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福建 高三 期中 2020-11-28 35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历史上普遍恒久的特征,主要指人类文化在表现形式上的丰富多样,如文化内容上的差异、文化地域上的特色等。多样性是世界文化拥有魅力的前提,无论对于世界还是一个国家,只有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才真正富有意义。然而,全球化使得文化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加剧了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紧张。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形常常是处于强势文化一方对于弱势文化采取了“文化霸权”或“文化殖民”,试图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对方。由此导致的文化冲突就在所难免,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经用“挑战 与应战”来指称这种文化互动模式。今天,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常在“文化普遍性”与“文化个性”之间纠结。在人类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守护文化多样性,是关涉人类文化发展未来的大问题。那么,如何致力于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呢?

首先,要注意把握文化个性同普遍性、民族性之间的合理张力。人类的现代化实践推进了全球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但不可能完全取消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本土性,因为人类需要结构的差异性和理想欲求的丰富性,只能由文化的多样性来表达和满足。文化的恒常价值常常是渗透于文化多样性之中的,因此我们必须以文化多样性来抵抗、纠正、平衡单一的资本与市场逻辑,不能让现代化、工业化以及物质的增长取代文化的进步、精神的富有。唯其如此,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想才可能真正实现。

其次,在今天文化多样性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需要培养宽容精神。宽容性原则是文化一体化时代不同文化间理解与沟通的基本准则,它意味着我们要以一种包容的、不抱偏见的心态来看待与自己相异的文化。尤其是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 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唯有宽容,才有文化的繁荣与人类的进步。那种把他者文化视为异端,只将本位文化定于一尊的时代必将终结,人类未来将在宽容的心态下体认各种文化的生动性内涵。

再次,在不同文化主体之间,要倡导有创建的交流、理解与对话。这种文化理解是一个 双向承认的过程: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来认识“自身”文化,然后是了解“自身”文化来理解“他者”文化。前者是自觉、内省,后者则是宽容礼让、平等开放。我们提倡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就意味着承认“他者”文化的合理性、存在价值,通过平等对话来借鉴、吸 收有益于自己文化的因素,实现自身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今天的中国,已进入与世界深度互动阶段。我们坚持各国间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坚持不同文明之间的兼容并蓄,在不同文化主体之间,要倡导有创建的交流、理解与对话。 中国作为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国家,意味着要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对 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积极推动和谐世界的建构。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内容差异、地域特色等带来文化表现形式的不同,造成了不同文化剧烈的冲突。
B.保持文化的多样性,让世界文化具有魅力,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未来有着重要意义。
C.强势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推动了弱势文化的发展。
D.现代化、工业化必然带来物质的增长和文化的进步,缓和了不同文化间的冲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阐述了文化多样性形成的意义。
B.文章立足文化多样性的背景,倡导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宽容,加强理解与对话。
C.文章通过深入分析,论证了当前背景下注重文化普遍性,不利于守护文化个性。
D.文章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化多样性的形成、维护,表明了着眼未来的文化多样性立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对话的深入开展,弱势文化将会越来越处于劣势,最终被强势 文化吞噬。
B.发展中国家应当在保持自我文化个性的基础上汲取吸收发达国家的文化营养,丰富并发展本国文化。
C.“自身”文化与“他者”文化之间开展对话和借鉴,有利于促进双方文化的共同发展,有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进步。
D.不断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进一步理解“他者”文化的合理性,对丰富自身文化有益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 玉

陆涛声

晚饭后,老作家舒启正与老伴儿散步,看到一家古玩店,下意识地摸了摸腰上系的古玉佩,便进店请老板鉴定鉴定。

古玩店老板接过去,先双手合着捻摸,又拿出放大镜,细细观察了一会儿,把玉佩托在手心里,以意外的口气说:“老先生,恭喜你,这是真玉,春秋时的。”老板还请求给玉佩拍照,一再叮嘱说:“这可要好好保管呀!”

其实舒启正也早知道它是古货……

早在十年前,他还在职时,比他小六岁的好友赵自安第一本随笔集出版,是他作的序。赵自安在把新书递给他时,从腰里皮带上解下这块古玉佩递给他:“你看看这东西怎样?”

