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027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邓稼先那个始终站在研究第一线,昼夜计算筹划的身影;老王那个临死前送鸡蛋香油,一步一步走下楼梯的身影;父亲那个用大半辈子,一块砖一片瓦修建新台阶的身影;老罗师傅那个扛着沉甸甸的水桶,在楼道里缓步走来的身影……它们或令人感动,或令人惋惜。

在你的生活中、阅读中,相信也有令你难忘、令你动容的身影,请选择一个跟大家分享吧!
请以《那身影令人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套作、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昨日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义乌市佛堂苏溪后宅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0.4) |
2 . 【甲】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节,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呼大杜”“小杜以别之。

(选自《唐才子传·杜牧》)

【注】①薄施尘露:效微薄之力。尘露,比喻微小的贡献。②进士: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均称“进士”。
【乙】

是时,刘从谏守泽路,何进滔据魏博,颇骄蹇不循法度。牧追咎长庆以来朝廷措置术,复失山东,钜封剧镇,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改膳部员外郎。宰相李德裕素奇其才。会昌中,黠戛斯破回鹘,回鹘种落溃入漠南,牧说德裕不如遵取之,以为: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重马免乳,与之相,故败多胜少。今若以仲夏发幽、并突骑及酒泉兵,出其意外,一举无类矣。德裕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牧传》)

【注】①山东:崤山以东地区。②钜:通“巨”,大。③回鹘:西北游牧民族。④幽、并:幽州和并州。

【丙】

齐安郡晚秋

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年)春出守黄州,到会昌四年(844年)九月迁池州刺史,在黄州约两年半。这首诗就是杜牧在黄州时创作的。②使君:汉代对刺史的尊称,以后延作州郡长官的称呼。此处为自称。
【疏通文意】
1.请参考表格提示方法,解释下列字词。
文言词句方法提示解释
其人,王才也课内迁移法:陈胜(1)佐:______
与之相字典查询法:①古代一种拘束犯人的刑具。②对抗,较量③比较④计算,考核(2)校:______(填序号)
德裕词类活用法(3)善:______

2.请用“/”给甲文划线句断句。(限三处)
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
【品味诗情】
3.阅读丙诗,完成(1)(2)题。
(1)首联中的“野人居”三字别有意蕴,请你结合语境体会。______
(2)尾联巧用______的手法,表达作者______的情感。
【理解形象】
4.甲文中“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具体指乙文中哪件事?
5.有人说:“杜牧是晚唐时期集文学、政治、军事才华于一身的风流人物。”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昨日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浙江省金衢十二校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3 . 制作成语卡片。

水落石出

【出处】野芳发而幽香,①______,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醉翁亭记》

【联系名著】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如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由于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难解的谜。斯诺深入根据地,通过采访和考察得到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瓦解了丑化共产党的谣言,让世界了解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一切水落石出。

山穷水尽

【出处】
山重水复疑无路,②______。

——《游山西村》

【联系名著】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将成语的出处补充完整。
(2)下列成语结构与“水落石出”“山穷水尽”相同的一项是(     
A.滴水穿石B.逆水行舟C.如鱼得水D.水涨船高

(3)请参考“水落石出”中的示例,从初中所学名著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创意解释“山穷水尽”的意思。
昨日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作文 | 适中(0.65) |
4 . 按要求写作。

