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阅读已成为阅读者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情的重要方式。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随时随地拿起就能读的数字阅读,可以覆盖更多的用户群,让阅读变得更便捷、更高效。《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突破5亿。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也显示,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明显,2021年有77.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71.6%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27.3%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

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数字阅读正在为全民阅读带来新的增量与新的体验,实现各类新型文化业态的深度对接融合聚变。数字阅读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场景与内容的无限性。数字时代,无论身在何处,电子书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均可以成为移动的图书馆,无限量的书籍触手可及,满足了人们碎片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阅读场景也更加不受限制,随之丰富起来。

阅读方式与感官的多样化。眼睛不再是唯一的阅读感官,以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为代表的音频平台让听书走进千家万户,耳朵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读书姿态,不仅解放了人的双手、双眼,而且优质的声音和表达,也有助于听众对内容的认知。

智能化沉浸式阅读正在逐步实现。元宇宙概念、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让阅读体验变得更加立体,使得人机互动性更强、沉浸感更足,虚拟现实相结合的场景阅读成为可能。书本内容可以在虚拟现实中展现:书中的人物动起来,演绎精彩故事情节;书中的植物、动物、建筑惟妙惟肖,阅读变成了身临其境的非凡体验。在未来,读者甚至可以参与到书中故事的创作,在虚拟现实里体验各个角色,或创造属于自己的新身份,获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尽管数字阅读带来的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问题引发了各种争论与担忧,但无论读书、听书、视频看书,重要的是摄取知识和信息后的思考与消化,并沉淀为人生的养分。或许,我们无需拘泥于阅读的方式,而是始终保持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温润生活,滋养心灵。

(摘编自康岩、李海峰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近年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接受融媒传播的数字化服务,有声阅读快速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有声行业市场活跃用户规模已达8亿人次,相比于2020年的5.7亿人次,其增长速度、增长规模令人惊叹。数字阅读形态催生的有声阅读,已经让我们从纸读历经屏读,走进了最新的听读模式。

通过文字语言获取信息的传统阅读形态,完成了人类第一次阅读转型,即从原始有声语言的一维线性传播,到文字符号系统的二维平面传播。伴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原本已经归入小众化、只针对少数阅读功能障碍人群的有声读物,再一次回归大众视野,形成了听读的有声阅读新景观。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利用碎片化时间,用耳朵完成阅读,这为人们的阅读行为提供了便利,也丰富了人们的阅读需求。

有声阅读与原始有声语言传播存在根本区别,通过移动互联和数字技术,有声阅读保留了文字符号系统赋予阅读者的大部分控制和调节主动权,如反复阅读、选择自主、快慢自主、时空自由等,同时又将有声语言的情感温度、互动交流、现场感等特征优势重新接纳进来。因此,有声阅读并非从文字符号系统的二维平面传播,倒退回有声语言的一维线性传播,而恰恰是数字阅读形态对自身功能的一次重要拓展,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阅读在数字空间的继续延伸。

或许,文字阅读经由数字化服务的有声阅读,最终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视听阅读,可能成为未来占据先导地位的阅读新形态。当然,无论未来的数字阅读走向何处,传统的纸质阅读都会相随相伴。未来的阅读社会,必然是不同阅读形态相互叠加下的学习型社会;未来的书香中国,将呈现数智赋能与纸韵墨香相互辉映下的全民阅读氛围。

(杨凤《未来我们可能会怎样阅读》)

材料三

从竹简、丝帛、纸张,到如今的手机、电脑等,载体不断创新,阅读绵延不息。千百年来,人们的阅读方式不同、方法各异,所获也各有不同。简单地看,阅读方法就是两种:浅阅读和深阅读。浅阅读一般只是为了获取信息、娱乐消遣,或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而深阅读则是为了掌握系统化知识,或完整地领会一种理念,能用其分析人生、社会乃至国家、世界中的重大问题。

众所周知,现在的人们上网多以阅读新闻、观看视频为主,且娱乐化、碎片化特征明显,深阅读、经典阅读行为占比还不高。也因此,有人将数字阅读等同于碎片化阅读、浅阅读,其实,这是不全面的结论。事实上,数字阅读与深度阅读并不当然是一对矛盾体,阅读的深与浅,关键要看读者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的选择。

让我们积极拥抱数字阅读,走出浅阅读的舒适区,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实现深阅读与浅阅读的平衡,让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相互依托与补充,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现代生活理念。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数字阅读时代更要倡导深阅读》)

1.下列对“数字阅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相比更加便捷高效,它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电子书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可以成为“移动的图书馆”。
B.数字阅读满足了人们碎片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但也带来了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各种争论和担忧。
C.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数字化阅读的进一步兴盛,人们对传统的纸质阅读的兴趣将逐渐淡化,纸质阅读的作用逐渐变小。
D.数字阅读不等同于浅阅读,它与深阅读并不当然是一对矛盾体,阅读的深与浅取决于读者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的选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人们的阅读体验将会变得更加立体,人机互动性更强、沉浸感更足。
B.从“纸读”到“屏读”再到“听读”,有声阅读已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
C.有声阅读是数字阅读形态对自身功能的重要拓展,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阅读在数字空间的继续延伸。
D.未来的数字阅读将最终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视听阅读,成为未来占据先导地位的阅读新形态。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中“深阅读”观点的一项是(     
A.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汉书》
B.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C.(萧纲)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梁书·简文帝纪》
D.胤恭勤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晋书·车胤传》
4.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概括有声阅读的优点。
5.学校决定开展以“数智赋能与纸韵墨香”为主题的阅读探讨活动,请根据材料内容,对如何阅读提出你的建议。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集东方美学与现代时尚为一体的国潮正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新的文化桥梁。国潮已经从单纯的中国产品和品牌,发展为以青年力量为支撑的中国美学时尚风潮,从而构成中国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符号。

国潮可以说是顺应青年群体的审美品位和个性特征,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作和再表达。因此,国潮在深层代表了一种民族文化的再生产,表现为时间维度促进文化传承和空间维度扩大传播影响力的双重过程。当传统文化以国货为载体实现符号转译和意义再造,就逐渐形成新的、被广泛认同的融合性社会思潮,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原本的商品属性获得建制性的文化影响力。

这种新的文化现象依托青年群体发展壮大。从这个角度来说,国潮立足青年群体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旨趣,不仅为未来的国际传播创造了新的中国特色的符号中介,同时切中全世界青年人共同的“潮”“酷”等个性化诉求,为超越国家层面的文化再生产开辟出潜在空间,有助于在海外青年群体中提高中华文化的感召力,让海外青年人真正认可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有助于建构持久的国家品牌形象。国潮在这方面的独特优势在于产品的流动性和文化的持续性。也就是说,国潮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社会思潮和审美取向,虽然附着于一定的商品,却不依赖于特定的商品。因而,即使国潮的产品种类相对有限和小众,品牌的更新换代也难以预期,但它们所传递的民族文化价值并不会随之削弱,反而在产业延续的过程中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正向积累,促进更多的海外青年了解中国文化、喜欢中国文化,从而提高中华文化的海外感召力。

