工具,将自然的石块、动物骨头等加工成工具,就是最初的手工艺,这使得前人迈出了人猿相揖别的关键一步。因而手工艺劳动在起源意义上就是创造人类的劳动。手工艺劳动从创造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发展到满足人类对美的需求,从磨制石器到制作玉器,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如陶工所制作的陶器,从简单粗陋到不断精致化,使得陶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同时也具有美的欣赏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荀子说: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为农夫,长期使用斧头等工具的人为工匠。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从事工艺劳动的工匠,都是以其毕生精力献身于这一工艺领域的。换言之,工匠就是从小学徒而终身从事某种匠工的人,如铁匠、铜匠、建筑泥瓦匠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称为百工。这些工匠能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工艺已经从手工艺发展到机械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技艺水平的发展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艺制造大国,无数行业工匠的创造,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标识。在我国的工艺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伴随手工艺向机械技艺以及智能技艺转换,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了,即现代工业领域里的新型工匠,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工匠精神,顾名思义,就是工匠群体展现出的良好职业素养和精神品格,是对工匠所具有的严谨态度和专业精神的概括。工匠精神是在劳动精神基础上的跃升,实现了从爱干、苦干、实干,到乐干、细干、巧干的跨越。因而,工匠精神既体现了敬业之美的精神原色,又表现了创造之美的品质追求,更展现了追求之美的价值升华。

工匠精神不仅是大国工匠群体特有的精神品质,更是广大技术工人心无旁骛钻研技能的专业素养。工匠精神充分体现了匠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职业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内在包含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等精神品质。

执着专注是工匠精神的坚实基础。执着专注,在古代主要体现为择一事终一生”“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精神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专注精神。在中国古代,专一坚守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界的要求,同时也是一种对工作、事业的态度。古代工匠劳作的特殊之处在于,它需要有一定的经验性知识和具体操作技能、技巧,而这种经验性知识、技能、技巧,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才能获得,特别是在制作条件极其简陋的早期社会,因而特别需要有专注和执着精神的保障。工匠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坐得住冷板凳,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永不服输,永不气馁。这种精神,就是执着专注精神。正是由于执着专注,才能够做到熟能生巧、巧而生精,才能够铸成精品、终成大器。庖丁目无全牛解牛术的获取,靠的就是这种几十年如一日、一生磨一剑的执着与专注。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其内在的深刻道理,也在于此。

在信息网络时代,虽然很多工艺流程已经被机器、电脑所取代,但工匠这种执着专注的精神并没有过时。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不是工匠手工操作的表面形式,而是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即对工作的执着专注态度。这种态度,是成就时代伟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坚实基础和强大保障。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职业操守。所谓精益求精,意为在已经很美好的基础上追求更加美好,这是一种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极致的精神。精益求精,不但体现在对所有产品的精益求精上,而且还体现在对整个制作过程的精益求精上。工匠之所以能够不断精进技艺、提升质量,靠的就是这种精益求精精神的加持。工匠笃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条,永不自满,永不停歇,永不懈怠,从而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制成了匠心独具、超凡脱俗的产品。在这种永无止境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工匠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融入到作品、产品的制作之中,赋予作品、产品以灵动的气质和永恒的生命力;工匠也在这一过程中升华了自己,提升了自我,并为自己筑成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在信息化、知识化时代条件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需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产品质量、性能上下硬功夫、苦功夫、实功夫;需要我们奉行不求最好,但求更好的人生信条,尽心尽力,尽善尽美,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人生境界。