面对生活的纷繁,有人选择加法,加一点求知,会获得成长:加一点孤独,会突破自我:加一点苦难,会奋力图变。有人选择减法,减一分欲望,得到安宁:减一分社交,得到自由:减一分是非,得到豁达……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也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文学创作:或者提炼观点,展开论述,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1)标题自拟,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3)不得套作、抄袭。(4)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信息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昨日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作文 | 适中(0.65) |
5 . 红山森林动物园公众号发布了2024年志愿者招募信息。下面是园区收到的两份简历,假如你是景区管理员,你会选择哪一位?请结合上文阅读,挑选合适的一位,为此人写一段回复。
要求:120字以内,告知结果,理由充分,表达得体。
个人简历
姓名王明性别
学历本科专业艺术设计
工作经历曾在动物园做过饲养员,学习过野生动物救护知识:目前是B站的自媒体视频博主。
性格特点喜欢动物,有爱心: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个人简历
姓名李冰性别
学历研究生专业畜牧专业
工作经历大学期间曾参与过动物园志愿者讲解活动:目前在一家新媒体公司负责品牌活动策划。
性格特点阳光开朗、乐观:有耐心、能吃苦:喜欢绘画、摄影。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0.4) |
6 . 【甲】

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A.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⑥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B.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释]①此词为乾道二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过洞庭湖时所作。②明河:银河。③岭表: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④孤光:月光。⑤萧骚:稀疏。⑥挹(yì):舀。
【乙】

张孝祥传(节选)

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且靖康以来惟和战两言,遗无穷祸,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上嘉之。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②汤思退:南宋宰相,主张“金宋议和”,极力排挤力主抗金的张浚。③显谟阁直学士:四品官名。
1.以下是对甲文中A、B两个划线句的关联性批注,请补充完成。
(1)A句所写月夜美景“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让人想到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句子: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①____________。“表里俱澄澈”既指景色纯洁,又暗示②______
(2)B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与苏轼《水调歌头》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______的心境。
2.以下是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素       月分辉       ②孝祥既为汤思退所知
(2)会       ①悠然心       金再犯边
3.乙文第一段文末,张孝祥为什么会被罢官?请结合内容说明原因。
4.高宗为什么称赞张孝祥“必将名世”?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分析。
昨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适中(0.65) |
7 . 整理诗文中的水。
特点诗句出处
空灵而柔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1)____________________《蒹葭》
(2)_____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
汹涌而迅捷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其间千二百里,(3)__________,不以疾也。《三峡》
小结:古诗文中的水形态各异,也是文人寄托情感的主要意象。既有寻找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也有(4)__________。(请结合以上诗文,或学过的诗词,再总结两种不同的情感。)
昨日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8 . 仰望

【美】保罗·詹尼斯

过街天桥上有一个乞丐。他不会弹琴,不会唱歌,甚至不会在地上书写悲惨的遭遇。所以,只是偶尔有人把硬币丢在小盆里,乞丐总算能填饱肚子。另外,还能坚持他唯一的习惯——每天买张彩票。

夜幕降临时,乞丐会回到他的住处——城郊一个废弃的菜园。菜园里有一眼枯井,井边有棵树。

这天,跑来一条瑟瑟发抖的小狗。小狗瘦得可怜,试探着在乞丐的小盆里舔舐着,乞丐昨晚用它盛过食物。乞丐小心地把小狗搂进怀里,两个不被牵挂的生命紧紧地依偎在一起。

小狗很聪明,叼着小盆打转。路人觉得惊奇,纷纷把钱放到小盆里。富裕起来的乞丐好运也随之降临,他居然中了大奖。乞丐买下这座菜园,建起了一座豪华的房子。不过,他保留了后院的窝棚、枯井和老树。

乞丐迷上了购物,他喜欢服务小姐迷人的微笑。人们称他先生,乞丐高兴极了,有尊严的生活真好!唯一让乞丐先生感到尴尬的是人们对小狗的态度。尽管小狗已经被梳洗得很干净,但斑驳的毛色还是暴露了它低贱的身份。

乞丐决心让小狗从自己眼前消失,他要忘掉卑贱的过去。

乞丐把小狗关在后院的枯井里。井很深,井底很潮湿,除了井壁渗出的水滴,什么吃的也没有。乞丐找了几块肉投下去。

从此,乞丐一个人潇洒地享受服务小姐热情的目光,去参加那些高级派对。好在他总算没有忘记每天往井里投几块肉。

在井底,无论白天黑夜,小狗一直仰着脑袋向上张望。可是除了每天落下来的一些食物,什么也没有。

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乞丐过得并不快乐。人们微笑的眼神让乞丐想起了动物园里给人们敬礼的狗熊——它看重的只是你手里的食物,根本不在乎你是谁。这个世界上只有那条小狗才是自己真正的朋友,而自己却把它丢到了井底。