国潮目前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更好地利用国潮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未来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努力:第一,国潮IP应该从小众向大众发展,不仅要传播破圈,更要生产扩圈,开发更多优质的国货产品和文化符号,保持民族文化长远的生命力。第二,脱离于商品也根植于商品,一方面建立健全市场保障和监督机制,防止国货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另一方面充分鼓励青年群体进行文化创意活动,让国潮热真正从消费热变成文化热。这种趋势此前主要表现在汉服、国风音乐、动画、电影等文化领域,如何调动政府、学校、媒体和互联网平台的力量实现组织化的青年文化自生产,成为未来国潮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方向。第三,深度挖掘中国文化的深层价值,从表层符号的拼贴挪用走向创意表达,避免优质文化资源的无效损耗。第四,内容为王、科技赋能,在生产高质量国潮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ARVR等新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实现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内容与平台的融合。

(摘编自刘黎明《国潮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

材料二:

谁人不识冰墩墩?伴随2022北京冬奥会的开幕,“穿戴”着冰盔的熊猫公仔吉祥物火遍大江南北。日本记者辻岗义堂对冰墩墩一见钟情。国际奥委会奥运会部主任克里斯托夫·杜比认为,冰墩墩“活泼、好玩,有趣、机智、充满正能量”。冰墩墩成为迄今为止国际影响力最大的吉祥物,老少皆宜,“一墩难求”。冰墩墩带来的,不仅是惊人的销量,它更成为一张中国名片,将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与审美传送至全球。

NBD:能否分享下冰墩墩的设计故事?

曾雪:在定型为熊猫之前,我们也考虑过麋鹿、东北虎,当时还有一套方案,名字叫“方方圆圆”,是一个冰块一个雪球。众多原因和文化元素的加持,才变成了今天的“冰墩墩”。中间经历了7个月的修改,为了抠眼神、鼻梁等细节,从二维草图变为3D模型,为了让它无死角可爱,花了很多心思。唯一一次觉得快走不下去的,就是冰墩墩脸部的冰丝带。当时冰墩墩脸部只有一个薄薄的冰壳,看上去没有一个视觉中心或者亮点,后来有一天,我们忽然在网上看到国家速滑馆顶部的冰丝带造型,受到启发,我们把它往熊猫脸上一装,整个团队欢呼了,专家领导一看,也终于觉得可以了。

NBD:作为设计者,你如何解读冰墩墩形象背后的中国文化?

曹雪:很多人仔细研究冰墩墩会奇怪,这到底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潮?近两年国潮很火,在冰墩墩身上,除了国宝熊猫形象外,并没有剪纸、印花、青花瓷等传统文化的视觉元素,但“穿戴”着冰丝带外壳的娇憨可爱的国宝熊猫向世界展示了热情、友好、自信的中国文化。国潮、并非简单地将传统文化图案或元素直接移植到文创产品上。中国的设计师,不能只从表面上看到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视觉元素,而要真正去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如何看世界和表达世界,中国人画国画背后是以线条的方式看世界,它和西方绘画用光影看世界完全不一样。例如中国的京剧,并不是买不起舞台布景,而是在我们的表达中,一两个人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看世界的方式不一样,表达世界的方式自然也不一样。

(摘编自毕媛媛、温梦华《冰墩墩为啥成“顶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潮是中国美学时尚风潮,是连接中国和世界新的文化桥梁,它已经不再是中国产品和品牌。
B.国潮顺应青年审美,切中全球青年人的共同诉求,为超越国家层面的文化再生产开辟出潜在空间。
C.国潮产品是流动的,但是它们所传递的文化是持续的,因而有助于提高中华文化的海外感召力。
D.国潮的设计不是不要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元素,更重要的是展示这些视觉元素背后的中华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潮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和传统基因、与当下时尚潮流相融合、依托青年群体发展壮大的文化现象。
B.国潮《只此青绿》在高科技舞台上展示传统山水意境和中式美学,是对传统文化的再创作和再表达。
C.国潮目前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表现为相对小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尚不足等方面。
D.打造国潮精品,要求国潮设计师们真正读懂中国人看世界和表达世界的方式,不要去借鉴西方的。
3.“冰墩墩”成为了迄今为止国际影响力最大的吉祥物,对于更好地推动国潮对外传播有何启示?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2-07-10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后来被孔子描述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礼义以为纪……是谓小康。”在孔子看来,“大同”与“小康”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倡导“天下为公”,而后者则表现为“天下为家”。“大同”因何而“大”?因“天下为公”而“大”。“小康”因何而“小”?因“天下为家”而“小”。“小康”因何而“康”?因“礼义以为纪”即确立伦理道德规范而“康”。在中国话语中,“康”既是指身体上无病,又是指生活上无忧,所谓“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因此,“小康”既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又是通向更高文明形态的道路。从“天下为家”的“小康”出发,可以渐次通向“天下为公”的“大同”之境。可见,全面把握传统“小康”概念,需要抓住三个关键词:一是“家”。家是“小康”的社会基础和逻辑起点,小康社会因“天下为家”及“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显其文化境界之“小”。二是“康”。小康社会秉持“礼义以为纪”,因确立伦理道德规范而实现“康”。三是“大同”。小康社会以“小家”为发展动力,又以“礼义”而超越其“小”、实现其“康”,是由“家”之“小”通往“天下”之“大同”的康庄大道。

作为现代话语的“小康”与作为传统话语的“小康”具有一脉相承的延续性。虽然在现代语境中,“小康”不以所谓“天下为家”为标志,但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的改革开放到当下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家”确实是当代中国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充分释放以“家”为单位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现代语境中的“小康”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提出的发展目标,在所有制基础和价值取向上都凸显了一个“公”字,这与传统语境中的“小康”将通向“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具有相通性。

然而需要明确,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语境中,与“小康”对应的概念是“现代化”。“现代化”是“小康”的前景,当代中国发展的目标是由“小康”走向“现代化”。正是在现代化的语境中,现代的“小康”概念超越了传统的“小康”概念。进一步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小康”,其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其终极目标是共产主义,这与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时代的传统“小康”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概念的升级版,“全面小康”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制度建构、文明形态等诸多层面对传统“小康”概念进行了科学扬弃。

(节选自《发掘阐扬“全面小康”的伦理学意蕴》,《人民日报》2017年3月21日)

材料二:

当代意义的小康与传统意义的小康存在着重大区别。这种区别集中展示了中国社会发展在当代实现的历史性跨越,充分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蕴藏的卓越智慧和巨大潜力。

首先,传统小康社会是个小康梦想,现代小康是即将变为现实的小康社会。在孔孟那里,小康确实是作为社会理想提出的,但对传统社会普通百姓来说,小康实际上只是一个梦想,很少有人能将其变为现实;即使将其实现也难以持久,即所谓“富不过三代”。因此,传统小康整体上看只是一种梦想,在传统社会的任何时代从未真正实现过。到20世纪80年代,小康是国家主要领导人作为国家建设目标提出来的,并被确定为党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经过中国人民上下同心的艰苦奋斗,它即将变为社会现实,而且这种走向是任何力量也不能改变的。梦想和现实是两种小康社会最直接的区别。

