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02 题号:12437557

父亲的影子

陈永林

①村人都极喜欢我,谁家有好吃的,如炒了蚕豆,花生,就大把大把地往我口袋里塞,不把我口袋装满不罢休;谁家饭桌上有两条鱼,非得夹条鱼给我吃。

②村里的小孩都极羡慕我。他们都问过我:“他们为啥都喜欢你,不喜欢我?”我说:“不知道。”

③后来我知道了。

④那时的我成了孩子王,村里的同龄小孩都听我的话,我想欺负谁就欺负谁,我甚至敢欺负长得比我高半个头的小孩。他们都不还手。

⑤父亲也总骂我,说积攒了半辈子的好名声要毁在我手里了。父亲有时气得打我,母亲便把我搂在怀里,与父亲转着圈。父亲便对母亲说:“你会害了他的。”

⑥父亲要我跟他学医,我看不上赤脚医生这一职业。母亲也劝我,可我就是不想做赤脚医生,觉得做赤脚医生一点也不好,有时半夜,都得被村人叫醒,睡觉都睡不安稳。尤其是刮风下雨的冬天,得从热窝子里爬出来去病人家,真是活受罪。

⑦父亲说:“苦一点,累一点,怕啥?我赚到了好名声。”

⑧其实我不跟父亲学医主要一点还是不想活在父亲的影子里。担心别人总拿我同父亲比,我也知道我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超过父亲。

⑨父亲的影子却时时追随着我,甩都甩不掉。

⑩为了逃出父亲的影子,我便来到县城。我想县城里认识父亲的人总少吧。我不会再听到叹气声,再看到怪眼神了。我们几个人疯狂地玩,县城里玩的东西比镇上玩的东西多。但玩要钱,吃也要钱,身上的钱花完了,我们只有铤而走险地偷。

⑪但第一次偷就被抓住了。一男人要报警,我们都很害怕,怕坐牢,更怕家里人知道我们做小偷的事,都跪下求他。他仍报了警。后来,他仔细看了一下我的脸,说:“你不是陈医生的儿子吧?”我不出声,同伴兴奋地说:“是,他是陈医生的儿子。”警察来了,那人给警察一个劲赔不是,说我们同他是一个村的人,来他这儿玩,他以为是小偷,误会了。警察便走了。他掏出一百块钱递给我,说:“你们走吧。今天放过你们是看陈医生的面子,陈医生是个好人,是个好医生。那时我家穷,连看病的几块钱都拿不出,可你父亲见我没去你家,想我准是没钱,他便来我家了,给了我药,给我打了针。”那男人竟然掉眼泪了,“我一辈子都记得你父亲,但我没想到你一点也不像你父亲。你应该做你父亲一样的人。”

⑫我便来到市里,市里总没人认识父亲吧。

⑬但我错了。我们喝多了酒,三个人坐一辆摩托车兜风。摩托车撞在一棵树上,我们都昏过去了。因马悦坐在最后,伤得最轻。他醒来后,拦了辆“的士”,把两个同伴送到医院。医院竟要先收五千元押金,马悦口袋里只有几十块钱。马悦便一见医生就说:“认识陈茂林医生不?”一连问了十几个医生,才有一个医生说:“你是说鄱湖嘴村的陈茂林医生?他怎么啦?”马悦说:“他儿子出了车祸,因交不起押金正躺在医院门口。”那医生忙叫护士把我们推进了急救室。

⑭我醒来后,那医生对我说:“你父亲是个好医生,小时我发了三天高烧,烧成肺炎。你父亲一边骂我娘,一边背着我就往镇医院跑。如不是你父亲,我可能已不在人世了。我学医同你父亲有很大的关系,我想做一个像你父亲一样的好医生。”

⑮出院后,我来到了省城。

⑯我不想再混日子,我四处找工作,却找不到,我连吃盒饭的钱都掏不出来。小偷小摸的事,我再也不愿干了。我只有捡破烂卖。晚上就睡立交桥下。

⑰后来我见一家公司在报纸上登了招仓库管理员的广告,便去了那公司。公司负责招聘的人见我落魄的样,只说了两个字,不要。我说了许多好话,可他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我最后试探他说了句,“你认识陈茂林医生不?我是他儿子。”我说这话一点也不抱希望,只是病急的人乱投医,只是掉了河中的人见了根稻草就抓住。哪知奇迹就出现了,他说:“你真的是陈医生的儿子?”我点点头。他很激动,“想不到你是陈医生的儿子,真想不到。你爸真是个好人,记得我没钱交学费,一个人站在学校门口哭,你爸知道后,给我交了学费。”他的眼里泪光闪闪的。