(摘编自郑兴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的手工艺是将自然的石块、动物骨头等加工成工具,它使人类迈出人猿相揖别的关键一步。
B.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人的统称,他们从小学徒并且终身从事某种匠工。
C.随着人类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传统手工工匠已不复存在,但出现了现代工业领域里的新型工匠。
D.工匠精神是工匠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品格,体现了其对自身工作及职业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工”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各种手工艺工匠的称呼,其中不包括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夫。
B.在制作条件极简陋的早期社会,工匠如果缺乏专注执着精神就无法获得经验、技能和技巧。
C.在当今高科技时代,虽然很多工艺流程已被取代,但工匠精神并没有过时,仍需大力弘扬。
D.精益求精意味着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极致,它体现在所有产品乃至整个制作过程之中。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从我国第一座公路钢箱梁斜拉桥,到第一座采用整体节点焊接结构的钢桁梁桥,王汝运不断创造焊接工艺的“第一”。
B.杭州市设立工匠日、工匠文化馆、工匠文化公园等,营造工匠文化的氛围环境,进一步激发工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C.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D.大国工匠高凤林四十多年如一日,刻苦钻研火箭发动机焊接技术,终于把焊接误差控制在0.16毫米之内,并将焊接停留时间从0.1秒缩短到0.01秒。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当今时代,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12-10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电子商务是数字经济最前沿、最具竞争力、发展潜力最突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愈加凸显。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84亿人,占网民整体的82.0%。2023年上半年,全国实物商品的网上零售额达6.06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6%。同时,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出口8210亿元,增长19.9%。鲜活的数据表明,电子商务正成为催生数字产业化、拉动产业数字化的重要引擎,不断为促进消费升级、稳定经济发展、便利民众生活注入强大动能。

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繁荣,我国电子商务不断谋求转型升级,新电子商务也应运而生,在新领域、新赛道充分彰显新动能、新优势。相比传统电商,新电商建构起一种产品推送更准、流通效率更高、消费黏性更强、产业关联更大的新型商业模式。在理念层面,新电商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以线上引流线下、以线下支持线上,形成消费者理性购物、绿色消费、普惠受益的良好态势。在技术层面,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以及短视频和直播带货形式的迅猛发展,都为新电商拓宽销售品类、创新商业模式、优化网购体验带来了新的契机。在用户参与层面,随着物流配送与快递业务越发便捷,更多农村群众和老年群体也参与到网络购物中,在享受购物便利、丰富日常生活的同时,为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共同富裕赋能。在对外贸易方面,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背景下,跨境电商海外业务的不断发展,也让更多“中国制造”造福世界人民、更多全球好物走进中国家庭。新电商汇聚起巨大合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行稳致远。

(摘编自王禹欣《乘新电商东风,共享新发展机遇》)

材料二:

新电商是相对以货架电商为代表的传统电商而言,以“激发逻辑”替代“搜索逻辑”的电商新形态新模式,比如直播电商、内容电商、社交电商、兴趣电商等不同模式。随着非接触经济、懒宅经济、颜值经济、适老经济等“新细分经济形态”的出现和繁荣,新一代数字技术的突破创新,消费者需求和行为模式的变化,新电商也体现出从流量驱动转向高质量内容和品质驱动等新趋势和新特点。

新电商在经历了自由野蛮生长阶段后,逐渐回归商业本质,可持续发展的新电商生态正逐渐完善。随着商业模式与新兴技术加速联结,新电商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如直播电商进入以品牌自播、知识主播、数字主播、技术赋能和定制化直播、直播间细分等为特点的发展新阶段,满足消费者更多回归理性、追求价值的消费需求。新电商横纵双向深度扩展,以新的组织方式覆盖产业链更多环节,将产业链上下游以及生产、流通、服务、消费等各环节集成,逐渐形成资源配置优化、上下游全链条一体的数字化产业生态圈,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引领数字化消费升级、从前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链升级、扩大就业的主要动能。

新电商模式也在不断创新,高质量内容成为核心驱动力。消费需求持续升级,加速推动消费从单一场景到“消费+”多场景、多模式、多行业跨界融合创新和渗透,扩展价值边界。如直播电商中为了打破单场直播的流量局限,主播将短视频与直播内容融合设计,围绕产品进行短视频内容创作,宣传产品的同时为直播引流预热。这种“短直联合”的新模式也是直播电商和兴趣电商模式的融合发展。新电商以内容激发用户兴趣为起点,通过内容产品化和产品内容化输出高质量内容,激活用户潜在消费需求;而通过激发逻辑更多地挖掘并满足用户的不确定性需求,成为当下新电商发展的主导趋势和实现差异化竞争的主要路径。

