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思想动态大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赛金对追星现象进行了长期观察和研究。他认为,青少年之所以容易产生偶像崇拜,是因为他们处于青春期,心理上急于摆脱家长的管束,对高度理想化、浪漫化的偶像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依恋。

调查数据也支撑了这一观点。青少年追星的原因何在?18%的家长认为孩子被偶像的颜值吸引是其主要原因。另外,“崇尚偶像的内在品质与精神”“将偶像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给自己前进的动力”“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追星以寻找和同龄人之间的共同话题”也是重要原因。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心理研究所所长陈锐表示,青少年本身处于叛逆期,追星其实也是青少年自我认知的需要,通过喜欢不同的明星表达自我,通过与他人的对比、对喜欢明星的定又表达自己的态度、倾向。

一些家长认为,追星能舒缓孩子压力,帮助孩子融入集体。但同时,也有不少家长认为追星会花费孩子大量时间,影响其学习生活,担心孩子沉迷网络,减少对实际生活的关注,更害怕对孩子形成错误的引导,形成不良的人生观。

陈赛金认为,青少年可以从偶像身上学习他们努力、为梦想坚持的一面。但盲目地追星,易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

对此,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影视从业人员、理性追星是关键。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校长黄建刚介绍,学校在青少年追星方面的教育应着重于“导”。“一方面,我们以‘向演艺明星追什么’‘我们应该追怎样的星’等为主题开展‘追星’系列大讨论,通过广泛深入的讨论,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追星观;另一方面,我们还举行了以‘寻星’为主题的活动,通过推荐身边的‘榜样星’活动,鼓励学生们去发现身边的‘平凡星’。”

陈锐建议,应扎实开展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引导青少年以科学家、爱国志士为偶像,这就需要让这些“星”变得更加容易“接近”、更加丰富、更加立体。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青少年该不该追星》)

材料二:

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就“青少年追星”相关话题展开了专项调查。

材料三:

近年来,青少年追星日渐成为普遍现象。然而,部分失德艺人让人大跌眼镜,无疑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党组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中特别提到,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规划指导,化解追星、“饭圈”等负面文化的影响。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追星乱象予以关注。比如对于“倒奶事件”,有政协委员表示,这件事看似孤立,但折射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饭圈”为“爱豆”疯狂打投形成的“饭圈文化”。平台追求流量至上,资本推波助澜,使“饭圈”变质成砸钱斗狠的怪圈,不仅“圈”住了青少年的钱财和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还扭曲了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严重冲击。

这些年,很多出道不久的明星,如流星一样划过。其中有作品不佳的原因,也有因道德失范乃至触犯法律而跌下“神坛”。对青少年来说,追这样的星,不仅会产生巨大的认知失调和心理落差,还容易使其丧失对人的信任。青少年理性追星,需要正确引导。正如专家建议,家庭、学校、社会必须采取行动,正确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需要对正在成长时期的孩子进行正确教育、严格要求。尤其要正视处于特殊生理和心理成长时期的孩子,加强沟通和陪伴,减轻其对偶像的崇拜和迷恋;对孩子的错误想法和行为,要及时制止,绝不纵容,这样才能使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使观看优秀影片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内容,教育学生深入学习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和美好事物,学校应当成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追星观。

近年来,社会上涌现出许多选秀节目,使偶像崇拜似乎成为一种“全民运动”,青少年被卷入其中,极尽激情和疯狂。全社会需要综合运用意识形态和法治化路径加以规制和引导,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摘编自付彪《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需多方合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少年追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将偶像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给自己前进的动力”是追星的重要原因之一。
B.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就“青少年追星”相关话题进行了调查,追星程度为“经常关注及以上”的孩子占到48%。
C.一些作品不佳、道德失范,甚至触犯法律的所谓的“明星”,极易给一些百日追星的青少年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D.社会上出现的众多选秀节目,让青少年卷入其中。他们疯狂追求节目催生的偶像,使偶像崇拜成为一种全民运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盲目追星会使青少年出现很多极端行为,只要将明星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立体,就可以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追星观。
B.中国教育报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的青少年时刻关注明星动态,这说明青少年追星现象在我国并不普遍存在。
C.部分失德艺人、“饭圈文化”都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正确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势在必行。
D.在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方面,家庭重在沟通和陪伴,社会重在规制和引导,相比较而言,社会所起的作用会更大。
3.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02-1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发展大势、时代演变、中国发展机遇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中国传媒业也应该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视角来审视和观察。

②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全球化步伐逐步加快,综合国力全面增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GDP的占比上,2019年与美国仅相差8个百分点,且在体量上也远超位居第三位的日本。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

③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次公共卫生危机,其引发的经济阵痛在原有基础上对全球发展格局将形成更深层次的影响。基辛格在《华尔街日报》撰文称:“新冠病毒的流行将永远改变世界秩序,世界不会再回到疫情前原本的样子。”“后冠状病毒秩序”将会持续影响国际秩序的演变。

④在世界发展大变局中,世界传播秩序不断演进。20世纪20年代,美国通过废止由美、德、法建立的瓜分世界新闻舆论场的“通讯社条约”,同时凭借语言优势,建立了世界传播的“美利坚秩序”,美国也因此获得了对世界政治经济核心议题的话语权。而在新一轮世界传播秩序的变革中,互联网迅速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世界信息传播秩序,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逐渐走向舞台中央。在以人工智能、5G、量子信息技术、VR以及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各国都意识到占领科技高地的重要性。

⑤传媒产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传媒产业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动态的。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互联网对现代传播的影响最为深刻,全球互联网发展已有50年,从2008年至今,互联网开始主导全球信息传播体系,网络空间形成,下一代互联网与未来媒体成为媒介形态主导。媒介融合进一步加强,全球传播体系最终形成;整个社会信息传播格局今非昔比,网络空间体系已经成为观察全球传播体系的主要方式,以网络空间的视角来审视传媒更具有时代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这样重新定义传媒产业:传媒产业是由多种形态的媒介、多种业态的媒体、各种生产内容产品和数据产品的个人、机构与企业构成的媒体集群。因为这些企业、机构或个人在运营过程中大多存在着一定的营利行为,即便一些非营利机构也会与营利行为有关联,所以大部分都具有产业属性,所以,传媒产业包括了传媒企业、事业、机构、个人以及网络空间中的绝大部分主体。