⑱我便留下来了。

⑲过年时,我回家了。我对父亲说:“爸,我要跟着你学医,成为一个像你一样的人。”

⑳我也知道父亲的影子会一辈子紧紧跟着我。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父亲的影子”既是小说的标题,又是文本构成的线索,并以此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其意蕴丰富而且深刻。
B.小说中的“我”起初并不想学父亲做个赤脚医生,父亲就劝慰我“苦一点,累一点,怕啥?我赚到了好名声”,这表明父亲做乡村医生的动机不纯。
C.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写“我”为了不做赤脚医生,逃出父亲的影子,宁可在外游荡,甚至铤而走险偷东西,是为了表现“我”的青春叛逆和缺乏责任感。
D.本篇小说情节曲折地展现了“我”对父亲及其职业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认知的转变过程,意蕴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家庭、伦理、亲情之间的严重缺席。
2.小说开头二段写“村里的人都极喜欢我”“村里的小孩都极羡慕我”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爸,我要跟着你学医,成为一个像你一样的人”,小说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壶酒越喝越冷

郑小驴

爷爷在世时,颇喜欢我这个小孙子,走哪都捎上。我就像个小跟屁虫,躲在他的身影里,爷爷去哪我上哪。除非是打道场,爷爷是道士—这么说似乎也不准确,这一带和尚道士不分家,统称叫行香火的,总之是门营生的手艺。平时无事,爷爷穿着一身干净的灰白色的确良,青布鞋,撑着一把大黑伞,每一场集市都不落下,那样子倒像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干部。方圆几十里都晓得爷爷道场打得好,名声响亮,再远都有人上门请。冬天去世的老人多,有时忙得错不开身,忙完上家,马上就赶赴下家。爷爷问,去不去?我摇摇头。我怕鬼,天生胆小,看见黑漆漆的棺木,不敢多瞥,加上披麻戴孝,哭声一片,那样的场合我是绝对不敢去的。

通常一场法事要两天两夜,家底殷实的时间更长。两个通宵熬下来,爷爷也该回来了。小黑狗撒着蹄子大老远就迎去了,吐着紫红色舌头,一路呢喃,咬他裤脚。爷爷走前,长旱烟管赶它,徒弟随后,肩上挑着法器和孝家打发的东西。一斗米,一块刀头肉,一只宰杀过的雄鸡,一尾草鱼,几只斋粑。卸下行头,爷爷和衣倒在床上,呼呼睡一上午,鼾声如雷。醒来,日头西斜,泡一大杯酽茶,精神抖擞,开始弄饭。

爷爷开小灶,不和我们搭伙。一只小煤炉,架着小砂锅煮肉。香气四处飘溢,小狗都流口水,眼睛骨碌碌盯着小砂锅一刻不离。少顷,白辣椒腊肉,豆腐煮鱼,清炒白菜,一一上桌。有时兴起,还会来一盘炒黄豆。饭菜弄好,爷爷不紧不慢掀开铁锅盖,将一只盛满烧酒的锡制酒壶从热水中提出来。

爷爷的酒都是自己酿,酒曲也是自制的。家里酿酒工具齐全,木甑、大锅、竹简导管、土陶罐,每回酿酒,满屋子都是酒香,闻久了也醉人。春秋两季都是酿酒季节,每次酿一大坛,封存起来,够喝几个月。

爷爷那只锡制酒壶平时放在神龛上,怎么看都像一只小雄鸡,肚里能盛两三斤烧酒。爷爷摸摸酒壶,说酒热了,眼角带光,闪烁着笑意。没有酒杯,也不兴酒杯,就用碗喝。酒水从锡制酒壶口欢腾而出,呈一道亮色,注入碗中。爷爷端起碗,抿一小口,笑。他是光头,一颌山羊胡,笑起来,整张脸熠熠生辉。爷爷朝我招了招手,要我过来。我就过来了。小黑狗也过来了。爷爷将筷子伸进酒碗,让我张嘴,我舔了一下,嘴巴着了火,辣得直吐舌头,眼泪都呛出来了。爷爷笑,小黑狗欢快地摇着尾巴,汪汪叫,以为骨头要落地了。