新电商赋予产品更丰富的意义和更多元化的消费场景,打造出更具传播力的内容,推动了国货国潮品牌消费的增长。通过产品内容化和内容产品化,双渠道产出优质内容,如为产品创造品牌故事、增添中国元素设计、赋予品牌以IP/文化,通过内容增强产品的服务体验及消费仪式感,打造兼具趣味性与创新性的国潮文化商品。通过内容文化性展现电子商务领域的数字文明,使电商与内容平台成为推动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新电商助力更多的国货品牌联结消费者,也为品牌商挖掘新用户、触发新品需求提供更多机会。

新电商重构“人—货—场”缩短了消费者的决策链路,通过“货找人”模式将商品服务直接推荐给消费者,有效降低了消费者的搜索成本。但“货找人”存在“非完美匹配”情况,可能降低消费者的体验感,导致较高的退货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更为准确地预测出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使匹配更为精准,提升个性化推荐效果。精准的需求分析也有效缩短了供应链,直连供需两端,拉近了生产商与终端消费者的距离,有效带动产业协同创新与转型升级。

新电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虚假宣传、价格误导、数据造假、商品质量低劣、霸王条款等各类问题。为此,国家各部委、地方政府及行业协会等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政府管理规范与行业标准,对行业乱象进行监督治理,进一步加强了新电商相关标准和诚信体系建设。

(摘编自华迎、陈润宇《新电商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数字产业集群具有国际竞争力,是二十大报告的要求。
B.2023年上半年,我国网购用户的增长比例、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比、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率均创新高。
C.“短直联合”的新模式融合了直播电商和兴趣电商的特点,以相关内容激发兴趣,激活用户潜在消费需求。
D.新电商助力打造更具传播力的内容,推动国潮品牌消费增长;同时有益于品牌商挖掘新用户、发现新品需求。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经历了自由野蛮生长之后的新电商,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逐渐回归商业本质,其生态正在不断完善。
B.新电商与传统电商的不同是:一为激发逻辑,一为搜索逻辑;前者是货架电商,后者有直播电商等多种模式。
C.直播电商进入发展新阶段,能满足消费者的更多需求,内涵更丰富,可以加速联结新的商业模式和新兴技术。
D.“货找人”模式的匹配情况不够完美导致消费者体验感降低和较高退货率,精准的需求分析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通过引用具体数据,论证了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
B.材料一从理念、技术、用户参与、对外贸易等方面论证了新电子商务的特点。
C.材料二论证新电商的特点时,关注到“新细分经济形态”的出现和繁荣等背景。
D.两则材料在分析时,都采用了例证法、喻证法以及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4.请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新电商的“新”的特点,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哲学有助于提升引领性科技创新能力吗?哲学能够为促进中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贡献一份力量吗?2020年,中国科学院组建了哲学研究所,这一举措不禁令人深思:哲学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的助产士吗?

哲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不少科学学科脱胎于哲学。在牛顿所处的时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在西方还被称为自然哲学;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挣脱哲学母体,努力谋求其自身成为科学学科的独立地位。哲学与科学具有许多共同的旨趣,力求以合理化、理论化的方式来理解和说明各种感官经验所及的现象,涵盖宇宙、自然、生命、社会和人性,近乎无所不包,但二者在研究方法和评判标准上也有着显著差别。随着哲学与科学各自独立门户,甚至有渐行渐远之势,哲学对于科学的作用和影响也没有那么清晰明了。物理学家费曼曾讥讽科学哲学对于科学家的作用就如同鸟类学之于鸟儿:鸟儿不必接受鸟类学的指导,却可以飞得很高,活得很好。

1962年,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出版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颠覆了此前广为接受的关于科学发展的累积渐进式图景。按照库恩对科学发展历史的解读,一门科学或其中某个分支领域得以确立或成熟的标志是进入他所谓的常规科学,而常规科学的根本特征是形成了对日常科学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明确指导性的范式。在常规科学时期,接受了某一范式的科学共同体成员往往不会纠结于范式中偏哲学的部分,而是不加怀疑地通盘接受。然而,随着在范式指导下的解题活动的深入和扩展,常规科学活动将会遭遇到逐渐增多的反例,这些是在范式的理论框架内始终得不到解决的难题。随着反常事例的增多,常规科学及其范式进入危机阶段,逐渐有科学家开始怀疑范式的适用性,并反思和质疑其中偏哲学的部分。倘若旧范式被抛弃,新范式出现并取而代之,科学革命就此发生。