其次,传统小康主要是指经济小康,当代小康是全面小康。传统小康是广大处于极其贫困状态的穷苦百姓所希冀的吃饱穿暖之梦,是“温饱之家”的梦想,通常不包括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其他方面,更没有考虑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传统不同,当代小康是全面小康,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进步,全体人民从这种进步中充分获得权益,其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普遍提升。当代小康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致力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落脚于全体社会成员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再次,仅就经济而言,两者在生活质量、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上存在着天壤之别。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明,基本上是一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与这种自然经济相适应,形成了“安土重迁”“重本抑末”观念,这些观念导致人们重视、崇尚农业,轻视甚至贬抑其他产业特别是商业,即所谓“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三国志·魏书·司马芝传》)。生活在这种自然经济下的百姓,靠天吃饭,生活贫苦,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有可能颗粒无收,饥寒交迫,甚至流离失所。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推进工业化,走上了建设现代化的道路,国家的经济实力日益强大,物质文明日益繁荣。因此,当代小康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吃饱穿暖,而是现代意义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社会追求的是人民共同富裕。

(节选自江畅《小康社会理想及其实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发展目标的现代语境中的“小康”与通向“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传统语境中的“小康”具有相通性,从而形成内涵上的延续性。
B.从结果上来看,传统小康与现代小康有明显不同,传统小康社会是难以实现的,现代小康社会能够变为现实,这是它们之间最直接的区别。
C.传统意义上的小康社会是通向大同社会的康庄大道,而现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则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终极目标的,二者价值取向是相同的。
D.传统意义上的小康关注的是个人与家庭的小康,不追求社会整体小康;现代意义的小康更关注的是社会全体的小康:二者的境界高低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同”与“小康”,前者倡导“天下为公”,而后者则表现为“天下为家”,要实现“天下大同”,首先要实现家之“小康”。
B.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从传统意义上的小康到现代意义上的小康,其内涵和目标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
C.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即使实现个体“小康”,也无法实现全面持久“小康”。
D.“现代化”的科技力量是现代小康超越传统小康的根本原因,现代意义上的小康,其最终落脚点是全体社会成员全面自由地发展。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对“全面小康”的解读的一项是(       
A.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平衡,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一个地区也不能少。
B.人们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尽享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带来的红利。
C.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D.重在让贫困地区的人们能够吃饱穿暖,有房住,有车开,有班上,生活切实得到保障。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2021年7月1日,习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作为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亲历者、见证者,你将怎样向身边的外国友人介绍这一历史成就?请你结合材料,写出要点。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不知从何时起,各种以富二代”“名媛奢侈生活为卖点的帖子、短视频开始在网络平台流行,吸引了大众的广泛关注。一餐饭花费五位数,更不必说满屏的奢侈品、豪车、豪宅,时常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这类网络炫富的内容之所以走红,一方面是满足了网民的猎奇心理,迎合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渴望;另一方面则离不开商业的精心策划,先打造富有”“完美人设,吸引粉丝后再通过软广植入、电商带货等对粉丝进行收割。再加上炫富行为的尺度较难界定,一般网络平台也不会限制其发布,而算法机制则精准把握了受众心理,让此类内容愈发火热。

应当说,人们的消费水平存在差异,在社交平台正常分享、展示自己的生活无可非议。但是,一旦将奢侈作为卖点博人眼球,有意鼓吹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则会夸大人们对贫富差距的认知,导致一部分人出现媚富仇富的心理,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产生。而且,这类网络炫富视频中极尽奢侈享受,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背道而驰,也不利于崇尚节俭的社会风气形成。此外,这类炫富视频下不乏许多追随者和赞美、崇拜之声,很容易引发青少年的盲目效仿和攀比,导致未成年人对金钱形成错误认知,好逸恶劳、贪图享乐,偏离健康的成长轨道。

去年,国家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等部署整治网络炫富拜金突出问题,要求各平台防止炫富拜金、奢靡享乐等现象对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导向。一些网络平台封禁、下架了大量炫富类账号和内容。但是,网络监管不可能时刻紧盯网络的一言一行,专项整治之后,网络炫富又悄悄冒头。所以,要整治炫富拜金现象,首先要提升思想认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奋斗向上、崇尚节俭的良好风尚,让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奢侈主义等不良思潮偃旗息鼓。执法者则要定期开展净化网络环境专项行动,将打击奢靡享乐等现象作为常态化任务,不给投机者卷土重来的机会。有关部门要敦促网络平台应当主动担起社会责任,构建良性平台生态,优化算法机制、审核机制,提升内容审核的精准性,对鼓吹奢靡、拜金的内容一律删除、下架,破解这条商业链条的流量密码。此外,学校也要发挥好育人职责,通过思想教育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性看待炫富、拜金现象,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当前,除了网络炫富的拜金风潮外,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问题仍然存在,也极易危害人们生产生活。有关部门严格执法,平台主动担当,网民自觉遵守网络规范,合力还网络空间一片晴朗的天空。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则有损人民利益。

(选自《治理拜金炫富,守护网络晴空》)

材料二:

媒介素养就是一个人认识、评判、运用媒介的态度与能力,包括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选择和理解的能力、质疑和评估的能力、思辨和反应能力等。这种素养恰恰是心智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所欠缺的。因为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些孩子把网上的攻击、谩骂当作潮流;因为缺乏基本的甄别能力,各种炫富、色情、暴力段子成为流行话题……越是看到众多05后未成年人网络媒介素养不足,我们越是要以最大决心、最大诚意净化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绿色上网。

当前,互联网已普及千家万户,一刀切地全面禁止未成年人上网,既不现实,也可能让孩子们错失互联网的便利。通过耐心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其价值判断能力,或有一定作用,但根本之道还在于多措并举、汇聚众智、凝聚合力,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增设网络保护章节,对网络游戏、直播、音视频等提出具体法律要求,谁不落实到位,将依法严肃追究责任;对那些不断向未成年人展示危险动作、蛊惑恶搞等不良内容的平台,应当依法严肃处理;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开设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应成为所有视频和游戏平台的标配;学校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健康上网引导;家长则须更多关心孩子的心灵世界,在沟通中促进理解,做他们绿色上网的最后一道守门人。家长、学校、相关部门、运营平台都应切实担负起责任,汇聚守护幼苗健康成长的社会合力。