⑥全球化、新技术变革正在深度改变以往的国际关系、国际秩序,传媒在整个社会的发展变革中一路披荆斩棘、破浪前行。对于大变局中的传媒产业,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第一,随着时代的进步,传媒的发展理念需要跟随时代做出改变,要重新理解全球化时代的新闻、传媒。第二,我们需要在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两个维度上重新构建现代传媒治理体系和体制。以网络空间治理为例,网络空间治理涉及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层面,对内要建立良性发展的网络空间环境,对外,我们也应该参与全球治理。网络空间的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既有关联又有冲突。网络空间治理是一个多维度、多主体、多层次、多议题的复杂治理体系。第三,国际大变局下,要有自己的信念和坚守,既要面对现实,又要坚守道义,可谓之传媒的道义现实主义理念。“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传媒人应有的使命和信念。

(选编自崔保国、陈媛媛《百年变局下中国传媒业的挑战与机遇》)

材料二:

①在新媒体发展和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转型发展成为媒体共识,媒介产业迭代升级更成为传媒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②首先,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为传统媒体打破生存危局、转型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媒体利用人工智能搭建全媒体平台,激发整个传媒资源进行优化,转变媒介的经营理念,以用户为中心引入互联网思维,从传播领域的生产者、控制者转型为传播生态的共建者,与用户、电商、其他社会组织一起打造共建、共享的泛内容生态平台。如封面传媒:以技术为支撑,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来驱动新型的内容创造;以新型内容为内核和纽带,重新定义人与信息、人与商品、人与服务以及人与人的连接方式;以用户为中心,致力于打造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跨媒体、电商和文娱的泛内容平台。

③其次,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既变革新闻制作方式,又创新新闻制作流程,这必然导致新的新闻产品形态出现。新闻生产是一个社会性过程,新闻产品是一个社会性产品,它们必然带着时代的烙印。在智能化媒体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新闻制作流程,催生新的新闻产品形态,机器新闻、大数据新闻、传感器新闻成为传媒业新兴的新闻产品形式。

④最后,在传统的大众传媒时代,广播、电视、报纸三大传统媒体基于技术与传媒资源的优势垄断了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它们对传媒人才的要求是具备采写编评专业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新闻专业主义职业操守与道德素养。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媒介融合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传媒业。数据新闻、算法新闻、机器新闻等沉浸式新闻开始在人们的信息消费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些新闻的生产制作极大地依赖大数据技术、语音技术、机器视觉、机器学习、计算机编程技术、机器人技术等,由此激发了传媒业对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算法编程、可视化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因此,传媒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或将成为主流。

(选编自金洪旭《论人工智能对新闻传媒业的变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传播秩序正处在不断变革和演进中,美国所拥有的对世界政治经济核心议题的话语权正遭受有力的冲击。
B.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逐渐走向舞台中央,打破了原有的世界信息传播秩序,促进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C.封面传媒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致力打造共建、共享的泛内容生态平台,从而实现了该领域的转型发展。
D.传统媒体重视传媒人才的专业能力、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操守,智能化媒体对掌握前沿技术的人才需求量更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病毒流行改变着世界原有的秩序,但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传媒业受病毒流行影响的可能性不大。
B.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互联网对现代传播的影响最为深刻,它主导全球信息传播体系已有50年之久。
C.构成传媒产业的企业、机构或个人均存在营利行为,其中的一些非营利机构也会与营利行为有关联
D.人工智能技术给传媒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智能化媒体也势必成为新闻传媒业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3.下列应对未来传媒业发展的策略不合理的一项是:(     
A.人机协同,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智能机器人的运作,让人工智能新闻能更好现人的主动性和价值观。
B.深入分析用户的社会属性,深入体察用户的深层次需要,给他们提供真正需要的信息,避免其陷入表层信息。
C.公众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这不仅指信息消费素养,还包括信息生产与传播素养、对信息的认同素养。
D.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研究,建立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框架。
4.材料一中原有一句话:“中国科技能力不断追赶发达国家,而这也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兴、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的‘围剿’,以及对TikTok、WeChat等网络应用的封禁。”你认为这句话应接在哪一自然段的后面,请指出并阐明理由。
5.人工智能助推传媒产业迭代升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022-02-12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地时间929日,上海设计之都会客厅国潮新品展暨中欧(比)文创线上论坛活动在素有欧洲之都之称的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来自上海当地的多个国潮品牌亮相,来自中欧各国的学者、文创产业专家、企业家等围绕中欧文创产业及商贸领域的合作发展前景展开了深入交流。

近年来,中国文创产业发展迅速,国潮风强势崛起,不仅吸引了广大国内消费者,而且成功出海,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越来越多地引起海外市场的关注。在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中国产品的品牌价值也在不断提升。

比利时法语大区设计与时尚总署主任洛尔·卡彼塔妮表示,通过此次展览,可以欣赏到来自中国的美好设计与创意,近距离领略上海的都市风情与文化魅力。与此同时,地处欧洲中心的比利时,居于各种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一直以来都是艺术设计蓬勃发展的摇篮,蕴含着原创、先锋、可持续及工匠精神。比利时与中国在设计与创意领域具有非常巨大的合作空间。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进一步推动双方的交流与合作。

(摘编自《人民网》2021929日)

材料二:

近日,人民网研究院联合百度发布的《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显示,10年来国潮的关注热度增长了528%。国货的关注度从2016年的45%提高到2021年的75%。国货数码、国潮服饰、国货美妆、中国美食等行业频频成为热门话题。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更看好国潮品牌,年轻一代特别是“90成为对国货、国潮最为关注的群体。