参与发起和推动科学革命的科学家,通常具备哲学思考头脑和禀赋;他们勇于怀疑和挑战旧范式的概念基础和理论体系,进而开辟新的科学探索路径和视域。这一类型的科学家可称为哲人科学家。大多数哲人科学家并未受过正规的哲学训练,对哲学学说和术语的掌握不一定是准确可靠的,但他们热衷于思考和探讨具有鲜明哲学色彩的基本问题和方法论问题,富有反思和怀疑精神,勇于尝试新的思路。他们的哲人特质可以令其在科学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质疑和挑战旧范式,开启和推动新范式。

正如1944年,爱因斯坦在写给一位青年学者的回信中谈到的那样:如今许多人——甚至专业的科学家——在我看来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历史和哲学背景方面的知识可以赋予人一种独立性,使其脱离同时代人的偏见,而这是大多数科学家难以摆脱的。这种由哲学洞见所造就的独立性——在我看来——是区分单纯的工匠或专家与真正的真理追寻者的标志。

(摘编自朱菁《哲学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的助产士吗?》)

材料二: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任务是结合物理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在宇宙、生命、意识的本质这些正酝酿革命性突破的问题上开展哲学研究;通过吸收科学与哲学的优秀成果,发挥中国传统的科学、哲学思想的独特优势,为独创性的科学研究开辟新的思维空间。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并不只是中国科学院新建的一个研究单元,更为重要的是,希望以此为基础,加强科学界与哲学界的联系,加强国立科研机构与高校的联系,加强与国外同类型研究机构的联系,推动科学家与哲学家新型联盟的建立。

(摘编自白春礼《架构科学家与哲学家的思想桥梁,为人类科技事业贡献新智慧》)

材料三:

现实的问题是哲学建设尽管是良药,但却是一个需要多方推动的复杂系统工程,而且是无法立竿见影的慢功夫,需要长期的文化哲学濡化才能形成影响,甚或在未来30年科技强国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不一定能显现疗效。哲学建设的这种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滞后效应可能使得各个层面都缺乏推动实施的动力,进而陷入难以落地系统失灵的境地。这种情况与《孟子·离娄上》关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的比喻很类似。一个人犯了7年的病,而他的病却非要储藏了3年之久的艾才能灸治,而这时一般面临3种选择困境:一是不惜重价访求别人家藏的三年之艾,恳求出让,但未必靠得住;第二个办法是自己从今藏起尚待三年,这三年内,病况是否可待,还是没把握;第三个办法是舍却艾灸,姑试他种治疗,但是更无把握,而且医药杂投,或许转促其死。

(摘编自张月鸿等《哲学建设: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三十年之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物理学、天文学、社会科学和心理学都脱胎于哲学,它们虽旨趣相同,但研究方法和评判标准差别显著。
B.科学飞速发展,“独立门户”,从形式上摆脱了对哲学的依赖,但并没有割裂科学活动和哲学思维之间的必然联系。
C.如果一门科学的所有成员都能对某一范式不加怀疑地通盘接受,我们才可以说这门科学得以确立或成熟。
D.科学革命青睐哲学家,他们有望摆脱原有范式的羁绊,取得更具颠覆性、革命性的突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托马斯·库恩认为科学发展的历程并非累积渐进式,而是经历常规科学、危机阶段、科学革命这样的三个阶段。
B.中国科学家要能够紧扣科学前沿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开拓和创新,而不能只是在已建立的概念体系和研究路径上跟踪国际上的工作。
C.爱因斯坦认为大多数科学家难以摆脱历史和哲学等知识的束缚,这一看法正好与物理学家费曼对科学哲学的讥讽完全相反。
D.要让科学家和哲学家真正结合起来,活跃科学研究的创造性氛围,不仅需要科学家个体的自我修养,更需要制度和环境的促进和保障。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科学革命”的一项是(     
A.“日心说”取代“地心说”
B.牛顿物理学取代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C.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达尔文和华莱士分别提出生物演化论
4.请结合材料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这个比喻,具体解说我国“科技创新”与“哲学建设”面临的选择困境。
5.围绕着“中国科学院组建了哲学研究所”一事,三则材料的思考角度和表达重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典型传播是媒体通过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去反映、倡导某种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样式。在以往,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榜样示范、政策宣传、凝聚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历史功绩不可抹煞;如今,发生了巨大变迁的社会无疑仍然需要极具感召力、代表时代精神内核的精神楷模,而典型传播在现时的社会整合功能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

