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42 题号:956668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尘封与独处

张立勤

某学者在一座图书馆书库中,终于看到了他早年听说过的一本书,书上面落满了灰尘,几乎看不清书脊上的文字,他是凭着直觉,朝它伸出了手臂的。当他的手碰到这本书时,不如说碰触到了那厚厚的灰尘,那个时刻,他分明感到了什么,什么呢?尘埃飞起,土腥气,内心的酸楚,或如歌的岁月在远方已消失殆尽。一本书的独处,尘土无情地将其覆盖得十分严实和均匀,时光或许永远都是这样从尘埃之上踏过去的,也从来都是隐蔽而小心谨慎地靠近着你,消磨着你,不管你有无生命。书籍的独处是悲凉的,它无事可做,它要靠别人的翻阅来完成自己的使命,它只能跟阅读它的那个人一起呼吸,否则,它就只能任时光如蠹虫一样啃噬着它的肌体,一天天地变黄,衰败下去。

独处的人,却是尘封不住的。那个写出著名的《瓦尔登湖》的美国人梭罗,他认为没有比独处更好的事了,就一个人,十分简单,十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山林,那片美丽的湖水。梭罗逝去已一百多年了,仍有那么多的人感动于他的独处。译者说“他的一生是如此之简单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独而芬芳。也可以说,他的一生十分不简单,也毫不孤独”。那本绿色封面的《瓦尔登湖》,从我几年前读完它就一直摆放在写字台上,我不忍心将它塞回书柜,我一次次地翻开它,翻开它就闻到了那片树林的青涩气,偶尔,那只猫头鹰的叫声会被我想起,其实是想起了那一段“有猫头鹰是可喜”的思考。我不由得抬起头望窗外,就觉得我家窗外的这棵树是梭罗看到的那棵树,树枝上也应该有鸟类什么的栖息。

还有卡夫卡,他认为为了写作,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他比梭罗走得更远,而他却几乎没有离开过他的出生地布拉格。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卡夫卡到维也纳,并在维也纳去世。卡夫卡的独处更趋于内心,独处的内心与生存环境的对立,使得他的独处实际上不可能是梭罗式的。卡夫卡说:“你没有走出屋子的必要。你就坐在你的桌旁倾听吧,甚至倾听也不必……保持完全的安静和孤独好了。”

卡夫卡、梭罗、蒙田、凡·高、贝克特等太多的逝去的喜欢独处的人,我爱他们!就其独处而言,对于任何深刻的思考和深邃品质的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独处于一个夜晚也好,一个冬季也好,有意的,而不是无意的,自己跟自己在一起,跟墙壁在一起,跟高山流水在一起……空白之页向天空展开,我走向某个时分,独处的某个时分,这是灵魂所必需的。

打开一本尘封已久的书籍,这时,我后悔我打开晚了。也许我擦干净书上面的尘土之后,回想起一段早已忘记的往事,于是,我的眼睛就湿了。尘封的不管是什么,都是要靠心灵去打开的。打开的瞬间,我肯定生出十分亲切的感情。

许多东西是必须被尘封的,比如,历史遗迹、岁月或记忆。许多东西是不得不被尘封的,比如,被忽视、忘却的或群体失忆症的结果。许多东西是无法尘封的,比如,尊严、爱与恨……尘封是自然规律,唯有独处的思想者或生命的独处时刻,方能开启历史与岁月的尘封,创造出尘封不住的不可磨灭的人类神话。

我忽然觉得,独处与尘封在某种感觉的情形下,是在形容事物的同一种存在状态,不是吗?

