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酵母菌用途广泛,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图甲、乙分别表示利用酵母菌制作面包的过程和酿酒过程中检测某些化学物质含量变化的曲线图,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酵母菌属于__________(填“原核”或“真核”)生物,其最主要原因是其细胞结构里有__________;与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相比,最显著不同的是其细胞结构里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结构。
(2)图甲中,将生面团保持在30℃,1小时后它的体积逐渐变大,原因是酵母菌把葡萄糖转化为__________并产生__________;若将生面团保持在0℃,1小时后它的体积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抑制了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
(3)图乙中,酿酒过程所需的外部环境主要是__________(填“无氧”或“有氧”),若从密封的发酵罐中检测氧气、二氧化碳和酒精三种化学物质,其中表示酒精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
(4)利用酵母菌制作面包和酿酒,运用的是__________(填“转基因”或“发酵”或“灭菌”)技术。将面包置于一个温暖而潮湿的地方,数天后出现很多黑色斑点,请你运用生物学知识谈谈保存面包的方法有哪些?(答一种即可)______________
2024-03-1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12月月考生物试题
2 . 某班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项有趣的活动——制作植物细胞模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方案讨论】
小青:用什么材料更合适呢?小云:立体的是不是比平面的更好呢?
(1)小青:要与动物细胞区分开,突出植物细胞特殊的结构,如___
【材料选择】
(2)小青组:制作细胞膜时,有两种材料可供选择,一种是透明塑料薄膜,另一种是网眼很小的细纱网。你会选择哪种材料?___。请从细胞膜功能的角度简要说明理由:___
用玻璃球、乒乓球、山楂、樱桃等作细胞核,原因是其形状与细胞核相似。
【制作过程】小组之间、组内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3)小云在制作细胞壁时,老师问她细胞壁的功能是什么?小云的正确答案是:___
【展示评价】
(4)下图分别是三个小组制作的植物细胞模型,参考老师提出的第2、3、4评价标准进行点评,请补充表中的内容。
   
作品编号优点改进建议
能用不同颜色、形状区分各部分结构;细胞核立体感强,且可以看到切面,细胞各结构的位置比较得当。细胞的边不要过多,应区分本细胞的细胞壁和相邻细胞的细胞壁,细胞整体的立体感再强一些,标出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细胞重要结构齐全;细胞核和液泡的位置、大小比例得当;制作比较精细、美观。①进一步在大小、形状上区分叶绿体和线粒体;___;标出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细胞核的位置、形状适当;细胞的立体感比较强;制作比较精细、美观。②各重要结构大小比例应适当,如___;制作再精细一些,标出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评价标准:1.材料选择现成的,或容易塑造成所需形状的,要无害、经济、易得。2.科学、准确,如植物细胞的重要结构齐全,且位置、形状、大小比例适当。3.立体感要强。4.制作精细、美观。)
2024-01-18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3 . 生长在西北沙漠地区的骆驼刺根系发达,能感知周围土壤环境的变化,并作出相应反应。为了研究影响骆驼刺根系生长的因素,研究者选择即将萌发的骆驼刺种子,播种在大小相同的透明玻璃箱内,观察其根的生长情况,四组骆驼刺的培养温度、光照、浇水量等条件均相同且适宜。测量根系的长度和高度的平均值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比较A、C两组的结果可知,竞争植物的存在能___(填“促进”或“抑制”)骆驼刺根的生长。C、D两组结果说明,养分能___(填“促进”或“缓解”)这种效果。
(2)研究者利用A组和B组探究空间和养分对骆驼刺根生长的影响,由结果可知:
①骆驼刺根系优先向___(填“空间大”或“营养丰富”)的地方生长,支持该结论的依据是:___
②养分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实验植株根系的生长。支持该结论的依据是:___
(3)梭梭树是骆驼刺的竞争植物之一,其根系发达,叶退化成小鳞片状,这些特征有利于适应___的环境。
(4)请你根据实验现象,提出一个可以进一步探究的问题:___
2024-01-1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4 . 铅污染主要来自于铅制品工矿企业排出的含铅废水、废气和废渣以及汽车排出的含铅尾气。
科研人员以4种常见树木——黄杨、香樟、冬青、杉木为实验材料,研究铅污染环境下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该变化可反映植物叶片光合功能的强弱。
在空气质量良好、土壤未受重金属污染的国家森林公园中,取坡向、树龄等条件基本相同的树木叶片。将叶片用蒸馏水冲洗后擦干,再将大小相近的叶片叠置对齐打孔取圆片,置于培养皿中,每皿50片。将浓度为800mg/L醋酸铅溶液加入培养皿中(每皿100mL)进行铅污染处理,对照组叶片用等量蒸馏水浸泡。实验组与对照组都进行3次重复实验,科研人员对获取的实验结果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并记录,如下表:
铅污染下4种树木的叶绿素含量(mg/L)
树种对照组实验组
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2天
黄杨1.402.462.171.000.690.50
香樟1.271.681.350.960.420.30
杉木1.842.381.761.141.050.57
冬青1.991.761.701.401.110.51
(说明:对照组内同种植物短期内叶绿素含量变化可忽略不计。)
回答问题:
(1)根据实验过程,你认为该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在选取叶片时,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写一点即可)。科研人员通过3次重复实验获得了一系列实验数据,为了减少实验数据的误差,他们应当取各重复组数据的________值。
(3)实验结果表明,在铅污染下,除__________外,其余3种树木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表现为__________的变化规律;4种植物中,抗铅污染能力最强的植物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铅污染不仅对植物的生活有影响,对人和动物的健康也有危害。请从个人生活角度出发,提出一个降低铅污染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
2024-01-14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第三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12月月考生物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为研究动物的行为,小雨同学进行了小白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在迷宫的出口处放一些小白鼠喜爱的食物,实验前将小白鼠饥饿处理12小时,再放进迷宫入口,表格中的数据是他的实验记录,图甲为“迷宫”示意图,图乙为不同时间内小白鼠走迷宫平均转错的次数的曲线图。
次数找到食物的时间
第一次267秒
第二次193秒
第三次90秒
   