一方面,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现时社会还是一个同质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典型的认识与实践功能仍然是有效的。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问题越多,结构越是复杂,转型速度越快,越是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来引导,典型人物报道可以用新闻的手法在某一社会层面提供多种不同的典型形象,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情感诉求的渠道。

(摘编自麦尚文《中国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研究》)

材料二

媒介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从历史发展来看,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曾先后以报纸、电影、电视剧为载体,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媒介形式对于焦裕禄形象建构的侧重点有所差异。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大众媒介再现历史、建构历史的过程,而在信息社会中,大众媒介对历史的再现无疑是建构人们集体记忆的一种重要机制。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不同的媒介形象事实上在建构着不同的集体记忆。因此,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实际上涉及到媒介建构和集体记忆两个方面。

一方面,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生产性活动。我们知道,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产活动的同时,总会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媒体作为政党和政府的喉舌,首先就承载着政治宣传、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中国的焦裕禄是共产党员干部的模范代表,对焦裕禄这一模范人物形象的建构事实上正是中国政府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因而,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必然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另一方面,集体记忆是经由文化的、社会的因素联结起来的想象的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它虽然是关于过去的概念,但并不仅仅只指涉过去,它是连接现在与过去的桥梁。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总是受到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心态的影响,在每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对焦裕禄集体记忆的建构,事实上也是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的一种表现。

回到不同时期的具体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首先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典型报道。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方面整个社会的阶级意识、革命色彩还很浓厚;另一方面,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典型报道的形式将焦裕禄突出建构为困境中的英雄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再到上个世纪90年代电影《焦裕禄》上映,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已步入正轨,社会建设也已取得了一定的业绩。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因此,电影着重建构了焦裕禄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正是意在通过这一集体记忆来重新拉近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那么,现在的电视剧《焦裕禄》所建构的焦裕禄形象及相应的集体记忆又是如何与当下的现实语境相契合的呢?细细究之,也不难发现其内在关联。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的浪潮如今正势不可挡地涌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领地却多有荒芜。电视剧《焦裕禄》将另一种人生哲学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剧中,焦裕禄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朴素的衣裳,奔波于泥土地中。可以说,他对信仰的坚持和对理想的执着正是当下物欲社会所最缺乏的一种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当时官与民之间关系疏离的现状却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电视剧《焦裕禄》通过诸多细节讲述了作为党员干部的焦裕禄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他在寒冷的冬夜给偏远的公社送去棉衣,他亲力亲为给老百姓解决买煤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细节进行影像还原,焦裕禄形象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剧中得以凸显,而这种精神无疑是对当下党员干部的一次心灵洗礼。毋庸置疑,电视剧《焦裕禄》所展现的人和事与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呼唤的是对过度发展的消费主义的一种反思和对日渐疏离的官民关系的一种矫正,电视剧所建构的集体记忆也因此具备了独特的时代意义。

