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1)下列图片反映的朝代分别是____朝和____朝;图一朝代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____制;图二地方行政制度发展为____制。

材料二   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中国历史是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举两例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而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你认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历史发展演进的趋势是什么?
2024-05-2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陕西卷)-【试题猜想】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
2 .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朝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封建法典——《秦律》。在《法律答问》中,有一条律文规定:私自移动田界,要被剃去鬓发,表示犯罪。秦简中的《田律》《仓律》是有关田租剥削的法令,《徭律》《戍律》《传律》等是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法令,这些律文规定是十分严苛的……法令主要是为了防范和镇压农民的反抗,以保护地主阶级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对于参加1787年费城制宪的美国的“国父”们来说,制宪的目的不是创造一个正义民主的政治体制,而是寻求一种现实的和有效的政治途径,以及时挽救正在走向失败边缘的美利坚联邦。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三 我国曾多次起草民法典,但当时的条件还不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客观上迫切要求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问世,于是,1986年颁布了民法通则。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完善国内法制环境,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开始施行。

——摘编自梁慧星《关于中国民法典编纂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律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简述制定1787年美国宪法的目的,并说明其创造的政治体制。
(3)根据材料三,归纳促进我国民法典编纂的主要因素。
2024九年级下·吉林长春·专题练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并列存在的,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在经历过战争重重洗礼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的飞跃。

——黄朴民《从分裂到统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容的变化。

材料二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至正集》

——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编制

图一图二图三
(2)根据所学,写出材料二图一、图二代表的政治制度名称及图三代表的主题名称。
(3)表中②处所示的年份是中国哪一盛世局面?指出与此年份并存的国家名称(两例)并概括影响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

材料三   

(4)图二与图一相比,疆域变化最大的是哪一区域?请说明理由。
(5)写出图三中正式归属当时中央政权管辖的地区(两例即可)。

材料四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主流是由众多分散孤立的民族单位,经过民族融合形成一个多元统一体。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汉族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6)根据材料五、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的理解?
2024-05-2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吉林长春卷)-【试题猜想】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
2024九年级下·湖北·专题练习
4 .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各项举措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西周和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指出从西周到秦朝中央对地方管理变化的趋势。

材料二   唐朝在中央设立政事堂,重大事务都要由政事堂会议讨论,经皇帝批准后颁行。三省的首长都是宰相,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是宰相,所以宰相多至一二十人。宰相在政事堂集体议事,三省又互相牵制,避免了个别宰相专权。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宰相设置的特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用明清时期的一项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材料三   对于宋朝来说,榷场贸易更重要的考量是减少边境的威胁。天圣四年七月,就有中书上书称,榷场的设立不是独利的贸易,而是要南北往来。宋朝向金输出香药、茶叶、棉花、犀角、象牙、书籍、外洋舶货。金朝出口北珠、毛皮、人参、银等。作为两国的贸易窗口,即便是在交战时期,双方的主要榷场仍没有关闭。两国之间的交流脉络得到了延续。

——摘编自《宋代边境线上的“榷场”贸易》

(3)依据材料三、分析宋代榷场的作用。
2024-05-2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湖北省卷)-【试题猜想】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材料二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了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摘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法令相关的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这位“新皇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将广阔国土划分行政区”。
(3)根据材料三,说明汉武帝统治初期存在的政治问题。
2024-05-22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七中学联片教研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6 .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是秦朝实现统一后在全国实行的哪一政治制度?其中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政治制度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材料二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有的还企图谋反……朝廷对地方控制很弱,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汉武帝即位后,针对以上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解决措施。

——摘自部编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即位后在政治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为此在政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解决措施?