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小白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___行为,主要是通过___的作用,由______获得的。
2.上述实验中,在迷宫上方盖上一层玻璃板,然后把小白鼠换成蜜蜂,食物换为蜜蜂喜爱的食物。
①让蜜蜂从入口进入,到出口处找到食物,结果蜜蜂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说明动物越___,学习能力越强。这种学习能力的强弱是由体内的___决定的。
②通常蜜蜂找到食物后会通过舞蹈等形式告诉同伴,起到了传递___的作用。
③蜜蜂营群体生活,成员之间形成一定的组织,有明确的___,这是行为的重要特征。
3.实验前将小白鼠饥饿处理的目的是___
4.由图乙可知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小白鼠走迷宫时___逐渐减少,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
2023-10-2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10月月考生物试题
6 . 2022年“3·15”晚会上,老坛酸菜登上头条热搜,原因是老坛酸菜是在露天“土坑”制作而成。泡菜是四川人喜爱的食品,但传统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致癌性强,危害人体健康。某兴趣小组同学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进行了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过程如下:
①选择等量的新鲜蔬菜(白菜、芹菜、胡萝卜)洗净凉干,切成条状放入干净的泡菜坛中。
②加入适量的食盐和冷却后的调味汁料(花椒、姜片和辣椒等),淹没蔬菜即可。
③盖上坛盖,向坛口的凹槽内注入清水。将泡菜坛放在阴凉处。
④每天取样榨汁,测量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每种泡菜至少测量3次,然后取平均值。
下图为兴趣小组依据测量结果绘制的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分析回答问题:

(1)该实验研究的变量是_______
(2)我国卫生部《食品中亚硝酸盐限量卫生标准》规定,亚硝酸盐的残留量在酱腌菜中不能超过20mg/kg。分析曲线可知制作的泡菜至少_______天后食用更健康。
(3)选择等量的新鲜蔬菜的目的是_______
(4)实验中每种泡菜至少测量3次,然后取平均值,目的是_______
(5)泡菜的制作离不开_______(填一种微生物)。制作泡菜时,泡菜坛既要加盖,还要用水来封口,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选择下列一个选项)。
A.隔绝空气,避免杂菌干扰             B.隔绝氧气,利于微生物的发酵
7 . 请回答下列关于实验和探究的问题。

