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2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国图志》中的许多论述已经超出一般的海防范畴,而把眼光放到了整个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魏源在《海国图志》卷首开宗明义说明,此书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提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他指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通过对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研究,指出:“外夷惟利是图,惟威是畏,必使有可畏怀,而后俯首从命。”国家之间的较量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军事实力的对抗。他说:“使人不暇顾廉耻,则国必衰,使人不敢顾家业,则国必亡。”因此,更确切地说,该书反映了魏源的国家安全观。

——摘编自亦真《<海国图志>与魏源的国家安全观》

材料二   美国安全思想和理论的主要阐述人是保罗·尼采和迪安·艾奇逊等人。1947年7月“国家安全法”通过后,“国家安全”的地位迅速攀升,在美国外交政策的审议过程中位居“绝对压倒一切”的高度。1950年的国家安全委员会NSC一68号文件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大宪章”,“战略思维”成了政府一级官员们讲话的时髦方式。此时,“国家安全”正式成为日益重要的美国安全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家安全的内外因素联系非常紧密,以致于艾森豪威尔总统认为安全问题与外交问题实为一回事。在70年代初之前,美国的国内安全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其国家安全多表现在对外政策上,意识形态色彩非常浓厚。此后,特别是1971年美元贬值后,对美国统治者来说,传统的敌友观已不再是国家安全中首要的内容,经济等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逐渐占据国家安全的核心地位。

——摘编自孟庆龙《美国国家安全思想和战略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谈一谈你对其观点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变化,并归纳其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英国,教育机构几乎全部掌控在基督教会的手中,教会将教育看成是其传播宗教思想和培养信使的重要手段。15世纪起。英国出现延续半个世纪的办学热,主教、显贵、乡绅、城镇商人甚至国王等都通过私人慈善捐赠建立学校。这些学校除了培养神职人员、高官等社会精英外,还增加了培养自由职业者、工匠等大众教育。1546年,亨利八世在剑桥设立了五个钦定教授席位,除神学以外,都是直接与社会事务相关的科目,如医学、民法等。1575年到l663年间,英国大学中新增的教授席位绝大部分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18世纪初,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其他专门科学中逐渐设立新的教授职称。

——摘编自F.H.欣斯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977年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同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到2000年基本形成了两级(部委、省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韩梦洁、宋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制度安排与反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l5—l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果。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教育和l5—l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影响的共同点。
2020·江苏·三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其思想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阳明心学对待民众的核心是亲民。他不仅承认凡人可以成为圣人,而且提出人本来就是圣人,重视普通人、士人,向下以至于百姓。晚明时期,市民话语进入文学,体现出文人对市民审美趣味、道德的认可,这一切与阳明心学的亲民思想密不可分。

——摘编自刘万里《新民亲民平民——论阳明心学与晚明文学的平民化进程》

材料二   平民儒学以王阳明心学为契机而生成。平民儒者们不拘泥于儒家经典文义,反对《四书集注》为代表的章句之学,认为可任意解释经典。他们恢复和发展了孔子和先秦儒家学者重视平民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学术大众化、社会化的基础上创立起真正的平民学派——泰州学派。在授学传道过程中,平民儒者按照自己的理想将“圣人”塑造成为没有特权的平民,还把自己打扮成“以先觉为己任”的新教主。

——摘编自陈寒鸣《论明代中后叶的平民儒学》

材料三   阳明心学承继儒学入世之精神,激发人积极奋发的生命状态,激励人们修心、强心,堂堂正正做人。它不是自私的养生哲学,只“治一人一身”,不仅要讲修身明性,还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个性在心灵上与社会自觉地统一。这对于现代社会树立文化自信、解放发展潜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引领作用。