人们发现,新一轮国潮热并非简单出自情怀,真正的原因是国货新品正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供应方面,中国制造升级是国潮热的基础。中国制造已经进军全球中高端产业链,中国质量正在大幅度提升。需求方面,消费回流让高品质国货赢得市场。尤其是接过消费主力棒的“90,是以一种平视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不会对西方品牌盲目崇拜,反而多了使用中国制造的自豪感。

国潮姓。企业需要深挖传统文化内涵,挖掘和表现当代中国积极的文化特征。要在深挖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基础上,结合年轻消费者对时尚的追求,让产品、理念、技术等构成元素与时俱进,不断引领新风尚,让中国创造、中国文化、中国元素成为市场热点。

国潮要。潮流是动态的,要让潮流兴起和流传,不能成为市场过客。企业需要细分人群,关注消费新动向,以此推进产品变革与模式创新。实惠产品看价格,耐用刚需看质量,有趣个性看品牌。在这样的消费特点驱动下,“90推动着各大品牌与平台不断迈出年轻的步伐,唯有跟上新需求,才能与年轻消费力同频共振,不仅要起来,更要下去。

不可忽视的是,当前的国潮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市场上产品良莠不齐,一些企业创新不足全靠模仿,此外,国货在材料和制造工艺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要让国潮不退潮,需要各行各业发挥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在科技、制造和质量方面取得突破,让中国品牌成为人们心目中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

(摘编自《但愿国潮更壮观》,《经济日报》2021517日)

材料三:

随着工业化的完成,西方社会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我国也在朝这一方向加速推进。在后现代社会,商品不再是仅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而更具有符号价值,人们消费某种商品,更多是为了获得商品所承载的符号意义。兵马俑造型的文创雪糕不比普通雪糕更甜,但正如网友所言:逛着兵马俑吃着兵马俑造型的雪糕,有种穿越回秦朝的感觉,口中甜丝丝的味道勾起了我对那个朝代的无限好奇,引导着我重新学习了一遍秦朝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购买和消费国潮产品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在使用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国潮产品之所以受到追捧,关键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被唤醒,希望通过时尚的形式走进并了解传统文化。

国潮产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可是,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国潮产品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仍然是浅层次的,往往重其表而轻其里。比如,一些品牌对于国潮的理解还停留在龙凤、图腾、繁体字上,甚至从古代随意挑选一个物件并将其化作具体符号印在服饰上,再染上年画风格的配色,就为自己打出国潮的噱头。这些附庸风雅的产品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国潮产品,说白了,不过是把传统文化当作装点门店的包装纸。还有一些国潮产品在设计中跟风猎奇,把诗文字词、典籍图画、车马舟船等古风元素进行生硬嫁接或胡乱杂糅,通过所谓后现代艺术化处理装饰门脸以示复古。更有甚者,张冠李戴,把日韩风当成国潮范。如此的国潮产品,降低自身文化品位事小,阻碍文脉传承事大。

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包装,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是一种精神哲学和文化信仰。国潮产品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在对传统文化认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度提炼萃取,同时还需要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解决好的关系,即传统文化到底是品牌营销的策略手段,还是产品应该具有的内在品质。毫无疑问,国潮产品的流行很大程度上缘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从文化的现代化演进来看,国潮产品厚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是本土文化精神现代化重构中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活泼的时代性。如果把传统文化当作创造经济价值的手段,把国潮产品生产等同于一般的工业化制造,那就矮化了国潮的社会价值与精神意义。

(摘编自《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包装》,《光明日报》202192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参与国际竞争,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中国产品的品牌价值在不断提升。
B.中国的“国潮”产品,艺术设计蓬勃发展,蕴含着原创、先锋、可持续及工匠精神。
C.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更看好国潮品牌,在新一轮“国潮热”中,国货新品正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
D.“90后”是以一种平视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他们对“中国制造”有自豪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国潮风”强势崛起并成功“出海”,与其它国家在设计与创意领域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B.“国潮”不仅仅要挖掘和表现当代中国的积极文化特征,也要注意模仿并反映时代的潮流。
C.在后现代社会,商品的使用价值已经不再重要,人们消费某种商品更多是为了获得商品符号价值。
D.“国潮”是一种精神哲学和文化信仰,国潮产品的流行很大程度上缘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
3.如何让中国的“国潮”产品获得更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2022-02-1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表情包最早起源于一位美国人发明的笑脸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衍生出颜文字、笑脸、绘文字、图文叙事以及动态图片等各类表情包。2014年起,Emoji搜索引擎的创始人甚至将每年的7月17日定为“世界表情包日”,而表情包的真正盛行源于社交软件的广泛普及,用户不仅能使用软件自带的表情包,还可以发布自己设计的专属表情包。社交软件使人们的交流逐渐从面对面沟通转向线上交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习惯于在虚拟交流时“斗图”。

表情包可以看作是线上文字交流的重要补充,相较于面对面的沟通,人们在线上文字对话时较难感知对方的状态或情绪,而发送表情包则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当人们想表达负面情绪或者想怼人时,发送恰当的表情包既能表达自己的不满,也可以缓解对方在接收信息时的尴尬。表情包还能以省力的方式丰富文字的细节,比如,微信表情中能代表笑的状态有“憨笑”“吡牙”“可爱”“偷笑”和“微笑”等,当用户想传递开心的感受时,不必思考使用何种文字更为精准,只需要发送一个表情便可解决。

除此之外,表情包能够充当同一圈层或代际群体的“接头暗号”。新媒体学者彭兰教授曾写道:表情包可以作为代际区隔和群体区分的标签,交谈越亲密或越志同道合的人之间,使用的表情包也会更加具体和生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下级对上级或者晚辈对长辈较少使用表情包。这就好比老年人不理解年轻人蹦迪,而年轻人不理解老年人跳广场舞一样,不同群体内部都拥有专属的沟通暗号和文化符码。