(选自《光明日报》20223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类网络炫富的内容之所以能走红,就在于幕后推手利用算法机制,精准把握了受众心理,让此类内容愈发火热。
B.将奢侈作为卖点博人眼球,有意鼓吹不良之风,容易导致未成年人对金钱形成错误认知,偏离健康的成长轨道。
C.面对各种媒介信息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的甄别能力,这是众多05后未成年人网络媒介素养不足的地方。
D.网络已普及千家万户,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了便利,如果一刀切地全面禁止未成年人上网,他们可能会错失这种便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网络炫富,仅通过一两次专项整治活动做不到一劳永逸,活动一过它还会悄悄冒头。
B.就材料一来看,与“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相比,网络炫富问题更易危害人们生产生活。
C.心智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还来不及培养选择和理解力、质疑和评估力、思辨和反应力等。
D.关于净网措施,两则材料都谈到法律、有关部门、学校的重要性,但对家长作用有分歧。
3.下列各项中,关于“媒体素养缺失及其表现”,对应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A.自律性不够——在信息的选择上,大学生更偏重于关注娱乐化以及煽动性较强的信息,很容易被舆情煽动,进而再去助燃舆论。
B.法律意识淡薄——河南某高校学生不懂网络贷款的危害而盲目地进行了办理,结果陷进“套路贷”,因无法偿还“套路”巨额利息而自杀。
C.安全意识淡薄——操作手只为赚取高额酬金而不断地更新网络贷款陷阱的花样,不断升级网络诈骗的形式,致使更多的网民上当受骗。
D.媒介依赖度高——随着媒介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人的精神交往常常需要网络平台来完成,媒介不同程度地成为了统治人的工具。
4.从材料一的整体论证思路上看,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简析。
5.现阶段,为何要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养?请你结合材料简析其原因。
2022-06-1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邹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奥林匹克官方旗舰店里,冰墩墩的周边产品一直处于售罄状态,即使厂家定时补货,也在巨大的消费购买力下被一秒清空;日本记者疯狂追星冰墩墩,摩纳哥亲王要带一对冰墩墩回去给双胞胎孩子,瑞士滑雪运动员要把冰墩墩送给奶奶……作为冬奥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对话的使者,冰墩墩深受海内外朋友的追捧。冰墩墩象征纯洁、坚强,是冬奥会的特点。墩墩意喻敦厚、敦实、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也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有力的身体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冰墩墩的熊猫角色,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向世人呈现更加自信、更加多彩的中国。

体育吉祥物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在传达体育精神和地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熊猫是中国国宝,黑白两色符合阴阳之道,温和样态堪当和平使者,大熊猫逐渐成为国家形象的代言,成为文艺创作、对外传播的不尽源泉。冰晶透亮的外壳套在大熊猫圆滚滚的身子上,将冬季冰雪运动特点、现代科技感和中国文化元素完美融合。冰墩墩既有软性文化的赋魅,也有科技感的赋能,软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使冰墩墩具备了独特的中华韵味,更让人爱不释手。

文化与物互为表征,中国设计、中国生产的冰墩墩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欢,是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表现。文化自信有多维度的意涵,也有多维度的呈现与表征方式。故宫文创横空出世、大白兔与美加净跨界联名……每一个产品都是一种文化的隐喻、一种文化精神的具象呈现。近年来,中国新国货日益崛起,新国潮逐渐流行,新国货既是中国硬实力的展示,也是中国软实力的表现。在东京奥运会上,多国运动员身上的安踏、匹克、特步等中国元素,定格成一帧帧国产运动品牌出海的生动画面,中国设计引领潮流,中国文化元素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流量密码

没有繁荣发展的文化产业,文化自信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文化自信必须落实到文化自强和文化产业发展上,近年来,文化产业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加速融合,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达11906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6.0%,两年平均增长8.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紧密融合,充满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创、旅游、博物馆等相关产业焕发出新生机,网络直播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各类文化产业业态交相辉映、互相促进,推动文化产业呈现出姿态昂扬的生动风貌。

冰墩墩的爆火,更是基于我们文化产业的繁荣,文化自信的提升。透过冰墩墩,每个人都能感受文化自信厚积薄发的力量。保持文化自觉、涵养文化内涵、挖掘文化价值,潮流可以土生土长,时尚就能风起本土。我们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冰墩墩组船出海,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选自20220212日《人民日报》,杨良柱《透过冰墩墩感受文化自信厚积薄发的力量》)

材料二

文化自信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自觉、能动、持续不竭的文化创新实践过程中建构起来的。文化创新不仅在自觉主体意识上极大地丰富着民族文化的内容,不断扩展其外延,而且为坚定文化自信培植更深厚的文化土壤,积蓄更强大的文化势能。文化创新不断地丰富和扩展着民族文化的内涵,并在新的时空维度和实践土壤上刷新人们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文化创新还可在促进传统与现代的不断融合,在增强历史与现实的密切勾联中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彼此汇通,更好地构建、打造、提升中华文化的整体样态、根本价值与突出特色,从而使文化自信保持一种开放、包容与合理的动态鲜活的精神状态,彰显和再现出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世界意义与普遍价值,展现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从而使文化主体获得更好的自我认同感。

文化创新包括纵向的文化传承创新与横向的文化交流融合创新。这两种文化创新在文化实践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都能有效地坚定文化自信。从纵向创新来说,一种文化越能在继承传统中推陈出新,就越能展现自身的生命力,形成既体现传统精神精髓,又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文化,增强自身的独特价值和生命力,由此会更加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从横向创新来说,一种文化越能以一种平等包容开放的积极心态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对话与借鉴,就越能在交流、吸收、借鉴与融合中实现综合创新,使自身文化在吸收、学习、交融中得到丰富拓展与整合提升,从而增强对自身文化特质和生命力的确认与首肯,确立起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自信。

(选自李永胜、张紫君《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创新与文化自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墩墩作为冬奥文化的传播者,软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具备独特中华韵味,深受海内外朋友追捧。
B.大熊猫是国宝,样态温和,黑白两色符合阴阳之道,在传达体育精神和地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冰墩墩在历史与现实的勾联中,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普遍价值,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D.冰墩墩既体现传统文化精髓,又具有时代气息,体现了中国的软硬实力,是文化创新的成功案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墩墩名字看似简单,却融合了冬奥会运动文化和本土文化,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B.冰墩墩、故宫文创、大白兔与美加净跨界联名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呈现与表征方式的多维度特点。
C.材料一以安踏、匹克、特步等国产品牌具有“中国元素”为例证明了文化与物互为表征的观点。
D.材料二从培植文化土壤、刷新理解认知和获得自我认同等三个角度阐述了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将生涩难懂的《尚书论语》等典籍以电视语言和综艺形式进行呈现,一开播就备受好评。
B.“一带一路”倡议受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正在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
C.3D全景京剧电影《萧何月下追韩信》在日本冲绳国际电影节上征服了无数观众,一举斩获“最受欢迎的海外影片”奖。
D.图灵奖唯一华人获得者姚期智早期留学美国,后来毅然放弃美国国籍,回国培养了一大批计算机领域的优秀研发人才。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说服力的。
5.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2022-06-12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多区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青少年的触网年龄不断降低,他们能否健康、安全、文明上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很多青少年处于叛逆期,寻求猎奇、新鲜,为排解社交焦虑,他们积极地在社交媒体平台参与群体交往,容易形成小圈子的意见,情绪极化,引发群体谩骂、煽动对立等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滕乐说。沉迷虚拟社交,缺失现实社交,也让当下的青少年们,更容易被误导,不自知地陷入群体意见极端化。

而很多家长对此无所适从。“疫情期间,孩子一直在上网课,花在手机和电脑上的时间变多了,但我不知道她在网上除了学习还干些什么。”北京朝阳区的一位家长说。

一些青少年毫无顾忌地在网上发出一些带着脏话的弹幕、评论、跟帖,很多人不禁问:这些青少年到底怎么了?