综上所述,从新闻报道到电影再到电视剧,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表征的不仅仅是时间流逝所带来的变化,抑或是传播形式的创新,在本质上它还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镜像折射。透过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我们所观照的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就当下而言,和谐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这方面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期盼,通过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建构,能将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以集体记忆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社会中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蔡琪、曹慧丹《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与发展》)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有关“典型传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作为一种媒体传播样式,典型传播都产生了巨大的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
B.目前,我国社会同质化程度高,结构复杂,转型速度快,因此,典型传播的存在是很必要的。
C.不同的时期、不同媒介形式对于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侧重点有所差异,所以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不属于典型传播。
D.透过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变迁,我们可观照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获得现实社会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2.下列对于作者观点的分析与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体要承载着政治宣传、维护社会稳定功能,因此媒介形象的建构一定要结合主流意识形态。
B.集体记忆既指涉过去,又把过去和现在相连接,它的建构一定会与当时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
C.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这成为电影《焦裕禄》重构焦裕禄形象的重要原因。
D.电视剧《焦裕禄》凸显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可能从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当时官与民之间关系疏离的现状的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典型人物媒介建构”范畴的一项是(     
A.电视剧《功勋》讲述八位共和国功勋人物的故事。
B.《科技日报》发表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C.央视频王牌财经节目《王冠红人馆》,多名嘉宾针对李佳琦“低价协议”一事发表评论,多名专家认为其行为可能构成协议垄断行为。
D.根据全国“时代楷模”魏德友事迹改编创作电影《守边人》。
4.请简析材料二在论证方面的特点。
5.在新的时代,如果我们要拍一部以“英雄”为主角的电影,对于他的媒介形象的塑造,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才能使其形象具有典型传播的意义?请结合材料进行归纳。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取材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材料二

我们常说人类有几十万年的历史,这是指人猿能制造工具从事劳动以生产自己所需要生活资料的历史。而人类的文明史却要短得多,因为文明史是以文字的出现为标志的。文字的出现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国家与民族的文明是以创建文字为标志的,个人其实也如此。我们中国人常以识字表示有文化;再幽默形象点,就以喝了几年墨水”“识了几个字表示有文化。尽管有的文盲能说会道,有文化的人也不一定说得过他,但是会听会说中国话不叫有文化,会识会写中国字才被称为有文化。

中华祖先创造的中国字近乎完美,其智慧之高超、奥秘之深邃、原则之科学、构思之巧妙、内涵之丰富、前景之远大是我们远未认识到的。世界上有多种古老文明和古老文字现在都无影无踪,后继无人了。现在使用拼音文字的人们很难认识几百年前的文字,更不用说几千年前的文字了,而我们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我们的汉字是传说中的仓颉创造出来并不断演变至今的,它们和古代的汉字之间有着清晰的继承发展轨迹和逻辑。两三千年前的书籍中汉字的形与意跟今天相比变化都不大,我们阅读理解基本不难。而其他文字中,能认识几百年前的文字就很难了。

中国文字简洁,中国文字承载的中国文化优美,中国文字承载的中国文明深厚。用不着过多比较,就能看出中国文字的优势来。

(取材于张广照的文章)

材料三

在一个地区内具有可见性和显著性的语言呈现,如各种交通路牌、广告、街名地名、商铺招牌等,构成了语言文字景观。语言文字景观对于语言群体的认知、行为,乃至对于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塑的功能。乡村振兴也与语言文字景观密不可分。

在我们的观念中,乡村是脏、乱、差的,是落后的。社会上讲你是农村人,即意味着一种歧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乡村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人才、资本流出乡村,乡村的价值也随之不断流失,从而产生了全社会对乡村的歧视。于是,乡村这个语言文字景观,就不再只是简单地对乡村地理、经济与文化存在的象征性表达,而已包含对乡村的歧视。

有机地运用语言文字景观,有助于改变社会对乡村的歧视。比如,在昭通市彝良县大苗寨的乡村建设中开展了招聘乡村CEO”的工作;很多来应聘的青年人对乡村CEO”这个名称的第一印象是一个现代的、浪漫的职位。简单的语言文字表达,不仅呈现了这个职业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大家对乡村落后的印象,因为乡村CEO”这样一个语言文字景观制造出了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并没有改变乡村和城市地理、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却拉近了乡村和城市的距离,搭起了城乡融合的桥梁。

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对乡村价值的认识。要赋予乡村新的价值,就需要借助像乡村CEO”这样的语言文字景观的力量。

(取材于李小云的文章)