年轻人使用的表情包常常带有调侃、讽刺或戏谑的色彩,而中老年表情包则以安静、祥和与正能量著称,这也造成了不同代际群体对于同一表情的认知差异,比如,中老年群体普遍认为微信里的“微笑”表情是一种开心的笑,但年轻人却认为它是带有嘲讽和高冷感的假笑,因为它与“难过”“再见”等表情一祥视线向下,看上去是一种情感压抑后展露的笑容。

表情包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还代表了年轻人追求新潮的生活方式,表情包并不是狐立存在的,它往往和时下社会热点或网络流行语息息相关,比如,最近流行的“内卷”“躺平”“emo”和“yyds”都已被制作成诙谐风趣的表情包,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年轻人当下的生活态度。网络技术为青年群体赋权,每一位网民都可以参与到表清包的生产与分享之中,这种带有亚文化属性的图文符号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严肃的话语方式。比如,不少大学生都曾有拍摄老师讲课神态,并将其制作成表情包的经历。在课程微信群里传送老师的表情包,不仅能活跃虚拟社群的氛围,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不过,我们在拥抱表情包时,也不能忽略文字的力量。因为表情包的内容和解码的过程都具有非理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造成双方交流中的误解与偏差,无论是静态图片还是视频截取,表情包终究只能算一种浅层次和碎片化的表达,是线上人际交往的一种辅助手段,还远远替代不了语言或文字交流中的深刻思想与真情实感。毕竟,人与人交流的真正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双方心灵相通。

(摘编自黄骏《表情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副语言”》,有删节)

材料二:

即便网络表情包有着庞大的受众,但从网络人际交往中语言的使用范围来看,语言符号依然占据着重要位置,表现着传统意义上主流文化的正统地位。青年群体广泛地将表情包作为其网络社交的主要语言,背后有其自身的内在机理和丰富的文化隐喻。从狭义上来看,网络表情包是青年一代在互联网平台展开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从广义上来看,表情包语言是视觉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表征,也是青年情绪宣泄和群体认同的重要体现。

青年群体拥有着高涨的创新意识和生命热情,对新生事物怀揣着跃跃欲试的态度和好奇心。但作为新型大众流行文化的表情包并不是对主流文化一味的排斥与抵抗,而是对传统主流文化进行温和式、对抗性解读,使其呈现方式更符合当下网络传播环境。表情包的风靡,打破了种族、地域、语言等方面的隔阂。

在母语学习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不同国人,却可以通过相同的表情符号达成情感的共鸣。Emoji虽然简单,但表情符号所带来的跨族群式的沟通和理解,却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宽容性之所在,这也是全球化趋势之下推动语言变革的真正力量。

表情包语言的延伸,也催生了群体的自我认同和独立意识的建设。在网友制作表情包的过程中,会下意识地将带有地方特色气息的文化元素(方言等)植入其中,在网络社交活动中扩散了地域文化的渗透力。青年群体也常常用“中老年表情包”一词特指中年以上网络用户偏爱的表情包语言,其中除了特定群体对自身价值的集中认同,也包含了主体对人格价值独立性的追寻与期待。

尽管表情包的文化内蕴依然有待修正,在网友五花八门的编辑过程中出现色情、暴力、言语谩骂等不良行为,乃至于催生网络舆论暴力。但从总体上看,新一代青年群体的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导向并无偏差。表情包语言势必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文化机制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这是新媒介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技术和人文进程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关皓月、王永宏《浅析互联网时代的“表情包”语言》,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交软件使人们逐渐用线上交往取代了面对面沟通,年轻人已习惯于将表情包作为虚拟交流时的主要语言。
B.表情包能以省力的方式丰富文字的细节,想要表达某些感受时,用户常常只需要发送一个表情就能传递心情。
C.不同代际群体对于同一表情存在认知差异,年轻人使用的表情包对中老年常带有调侃、讽刺或戏谑的色彩。
D.表情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紧跟时下社会热点,在网络世界使用表情包代表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新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一位普通网民都可以生产与分享表情包,意味着以往严肃的话语方式会渐渐被消解,而诙谐的话语方式将成为主流。
B.作为新型大众流行文化的表情包,不仅是对主流文化一味的排斥与抵抗,而且是对传统主流文化进行温和式、对抗性解读。
C.宽容性推动了全球化趋势之下语言的变革,因为人类文明强大的宽容性,所以简单的Emoji能带来跨族群式的沟通和理解。
D.部分网友在表情包编辑过程中出现了言语谩骂等不良行为,这表明对新一代青年群体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还是有必要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属于表情包盛行的原因的一项是(     
A.网络和社交软件的广泛普及
B.年轻人追求新潮的生活方式
C.新一代青年高涨的创新意识
D.母语有差异的人情感的共鸣
4.表情包和文字交流在表情达意上分别有哪些优点?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几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汉服逐渐成为一种流行元素,穿汉服也从一种行为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汉服爱好者达500多万人。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商品成为消费时尚,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国潮”。

国潮作为现代时尚景观中的独特呈现,其内容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外在形式则吸纳并融汇了当代大众审美。这种先锋与复古碰撞的创意,在追求个性化表达的青少年群体之中颇具吸引力,因此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搭上国潮的列车。除了已经流行起来的汉服、破圈的博物馆文创产品、成为各大景区标配的特制文创雪糕,白酒、口红、家具、家电等常见的消费品也都推出了各自的“国潮款”。

随着工业化的完成,西方社会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我国也在朝这一方向加速推进。在后现代社会,商品不再是仅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而更具有符号价值,人们消费某种商品,更多是为了获得商品所承载的符号意义。兵马俑造型的文创雪糕不比普通雪糕更甜,但正如网友所言:“逛着兵马俑吃着兵马俑造型的雪糕,有种穿越回秦朝的感觉,口中甜丝丝的味道勾起了我对那个朝代的无限好奇,引导着我重新学习了一遍秦朝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购买和消费国潮产品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在使用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国潮产品之所以受到追捧,关键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被唤醒,希望通过时尚的形式走进并了解传统文化。