“连哭都这么恶心!”“现实生活中肯定也是小三!”……热播剧《三十而已》中“林有有”角色的扮演者被观众骂哭:“一切来得太快,完全超乎我的预想。”诗人北岛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首自己的诗歌,没想到却引来了围攻,有的网友甚至用网络缩写对其进行辱骂。北岛在评论区回复:“这是讨论诗的平台,不应使用语言的暴力,我从此关闭自己的评论区。”

青少年正陷入遭遇网络暴力和参与网络暴力的双重身份中。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编写的《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的数据显示,28.89%的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遇到过暴力辱骂,其中以“网络嘲笑和讽刺”及“辱骂或者用带有侮辱性的词语”居多。68.48%的青少年遭遇暴力辱骂信息的场景是社交软件;其次是网络社区,比例为55.3%;而在短视频和新闻留言上遇到暴力辱骂信息的比例分别为30.66%和30.16%。

“新媒体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渗透性和嵌入性非常强,他们很难区分社交媒体中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的界限,对于秩序、场景、规范的认识不清,易引发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王斌说。除了网络暴力,青少年还在遭遇其他网络安全风险。《青少年互联网平台参与风险研究报告》显示,在青少年遭遇的网络违法侵害风险中,网络诈骗占比高达46.67%。

新媒介赋权青少年自主学习、表达、交往的能力,但是与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带来的影响相比,青少年对媒介及信息的认识和辨别能力还存在很多不足。整体来看,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我国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亟待提升,就像道路上行驶的汽车一样,不能把交通事故的责任都归在驾驶者身上,还要依靠交规、交警等多方管理的合力。

(摘编自《面对网络风险,青少年媒介素养如何提升》)

材料二: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选择和理解的能力、质疑和评估的能力、创造和生产的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等。这在新媒体海量信息时代尤为重要。暑假,是青少年与电子设备“亲密接触”的高峰期,这让许多家长担心孩子沉迷游戏,或受到低俗、庸俗、媚俗等网络“三俗”的不良影响。家长们的担心并非多余,青少年媒介使用技术娴熟,但媒介素养有待提升,容易受到网络“三俗”侵蚀。要提高青少年网民的媒介素养,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媒体、社会”立体参与。

价值观引领是首位。媒介素养强调的是分辨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那么以什么尺度去分辨和解读呢?先进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度量信息的尺子。有的青少年容易受到“三俗”影响,其根源在于心中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要帮助青少年明是非、辨善恶、知良莠,使他们拥有度量信息的尺子。要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用他们喜欢和愿意接受的方式去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就像《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那样,在潜移默化中讲述党的初心和革命先烈的高尚情怀。

人文教育是奠基石。如果人文精神缺失,一些年轻人就容易陷入空虚和迷茫,让网络“三俗”钻了空子。无论教育处于哪一个阶段、哪一种模式,都应该充分重视人文学科,仅从实用和技术层面来谈人文学科是目光短浅的。人文学科的独特价值,正是在于其能塑造青少年的心灵和人格,培养批判意识和理性思考能力,而这正是良好媒介素养的根基。

父母是第一影响人。如果年轻父母没有节制地玩手机、刷视频,很难想象孩子能养成好的媒介使用习惯。由于父母的引导方式不同,使得孩子的互联网使用习惯产生了很大差异,有的偏向学习信息,有的偏向娱乐消遣。一样的屏幕和键盘,由于父母媒介素养的不同,让孩子走进了两个不同的世界。父母的爱和陪伴、父母的正确引导和以身示范,能使网络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

社会团体可为助力者。社会团体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过程中可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团体应举办丰富多彩的媒介素养实践活动,以游戏、竞技、趣味的方式来训练和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使之成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有益补充。

总之,随着我国青少年触网年龄的不断降低,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已是当务之急。《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就指出,加强全社会网络法治和网络素养教育,制定网络素养教育指南;加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引导青少年理性上网。

(摘编自《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触网年龄低的青少年长期陷入群体意识极端化,缺失现实社交,易出现暴力情绪。
B.材料一中北岛关闭自己的评论区这一事例,突出强调网络暴力给人带来的不利影响。
C.部分青少年在陷入网络暴力的同时,也因认识和辨别能力不足被动参与了网络暴力。
D.青少年在网上自主学习、表达、交往的同时,也应该做好自我防护,谨防上当受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青少年只要不断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即使是在暑假与电子设备紧密接触,也不会受网络“三俗”侵蚀。
B.材料二中以《觉醒年代》为例,意在强调要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就应用合适的方式去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C.青少年在上网时,要想不让网络“三俗”钻空子,有必要从实用和技术层面来增强自身的人文精神。
D.父母日常媒介的使用习惯,能让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偏向学习信息,从而给他们的上网活动以正向引导。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从正面用来对青少年群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一项是(     
A.钟南山院士敢医敢言,勇于担当,通过各媒体平台号召大家积极做好个人防护。
B.某媒体制作中国女排运动员朱婷胸怀梦想,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视频并发布。
C.某自媒体平台邀请网红明星代言产品,增加了流量和广告效应,吸引无数粉丝。
D.某明星带领粉丝们一起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以劳动的形象展现于各网络平台。
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班级拟开展“提升媒介素养,青年责无旁贷”主题班会,请你作为学生代表作典型发言,请结合材料,列出三条发言要点。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宇宙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2年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中。小说描绘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数字世界——元界。现实世界中的人在元界中都有一个虚拟分身,人们通过控制这个虚拟分身来相互竞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事实上,当前科技界对元宇宙并无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认为,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以及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通过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编辑。

胡闻认为,元宇宙概念在今年大热不是偶然,经过多年酝酿,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5G通讯、可穿戴设备等底层技术的应用日渐成熟,这些技术的结合运用使打造元宇宙成为可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左鹏飞认为,元宇宙热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移动互联网红利已经到顶并开始消退,元宇宙作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融合的载体,蕴含着社交、内容、游戏、办公等场景变革的巨大机遇,传统数字科技企业和新兴初创企业都想抓住未来赛道机遇。

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2020——2021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认为,2020年是人类社会虚拟化的临界点,为2021年成为元宇宙元年做了铺垫。一方面疫情加速了社会虚拟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下,全社会上网时长大幅增长,宅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线上生活由原先短时期的例外状态成为常态,由现实世界的补充变成了现实世界的平行世界,人类现实生活开始大规模向虚拟世界迁移,人类成为现实与数字的两栖物种