(选自《中华散文百年精华》,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书籍的独处,因被尘封而显得悲凉,情思细腻,意味深长,这与下文人的独处不会被尘封形成对比,突出人应学会独处的主题。
B.梭罗远离尘嚣,寻求独处,这种简单和孤独馥郁芬芳,恰恰成就了其作品和精神的独特魅力,让人喜爱他的作品,感动于他的独处。
C.“他比梭罗走得更远”侧重说明卡夫卡虽在物理空间上几乎没离开过布拉格,但去过维也纳,也意味着卡夫卡与梭罗的独处有深远的区别。
D.文中写“我”打开尘封已久的书籍的情形,抒情和议论相结合,融人独特的主观感受使情感真实自然,议论点睛使文章富有理趣。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笔下“独处”的妙处。
3.散文讲究“形散神聚”,请从选材角度分析本文“形散”的特点。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温暖的书

然诺

①窗外是久违的春天,明媚而和煦;案上是我喜欢的书——温暖的书,《诗经》《楚辞》《论语》《史记》……

②春天和我和书,在一起,真好。于是,我再次想了关于书关于读书的一些问题。进而追问那个虽则浅近但却无法准确定义的问题——书是什么,读书是什么。我想,即使与书真诚地相处了那么多的光阴,直到现在,我觉得我还是说不好书与读书到底是什么,只是觉得她很美,读她很美

③1857年的某一天,一位叫福楼拜的法国作家说了这样一句话:读书是为了活着。这话平实得像个不识字的长者轻捻须髯的脱口而出,但却一直触动着我内心深处的那片柔软。这话说得真是风雅极了――它涵养着的深意与智慧,我想也许读书人是可以参悟得到的――因为活着还是死去以及由此引发的如何活着如何死去,确是一个问题——一个大问题。

④中国人也说得好。印象深刻的,比如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真乃一语动魄;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来可谓如芒在背;苏轼则有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豪迈;清人郑板桥另有妙句: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怪人怪语,却是惊人不浅。当然还有很多,诸如黄金屋”“颜如玉”“头悬梁,锥刺股之类。好是好,却有标榜功利和挑逗之嫌;清代江南才子金缨的一则联语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倒是让人觉得很温暖。

⑤毕竟,书也许就是温暖的;读书也许就是享受这温暖;读书的人也许就是为了获取这样的温暖――算是我的一点体会。有了书,有了书的温暖,我想,我也就大约活在春天里了。因为,春天和温暖,其实比黄金与货币更稀缺更珍贵更美好更具价值,这个世界上高于金钱与物质的存在也还是有的,比如爱,比如情,比如健康、幸福与尊严。所以,我就常常感到我也是幸运的――多少还是拥有着这样一些稀缺的东西――也曾想,生命与春天和温暖相融相伴,那一定是充盈丰富、快乐安详的吧!

⑥据我所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纪念伟大作家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而发起世界读书日(每年4月23日)的时候,倡议我们这个星球上所有的人,不管年轻还是老去,健康还是疾病,富贵还是贫穷…… 都应把书作为自己一生的朋友(大意)…… 在我看来,这不啻为全人类最温暖的节日。不知道别人怎么考量,我确是这么感受的。

⑦所以我想,我们应该感谢书,是书给予了我们这样的美好;所以我也想,我们应该把书作为一生的朋友,把读书作为一生的任务;把读书作为生命的一部分,把读书作为生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而把读书作为我们接近伟大著作,接近伟大心灵,进而解读伟大心灵,进而获取伟大心灵的滋养以壮大和塑造我们的心灵,再进而在伟大心灵光芒照耀引领之下,走出属于我们的价值人生。至少是涵养我们温厚的文化气质、一种优雅的谈吐和风度……

⑧那就让我们都融入到书里去吧。也许我们不能伟大,但我们却不能拒绝温暖。

1.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第②段画线句“只是觉得她很美,读她很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3.如何理解第④段中的“中国人也说得好”?
4.根据第⑤段内容回答文中加点的“这”具体指的是什么?
5.第⑤段运用了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
6.阅读第⑦段,下列不属于读书带给我们的好处的一项是(     
A.涵养我们温厚的文化气质,优雅的谈吐和风度
B.接近伟大心灵,进而解读伟大心灵,壮大和塑造我们的心灵
C.在伟大心灵光芒照耀引领之下,走出属于我们的价值人生
D.把读书作为一生的任务,把读书作为生命的一部分
7.根据原文意思理解分析,下列不准确的一项是(     
A.“我”觉得刘向、黄庭坚、苏轼等人的言论是怪人怪语,有标榜功利和挑逗之嫌。
B.爱、情、健康与幸福等是这个世界上高于金钱与物质的存在,比黄金与货币更稀缺更珍贵。
C.发起“世界读书日”是为纪念伟大作家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
D.在我看来,“世界读书日”是全人类最温暖的节日,是因为我觉得书是温暖的,读书是享受温暖。
8.根据下面所给出的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成语写下来。
(1)不经考虑,随口说出。
(2)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形容人的容貌或事物的样子令人厌恶。
(3)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极度不安)。
9.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议论文B.散文C.记叙文D.说明文
2021-04-12更新 | 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上的家乡