国潮产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可是,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国潮产品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仍然是浅层次的,往往重其表而轻其里。比如,一些品牌对于国潮的理解还停留在龙凤、图腾、繁体字上,甚至从古代随意挑选一个物件并将其化作具体“符号”印在服饰上,再染上年画风格的配色,就为自己打出国潮的噱头。这些附庸风雅的产品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国潮产品,说白了,不过是把传统文化当作装点门店的“包装纸”。还有一些国潮产品在设计中跟风猎奇,把诗文字词、典籍图画、车马舟船等古风元素进行生硬嫁接或胡乱杂糅,通过所谓后现代艺术化处理装饰门脸以示复古。更有甚者,张冠李戴,把日韩风当成国潮范。如此的国潮产品,降低自身文化品位事小,阻碍文脉传承事大。

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包装,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是一种精神哲学和文化信仰。国潮产品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在对传统文化认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度提炼萃取,同时还需要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解决好“体”与“用”的关系,即传统文化到底是品牌营销的策略手段,还是产品应该具有的内在品质,毫无疑问,国潮产品的流行很大程度上缘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从文化的现代化演进来看,国潮产品厚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是本土文化精神现代化重构中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活泼的时代性。如果把传统文化当作创造经济价值的手段,把国潮产品生产等同于一般的工业化制造,那就矮化了国潮的社会价值与精神意义。

(摘编自唐尚书《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包装》)

材料二:

毋庸置疑,“国潮”火爆正当时。但是,在其火爆之下仍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这些问题正在破坏着年轻人对“国潮”的好感。

关天玥就是被现象级火爆产品裹挟的“受害者”。谈起自己购买“国潮”的经历,关天玥无奈地叹了口气。“我就是彩妆摆设爱好者,”她调侃,“买一家换一家。”在关天玥看来,大部分她所购买的“国潮”彩妆,几乎都是打着国风元素和国货情怀吸引消费者,但是除了外包装之外,最重要的部分——内里却不能满足使用感,过度营销狂欢之后,失落感往往会包围她。“当卖完情怀,我也不知道还有多少韭菜能被割。”她说。

这也是当前“国潮”市场存在的现象。在她看来,虽然“国潮”发展势头正猛,但整个市场却鱼龙混杂。一方面,不少企业在过度营销“国潮”。“不仅服饰,日用品、美食、家电……几乎所有的品牌都在说‘国潮’,任何品牌挂着‘国潮’就可以成为‘国潮’。”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商家,打着“国潮”的噱头,实际只是在做简单的中国元素的叠加,做工粗糙,更谈不上能有核心的品牌文化。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张庆辉认为,市场是未来“国潮”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些问题应该靠市场的优胜劣汰来解决。而董妍认为,从国家层面制定一个整体的行业质量标准也刻不容缓,在此基础上,品牌才能在兼顾时代精神的同时,去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价值,打造品牌文化。

(摘编自张雅婕《“国潮”崛起正当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潮作为现代时尚景观中的独特呈现,其产品创意体现了当代大众审美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碰撞。
B.在后现代社会,人们消费某种商品不再看重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获得该商品所承载的符号意义。
C.打着国潮的噱头,把传统文化当作装点门店“包装纸”的产品,根本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潮产品。
D.过度营销“国潮”,或打着“国潮”的噱头忽视消费者使用感受的行为,都在破坏着年轻人对国潮的好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网友对兵马俑造型雪糕的评价可以看出,国潮产品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其使用价值得到提升。
B.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包装,只要在产品设计之初解决好了“体”与“用”的关系,就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C.“当卖完情怀,我也不知道还有多少韭菜能被割”,关天玥的话透露出对仅注重包装的国潮产品未来发展的担忧。
D.针对“国潮”市场上存在的问题,与张庆辉的观点相比,董妍的观点更加全面、深刻,也更符合国潮发展的实际。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材料一第4段观点的一项是(       
A.故宫上线了故宫元素的立体书籍
B.白酒企业将新产品命名为“何以解忧”
C.某博物馆推出线上360全景逛展
D.某汉服品牌举办汉服艺术推广活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某文创公司想邀请您设计某款国潮产品,结合材料内容,你认为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2022-02-1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要推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

文化因其多样性和复杂性本就是个难以界定的概念,而优秀传统文化涉及优秀的标准问题,界定起来则更为复杂。本文所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注重文化的思想和精神层面,指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历史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因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只是传承一门传统手艺,一种生活方式,或一部文学经典,而且是传承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历经的多次冲击,使得传统文化在国内出现多次萎靡、断裂甚至激变的情况。但文化自身的传承性和延展性使其在断裂或激变的同时,具有韧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冲击中展现出的包容性,使自身不断得到净化、升华”。

艾尔斯认为社会由工具体系及仪式体系构成,工具可以帮助人类社会消除对未知的恐惧。而工具形成的重要形态便是技术,技术是工具、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自发组合体”。传播模式与其背后的关系是相互构成的。移动传播时代必然导致传播权的释放、传播格局的重整、新的传播关系重新建构、以共享为主要传播理念的传播实践与传播格局。但共享同时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平台间在以有限的眼球与时间为基准,以传播权的争夺并成为更大平台为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吸纳力的竞争与合作。

传统网络时代与传统主流媒体时代,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而言,技术以及承载技术的社会文化背景,是新传播模式产生的摇篮。传播模式背后折射的是技术及文化的相互嵌入关系。而技术自发组合体及其形成的权力关系的变迁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背后存在着社会文化随时间的累积所带来一定程度的失衡。从传统主流到传统网络时代,随着受众能量的释放,博客与微博使其成为小的分发平台,一定程度上得以独立发声,从而,社会习惯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新的跳跃,对新的能量释放产生联想与促动,而这种意识形态的变化,便是对传统主流传播模式形成冲击的原动力,即公共意识的培养使原本暂时平衡的关系失衡。