虽然前景诱人,但多数受访人士认为,当前元宇宙产业整体上还处于早期阶段,从算力条件、网络技术、扩展现实等现状来看,产业还需要1020年的发展时间。

(摘编自新华社《元宇宙到底是个啥,离我们还有多远?》)

材料二:

元宇宙的出现,将会整合并推动技术创新,最终实现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深度融合。当前,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VRAR(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始终处于各自为政状态,难以发挥集成作用。元宇宙不仅要给用户提供更真实的体验,还要整合虚拟现实技术成果,构建一个平行的全息数字世界,实现实体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深度联通。要想成功构筑这样一个复杂的虚拟世界,需要包括交互技术、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及运算技术和电子游戏技术在内的六大支撑技术。

因此,元宇宙概念的火爆,建立在人们对技术迭代的高度自信之上。尽管目前很多技术并不成熟,甚至距离元宇宙的构想还有一段距离,但仅从2021年元宇宙引发的市场关注及资本追逐来看,新技术的整合应用将很快得到推进,应用场景和用户体验也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

元宇宙的出现,将会改变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并引发生活方式的深度改变。如果说元宇宙点燃科技圈的热情是因为技术创新驱动的力量,那么,元宇宙成功出圈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就是源自元宇宙所描绘的场景一旦实现,将改变每个人的生活。

过去,无论是传统纸媒,还是互联网新媒体,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都是平面的,然而,元宇宙会让人真的身临其境,通过立体多维的方式重新认识和看待世界。网络世界的海量信息以更直观的方式进入主观世界,人的意识得以极大拓展;与此同时,虚拟人也在形成新的社会关系与情感连接,并将自身在虚拟空间获得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反馈到现实世界。现实与虚拟的实时交互,必将引起传统社会科学体系的突破与重构,也将推动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的改变,如信息科学、量子科学、数学和生命科学的交互融合。

元宇宙的出现,将会引发对虚拟世界运行规则的深度探讨。在元宇宙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生命概念、时空概念、能量概念、族群概念、经济概念都可能被改变,甚至被颠覆。

首先,元宇宙规则由社区群众自主决定的现状,可能带来文化侵袭和价值错位。当更多人进入元宇宙之后,价值取向、制度选择和秩序层级等文明规则该如何设计?虚拟世界中如何实现不同文化的交融?谁来维护这些秩序和规则?

其次,虚拟世界也存在贫富分化风险。元宇宙中不存在传统的产业结构,观念经济将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形态。处于雏形的元宇宙经济体系,可以移植和试验所有数字经济创新成果,如合作经济、共享经济和普惠金融。但从长期来看,元宇宙独立的经济系统,也应纳入宏观经济调控范畴,避免平行世界出现另类的两极分化。

此外,现实世界存在的垄断主义、霸权主义和种族冲突是否会渗入元宇宙等都是问题。这也提醒人们,依靠数百万甚至数亿人通过游戏娱乐、内容创造、人际互动等方式共同创造的元宇宙,必须建立和谐共存的运行规则。

(摘编自王明姬《冷静面对元宇宙热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首先提出元宇宙的概念,在他的小说《雪崩》中,现实世界的人在“元界”中都可以控制一个虚拟分身。
B.沈阳教授认为,元宇宙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是现代网络进一步发展之后形成的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
C.虽然目前很多虚拟现实技术并不成熟,但元宇宙概念依然大热。市场的关注和资本的追逐,有利于丰富应用场景,提升用户体验。
D.人们对元宇宙高度关注,是因为它或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元宇宙可以让我们立体多维地认识世界,并能极大地拓展人的意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数字科技和新兴企业若能抓住元宇宙产业发展的机遇,或可以化解移动互联网盛极而衰的危机,得以持续发展。
B.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认为2021年是元宇宙元年,其依据是社会虚拟化加速,上网时间增长,线上生活成为常态。
C.要构建与实体世界平行并深度联通的虚拟世界,需要对还没有发挥集成作用的新技术进行整合,并推动其不断创新。
D.元宇宙规则由社区群众自主讨论决定,这种无序的方式会使虚拟世界产生众多问题,必须建立和谐共存的运行规则。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包含元宇宙概念的一项是(     
A.三星堆历史博物馆采用VR、AR、AI等先进科技手段为游客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
B.在江苏卫视2022跨年演唱会上,歌手周深与虚拟人邓丽君同台对唱,双向互动。
C.中国移动推出“云视讯”APP,可以在固定场所或移动状态下进行多方视频通讯。
D.电影《头号玩家》中,十亿玩家通过VR进入虚拟游戏“绿洲”,进行寻宝冒险。
4.材料二在论证上具有“深刻”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对元宇宙发展的认识,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说明。
2022-06-05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山东省青州市高考打靶训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网络社交平台不断涌现,在满足人们社交需求的同时,也带来类似的网络社交诈骗问题。聊天有剧本、情节靠虚构,以熟人关系为幌子的诈骗更加隐蔽、更易成功,也更需提防、更要监管。

网络社交平台多建立在虚拟、开放的基础上,除了现实中的熟人外,使用者很难了解其他虚拟ID的真实情况,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更重要的是,一些社交平台不善监管、缺乏自律,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丢失了诚信的本色,必然问题百出,行之不远,网络社交,应以诚信为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进程。从乡土中国变为流动中国,从熟人社会转为陌生人社会,社会急剧转型,人口大量流动,这一进程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社交习惯:社交工具更便捷,社交半径在扩大,社交对象在增多,熟人社会的社交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在网络社交平台因为满足人们的交际需求而快速发展之时,更需要注重相关风险,不要让类似的诈骗行为,淡漠了人与人的信任,稀释了整个社会的诚信风气。

网络诈骗问题的出现,其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些人专注于个人一已之利,是对诚信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的缺失。中华民族一直有崇尚诚信的优良传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将守信视为人安身立命的基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认为诚实是天道人伦的法则。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致亡国的教训为后世所铭记,商鞅徙木立信的做法为后世所传颂。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正因此,我们一直大力倡导和践行诚信价值观,高度重视诚信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诚信就像空气,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须臾不可离。对个人如此,对社交平台也是如此。构建以诚信为基础的网络社交平台,应找回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而不是个体为中心的社会观念,深远地影响中国社会的组织、运行与延续。在迅猛发展的社交新趋势中,人们仍然希望在陌生人社区里找到熟人社会的信任。所以,不妨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引入的理念。只有让每个人都自觉守住规则底线、维护人际和谐,才能构建既承载传统文化精髓,又能满足现代人社交渴望的、值得信赖的网络社交平台。诚信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让诚信成为社会的底色,仍然任重而道远。网络社交平台和使用者须把诚信放在首位,建设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交平台,让人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与日俱增。

(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二:

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畅游网络世界的前提就是确保网络空间清朗,这离不开以诚信建设守护网络家园。同时,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深地嵌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网络诚信建设也将提升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是现代社会运转的重要基石,更应成为网络空间的基本共识。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诚信犹如空气和水,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的空间。互联网既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失信之所,只有让网络空间充满信任、积极健康,才能使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

互联网越是向前发展,双刃剑效应越是引人注目,就越需要扬长避短、兴利除害,把互联网的正向效应发挥到最大。就诚信建设而言,网络带来了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即时性和互动性,但同时虚拟空间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也容易产生负外部性,为失信行为提供了客观上的可乘之机。无论在技术、利益还是机制层面,擦亮互联网的诚信底色,让守信者处处受益、让失信者寸步难行,才能用良好的诚信环境护佑互联网健康发展。

如果网络空间失去信任,那么每个接入网络的个体都将是受害者;网络空间信任度高,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也会降低经济社会运行的交易成本。正因此,加强网络诚信建设,也需要坚持共建原则,网络诚信需要全社会共建,离不开每一个人上网的自律行为,也离不开对不诚信行为的打击。让政府部门、网络媒体、社交平台和网民个体形成强大合力。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如今,中国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也应该成为贡献者。以诚信为帆,让互联网健康发展,让网络之舟行稳致远,更好地造福人民。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以及网络平台缺乏有效的监督是网络诈骗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B.材料一引用孔子、孟子的话揭示诚信的重要性,为网络社交要讲诚信提供了理论依据。
C.讲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目前已成为人们利用网络空间的基本共识。
D.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既带来了信息传递的便捷性,也必然会导致失信行为的产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引入“群”的理念能够让每个人都自觉守住规则底线。
B.只要构建起以诚信为基础的网络社交平台,就能有效地找回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C.网络空间信任度高,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反之,每个上网个体都将成为受害者。
D.以诚信建设守护网络家园,保持网络空间清朗,能够有利于提升社会的诚信水平。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二“坚持共建原则”措施的一项是(     
A.政府部门,坚持依法治网,用法治划定诚信的红线,开展“净网”“剑网”等治理行动。
B.网络媒体,开展活动,唤起网络诚信,鼓励网络参与者恪守道德底线,积极传播正能量。
C.网络平台,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从监管,加强诚信自律。
D.网民个体,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提高网络操作水平,做好上网自我防护,谨防上当受骗。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论证思路。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诚信上网的问题,但在问题解决层面却各有侧重,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贫困作为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传统社会相对现代社会来说物质匮乏、生产效率低下,但物质的匮乏造成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所拥有的一种亚文化,当这种文化沁入到了这个民族成员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就具有很强的韧性。

当前,中国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入了后小康时代。虽说物质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一种族入到民族心理中的适应文化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巨大阻力,制约着整个后小康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大了相对贫困治理的难度。

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是一种主流,基督教将贫困作为一种的文化,希望用慈善的方式来消除这种。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伦理文化,而儒家伦理奉行的是一种文化,并且通过官方正统的教化渠道使文化成为主流。儒家思想家将贫困作为一种,主张用节欲的方式来对付贫困,甚至将贫穷作为一种美德来进行歌颂。被统治者用来作为治国指导思想的儒家文化,将贫穷作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并将其颂扬为一种美好境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浸淫在对贫困的这种认识和熏陶中。贫困美德,成为一种精神鸦片,安贫乐道贫困文化贫困观念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对待贫困的观念上,甚至比儒家的贫困伦理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早期道教承袭并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欲观,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求人们守贫、苦行和守拙。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道释三者合流,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安贫乐道的民族心理,贫困文化贫困观念的负面作用更加凸显,很快得到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认同,其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更加深入人心。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儒道释三家合流后塑造的安贫乐道贫困观念贫困文化,对于调适中华民族群体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强的正向激励作用,使人们在面对贫穷落后的逆境和压力时,仍然保持一种坚韧不拔、刻苦耐劳的品性,并能够穷则思变,形成一种有效应对、适应与成长的心理机制。但是,这种贫困文化贫困观念仅契合农耕文明,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和生产资料有限的时代文化。在这种贫困文化的熏染下,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与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市场经济时代相抵牾的民族心理。

社会心理学认为,贫困心理基因是有记忆、有遗传的。贫困文化基因中的这种韧性,无疑为消除了绝对贫困的后小康社会相对贫困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增加了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成本。因此必须未雨绸缪,按照工业革命4.0时代、5G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标准,根据相对贫困的特征,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摘编自唐任伍《贫困文化韧性下的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特征及其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带领人民从短缺迈向丰裕、从贫困跨入小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扶贫使命的终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中国扶贫战略即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

就绝对贫困而言,贫困主要表现为短缺经济”“物质匮乏”“仅维持生存安全基本需要”“食物消耗货币化等。身处绝对贫困中的人无暇顾及生存以上的发展性问题,生存问题的迫切性使得贫困的相对属性被短缺经济所遮蔽。

相对贫困则是在一定的对比中显现的。相对贫困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叠加呈现出来的主客观状态,它不仅是满足低起点的基本生存需要,更是社会比较的动态综合性结果。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依赖个人或家庭的现有资源即便可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但相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准或其他群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的生活境况或状态,这就是相对贫困。相对贫困表现为经济维度(收入与消费)、社会发展维度(就业、教育、社会保障)、自然生态维度等多维度的匮乏。虽然平均生活水准是通过特定贫困测量所得,但它仍是动态演变的,会因时空和人的感知差异而不同。因此,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前者是社会针对个体所作的客观式评价,后者是贫困主体自身对生活境况的主观式评价。与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阶层间基于主观认定的生存水准差别而形成的贫困。相对贫困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参照系,其地方性和区域性特征突出。

(摘编自王国敏《后小康时代中国相对贫困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甚至作为一种美德进行歌颂,并通过统治者正统的教化渠道,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B.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贫困文化就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同时存在,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
C.由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贫困文化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并成为文化基因根植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让贫困治理工作难度加大。
D.相对贫困表现为低起点的基本生活要求,是社会多维度比较的综合性结果,呈现出动态特点,具有地域性差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道释”主张“安贫乐道”,使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深入人心,从而消解了这些主流思想的积极影响。
B.由于贫困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的治理难度明显大于扶贫初期绝对贫困的治理难度。
C.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伦理文化对贫困的认识不同,应对的方式也不同。
D.将时间因素、地方因素、区域因素结合起来,从社会客体进行客观评价,就能准确识别相对贫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属于相对贫困的一项是(     
A.王某是地道的农民,妻子又卧病在床、生活难以自理,家里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儿要抚养,他只能困守几亩薄田度日。
B.陈某某夫妇文化素质低、缺少经济来源,外出打工又因无一技之长而无法立足,回村后全靠打短工艰难维持生计。
C.刘某某家在偏远的乡镇,妻子因家庭贫困而离家出走,自己在外做泥瓦匠又出事故而伤残,靠年老体弱的父母帮衬度日。
D.李某某夫妇因城郊规划拆迁而迁入城市打工,收入低且不稳定,夫妇俩常为不能给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而自责。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两则材料给中国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三条合理化建议。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剪纸,俗称剪花剜花,作为中国的一种古老的独特的传统民间艺术,剪纸自有其特点。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几乎是无人不晓,剪纸艺人遍布祖国大地。剪纸的工具最为简单,材料最为便宜,操作最为方便。在一般情况下,只用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进行。闲暇时可以在家操作,农忙时也可以带到田间地头,利用劳动的间歇实践,完成剪纸作品。