玉佩是圆形,如月饼大,有近八毫米厚,中褐色,有深浅差异,中间有个直径一厘米的圆孔,一面刻有粗犷的古代装饰图案,一面是光的。舒启正平时对玉并没有兴趣,接过来礼貌性地看了看,不过说不出名堂,只说:“是块古玉。

赵自安问:“你喜欢不?”

舒启正生性淡泊,对古玩并没有浓厚兴趣;再说,为朋友作个序,岂能接受回报!他把玉佩放到对方手里说:“你家传的,这我可不要。”

“送给你。”赵自安再次把玉佩放到舒启正办公桌上。

舒启正知道,赵自安是个十分谨慎的人,万事需经反复琢磨才会决定,送这玉佩是来表达谢意的,可见赵自安对他写的序非常满意,他也感到安慰。面对赵自安的真诚,舒启正觉得却之不恭,便任赵自安把玉佩留下。

之后,舒启正也像赵自安那样常把玉佩系在皮带上,时间一久就习惯了当成自己的东西。古玉佩如今被行家这样肯定,在舒启正心里加重了分量。他觉得挂在腰上委屈了它,就用一个精致的手镯盒装上锁在柜子里。

转眼又过了五年,舒启正年过七十,成了“舒老”。他参加一次活动,遇上了一个三十年前辅导过的业余作者倪臻。倪臻告诉他,这些年一直从事古玉研究。不久,倪臻来看望舒启正,他便从柜子里取出玉佩让倪臻再鉴定一次。

倪臻随身带着放大镜,拿着玉佩走到窗前最亮处看了一会儿,也说:“是春秋时的,可值钱呢。”

舒老好奇,便问:“值多少钱?”

倪臻想了想,说:“二十万。”

值这么多钱!大出舒老意料。他将信将疑:“值这么多?”

倪臻随口又问:“舒老是否有意出手?如果出手,就让给我。”

舒老觉得这玉得慎重对待,说:“朋友送的,哪能卖钱?”

倪臻做了估价,古玉佩不再是玉,而是金钱,成了一块压在舒老心头的重石:再留着,岂不是占有朋友之财!于是,他决定归还赵自安。

可是,赵自安也退休四五年,去上海靠着儿子生活。他找了好几个人才联系上,便约赵自安再回故地时来他家小聚一次。他还约另一位老同事老金到时作陪,其实是为还玉时在场做个见证。

在等待赵自安期间,一天黄昏时分,舒老看电视,看到央视《鉴宝》节目展示出一块秦代古玉佩,样子、颜色与他这块非常相似,专家鉴定后估价竟高达千万元,他震惊得目瞪口呆。《诗经》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现在“君子”竟成天价商品!他更加急切地盼着赵自安早日来,于是又打电话催问。

终于,赵自安和老金一同来了。

舒老便把玉佩递给了赵自安,以谐趣的口吻说:“代你保管了十五年,现在完璧归赵,保管的责任就交给你了。”

赵自安愣了愣,没有说话,收下了玉佩。

因为老金在场,舒老没有展开关于玉佩的话题,赵自安也没再提。两人留下吃过饭,便告辞,舒老特意送出小区,直到公交车站。等老金先上了另一路公交车后,舒老把古玉两次鉴定过程和二十万出价,以及央视《鉴宝》中所见,全对赵自安说了。回家路上,他觉得一身轻松,也有灵魂洗涤一净的舒爽,还有人格升华的自豪。

过了些日子,有两个早年被舒老辅导过的作者来看他。他们也都已从报社记者岗位退休,与他最贴心,几乎每月都相约来陪他喝茶聊天。闲谈时,他把还玉佩的事告诉了他们。

两人都说了敬佩的话。年纪偏小的一个忽然问:“你还给他,他推了没有?”

舒老说:“没有。”

年纪偏大的也问:“他该说些感动话吧?”

赵自安没有说一句与玉佩有关的话。不过舒老没有回答。

偏小的为舒老鸣不平:“对老师这种高尚的举动竟不当回事了。”

偏大的也说:“缺点儿礼貌。”

舒老的心弦也被两人的话拨动,还玉时他也曾觉得赵自安欠点儿礼貌,心里曾隐隐不适,这时这种不适又加重了。

过后舒老冷静下来,又不由反思:古玉本就是他的,何况是好友,怎还在意这些呢?他推与不推,与我要归还的心愿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我在乎的是那点儿客套?