权力的失衡背后虽网络交织,但主要涉及传播权、共享意识、技术支持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之一变革均会导致固有的传播格局失衡及传播模式与关系随之转变。释放的传播权对应着共享意识的彰显,但技术作为后盾往往不是产生于狭义的传播系统,如VR、航拍等技术均产生于其他领域的市场需求,却成为文化传播重要革新力量。同样共享意识成为一种公共意识,也是在文化生活中培养起来的,物质的丰足推动社会对意识形态发展的思考,而意识形态中的矛盾与碰撞最终由共享的精神力量统合。移动传播时代媒体发展便验证了这一点,没有单打独斗的媒体,画地为牢的模式不能产生传播格局。

(节选自王月《移动传播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模式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种特性,即使历经多次冲击仍不失其包容性。
B.工具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人类社会消除对未知的恐惧。
C.只要在移动传播时代,就会形成以共享为主要传播理念的传播实践与格局。
D.传播平台间的合作是有限的,因眼球与时间有限,竞争才是其主旋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相关内容,起到了指出本文论述背景的作用。
B.文章引用艾尔斯的观点,由对其理念的解释,为下文蓄势,步步推进论述。
C.文章对传播模式的论述,既有整体解说,又有分项论述,二者相互结合。
D.文章用“往往”“一定程度上”等词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主要看其是否有积极历史作用与现实价值。
B.传播领域新技术的出现可能培养新的社会习惯,社会文化也将随之改变。
C.随着传播权的释放、传播格局的重新调整,新的传播关系就得以重新建构。
D.各新兴媒体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要相互合作,不断变革,与时俱进。
2022-02-1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毕业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李斌

①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球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执刷眼光的检验。

②《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客、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特产品当成艺本,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③一盏孤灯一刻刀,一辆样尺一把性,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商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国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④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肯,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选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修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水,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手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月,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蒙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这句话的意思是工匠精神是他毕生的追求。
B.职业与职业之间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之间的职业品质、专业精神有着很大的差别。
C.坚守工匠精神有着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的意义。
D.虽然工匠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用一个企业家的话证明了今天是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
B.文章第③段论述了匠人在方寸之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的观点,富有启发意义。
C.“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体现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倡导。
D.文章第④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地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了语气,使表达更加有力。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的概念并不局限于人,有工匠精神的个体可以是人,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国家、民族,甚至可以是一个时代。
B.“匠”随着时代发展也具有了新的含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查诣高深的代名词,而这种精神改变了时代。
C.只要坚守工匠精神,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我们就足以成功。
D.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精益求精,摆脱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前,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成为改革的热点和受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生涯规划教育要求学生应全面评估自我,对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优劣势、个性、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导向性,是随着学生年龄、经历、身处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都有助于学生清晰认识到“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能成为谁”等问题。

实行新高考以后,学生学会选择是其在高中阶段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人生规划初期的最基本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提前清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更要明确认识到课程选择的意义、生涯选择的重要性、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生的价值和责任。

高中生生涯教育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是学生在适当时期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全面展开自我评估,客观进行生涯选择,稳妥进行人生管理,由此,可以将盲目选择对人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摘编自刘瑞颜《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材料二:

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对自己的潜能和职业有个大致了解,但还要意识到想从事的职业未必是能从事的职业。学生在设计职业发展时,不应该只是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要考虑自己是否有适合某种工作的能力。因为未来是多变的,能够适应这个变化很重要。这一方面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的性格、兴趣、能力等职业生涯规划测试,参照老师、家长和朋友对学生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找到想从事的职业和能从事的职业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以往,高中生在进行学科选择和填报志愿时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实用主义影响,关注最多的不是未来的发展,而是薪酬、升职等利益问题,最终选择一些热门专业。但这些热门专业未必是热门职业。而且等学生毕业的时候,这些专业是否依然热门都是未知数。因此,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和职业生涯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义感,避免学生因盲从利益趋向而做出的并不明智的专业选择。

据调查和统计,在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各个维度上,性别、科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变量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年级、学校性质、学业成绩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年级越高,成绩越好,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水平越高。

(节选自搜狐网《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材料三

          

很强较强一般不具备没有考虑
合作意识

19.7

32.4

45.8

1.2

0.9

竞争意识

21.3

24.5

45.6

5.4

3.2

创新意识

15.5

33.3

41.9

5.9

3.4

社会适应能力

23.5

21.2

51

0.3

4

人交往能力

22.6

37.9

36.7

0.3

2.5

备注:以上数据均为百分比。

(摘编自《重庆市某重点中学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四:

“一到每年的四五月份,办公电话就变成了热线,其中十有八九是查询转专业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都不知道所报考的专业到底要学什么。”近日,一位高校教务处负责人表示,高考考试生报志愿时会感到迷茫:“高考学生都说不清楚自己兴趣点是什么,将来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往往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有调查显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仅有13.6%的人了解所选专业;有超70%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

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惠英如是说:“高中生选择权的增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和权力去思考规划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道路,促使学生更早地思考人生,选择满意的生活方式,进而寻求个人价值和幸福。通过生涯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优劣势和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对高中学习、大学专业、未来职业、自我需求和社会需要有正确的认知,进而进行客观的、主动的选择。基于此,学生思考评估后的选择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其终身发展和自我实现。”

(摘编自河北新闻网《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找到前行航标》)