我的酒瘾大概就是爷爷用筷子滴出来的。爷爷每顿都要滴几筷子,慢慢地,也不觉那么苦辣,竟有点说不出的味道。再大点,我已经能小碗喝了。爷爷自己倒大碗,给我倒小碗。母亲在一旁敢怒不敢言。后来她总是埋怨,说有回爷爷带我去吃酒席,天晓得给你喂了多少,醉了一天一夜没醒,脸红得像个南瓜。后来上学,成绩不佳,母亲总结原因,说大概是那回醉酒,把脑子醉坏掉了,总忍不住要将爷爷数落一顿。我落了个轻松,心里偷着乐。

爷爷好酒,但酒量不算大。他也克制,每回半碗便打止,很少喝醉。他们都说七公酒量稳。但也不是没醉过。有一回,一个晴和耀眼的春日,爷爷就喝高了,躺在床上睡了一晌午。记忆中的春天一片金黄,四处金黄的油菜花,空气中暗香浮动,鸡鸭互啄,小狗偷袭,鸡飞狗跳;一只大木蜂,永远独来独往,经常在小水沟旁嗡嗡嗡巡飞。我偷爷爷的毛笔,蘸上浓墨,歪歪斜斜,在墙壁上到处涂画,如鬼画符。爷爷酒还没醒。我玩累了,从旮旯中翻找空洗衣粉袋子,太阳牌洗衣粉,我找到好几个,用清水洗干净,放在阳光下晾干,准备等爷爷醒来,就献给爷爷装旱烟丝,博得一声夸赞。那是我的童年,蜂蜜般金黄,散淡着一股烧酒的味道。

1993年,爷爷再也用不上我的洗衣粉袋子了,也再没人用筷子蘸酒喂我了。爷爷躺进早就备好的棺木里。那具黑漆漆的东西,我突然却不再感到害怕,也许是里面躺的不是别人,是爷爷。

我飞快地长大,上小学,升初中。初一那年,父母都出去打工,外公过来照顾我。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是留守儿童。外公是一名虔诚的乡村基督教徒,滴酒不沾,不苟言笑,一本厚厚的《圣经》,被翻得稀烂。没有父母管束,我一下觉得可以飞起来了。家里留下的那一大坛烧酒,便由我独享了。酒量是真不行,一碗冷酒下肚,醉眼惺忪,天旋地转,鸡犬上了天。爷爷的遗像摆在神龛上,初看神情颇严肃,多看几眼,只觉笑容满脸,眼睛放光,仿佛忍不住要下来和小孙子喝上一碗。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2020年12月2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净”“的确良”“像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干部”,对爷爷的描写,表现了爷爷是一个讲究的人。
B.“大老远就迎去了”“欢快地摇着尾巴”文中多次写到“小黑狗”,勾画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
C.一本圣经“被翻得稀烂”说明宗教信仰在外公心中不可动摇的神圣地位,这也决定了他不通人情、冷漠脱俗的性格。
D.“欢腾”“抿”“笑”“熠熠生辉”写出了爷爷喝酒时的欢快愉悦、自我陶醉,是劳累之后的一种享受。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年“蜂蜜般金黄”,散淡着“烧酒味”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爷爷的依恋之情。
B.“金黄的油菜花”“鸡飞狗跳”“大木蜂”等景物描写,烘托出我幼年生活的快乐,令人回味无穷。
C.本文通过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着力刻画了一位慈爱、勤劳、有个性、富有生活情趣的爷爷形象。
D.文章以酒为线索,按时间顺序记述自己的儿时趣事,在看似琐碎的叙写中表达爷孙间的至深亲情。
3.标题“一壶酒越喝越冷”有多重内涵,请结合全文分析。
4.对比是本文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笔法”,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2021-02-04更新 | 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题。

一团美玉似的敦煌

阿来

对我来说,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地方,那样反复阅读在心,又从未身临其境。不是没有机会,而总是觉得要再做准备,再做些准备。这个地方,就是敦煌。这次因为不能推辞的活动,不得不上路了。

