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家强调民心向背在治国平天下中的重要。这种思想出发点是为了求得统治地位的稳固,但“得民心者得天下”确是古今中外屡试不爽的真理。

—一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在“民心”问题上的主要主张。

材料二:汉文帝在位期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大力恢复经济。文帝前元二年、十二年,两次降低当年田租之半,十三年更是全免田租……摇役也相应减轻,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汉景帝继续执行文帝的政策,继位当年即下诏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曾和百官一起劝农,并令皇后督导植桑、养蚕、织布诸事宜……因而当时“海内殷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政治、经济效果,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过渡。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与汉景帝治国的共同措施及其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历史反复证明,凡是在民本问题上处理得比较好的时期……社会发展就比较平稳;凡是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好以致尖锐对立的时期,社会就会动荡,甚至导致政权的灭亡。

——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3)结合所学知识,用夏商周时期的史实从反面说明材料三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统治者重视“民心”“民本”的根本目的。
2 . “今天下已定,令各(流亡百姓)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该诏令应出自(     
A.秦始皇B.汉高祖C.汉文帝D.汉景帝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2021 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A.勤俭治国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D.虚怀纳谏
2022-06-21更新 | 2257次组卷 | 64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王庄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安徽某校学生围绕“民生”这一主题展开探究活动。
【水利工程与“民生”】

远古治水

战国治水

材料一   他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全身心投入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最终消除水患。

材料二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宣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根据材料二,指出李冰主持建造的工程并概括其功能。
【诸子百家与“民生”】
诸子百家论“民生”孔子:①
老子:顺应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墨子:要求人民互爱互利,反对残害生命
孟子:②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关人物的民生主张,完成表格填空。
【封建帝王与“民生”】

材料三   (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

——《史记孝文本纪》

材料四   (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玉珠,饥不可食,寒不可依……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史记平准书》

(3)根据材料三、四,归纳汉文帝、汉景帝共同的治国主张。他们统治时期出现的太平盛世局面在历史被称作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021-12-1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第一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无为而治”的“无为”指的是顺应自然,不作过多干预,不妄为。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A.秦朝“收太半(三分之二)之赋”
B.汉高祖时期实行“十五税一”
C.文景时期实行“三十税一”
D.文景时期改每人每年服徭役一个月为三年一个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