1.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清晰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这都是学生学会选择的具体表现。
B.高中生要充分认识到想从事的职业未必是能从事的职业,在设计职业发展时要认真思考自己是否有适合该种工作的能力。
C.生涯规划教育调研投告显示,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认知到自身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认知到自身不具备创新意识的学生数量多于不具备合作意识的学生数量。
D.超过70%的大学生由于他们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时,住往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志愿,因此进入大学后想重新选择专业。
2.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自身能力、性格、优劣势、身处环境等的认知是新高考背景下生涯规划对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   要求学生在高三年级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的生涯。
B.职业生涯受学业成绩、学校性质、父母受教育程度等维度的影响,因此,学业成绩优异、名校毕业、家庭环境良好的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强于普通学生。
C.对于重庆市某重点中学被采样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总体上有较好的自我认知意识,对自身的个性、兴趣和能力都有较为清晰的自我认识。
D.在张慧英看来,只要中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结合对社会的了解,尽早地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能获得幸福生活,实现自身价值。
3.根据上述材料,概况新高考背景下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2022-02-11更新 | 73次组卷 | 22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创作水平和制作能力不断提升,电视剧的影像品质、服化道细节迭代升级,精品佳作不断涌现的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类作品:它们甫一登场就自带爆款热度,电影质感的画面,精致唯美的服化道,乍一看亮眼吸睛,集齐了所有能打动观众的看点。但仔细观察,却乏善可陈、经不起推敲。精致的表层之下是剧情的拉垮,金玉其外的“画皮”之相难掩套路化的内容硬伤。这种伪精致创作风潮应该引起业界关注。

伪精致,顾名思义,是用外在包装刻意营造出精致的假象。伪精致剧集一般呈现下面几种问题。一是虚,这种作品要么故事推进靠激烈冲突和戏剧性反转,制造与现实逻辑不符的各种巧合;要么创作视野停留在生活表层的鸡毛蒜皮,看不到思想深度和精神烛照,导致内容虚乏无力。二是假,这种作品剧情设置往往背离常人的生活体验,充溢着锦衣玉食、豪宅豪车等消费符号。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精致华美的高级公寓里吃泡面,感受生活艰辛;工资微薄的职场新人穿戴着名牌服饰,感慨命运的困苦。三是疏离,刻意远离生活的粗糙与磨砺,缺乏对普罗大众生活的关注与深描。在表现某种职业、某个领域的故事时,没有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了解其深层特性。

国产剧出现伪精致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视觉文化盛行,部分受众追求外在形态精致的影像观感,一些创作者误将这一诉求放大成社会大众普遍的审美需要。其次,市场化发展使电视剧的创作及营销方式日趋商业化,当影像质感、服化道细节成为品控指标,这些最易快速感知的视觉要素就会成为制造爆款的营销话术与话题引擎,博取收视与流量。再次,部分制作团队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大干快上、缩短创作周期,希望快速赢得关注,获得回报。

媒介在传递时尚观念的同时,也在形塑着观众的审美理念。充斥于伪精致剧集中的滤镜美颜风消弭了美的多样性,统一的高颜值、浓妆艳抹的打扮、完美的身材、高品质生活营造出虚幻意象,造成了审美标准的单一,引发个体焦虑。在伪精致的镜像世界中,视觉修辞完成了消费语境对时尚与成功、时尚与价值认同的等价赋值,对物质欲望的有意渲染,灌输和引导着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浅薄化的内容填平了作品深度,消解了理性思考和价值意义,造成反智、反理性的价值倾向。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破坏了市场环境和创作生态。

精致不是原罪,它反映的是人们对品质的追求,对美好的向往。那些堪称精品的剧作都是精致的,可这种精致并不是表面的光鲜靓丽。《觉醒年代》极度考究的细节下是百年前青年人用生命捍卫中华民族精神的一腔热血。《山海情》中的人物常常灰头土脸,戈壁荒漠沙尘飞杨,但在这份“土”气之下却是朴实动人的情感。这才是真精致,让英雄可亲,让凡人闪光。细腻的生活肌理、可触摸的情感质地和动人的精神力量才是让作品直击人心、回味悠远的关键。

要想破除伪精致的皮相诱惑、去伪存真,创作者首先要遵从艺术规律,让形式服务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思想价值的传递,去痕留味,与内容和谐圆融。其次,剧集作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艺作品,必须传达精神力量和生命价值,这需要创作者沉潜于生活,走入大众的现实境遇中去体察世事人情,去展现人格力量,去传递人文精神。文艺创作追求的是令人耳目一新的震颤,是让人体味的余思,这恰恰与工业化的机械复制、商业化的速成趋利背道而驰。因此,电视剧创作者持有虔诚之心,坚守文化精神,不逢迎不媚俗,勇于承担历史与文化使命,才能创作出具有历史高度和现实深度,能够震撼人心的精品。

(摘编自朱怡璇《好作品养眼更要养心》)

材料二:

新中国电影史上,已经有了《英雄儿女》《上甘岭》等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而这一次,《长津湖》以史诗巨制的规模对准了长津湖战役。

《长津湖》总监制黄建新说:“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也是一场意志之战,战士发挥了生命的最大能量。这样一部电影,不仅要对得起观众,更要对得起那些献出生命的人。这部电影是为了中国人那份伟大的精神而拍摄的。”

“我们在创作中达成一致的认识,这是一部现代电影,我们不是复述战争,而是通过人物去讲战争、讲历史、讲精神,电影要跟着人物走,这是现代电影的创作方法。”黄建新表示,"每个人物在电影中都是有作用的,都是整个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

影片播出后,观众普遍反映《长津湖》的特效技术好,做到了比较真实地再现战争现场。黄建新介绍,片中一些镜头,特技做了11个月才完成。“一个CG动画的成型需要17层才能达到要求,这还是当年胶片电影的要求,现在的8K数字电影对清晰度要求更高,要求的涂层也就更多。电影里的很多单个镜头都是100多人工作了11个月的成绩,聚合了来自国内外的80多家特技公司。”