1.下列不具备材料一第一段谈到的“文字”所应起作用的一项是(     
A.给其他部落送铜钱表示部落遇到了急难。
B.古人遇到敌情的时候用点燃的烽火报警。
C.信陵君凭借所得兵符解救了被围的赵国。
D.当面给朋友送生日礼物表达真诚的祝福。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商代的甲骨文可知,那时已经是文明时代。
B.只认识自己名字的人,是不能算作有文化的。
C.现代人可从某个汉字的今义推测出它的古义。
D.中国人理解两三千年前书籍的内容不算难事。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人如果不认识汉字,是不会被认为有文化的。
B.“十渡”这一地名,构成了风景区的语言文字景观。
C.“乡村CEO”这一名称改变了城乡文化之间的差异。
D.“乡村Style”的语言文字景观能赋予乡村新价值。
4.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给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建设提出适当的建议。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日本军官长士兵诸君:

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

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

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罪行也。

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所以坚持抗战,誓死抗日者,迫于日阀侵略而自卫耳。而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为今之计,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打倒日本军阀财阀,以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否则中国人民固将更增艰苦,而君辈前途将亦不堪设想矣。

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专此即颂

安好

聂荣臻

八月二十二日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卡特里娜飓风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接踵而至,据统计,自1980年以来,全球共有16亿人死于灾害。破坏性的灾难,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也会挑战乃至根除相关主体的联结关系,对人们的情感造成开放性的创口。而这种形势下的相互帮助,则有助于产生新的情感联结,将处于同一环境中的人联系在一起,重塑信任与认同,乃至形成新的情感共同体。

面对这种情况,美国学者迈克尔·格兰茨首次提出了“灾难外交”这一概念。“灾难外交”就是一国以救灾为契机,同其他国家,特别是受灾国家共同应对灾难挑战,围绕灾难的预防、救援和重建开展一系列外交活动,从而促进国家间关系的改善或深化。

已有对“灾难外交”的认识仍局限于传统的创造性介入外交分析框架之中,强调“灾难外交”通过发挥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来促进国家间关系升级。然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情感因素对“灾难外交”的实践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喜爱、信任等积极情感可以使援助国免受受援国对其动机的怀疑,而担忧、恐惧等负面情感可能使受援国拒绝接受援助或只接受援助,但不改变对援助国的刻板印象和态度,从而使灾难外交难以达到改善国家间关系的目的。

从心理层面上看,灾难外交是一种情感交流的实践,当受灾者和援助者寻求一种方式来表达其经历或感受时,灾难外交通过向双方传达对方的情感来吸引两国民众形成情感联系——援助者可以借此表达同情与友谊,受灾者则从中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孤立的个人情感由此被嵌入更大的集体之中,这个集体有着对灾难共同的情感理解。

近年来,我国的灾难外交实践也证实了灾难外交培育共同情感的作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我国作为受灾国受到多国援助,我国在疫情好转后又主动向他国伸出援手,在相互的援助与协作中增进了国家间的互信,巩固了国际团结,促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化。疫情前期,日本官方和民间慷慨地向我国捐赠了口罩等医疗物资,我国的社交媒体、人民和政府也积极主动回馈着这份善意。外媒评论称,中日两国民间和政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相互支援“缓和了中日几代人的敌意”。

当然,灾难外交要尊重受援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情感基础,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这一点可以从美国民主党在“9·11”事件后针对中东受众的一项旨在促进民主价值观的重要倡议的失败中得到证明——仅仅展示了美国的观点,缺少同中东国家经历与情感的相互承认。遵从受援国情感表达的规则也不是可有可无。不同国家在情感交流的方式上存在差异,例如,日本文化对公开展示震惊和恐怖的表情有规定,而美国文化则没有。规则表达了某种社会确定的规范或习俗对情感信息交流方式的期望,包括语言、强度等,在跨文化环境中,违反特定文化的情感表达规则就会导致沟通障碍和敌意,不利于人类的共同情感建设。