他觉得自己的灵魂还有隐垢,心生惭愧。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承上启下,由现实转入回忆,接下来的几段插叙不仅交代了古玉佩的来历,也使小说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行文摇曳多姿。
B.“回家路上,他觉得一身轻松,也有灵魂洗涤一净的舒爽,还有人格升华的自豪”的心理描写,生动刻画出舒启正归还古玉后的内心感受。
C.结尾处写到舒启正在两位退休记者挑拨下心里严重不适,这有损于他在读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小说在“人格升华的自豪”处结束会更好。
D.舒启正散步时看到一家古玩店,引出对古玉的初次鉴定;活动时遇到倪臻,引出对古玉的再次鉴定,此情节设置有巧合意味,蕴含了作者的匠心。
5.小说如何塑造舒启正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6.小说以“古玉”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②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孙卬。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③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7.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B.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C.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D.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指汉文帝刘恒,因为他擅长于政治经济的治理,所以庙号被尊为“文”。
B.匈奴,汉朝时活跃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强大威胁。
C.尺籍伍符,指记载军令、军功等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不容奸诈的守则。
D.持节,节即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唐回答文帝疑问,直言冒犯龙颜。文帝向他询问李齐的情况,他认为李齐不如廉颇和李牧,直言文帝即使得到像廉李一样的大将,也不能重用,文帝大怒。
B.冯唐谈论将帅,借古制劝谏君王。他告诉文帝,古代帝王派遣将帅,礼节隆重;国内大事由帝王决断,因功封爵赏赐之事由将军在外裁定上奏,朝廷不从中干预。
C.冯唐性格耿直,论魏尚出于公义。魏尚厚待军吏,威慑东胡,因报功有误被削去爵位;他直言文帝法律严苛,赏轻罚重,文帝采纳了他的劝谏,赦免魏尚。
D.冯唐被推举为官,却年事已高。汉景帝即位,任命他为楚国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诏贤良之士,大家举荐他,但他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2020-11-2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四校(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寻授刑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代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守仁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十余日诇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给之。

七月壬辰留宜春玉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竭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注]   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②刘瑾:明武宗时权宦,专擅朝政,后被判以凌迟。③诇(xiòng):刺探,侦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B.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C.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D.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进士,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春闱者,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二、三甲各若干名。
C.兵部,我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D.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不畏强权,正直敢言。他曾因上奏章救藏铣等人得罪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B.王守仁擅长军事。上杭一战中,他佯装撤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营寨,制敌获胜。
C.王守仁精于计谋。在平定朱宸濠叛乱时,王守仁审时度势,使用反间计迷惑了朱宸濠。
D.王守仁博学勤思,最终悟得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的道理,就以此创立了阳明学派。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2)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15.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原因。他的这一做法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相吻合?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九赏心亭登高

范成大

忆随书剑此徘徊,投老双旌重把杯。

绿鬓风前无几在,黄花雨后不多开。

丰年江陇青黄遍,落日淮山紫翠来。

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


注:①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诗为淳熙八年(1181)任建康(今南京)镇帅时所作。②双旌,镇帅的代称。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登高追忆,“书剑”意象豪迈,表现了诗人当年满怀理想抱负,意气风发。
B.颔联写秋风中黑发无几,表达诗人对青春逝去的慨叹;黄花经雨,象征着人生暮年。
C.颈联写登临之景,庄稼即将成熟,田野丰收在望,落日照耀,淮山紫翠,绚烂美好。
D.本诗在写景追忆中抒发对家国和个人境遇的慨叹,与杜甫《登高》的写法、诗风一致。
17.诗歌尾联“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集中表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对于美好德行的追求,“__________”表达了他的决心;面对世俗小人的丑态,“__________”是他的选择。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秦国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也不过是六国君主多年从他们的百姓手中搜刮而来的。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南朝宋文帝的惨败,和前面写其父刘裕如虹气势的诗句“”形成鲜明对比,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的批判。
(4)白居易《琵琶行》开头“__________”一句,借月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悲凉心情;“__________”一句,则借秋江月景,侧面表现乐曲醉人。
2020-11-2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四校(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经济发展行稳致远,要靠民法制度(       )关系、维护秩序;社会生活风清气正,需要民法制度立规明矩、(     );法治建设劈波斩浪,离不开民法制度夯实基础、与时俱进。从呱呱坠地到两鬓如霜;从清晨迎接第一缕阳光,到下班回家休息打开电视,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民法打交道,受法律规制,。民法典以“保护民事主体权利”作为主线,对人民权利的保障可谓(     )。

