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14-2015学年辽宁灯塔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下期中考语文试卷
辽宁 七年级 期中 2015-09-15 61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 | 容易(0.94)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确(záo)脑(suí)气(fèn)倜(tǎnɡ)
B.红(yīn)歌(lí)笑(shàn)痛(chì)
C.澎(pài) 屏(zhànɡ) 异(chà)祷(qí)
D.崎(qū)蓦地(mù)深(suì)荒(miù)
2015-09-15更新 | 283次组卷 | 2卷引用:2013-2014学年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选择题 | 较易(0.85)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截然不同 锋芒必露
B.马革裹尸 燕然勒功 一反即往 群蚁排衙
C.人声鼎沸 来势汹汹 荒草凄凄 浩浩荡荡
D.当之无愧 妇孺皆知 钻之弥坚 迥乎不同
2015-09-15更新 | 220次组卷 | 2卷引用:2013-2014学年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选择题 | 适中(0.65)
3. 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
A.这道数学题解题步骤繁多,而且有三个答案,真可谓扑朔迷离
B.今年2月,林书豪引领纽约尼克斯队豪取7连胜,并打破多项联盟记录,这让此前赛事成绩平平、鲜为人知的他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
D.几年没见,调皮捣蛋的小军变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小伙子,再也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2020-02-18更新 | 106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3-2014学年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4. 横线上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______;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______;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______;让我们学做莲藕的事业吧,______。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宽阔拥护生活
A.②④③①B.①④③②C.②①④③D.③②④①
2024-02-27更新 | 407次组卷 | 134卷引用:2012届重庆江津中学九年级上学期12月份综合测试语文试卷
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潍坊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
C.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要求的标准。
D.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

二、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较易(0.85)
6. 古诗文填空
7.山际见来烟,_________。(吴均《山中杂诗》)
8.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9.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11.独坐幽篁里,________。(王维《竹里馆》)
12._______,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13.《木兰诗》中形容北方苦寒,极言军旅生活艰辛的诗句:_____________
2016-11-17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辽宁灯塔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下期中考语文试卷

三、综合性学习 添加题型下试题

综合性学习 | 适中(0.64)
7. 保护黄河,人人有责。请你针对黄河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向环保局王局长提几条保护黄河的建议(至少2条)(3分)
请你写出有关黄河的著名诗句。(要求写两句,每句1分)
请写出两个与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成语(每个1分)
2015-09-15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辽宁灯塔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下期中考语文试卷

四、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较易(0.85)
8. 《童年》是         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        》《               》。
2015-09-15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辽宁灯塔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下期中考语文试卷

五、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未尝识书具( ) (2)父焉( )
(3)自是有名 ( ) (4)每日出( )
10.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1.《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12.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015-09-15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辽宁灯塔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下期中考语文试卷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4)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小题。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⑵“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回答:
13.语段从 三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表现他 的思想感情。
14.文中的“钟声”意味着什么?暗示了什么?
15.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
16.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动作表现了什么?
17.“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这一表情如何理解?
2015-09-15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辽宁灯塔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下期中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课外阅读
怯 懦
安 宁     
①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②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也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打到她卡上。她也曾想过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里吃一顿简单的饭。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乘,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
③她知道自己心里,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或是电话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似羞涩无比,却是拿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都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装作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的父母何时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④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借了别人的手机,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⑤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但她没有想到,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父亲。
⑥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就在所有的票都发完,嘉宾也一一列席,她打算回自己座位上时,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走过去,见门卫正把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死劲往外推,男人硬是不动。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一哄而上,与门卫理论,一片混乱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出的那个民工,假说找女儿,试图混进去。门卫识破他们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看到的那一幕。
⑦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最终,她没有回头,迅速走开。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时,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
⑧真没有想到,父亲原来离她如此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五楼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
⑨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了她的名字。
⑩她与父亲,都是没有勇气的人……        (选自《2013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26.     18     根据小说的情节,以陈叶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北京)
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从未见面
发展(“话吧”)

高潮(礼堂)


27.     19     第③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28.     20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2015-09-15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辽宁灯塔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下期中考语文试卷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21. 写作
以“那一次,我真忘不了”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2)叙事要具体生动。(3)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2015-09-15更新 | 214次组卷 | 3卷引用:2014-2015学年福建南平市第三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12题)

题型
数量
选择题
5
名句名篇默写
1
综合性学习
1
名著阅读
1
文言文阅读
1
现代文阅读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2,3,4,5
2
阅读与鉴赏
3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选择题
10.94字音
20.85字形
30.65成语和熟语
40.65衔接与排序
50.65病句辨析与修改
二、名句名篇默写
60.85句子默写
三、综合性学习
70.64
四、名著阅读
80.85
五、文言文阅读
9-120.4
六、现代文阅读
13-170.64记叙文
18-200.4
七、作文
210.65全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