材料三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3)根据材料三,归纳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以上秦、西汉、元朝实行不同政策制度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材料四   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地分隔开来,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

——《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美两国革命中为实现“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而发表的法律文献。英国革命成功后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材料五   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建一种新的体制结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摘编自[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斯福采用的“试验性疗法”的特点及对美国产生的“疗效”。
2024-05-22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华宸英才学校中考第七次模拟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以中央集权为主导,以皇权为最高象征,自秦朝始基本稳定延续两千年。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下,各行政区划的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直到县一级,使得政令在全国畅通无阻。中央集权的政治功能,其根本在于保障国家的版图统一,而国家的统一对百姓而言是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否则分裂必然导致内战,内战则导致百姓生灵涂炭。秦汉以后中央权力持续扩大,中间虽有曲折,但到宋以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地方权力日渐式微。

——摘编自曹锦清等《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等

(1)材料一图 A 所示时期确立的社会等级制度是“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           ”,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755年爆发的           ,使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中央权力衰微;公元前27年,图B人物首创“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罗马共和国演变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列举两例宋太祖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古代中国国家治理中得到的启示。
2024-05-21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九年级二模历史试题
8 .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生活劳作的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史。同学们开展了“何以中国”的主题探讨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要求。

【探源“中国”】

材料一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交往和斗争,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在此期间得到发展。

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只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秦朝,“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视野“中国”】

材料二   下图依次为图1、图2、图3

-整理自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下)

【转型“中国”】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近代中国国家转型之路与中国传统大一统思想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内在的逻辑统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施行的不同的方针政策,都是为了在维护中国这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内在统一的基础之上,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转型。

——摘编自王健睿《传统“大一统”思想与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内在逻辑统一》

图4-整理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间进行“长期的交往和斗争”带来的影响。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到秦朝才有了“中国”这个具体概念?
(2)请你从材料二图1、图2、图3中挑选其中一幅图片,写出其反映的朝代名称,并简要说明理由。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的作用,请你任选时间轴中某一重大历史时期,举例概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何“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你对“何以中国”的认识。
2024-05-2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初中学业质量诊断性检测历史试题卷
9 . 历代中央政府都采取不同的措施加强对国家管理。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中国历史自有其与其他国家民族不同之特殊性,而最显见者却在政治上……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上之无上成绩。

--钱穆《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

材料三 出于对匈奴不断骚扰与丝绸之路上强盗横行的状况的考虑,同时为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立了汉朝直接管辖西域的专门官职和机构。

---《河西走廊》

(1)据材料一指出李斯的言论针对历史上的哪一制度?他认为这一制度的弊端是什么?
(2)材料二中“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有何影响?
(3)古代中国的各朝代均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作为一种管理制度,你认为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意义?
2024-05-21更新 | 2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甘肃省武威第四中学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10 .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历代帝王都很重视对边疆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摘编自《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   自秦朝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以来,地方主要官员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为防止地方权力坐大,汉武帝采取有效措施使诸侯失去了地方治权;宋代通过“制钱谷”,控制了地方财权。

——摘编自丁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两大基本关系的剖析》

材料三   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是清朝地区最高官职。统辖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额尔齐斯河上游,天山南北两路,直至帕米尔等地的军政事务。随后在伊犁河谷营建了惠远等九城。1871年,沙俄大举进犯伊犁,占领并彻底破坏了惠远等九城。1881年清政府收复伊犁。下面是伊犁将军府旧址景区照片及景点说明牌部分文字:

伊犁将军府旧址在新疆霍城县惠远城内,始建于1882年,坐北朝南。整个建筑为四合院式,院内有回廊,府门楼在西面,为二层土木建筑。后部有凉亭,房檐朴素淡雅,无画梁雕刻。据史籍记载,将军府除将军公台外,还有印房(机要文件)、册房(图书)、粮饷处、营务处、驼马处、功过处,共有6个机构。


(1)材料一中的“封建”指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二,秦朝能“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主要是因为与过去相比,地方官员产生方式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举一例说明汉、宋两朝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地方权力坐大”。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你为“伊犁将军府”景点说明牌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合理分析。
2024-05-21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