今年又重读唐代的边塞诗与凉州词,读斯坦因和伯希和的考古记录,读林则徐和谢彬的西行日记。其间敦煌这个地名,是最吸引我的字眼。当然,还有那些传法和求法路上中西僧人的行迹。

还有那么多不同民族的身影在这条曾经的国际大通道上出现过,那么多不同的语言在这个时空中响起过。他们彼此刀兵相向,用那些语言嘶喊;他们交易,用那些语言讨价还价;他们和亲通婚,用那些语言歌唱。他们传播并接纳彼此的文化……

有记载说,张骞通西域发现中亚的汗血宝马时,发现一种马嗜食的草料,就是中国没有的苜蓿。于是,他从大宛国带回苜蓿种子,还有如今广泛种植的葡萄。这些植物已然改变了中国大地的面貌,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飞机下降,敦煌在望。我从舷窗俯瞰,看见过去称为南山的祁连,积雪的山峰,绵延的山脉。雪水顺着清晰的沟岔流下,有些流进了绿洲。这时,我想到的不是敦煌那些著名景点,只是专注地眺望着雪山水浇灌的绿洲。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要亲手触摸到融雪水滋润的绿色,要到绿树环绕、田畴整饬的绿洲上走走看看。

一下飞机,我就走向绿洲。我看到了田野里的葡萄园,看到了刚过花期的苜蓿草。两千年过去,它们已经从汉代皇家宫苑中种植的西方异草,逸生为寻常的野生植物。

敦煌此地,即便不从复杂的历史、文化、语言寻找入口,就是从一株野草闲花、一种看似寻常的植物入手,其蕴含也是如此丰富。我走过一些麦地、一些瓜田、一些果园,灌溉这片绿洲的渠水在白杨树阴凉下哗哗流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西域的植物经过敦煌东来中国。中国的植物也借由丝绸之路,经过敦煌去了世界。美国人劳费尔著的《伊朗中国编》就说道,中国的桃和杏就是借由这个通道传到了外国。劳费尔说:尽管出产野杏树的地带从突厥斯坦一直延伸到逊加里亚,蒙古东南部和喜马拉雅山,但中国人从古代起就最先种植这种果树,这却是一件历史事实。

晚上,在酒店吃着醒酒的瓜,又想起这些汁液甘甜的果实的来历,想起它们对不同自然条件与文化习惯的适应,想起因此而起的品种改良与增加。更想起它们的流布,敦煌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中转站,是一个国际性的文明集散地、文化中转站。

这里发生的故事,不止有不同族群间的流血冲突,不只是不同文化在生存竞争中一较高下,还有交往、交流、交融。交融是最终的结果。

第一个敦煌之夜,我把一些涌入脑海的零碎想法记在纸上。

马可·波罗曾经写下他在中国见到的造纸方法:取下某一种树的皮,其实就是桑树,叶子是喂蚕用的。这种树非常多,到处都是,所取下来的是树里面的木质与外面厚皮之间的白色薄皮,把这薄皮制成很像纸张的东西,但却是黑色的。纸张造好了时,便裁成大小不同的块。马可·波罗记载的纸,不是普通的纸,而是用于制造纸币的纸。

其实在更早的唐代,敦煌这个地方就开始造纸了。敦煌文书里就有多则涉及到造纸匠人的记载。特别是从唐末到宋初的归义军统治时期,敦煌地区大部分时候与内地隔绝,但此地因为佛教的昌盛而对纸张有大量的需求。归义军时期,敦煌有很多造纸作坊,由以经商才能闻名于世的粟特人开办经营。如此看来,粟特人不仅全民族投入古丝绸之路的商贸流通,也在从事着节节转递先进技术的工作。

1907年,斯坦因就在敦煌地区的汉长城遗址中发掘出了汉代的纸——八封干干净净用古窣利文字体写在纸上的书函。他把这些纸带回欧洲请造纸史权威进行了研究,证明这些书函的材料是现在所知道的最古的纸。