剪纸虽然极为普通平常,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好的工作。优秀的剪纸作品应当灵活运用剪纸的特殊语言”,把无限的神韵藏在小小的尺幅之中。与绘画、雕刻等比起来,剪纸的突出特点是简单的平面造型。在一张纸上仅凭一些简单的纸条,就能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器物的钟灵毓秀,而且要做到虚实兼容、缕空透明,没有一定的手上功夫和艺术才能是不容易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的。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有多少手工艺术消失了,但剪纸这一民俗则被保留下来,并且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其根本原因在于从古至今,剪纸生存于劳动人民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我们中华民族很善于用剪纸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美好感情。

(摘编自张云运《试论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弘扬》)

材料二: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及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剪纸独特的艺术语境,更是其创作、发展的重要基石。如何深挖传统,将其精华进行提炼、转化并运用到当代剪纸创作中,是剪纸艺术家需要思考的课题。雕镂工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大至空灵通透的建筑空间装饰、园林景观设计,小到玲珑剔透的玉雕、核雕、蛋雕等,无不展现出镂空的独特美感,镂空之美也成为剪纸艺术的基本视觉属性。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多样,追求质朴、自然的美感,渗透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与情感温度。剪纸艺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在题材选择、艺术技法、装饰纹样等诸多方面,都可与其他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丁园的《锣鼓喧天庆冬奥》、杨志宙的《飞歌传情助冬奥》等作品,在色彩和构图的营造上颇有传统农民画的乡土味儿;魏琴的《五福迎冬奥》、尹东梅的《跳台滑雪》等作品,充分借鉴了传统年画的造型语言;在范金萍的《福虎迎冬奥》、梁鹏的《冬奥福》等作品中,憨态可掬的动物形象则吸纳了布虎、虎头鞋等传统手工艺的艺术精髓。

中国画的笔墨韵律及其对写意精神的追求,充分展示出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而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亦可对当代剪纸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陈鸷在创作作品《冬奥·未来·有我》时,便尝试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融入平面空间的营造中。画面里,花样滑冰、冰球、滑雪等冬奥会体育项目由上而下依次排布。艺术家运用撕纸技法写意地勾勒出老虎的外形轮廓,并将较为写实且富有节奏感的运动员剪影置于虎躯之上,仿若跃动的音符,在虚与实之间将时而优美时而激越的感受充分传达出来;再如孟庆香的《一起向未来》,作品面貌不同于传统剪纸,艺术家以中国画常见的构图方式将一望无际的群山和冬奥场馆进行组合,再点缀雪花、雪松等图案,使写意的山水之景与冰雪健儿的矫健身姿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如果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剪纸艺术创作的根基与灵魂,那么当代艺术精神和现代设计理念便成为剪纸艺术发展的动力引擎。幽默诙谐的卡通形象、富有时尚感的视觉元素、新颖别致的构图方式……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新媒体时代,剪纸艺术的面貌也日趋年轻化、国际化。笔者创作的冬奥系列剪纸作品,融合了冰雪运动与寅虎的双重意象。在虎的形象设计方面,如何将冰雪运动的夸张动态与动物的肢体结构及形态自然结合,是创作的难点。我在精细刻画虎的形态、花纹等自然特征的基础上,以圆润的肢体造型实现虎与人的动态转化,并让各式雪花剪影点缀虎躯,打造出富于童趣又动感十足的小虎子运动员形象,背景则运用中国戏曲舞台的构成方式,概括地呈现出通透而富有古韵的空间氛围。这套应邀展陈在北京冬奥会张家口冬奥村的剪纸作品,不仅烘托出热烈喜庆的氛围,更传达出对北京冬奥会运动健儿们圆梦在今朝的浓浓祝福。此外,卢淑容的《冬奥情怀》以动漫造型语言塑造人物,并辅以传统花卉、祥云等纹样,传统与现代的相互碰撞使得作品充满视觉张力;宫红艳的《和谐冬奥》运用现代艺术语言,以高饱和度的色彩营造作品风格基调,并对运动员的动态进行适度夸张处理,时尚感十足。艺术家们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使作品在记录生活、讴歌时代的同时,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多维度的创作探索为剪纸艺术的发展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

现代设计强调艺术与多学科的融合,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关联。兼具审美性与功能性的设计创作理念,也为当代剪纸创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在生活中,我们能看到五花八门的平面剪纸设计,以及功能多样又创意十足的剪纸文创产品。再如,北京园博园公共展示空间运用现代设计语言,结合新兴材料工艺,将剪纸艺术与公共艺术设计相互融合,为传统艺术形式插上时尚的翅膀,向世人传达出当代剪纸艺术多层次的审美维度。

一张纸和简单的工具,就能幻化出如此丰富、精美的艺术。剪纸,无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散发着强烈的泥土气息,显现出悠远深邃的文化气象。当冬奥与剪纸相遇,承载着团结奋进、努力拼搏精神的冰雪之花也在一幅幅作品中绽放开来。

(摘编自赵希岗《绽放,剪纸上的冰雪之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剪纸工具简单、材料便宜、操作方便,但是要创作出优秀的剪纸作品,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和才华。
B.剪纸艺术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和视觉特性,使其极易融入到当代现实生活中,如节日庆典、居家装饰等。
C.冬奥剪纸作品异彩纷呈,呈现出当代剪纸艺术的文化传承与多元创新,而写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D.北京冬奥会为古老的剪纸艺术提供了发展空间,艺术家们用剪纸作品描绘冰雪运动、助力北京冬奥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镂空之美”是剪纸艺术的基本视觉属性,任何剪纸作品离不开这种镂空工艺。
B.剪纸艺术与传统民间美术、绘画艺术门类不同,其发展离不开它们的丰厚滋养。
C.适逢寅虎之年,为表达对冬奥健儿的祝福,奥运剪纸作品都融入“虎”的意象。
D.当冬奥与剪纸相遇,中国剪纸艺术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其技艺达到了顶峰。
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围绕剪纸艺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论证,彰显剪纸艺术的魅力。
B.文章善用举例论证,对于每一层次观点的论述,都能够举出令人信服的准确事例。
C.作为一篇论述文章,语言却活泼生动、饱含深情,如题目“绽放,剪纸上的冰之花”。
D.文章列举北京园博园的剪纸文创产品证明现代设计创作理念对剪纸艺术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一,请提炼概括剪纸艺术的特点。
5.剪纸作为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如何在当代生活中焕发生机?请结合材料分析。
2022-05-2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招远市一中、烟台市二中 等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