刘亮程

我是在七年前的冬天,来到菜籽沟村的。当时这个村庄给我的感觉,就像到了时间尽头,那些人把所有房子住旧,房子也把人住老,屋梁的木头跟人老朽在一起。年轻人都走了,大院子里剩下两个老人。老人也在走。然后院子就空了,荒芜了。一个曾经烟火相传的百年庭院,从此变成老鼠、蚂蚁、麻雀和茂密荒草的家园。

可我,却是看上这个村庄的老和旧,才决定在这里安家。我这个年龄,喜欢老东西、旧事物,也能看懂老与旧。因为老旧事物中,有远去家乡的影子。

我们都是注定要失去家乡的人。当以前的村庄不能再回去,家乡只是破碎地残存于大地上那些像家乡的地方。菜籽沟便是这样一个我能在恍惚间认作家乡的村庄,她保留了太多的我小时候的村庄记忆。但是,那些承载早年记忆的事物,却都老旧到了头。

我自己也在这个老旧村庄面前,突然地老了,走不动了。我在村里收购了一所七十年的老学校,做了一个书院,在这里耕读养老。

在这个有菜地和果园的大院子里,读书、写作、劳动时,我又看见自己年轻时的劳碌,看见我在写《一个人的村庄》时所拥有的,可以看见时间的眼光和心境,又看见大地上完整的黑夜和天亮。我在满村庄的旧事物中,闻到我曾经生活的那个村庄的味道,它让我虽然身处异乡,却有了一种回到家乡的感觉。

记得在书院的第一年秋天,我看到一片长得旺盛的灰条草,就像见到了亲人。在我小时候灰条是最平常的植物,在门前菜地、田间地头荒野中,到处都是。我们拔灰条喂猪,手上、身上都是灰条的绿色草汁。我在这个刚刚落脚的陌生村庄,不认识几个人,不熟悉它的路,却看见一片熟悉的灰条草长在这里,还有遍地的蒲公英和苍耳,还有牵牛花和扯扯秧,这个长着熟悉草木的地方,让我仿佛身处家乡。

我还看见过一只老乌鸦。

经常有一群乌鸦在院子上空哇哇地叫着飞过去。有一刻,我听到一只嗓子沙哑的乌鸦的叫声,我想这群乌鸦中一定有一只老乌鸦,它的叫声和我一样带着沙哑和苍老。等它们再飞过来时,我看到那只老乌鸦了,它飞在一群年轻的乌鸦后面,迟钝地扇着翅膀,歪歪斜斜,仿佛天空已经不能托住它,它要落下来。

我这样看着它时,发现它也在看我,用它那黑亮的眼睛,看着地上一个行将老去的人,抱着膀子,弓着腰,形态跟它一模一样。那一刻,地上的人和天上的鸟,在相望中看到了自然世界中最后要发生的事情,那就是衰老。

老是可以缓缓期待的。那个生命中的老年,是一处需要我们一步步耐心走去的家乡。

我在这个村庄,一岁一岁地感受自己的年龄,也在悉心感受着天地间万物的兴盛与衰老。我在自己逐渐变得昏花的眼睛中,看到身边树叶在老,屋檐的雨滴在老,虫子在老。天上的云朵在老,刮过山谷的风声也显出苍老,这是与万物终老一处的大地上的家乡。

今年五月,我到甘肃平凉采风,当地人知道我的祖籍是甘肃,就说你回到老家了。其实我的老家甘肃酒泉金塔县,离平凉千里之遥,我怎敢把平凉当成家乡呢。但后来,我从平凉人说话的口音中,听出我老家酒泉的乡音,那是我去世的父亲曾经说的方言,是我的母亲和叔叔们在说的方言,听着它我仿佛回到那个语言里的家乡。