造纸术在敦煌繁盛的时期,纺织业也在这一地区得到发展。除了传统中国麻的纺织、丝的纺织,更有意味的是棉纺织业在敦煌的出现与发展。

短暂的两天多时间,我要离开敦煌了。下午四点,飞机起飞。这一回,我只看着那片绿洲,那些蓬勃生长的树;那些围绕着村庄的田畴,水渠和道路将田野擘划出规则的图案。飞机向东飞去,而太阳正在沉向西方的地平线,终于,地面的绿色消失了,消失在西斜的太阳放出的万道金光中。

如此,敦煌在我心中已是一个绿意葱茏的具体存在。

在与中原隔绝的归义军时期,为表达对故国的忠心与向化,敦煌常遣人向唐,向五代诸国,向宋进献美玉。那时用的一个关于玉的计量单位是团。公元924年,沙州曹议金进玉三团。932年沙州进玉三十六团。965年,甘州回鹘可汗,于阗国王及瓜州皆遣使朝宋,献玉五百团

当敦煌渐渐从视线中消失时,我依然注视着绿洲上的绿,任凭那绿意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遥远。这时的敦煌,在我眼前幻化成一块美玉,绿意漾动,悬挂在黝黑、赤红、金黄的色块相互交织的大戈壁胸前。敦煌就是那些东来西去的植物染绿的最美的美玉一团!

再见,敦煌!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敦煌早有所闻,因对其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唯恐对敦煌文化的认识有所遗漏,故迟迟没有成行。
B.在前往敦煌的飞机上,作者驰骋想象,勾勒出一幅幅中西文化交流的具体场景,丰富了文章的历史内容和画面形象。
C.张骞出使西域将中国的物产带了出去,也带回了西域的苜蓿草、葡萄等,这些植物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D.作者出于对绿色植物、特别是沙漠绿洲的喜爱,所以在飞机上关注的是沙漠绿洲,一下飞机,最想触摸的也是绿洲。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洋洋洒洒,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材料翔实,作者又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描写生动形象。
B.作者调用多种表达方式,特别是在叙述之后,加以恰当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突出主旨的作用。
C.文章语言或质朴流畅,既给人清新自然、耳目一新之感;或繁丽华美、炫人眼目,给人历史厚重感。
D.文章最后两段写与敦煌告别,将逐渐消失的绿洲幻化成一块绿意漾动的美玉,照应了标题,又充满了诗情画意。
3.文章多次引用外国学者的有关记载,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一团美玉”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章简析。
2021-03-12更新 | 1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薛培政

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护林员老长泰便肩扛板斧,带着猎犬“黑豹”,走在了杂草没膝的山道上。

一条盘旋在路边的花蛇,似乎听见了脚步声,昂头吐着信子望了望,“簌簌”地爬向杂草深处;卧在草丛中的野兔,支楞耳朵听了听动静后,也“嗖”的一下跃进灌木丛中;还有那群被惊动的山鸡,“咕咕、咕咕”的叫着飞向远处。

“咦——瞧恁小样儿,俺老汉又不是妖怪——”他边说边苦笑着坐在那块卧牛石上。老长泰年轻时一身蛮力气,两三人抬不动的物件,他双手搬起走得呼呼生风;当兵练投手榴弹,出手就是百十米,枪打得也不赖,因斗字不识一升,复员回了家。饭量也大得出奇,一顿饭能吃五六个大饼子,为这家里每年开春就断粮,快三十了还打着光棍。

那年腊月,鹅毛大雪下得铺天盖地,当人们都窝在家里猫冬时,野狼血洗了生产队的羊圈,一夜之间,七只山羊命丧狼口,看着未被叼走的几只死羊,全队的人都流泪了。

望着哀哀戚戚的人群,女队长萧桂英铁青着脸发话了:“还有爷们吗?若有就给我站出来!这狼得逞后,肯定还会来叼羊,谁若能把狼打死,我一分钱彩礼不要,就嫁给他!”