——摘编自黄文杰、徐晓莹《王阳明与平民哲学的兴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亲民”思想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明时期“市民话语进入文学”的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平民儒学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平民儒学兴起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的“价值引领作用”。
2020-04-29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学科网2020年3月高三第三次在线大联考(江苏卷)
4 . 书院作为教育的特殊组织形式,在古代中国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书院承担起研究学术、发展教育、推行教化的重任,其管理亦借鉴官方学校、禅林精舍、道家清规,形成各种制度。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成熟为宋代书院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学习的样式。从学校兴办和教学管理主体来看,宋代书院的兴盛得益于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发达的经济为宋代书院的全面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宽松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是宋代书院兴盛的外部条件。科举制度的日益衰败为宋代书院的兴盛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宋代文人群体在书院教育文化活动中非常注重人格力量的彰显与塑造,在文人的不懈努力下,书院把教学、学术自由和文化人格的传递与建设三者融为一体。从而铸成了教育、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的局面。

——摘编自牛文明、郝文武《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一是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二是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三是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四是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五是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白鹿洞书院揭示》的特点并分析朱熹兴办书院的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书院教育的社会价值。
5 . 近代以来欧洲人文精神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十三世纪末,意大利开始充满具有个性的人物,人成了精神的个体,并且也这样来认识自己。当这种对于个人发展的推动力量和一种掌握当时一切文化要素的特性结合起来时,于是就产生了意大利所独有的“多才多艺的人”——全才。

——摘编自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文化》

材料二   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天主教会确立了其在精神和信仰方面的权威地位,而随着民族意识的强化,各地区都强烈要求教会民族化、世俗化。1517年马丁·路德写出《关于赎罪券的95条论纲》,在论纲中提出“信仰得救”理论,个人可以通过阅读《圣经》和上帝直接对话,个人理解是支配自身行为的唯一指南。《论纲》得到了普通民众的支持。他坚持主张由国家掌握宗教领导权,得到部分诸侯和世俗统治者的认同。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三   社会契约绝不是要消除自然的平等状态,相反,它是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状态所加之于人类身体上的不平等;这样,不管人类在力量与智力上是如何的不平等,人类也可以凭借契约和权利来实现平等的状态。

——卢梭《社会契约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意识”觉醒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纱幕在意大利消散的文化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受到广泛支持的经济和政治背景。据材料二,分析马丁·路德思想的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三,归纳启蒙思想家的观点。请你谈谈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6 . 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经历重大转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4世纪中期的意大利,薄伽丘小说的“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是对古典拉丁文化的直接挑战,也是对市民社会风俗的积极倡……在对教会和君主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嘲弄过程中,薄伽丘实现了为市民阶级价值观念张目的人文关怀主题。

——张攒、江宁康《文艺复兴与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嬗变》

材料二       路德认为,只有信仰基督,才可得到上帝的恩典;只要心存信仰,人的获救就无需教士的中介作用,不必求助教皇和教会…路德新教所推的权威《圣经》,也不是如天主教解释的那样,是一本只有教皇可以解释的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教条主义的经典,而是一本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的,并在其中得到人与上帝交流的福音书。

——李平晔《人的发现——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材料三       孟德斯鸠不但抨击暴君政体,而且他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政的出现。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薄伽丘小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薄伽丘小说产生的经济根源。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具体办法”。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重大变化的主要内容。
2020-07-27更新 | 408次组卷 | 24卷引用:河北省平泉市平泉七沟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历史练习卷
7 .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在不同阶段制定出不同的方针政策,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队伍要坚持地奋斗下去,……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的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在这种情形下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国土地的广大,由于中国的反革命营垒内部的不统一和充满着矛盾,由于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农民的斗争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之下,这样,就使得在一方面,中国革命有在农村地区首先胜利的可能……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   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㈡取消一切为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㈢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㈣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阐述的核心观点,并归纳产生该观点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政策的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以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

       ——《荀子》

材料二   1984年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设在印度中央邦博帕尔市贫民区附近的一家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造成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20多万人终身残疾,至今当地居民的患癌率和儿童夭折率仍远高于印度其它地区,当地生态环境也遭到极大破坏。根据调查显示,美国本土的这类工厂均设有先进的电脑报警装置,并大都远离人口稠密地区,而博帕尔农药厂只有一般性的安全措施,周围还有成千上万的居民。……2010年,印度一家地方法院判决该公司8名印度籍高管两年有期徒刑,当天大批受害者家属和环保人士在法院门口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