我平常说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语音中总能听出家乡话的味道,这是脱不干净的乡音胎记。尤其当我写作时,我的语言会不自觉地回到早年生活的村庄里,回到我母亲和其他家人的日常话语中。

写作是一场语言的回乡。

我写的每一个句子都在回乡之路上,每一部我喜欢的书,都回到语言的家乡。

每个人的家乡都是个人的厚土。每个人的出生都不仅仅是一个单个生命的出生。我出生的一瞬间,所有死去的先人活过来,所有的死都往下延伸了生。我是这个世代传袭的生命链条的衔接者,因为有我,祖先的生命在这里又往下传了一世,我再往下传,便是代代相传。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家乡,在土上有一生,在土下有千万世。厚土之下,先逝的人,一代头顶着上一代的脚后跟,在后继有人地过一种永恒生活。

家乡让我们把生死连为一体。因为有家乡,死亡变成了回家;因为有家乡,我可以坦然经过此世,去接受跟祖先归为一处的永世。

每个人的家乡都在累累尘埃中,需要我们去找寻、认领。我四处奔波时,家乡也在流浪。年轻时,或许父母就是家乡,当他们归入祖先的厚土,我便成了自己和子孙的家乡。每个人都会接受家乡给他的所有,最终活成他自己的家乡。

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家乡。

而在更为广阔的意义上,一粒尘土中有我们的家乡,一片树叶的沙沙响声中有我们的家乡,一只鸟飞翔的翅膀上、一朵飘过的白云之上有我们的家乡,一场一场的风声中有我们的家乡。一代又一代人来了去、去了又来的悠长时间中,我们早已构建起大地上共有的家乡。

多少年前,我用散文塑造了一个人的村庄家园。当我在陌生城市的黄昏,看见那个扔在远处的村庄并开始书写她时,那个草木和尘土中的家乡,那个白天黑夜中的家乡,被我从大地尘埃中拎起来,挂在了云朵上。

那是我用文字供奉在云端的家乡。

(有删减)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说“我们都是注定要失去家乡的人”,包含着我们曾经生活过的空间上的家乡终将老去,逐渐荒芜之意。
B.文章中的“老乌鸦”这一意象,是“我”在自然界中的投影,形象地揭示出衰老是自然界中无法逃脱的事。
C.“我”之所以说写作是一场语言的同乡,是因为写作时,语言会不自觉地回到早年生活的村庄里,回到“我”母亲和其他家人的日常话语中。
D.文章中“我”认为死亡是一种永恒,是跟祖先归为一处的永世,意思是要人们从容面对死亡这一自然规律。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描写了菜籽沟村的化,引出下文“我”对家乡“老”与“旧”的思考,提醒人们要关注自己的家乡。
B.文中画横线句采用排比句式,连续用“老”字对“树叶”“雨滴”“虫子”等事物加以描述,突出了时间的消逝。
C.文章讲述了“我”到甘肃平凉采风一事,突出了“我”与当地人在对家乡认知上的分歧,表明了“我”对家乡的看法。
D.本文思考了家乡的意义,启发人们重新审视家乡,笔调舒缓而富有哲思,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我”为什么选择来到菜籽沟村?请简要说明。
4.文章标题是“大地上的家乡”,文章最后说“那是我用文字供奉在云端的家乡”,两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请简要分析说明。
2022-02-25更新 | 2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9 年 5 月 1 日第 8 版,有删改)


注:①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它是全文作者叙事的线索和总纲,使文章叙事清晰,主旨鲜明突出。
B.文章通过写父亲做衣服的“两不记”体现了父亲性格上的粗犷和率性。
C.“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这句使用比喻修辞,把父亲的裁剪比作农夫的耕地,既贴切生动,又充满乡村的泥土气息。同时也是对两种劳动美的赞美和歌颂。
D.这篇文章围绕着父亲所从事的裁缝事业,回忆了父亲做衣服的绝活,最后还写了父亲从事这项职业的不同做法,文章表现了作者对父亲从职的认真、负责、不贪财等高贵品质的赞美。
2.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
3.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2020-11-13更新 | 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