犹如石破天惊,大家惊愕的目光投向了女“掌门”。

醒过神来的小伙子们,立马变得跃跃欲试,可再看那血肉模糊的死羊,又个个怂得耷拉下了脑袋。就见站人群后边的长泰,往前挤了挤瓮声瓮气地问道:“此话当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过你要提死狼来见俺!桂英怒眉一扬干蹦脆地把话撂给了他。

长泰一言不发回到家后,找了一根碗口粗的枣木,又到村代销点赊了五斤地瓜烧酒。入夜,他便反穿羊皮袄蹲到了羊圈边。

在冰天雪地里连守两夜后,第三天清晨,他穿着那件被撕扯掉前襟的破羊皮袄,带着满身的血印,拖着死狼敲开了桂英家的门。

这下,傻大黑粗的长泰露脸了。县长为他披红戴花,奖他一辆金鹿牌自行车,公社奖他一支猎枪,大队安排他做了护林员,女队长萧桂英也没食言。

此后,长泰就像威风凛凛的大英雄,每天身背猎枪,带着猎狗,长年巡逻在黑虎山涧。久了,他对各类鸟兽的习性,熟悉得就像自己的手掌,平时斩获的猎物,就连村里乡亲也没少分享。

可那年过了秋,乡邻们就见他像着魔了似的,两眼呆呆地望着远处,嘴里还不停地叨叨:“鸟兽也是有性命的主儿,也拖儿带女的啊!”

妻子桂英也觉出异常,再三追问下,长泰哭诉着道出实情。

为防野猪糟蹋庄稼,那个阴雨密布的傍晚,他在一片玉米地旁布下了猎套。翌日晨起查看时,不由得惊呆了:两头狍子幼崽在雨中围着那头被套死的野生母狍子,发出撕裂般的哀鸣。他想起了幼时爹下葬时的情景,心里顿时涌起一阵悸痛,懊悔地朝自己身上挥了一拳后,泪水就和着雨水流了下来。打那后,他再也没有动过狩猎的念头。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常年风餐路宿在深山密林里的长秦,在日复一日的巡山护林中变老了。村里的护林员已换过几任,老伴儿也跟着子女进了城,他却死活不肯下山,说惦记着那笔心债哩。

记不清从何时起,“野味热”像山里人打摆子一样弥漫开来,山下的镇上,远处的城里,星罗棋布的野味馆散发出诱人的浓香,安详静谧的黑虎山却失去了往日的平静。

乡亲们就发现老长泰变得越来越暴躁了,像跟谁结下仇似的,还在巡山的路上骂起了人:“挨千刀的王八蛋,作孽吧,总有一天会遭报应的!”

听说老长泰曾赤手打死过野狼,不断有人找上门来。那天,俩外乡人驾车找上门来,送上两箱好酒和厚厚的一沓现钞后,求他帮助猎杀一头野狼,并说事成后再加倍付款。哪知老长泰像受了侮辱似的,晃了晃手中的板斧,怒目圆睁地吼道:“带上这些破玩意,给我滚蛋!”

那些年,巡山的老长泰不停地与盗猎者周旋,一次次拆除对方布下的猎套、陷阱和细网,仍不时发现被网粘或绳套的鸟兽尸体。

心力交瘁的他,三番五次跑乡里、到县上找领导:“再不禁猎,黑虎山上的带毛的东西就被猎光了!”

“断人财路遭人恨呐——”老长泰说那次巡山,见一只黄羊被套住了,正要上前解绑,两支火药枪从身后对准了他:“再他妈挡道,就送你老东西上天!”幸亏猎犬“黑豹”猛扑上去,盗猎者才吓逃了。

后来,成为自然保护区的黑虎山,组建了专业护林队,年近八旬的老长泰也被省政府评为护林模范。

老长泰似乎没拿这荣誉当回事,每天依然在莽莽林区中巡逻。当县里派专车进山接他到省城接受表彰的时候,却见他住的窝棚上落锁了,只有眼前满目的青翠和阵阵的鸟鸣声。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8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与结尾“满目的青翠”和“阵阵的鸟鸣声”形成呼应,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自然。
B.老长泰当兵出身,本性淳朴善良,看到那些血肉模糊的死羊及人们哀戚的表情,他甘愿冒着危险去打狼,为民除害。
C.小说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老长泰打狼,他那件被撕扯掉前襟的破羊皮袄和满身的血印是实写,打狼的情节虚写。
D.老长泰这个人物形象鲜明,文中使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来表现他的朴质憨厚与嫉恶如仇。
2.这篇小说情节构思巧妙,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本文情节特点。
3.这篇小说以“救赎”为题目有哪此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0-08-12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