(摘编自韦红、马赟菲《论灾难外交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情感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阀造成妻子失去丈夫、孩子失去父亲、老人失去儿女,此弱女成遗孤仅是其中一例。
B.聂荣臻元帅的信,蕴含着平等、和平、人道、友爱的思想,胸怀宽广,境界高远。
C.“灾难外交”理念的提出,为国家救灾提供了契机,也将促进国家间关系的改善或深化。
D.彼此尊重、相互认同是灾难外交援助的重要基础,舍此,往往会失却灾难外交的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日阀发动了侵华战争,但两国士兵、人民不宜交恶,应携手反战,赢得自由和幸福。
B.破坏性的灾难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即它能为重建“情感共同体”提供契机。
C.在灾难外交中,相较于传统手段,发挥情感因素的影响来升级国家间的关系更为重要。
D.中日若能在外交实践中相互支援,就能培育共同情感,消除中日几代人之间的敌意。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在灾难外交中重塑人类情感共同体”观点的一项是(     
A.“糟糕的埃博拉危机提供了认识我们真正的朋友的机会,而中国则是利比里亚真正的朋友之一。”
B.新冠肺炎疫情燃起,中国把多国联结在一起,善意在各国民众之间传递,显示了民族间的情感力量。
C.在形成共同情感的路径中,人们通过互动传递情感,并共同理解灾害中的情感,从而使情感聚合。
D.情感可以在媒体上自由地表达和传递,远在天涯的人们坐在家中也可以感受到异国“遥远的情感”。
4.聂荣臻将日本人分为“日阀”和“日本士兵及人民”两部分进行阐述,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
5.结合材料二,就如何利用“灾难外交”培育“共同情感”这个问题,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很浓厚的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重质的提升。通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注意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弘扬工匠精神,还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摘编自陈昊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材料二: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由于古代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国的工艺如瓷器、丝绸、家具等的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B.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匠气”,而且需要追求突破创新,这对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意义重大。
C.从社会层面而言,弘扬工匠精神应双管齐下,既要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风尚,又要构建与之相应的体制。
D.工匠们看似“躲进小楼成一统”,其实他们不仅没有脱离现实世界,而且还通过自己的工作成为改变世界的主要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工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都体现了工匠精神,我国古代尊崇工匠的社会氛围也非常浓厚。
B.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这得益于我国对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坚持。
C.或认为工匠精神是雕虫小技,或盲目神化工匠精神,或鼓励匠人与世隔绝,诸如此类都不是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识。
D.两则材料话题相同,但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阐述工匠精神的价值及如何弘扬工匠精神,材料二侧重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A.留守女孩钟芳蓉高考获取佳绩,不顾非议选择北京大学考古专业。
B.施品芳加工大型客机C919的一个小小零件,足足做了两个多小时。
C.吴书瑞“十年磨一剑”,探索并掌握了古建筑彩绘修复的沥粉技巧。
D.顾秋亮安装深水载人潜水器的零部件,精密程度达到了0.02毫米。
4.在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的现实紧迫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5.材料一说“弘扬工匠精神,还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②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③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步伐。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④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通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⑤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培养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相应体制机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机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注意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在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⑥弘扬工匠精神,还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摘编自陈昊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人民日报》

材料二:

①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于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境。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②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越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援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编自李域《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由于古代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国的工艺如瓷器、丝绸、家具等的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B.加快发展先进制造,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就可以实现突破创新。
C.只要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就能消除社会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
D.工匠们看似“躲进小楼成一统”,其实他们不仅没有脱离现实世界,而且还通过自己的工作成为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2.下列对两则材料的论证或报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工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都体现了工匠精神,我国古代尊崇工匠的社会氛围也非常浓厚。
B.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仉需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
C.材料一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充分论证了在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D.或认为工匠精神是雕虫小技,或盲目神化工匠精神,或鼓励匠人与世隔绝,诸如此类,都不是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识。
3.根据材料一,以下关于“工匠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精美用品的生产和庞大工程的建造上,也展现在现代的高尖端科技项目中。
B.工匠精神不只是拘泥守旧的“匠气”,而是强调对职业的敬畏和追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
C.弘扬工匠精神,应该在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都做到精雕细琢,从“重量”到“重质”,进而提升品牌形象,建设品牌强国。
D.弘扬工匠精神,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良好社会氛围。
4.两则材料都论述“工匠精神”,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
5.材料一说“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