       ——选编自《中国环保网》

材料三 虽然英国存在着严重的、对煤的路径依赖,但焦炭生产最终在1975年停产。石油和天然气这种相对于煤还算比较清洁的能源的使用,为治理英国的大气污染提供了契机。……随着技术的改进和批量化生产,减排设施的成本大大降低,但又遇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英式壁炉不仅浪费能源,而且污染严重,即使壁炉问题多多,但英国人宁愿付出更多金钱和健康代价也顽固维持自己的传统。不过,这种状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改变。……与此同时,英国发扬自己法制的传统,制定了一系列遏止空气污染和净化空气的法律。英国加入了各种世界环境组织,签署多种国际环保公约和议定书,在国际环境治理合作中解决英国和全人类面临的共同环境问题。

       ——包茂宏《英国如何治理空气污染》


(1)根据材料一推断战国时期保护环境的主张有哪些?并概括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归纳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中国家成为环境污染重灾区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英国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
2020-07-2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家族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祖先崇拜是家族宗教的核心,家长死后成为祖先,因此对祖先的敬畏也就转化为对父权的敬畏,强化了家长的权威。君权则是父权在社会中的延伸,父权则为国内政治生活中的个人专制提供了基础。在家族中,家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每个个体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家族整体利益,因此自古就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犯法,夷灭三族”的认识。大多数家族都置有大量的族田,清代广东一些县的族田占到了耕地面积的50%以上,主要用于宗族祭祀、赈济贫困的族人,以及资助族人入学接受正统教育。族田、父权和祭祀一起成为维系家族的重要手段。

——摘编自杨知勇《家族主义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孙中山号召“合各宗族之力来成一个国族,以抵抗外国”,就是“用宗族的小基础,来扩充国族”。具体做法是:先让一个一个姓去联合,次让已经联合的若干姓氏联合起来,结成大的团体,在此基础上再行大联合,“便可以成一个极大中华民国的国族团体”。毛泽东在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将家族主义视为统治人民的一个绳索——“族权”,要加以消除。祠堂族长压迫族下子孙,对农民实行“打屁股”“沉潭”“活理”的肉刑和死刑等,所以毛泽东教育农民觉醒,起来造族长的反,以此促进农村阶级分化,破坏、战胜家族主义,推翻祠堂族长的族权和封建政权。

——摘编自冯尔康《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族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和毛泽东对古代家族认识的不同之处,并对两人的观点进行简要评价。
2020-05-11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中“人文”二字最早可见于《易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它突出了“教化天下”的社会价值,《后汉书》中亦有“人文犹人事也”的注释。儒家思想重视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的伦理关系,尤其强调了社会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所以,儒家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是坚持以道德为内在本体和人文为外在发用的统一,从而凸显了儒家思想的教育价值、政治价值和伦理价值。

——摘编自侯宾《梁漱溟与儒家道德人文主义》

材料二 布洛克认为,西方思想主要存在三种看待人与宇宙的思维模式:第一种是超自然模式,即以神为本位,人和自然都是神的创造物;第二种是自然模式,认为人和其他有机体一样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第三种是人文主义模式,集焦点于人身,从人的经验出发理解自己、上帝于自然。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最初在达·芬奇画笔下的维特鲁威人身上找到了早期表达形式,后又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先驱笛卡尔那里得到了集大成的阐释。笛卡尔认为,人类共同的本性即理性把人与非人区分开来,“我思故我在”;人不需要依靠神祇,通过理性即能把握世界;人不受历史、政治等外部因素的束缚,像维特鲁威人一样顶天立地地站在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蒋怡《西方学界的“后人文主义”理论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道德人文主义精神”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人文主义模式”的主要内容。试比较西方人文主义与儒家人文主义异同。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