为了解决信息技术发展对个人信息保护带来的挑战,民法典新增对侵害人格权的禁令制度。互联网对侵害人格权的损害后果具有一种无限放大(     ),相关的侵权信息一旦在网上发布,即可在瞬间实现全球范围内传播,损害将如覆水难收,受害人的权利很难恢复原状。在人格权侵权中, ,因此,对受害人而言,最有效的救济方式是及时制止、停止侵权信息的传播。侵害后果如果任由蔓延,将使受害人的权益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侵害人格权的禁令制度适应了互联网、高科技时代的立法要求,对于及时制止侵害人格权的行为、有效预防侵害人格权损害后果的发生、强化对人格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9.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调整             隐恶扬善       事无巨细       效果
B.调整             激浊扬清       事无巨细       效应
C.调节             隐恶扬善       事必躬亲       效应
D.调节             激浊扬清       事必躬亲       效果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侵害后果任由蔓延,受害人的权益将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B.如果任由侵害后果蔓延,将使受害人的权益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C.如果侵害后果任由蔓延,将使受害人的权益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D.如果任由侵害后果蔓延,受害人的权益将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2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减少脑血管病危害的最好办法就是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幸运的是,______________。当前,已经有20多种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被识别。只要积极避免这些危险因素,适当改变一些生活方式和习惯,就可以做到“四两拨千斤”,将罹患脑血管病的风险降至最低。吸烟和饮酒是患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专家建议:吸烟者应该戒烟,不吸烟者也应避免被动吸烟。至于饮酒方面,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是红酒,少酌有益健康。然而,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少量饮酒可以预防脑血管病。研究结果显示:饮酒不能带来任何健康获益,反而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中青年(15——49岁)男性死亡的头号杀手!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饮酒习惯者,更不要为了预防脑血管病而饮酒。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3. 读下面一则材料,请概括作者关于怎样防止“校园欺凌”的主要观点。不超过50个字。

学校是教育圣地,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不被允许的,学校必须正视并加以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学校要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教育,启迪和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和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爱憎观。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全方位、立体化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占领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奏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同时,组织学校巡逻队、观察点、信息员,增设报警电话和必要的防范装备,争取做到环环紧扣,步步为营,一处触网,全域皆动。一旦“欺凌”事件出现,情节轻微的由学校对“欺凌”制造者批评教育;情节比较恶劣,对被欺凌学生身心造成明显伤害的可请公安机关参与警示教育或对实施欺凌的学生予以训诫;屡教不改或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将实施欺凌的学生转送专门学校进行教育;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按照相关法律严格惩处。

2020-01-20更新 | 437次组卷 | 2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等“荆、荆、襄、宜四地七校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应当“以变应变”。也有人认为“万变不离其宗”,不妨“以不变应万变”。2020 年是充满变数的一年,一场疫情,改变了太多,而且还将对世界未来产生深远影响。有人说,新冠疫情过后,“旧世界”不复存在,“新世界”喜忧参半。更有学者认为,“我们正见证人类历史大转折,世界快速向中国倾斜”。


面对今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深刻的变化,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是“以变应变”,还是“以不变应万变"?是锐意“变”,还是坚守“不变”?为此,学校校刊开辟名为“指点江山”的时评专栏,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在思想碰撞中提升认识、明确使命。请结合上述内容,选取一个或几个方面,联系实际,积极撰文投稿,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2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
4-60.4其他小说  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品味语言艺术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7-100.65司马迁(前145-前90)  《史记》  文言文翻译  史传文
11-150.65《明史》  古代文化常识  分析信息,归纳要点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6-170.4其他南宋作家  诗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评价思想内容
四、名篇名句默写
180.94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9-210.4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语言表达
220.65情境补写语言表达
230.65压缩语段  概括要点语言表达
六、作文
240.4青年成长  价值理念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