(1)使用光学显微镜在观察过程中,要使观察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⑤] ______ 。该显微镜的物镜有三种,分别标有“5×”、“10×”和“40×”。在观察组织细胞时,要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的物镜是标有的 ______ ,由低倍镜换到高倍镜时,视野会变 ______ (选填:亮;暗),这时可调整光圈或③ ______ 使视野亮度适宜。
(2)某同学在探究“馒头中的淀粉在口腔内的变化”时,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试管

加入物质

控制条件

滴加碘液检验试

1

馒头碎屑+2毫升唾液

充分搅拌,37℃水浴恒温10分钟

2滴,摇匀

2

馒头碎屑+2毫升清水

充分搅拌,37℃水浴恒温10分钟

2滴,摇匀

3

?+2毫升唾液


①设置试管1与试管2进行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______ ?对照组是 ______ 号试管。
②向试管1和试管2中各滴加2滴碘液,实验结果是: ______ 号试管中的物质不变蓝,其原因是 ______ 将淀粉分解为 ______
③如果要进一步探究口腔中牙齿的咀嚼对淀粉是否具有消化作用,需要设置试管3,该试管中加入的物质应为 ______ +2毫升唾液,控制的条件和滴加碘液检验的方式不变。
2023-05-1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月考生物试题
8 . 众所周知,对我国乃至世界历史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源于小小的家蚕。自从学习了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后,小林就开始养蚕。他发现家蚕所结的茧有时会出现厚薄不均匀的情况。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样的蚕茧叫“薄头茧”,会影响蚕茧的出丝率。为了探究形成“薄头茧”的原因。
小林和几位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将300只同一品种、大小相似的健康蚕宝宝随机平均分为六组,进行了两次平行实验,每次实验用三组进行。除光线外,其他实验条件均保持一效,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处理光线明亮而不均匀光线明亮而均匀光线暗而均匀
第一次实验分组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薄头茧”所占百分比15.48%7.5%4.92%
第二次实验分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
“薄头茧”所占百分比17.17%8.85%4.50%
平均发生率16.33%8.18%4.71%

请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回答:
(1)家蚕属于______动物,发育过程有______个时期。分析以上实验,你推测小林他们探究的问题是______?其中,第一组与第二组对照,变量是______;第二组与第三组对照,变量是______
(2)蚕茧是蚕蛾在发育过程中的______期出现的;与蝗虫相比,蚕的发育过程多了______期,若要保证蚕茧高产,应该在家蚕发育的______期满足食物供应。
(3)同学们进行了两次平行实验,实验结果取两次的平均值,目的是______
(4)根据实验结果,你认为应如何降低“薄头茧”的发生率呢?______
2023-05-1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初中教学联盟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
9 . 保留水分是蔬菜保鲜的一个方面。为探究影响蔬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小刚设计了甲、乙、丙三组探究实验。下图是他所做实验的情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三组实验中,研究方法错误的是______组。
(2)为探究蔬菜水分散失快慢与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选______组,依据生活经验判断,塑料袋内的萝卜水分散失较______(“快”或“慢”)。从而得出:空气流动越______(“快”或“慢”),蔬菜水分散失越慢。
(3)丙组是研究蔬菜水分散失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的实验,直接受太阳光照的萝卜温度较______(“高”或“低”)。预期得出水分散失与温度的关系是______
(4)依据上述探究,写出生活中蔬菜保鲜的一种方法____________
10 . 为了探究“二氧化碳是否为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①将一盆植物放置在黑暗处48小时。②按照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选取两片大小相近的叶片a和b;将叶片a放入盛有少量清水的大锥形瓶A中,叶片b放入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大锥形瓶B中,锥形瓶口都用切开的软木塞和棉花密闭封口,使外界的气体不能进入锥形瓶中。③将整个装置放在阳光下2小时。④摘下a和b叶片,将它们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使叶片变为黄白色,用清水漂 洗叶片后,把叶片放置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分析实验,完成下列任务:
(1)实验前,将植物放置在黑暗处48小时,其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的实验变量为___________
(3)你对a和b叶片颜色变化的预测为:a叶片为___________,b叶片为 ___________
(4)在步骤②中,若用黑纸片把a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此实验便可同时用于探究_________是不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