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6 题号:20479055
人才选拔是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重要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将中国传统考试制度推向成熟的另一个标志是考试的分卷制度。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发生了“南北榜”事件,这成为明代有南卷与北卷之分的开始,但这还不是分卷制度。明代真正实行分卷制度始于洪熙元年(1425)仁宗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之六,北人十之四。到宣德、正统间,又分为南、北、中卷,南卷占百分之五十五,北卷占百分之三十五,中卷占百分之十。有明一代始终采取了分卷取录的考试制度。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九卷

材料二   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尚书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

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美国文官法》(1883年1月)

材料三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1)材料一中明朝科举考试实行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其积极意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概括清末新政废除科举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后的主要选官方式。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 自隋朝设主以来,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的“抡才大典”,是普通士人进身的重要阶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章要固定分为八个部分。康熙帝即位后,朝廷深感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实于事无涉,于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规定乡、会考试停止八股文,改用策、论、表、判,将原先第三场试策五道移为第一场,第二场增论一篇,表、判如故,免去第一场。但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八股文已沿用了近300年,人们早已习惯于以八股取士和应试,因而此举遇到了很大阻力。考虑到八股文有利于抑制士人的异端思想、有利于用同一标准客观评卷,在各方面压力之下,康熙七年(1668年)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此次八股文仅被停止过两科。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材料二   到了 近代,由于民族危机的严重,在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冲击下,作为传承封建文化和稳固封建统治的科举制度日益显得不合时宜,并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到了20世纪初,随着清末新政各项措施的次第推行,废除科举提到日程之上。1901年, 刘坤一、张之洞联街会奏,要求逐渐废除科举。在形势逼迫和社会舆论压力之下,1905年8月(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颁布了一道上谕,宣布废除科举:“著即自丙午科(1906年)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制度废除后,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为了筹备宪政,许多州县基层社会中的士绅及新式学堂毕业生先后组织和开办教育会、农会:和地方自治,进行人口普查推广识字教育,开展废除像女子缠足一类的封建陋习运动,举办地方公共事业,有力地配合了宪政运动的开展。故此,后来民国时期的地方自治、乡村建设、县政建设等运动的开展皆与清末宪政有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关系。

——摘编自冯荣《科举制度的废除对清末民初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废除科举制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存废的认识。
2022-10-19更新 | 10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采取由吏部对全体公职人员进行政绩考核的考课制度,正所谓“纤介之迹,皆属考功”。考课的标准可分为为官道德和任职才能两方面。为官道德为“四善”:即“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任职才能按照官员的不同职责分为“二十七最”,如“训导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其考课方法是根据“四善”和“二十七最”的考课标准,分别为上上、上中、上下……下下九个等级。办法规定,“进考之人,皆有定限,苟无其功,不要充数”。另外,唐朝还在不同时期临时规定了一些特殊的考课标准,如贞观年间规定“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考课的奖惩大致有职位变动、品阶升降、俸禄增减、荣辱与夺等。贞观二十年,巡察使进奏地方官考课等第后,太宗亲自决断,“以能进擢者二十人,以罪死者七人,流以下除免者数百千人”。

——据《中国古代廉政制度史》等整理

材料二   宋代和明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比较表


宋代明代
地方行政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刑法及仓谷;各州加设通判,知州发出的政令须由通判副署;通判可直接向中央报告地方吏治的得失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分封子孙为王,以镇守地方,屏藩皇室
监察制度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监察百官,以监督宰相为要务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考课制度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考课制度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明两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的异同。
2023-11-21更新 | 2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   在西周时期,与当时经济上的井田制度和政治上的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相适应,其人才选拔方式是世袭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家为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纷纷推行礼贤下士和奖励军功的选官制度。隋唐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元朝时期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实行民族差别的科举选官制度。明清时期,为维护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加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选官制度上加强思想控制,当然,每个时期的人才选拔方式也不是唯一的,以清朝为例,人才选拔方式主要是科举制度,除此之外还有荐举制度以及特设翻译科等,以适应人才选拔的多种需要。而无论春秋战国时期的选拔贤士、两汉时期的察举征辟制度,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度的人才标准都有品行要求。

——摘编自邓中平《浅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启示》

材料二   清末废科举后,人事管理制度一度陷入混乱和无序状态,这种后果令人始料不及。再度恢复科举制已无可能,当此之时,近现代西方国家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逐渐建立起来的文官制度正在发挥着巨大效能,焕发着无限生机。新兴资产阶级政权引入了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建立起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文官制度。这种文官制度因其公平竞争精神深得人心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而又因其两官分途的本土不适性以及一些封建残余的保留对制度实施的阻滞而没有实现为国选贤的目的。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引入西方文官制度的原因,并对该制度的引入进行简要评价。
2023-11-23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