(摘编自刘阳《<长津湖>是这样炼成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电视剧在开始时亮眼吸睛,能打动观众,但终因剧情拖沓、故事套路化等,未得到观众认可。
B.导致伪精致的国产剧出现的原因较多,创作团队急功近利、缩短创作周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C.影视剧中充溢的锦衣玉食、豪宅豪车等消费符号,渲染着物质欲望,是在灌输享乐主义的价值观。
D.为区别于《英雄儿女》《上甘岭》等著名影片,《长津湖》以长津湖战役为题材,把规模定为史诗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伪精致剧集中的滤镜美颜风造成了审美标准的单一、理性思考的消解与反智、反理性的价值倾向。
B.材料一举《觉醒年代》《山海情》的例子,论证了堪称精品的剧作是真精致,而非表面的光鲜靓丽。
C.如果要使形式与内容和谐圆融,创作者必须进入大众的现实境遇中去体察世事人情,传递人文精神。
D.80多家特技公司100多人工作了11个多月,才共同完成了电影《长津湖》所有镜头的涂层工作。
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是作者所批评的现象的一项是(     
A.电视剧《锦绣南歌》开篇就有“寿宴刺杀”“错成将军嫡女”等脱离现实的剧情。
B.无论电影的场景有多么脏乱,女主人公的头发总是整齐漂亮,牙齿总是洁白美丽。
C.院长打电话问主治医生什么时候到达,脖子上挂着口罩,打完电话后口罩不见了。
D.电视剧《外科风云》热播时,被观众发现剧情中存在层出不穷的常识性医疗错误。
4.如果说《长津湖》是一部真精致的影片,理由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5.材料一最大的论证特点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请对此加以分析。
2022-02-09更新 | 2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58年,一个电话改变了黄旭华的一生,从此,他的一生与核潜艇结缘。

此前四年,美国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首次试航;一年前,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58年6月27日,聂荣臻元帅向中共中央呈送《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于潜艇的报告》获批,拉开了中国研制核潜艇的序幕。1959年秋,中国领导人希望苏联帮助中国发展核潜艇,遭到拒绝。毛泽东警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然而,当时连核潜艇长什么样儿也不知道。黄旭华他们只得带着“三面镜子”找有用信息:用“放大镜”搜索相关资料,用“显微镜”审视相关内容,用“照妖镜”分排真假虚实,就这样,中国核潜艇事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在一波三折中发展。

1965年3月,核潜艇研制工作全面启动。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在葫芦岛成立,黄旭华开始了“荒岛求索”的人生。白天养猪、修猪圈、接受批判,晚上黄旭华和同事们潜心于核潜艇事业。没有计算机计算核心数据,就用算盘和计算尺。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就用磅秤来称。黄旭华和同事们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尖端的技术问题,同时用创新的思维解决关键问题,核潜艇的形状是采用常规线型还是水滴线型,一度困扰着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美国发展核潜艇分三步走,先是采用适合水面航行为主的常规线型,同时建造一艘常规动力水滴线型潜艇,摸索水滴型体的流体性能,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先进的水滴型核潜艇。依据大量试验和科学论证,黄旭华提出,“三步并作一步走”,研制中国的水滴型核潜艇。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旭华和同事们先后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和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信、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

1981年4月,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成功下水。两年四个月后,交付海军训练使用,加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4月29日,我国进行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数百米深的深潜试验,是最危险的试验。“核潜艇上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深潜后承受的外压是1吨多。这么大的艇体,有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间门封不严,都是艇毁人亡的结局!”为增强参试人员信心,减小压力,这位64岁的总设计师做出惊人决定:亲自随核潜艇下潜。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核潜艇不断向极限深度下潜。海水挤压着艇体,舱内不时发出“咔嗒、咔嗒”的巨大声响,直往参试人员的耳朵里钻。黄旭华全神贯注地观察并记录着各种数据。

成功了!当核潜艇浮出水面时,现场的人群沸腾了。

1988年下半年,中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完成水下发射导弹试验,意味着中国真正具备了水下核反击能力。核潜艇横空出世,使我国从此摆脱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

“为了工作上的保密,我整整30年没有回家。”黄旭华说。

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黄旭华埋头苦干的人生,正是中国核潜艇人不懈奋斗的缩影。

(摘编自刘诗平等《人生,为祖国深潜--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

【注】黄旭华,中国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副指挥,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2020年1月10日,黄旭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材料二:

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进程中,科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大国重器,令中国人民挺直腰杆;高铁、跨海大桥等基础设施,夯实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助推中国技术创新由“跟跑”向“并跑”转变,并逐渐向“领跑”发起冲击。这些辉煌成就背后,凝结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品质得以彰显、传承和发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汇、彼此影响,我们在内外环境上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内部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前景向好,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从外部看,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前夜,科技竞争愈加激烈,各国在能源与资源、信息网络、新材料、医药健康等研究领域持续发力,期望通过重大科技突破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在此背景下,弘扬科学家精神,就要让科学技术更好服务国家发展需要,推动我国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并通过营造科学氛围和科学环境,在全社会集聚起不懈攀登的力量,实现科学精神的代际传承,助力科技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

(摘编自丁查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较多笔墨交代事件发生背景,主要目的是说明我国提出导弹原子潜艇制造计划的由来。
B.文章介绍当年核潜艇研制的简陋条件和恶劣环境,凸显了主人公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
C.文章将我国当时的研制方案与美国发展核潜艇的方案进行对比,旨在表现我国方案的可行性。
D.文章写64岁的黄旭华亲自随核潜艇做深潜试验,突出表现了他与同事们身先士卒的带头意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选取黄旭华“荒岛求索”的事迹,集中表现了老一代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体现了选材的典型性。
B.材料一以核潜艇研制时间为线索,既利于展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过程,又利于展现主人公的精神境界。
C.材料二首段选取多个标志性事件,目的是论证“凝结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这一观点。
D.材料二第2段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形势,利于激发读者的使命感,体现了新闻评论鲜明的针对性和引导性。
3.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4.基于材料二中“我们在内外环境上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你认为材料一这篇人物通讯有何社会现实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