乞丐跑到井边,救出他的小狗。看着小狗,乞丐痛哭失声——小狗的脑袋一直朝后仰着。因为在井下待的时间过长,小狗的脖子已经无法伸直,只能仰着头在地上打转。

乞丐每天领着小狗游走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他把钱施舍到其他乞丐手中。在感激涕零中,他感到了满足。于是乞丐有了新打算,他通知乞丐们每天到他这里来领钱。

消息迅速传开,领钱的队伍越来越大。半夜,乞丐被街上传来的吵闹声惊醒。透过窗子他吓了一跳,有人披着毯子,有人支起帐篷,就像排队在买当红歌星的演唱会的门票一样。

天还没亮,电视台的人来了,晚上的新闻播出了这一盛况。

第二天,人们像潮水一样涌来。队伍越排越长,警察不得不赶来维持秩序。

乞丐沉醉在自己的壮举之中,每天奔忙于银行与家之间,钱像水一样流了出去。

直到有一天,银行通知他,他的账户已没有一分钱了,乞丐不得不宣布——他已经没钱可发了!人们开始咒骂,并向他的房子冲去,一块块石头飞向门窗。眼看疯狂的人们要冲进屋里,吓坏了的乞丐带着小狗逃到了后院,他急忙爬下井去,甚至没有来得及把小狗带上。

乞丐快要到达井底的时候,绳梯拴在树上的一端突然断开,乞丐和他的绳梯一起摔到了的井底。疯狂的人们捣毁了房屋,拿走了所有东西。好在没有人发现井里的乞丐。

半夜,乞丐开始喊救命,可除了小狗,没人知道他在井底。

乞丐对着太阳喊,对着月亮喊,没有人能够听见。小狗每天四处寻找食物扔下来,变了味的骨头,发了霉的面包,扔下什么,乞丐就吃什么。有一次,小狗扔下一只死猫。

一连几天,小狗没有往下扔东西,乞丐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他只能靠舔着井壁上渗出的水珠活着。乞丐望着井口的天空,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

一天早晨,井口隐约的说话声惊醒了昏睡中的乞丐,他拼尽全力喊了起来。被人们用绳子吊了上来,阳光刺得他睁不开眼。

㉓“要不是这条小狗死在井口上,没有人能听见你的喊声。

乞丐看见了枯瘦如柴的小狗,它是被饿死的。

乞丐把小狗埋在后院。人们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不过有人记得,他走的时候,脖子一直朝后弯着,眼睛直盯盯地仰望着天空。

——《世界微型小说选》

【梳理情节】
1.请从乞丐和小狗的角度分别梳理小说的情节。
乞丐小狗
乞讨并坚持买彩票与乞丐相依为命
(1)________________赢得路人喜爱
决心让小狗消失被关在后院枯井
乞丐过得并不快乐,救出小狗(2)__________
通知乞丐们来领钱陪主人游走在城市各个角落
钱领完后被赶到井底(3)___________

【探究形象】
2.结尾处写道:“他走的时候脖子一直朝后弯着,眼睛直盯盯地仰望着天空。”请你补充乞丐此刻的心理活动,50字左右。
【品析手法】
3.请你任选以下一种手法,结合小说内容做简要分析。
反转:情节反转是指在故事情节中出现出乎意料的转折,打破观众或读者的预期,使故事走向与之前不同,以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吸引力。
伏笔:是指文章或艺术作品中,前段内容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隐性”的,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挖掘主旨】
4.请你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仰望”为标题有何深意。
【勾联名著】
5.小说中的乞丐因为账户没钱不能发钱了而被人们咒骂殴打。假如,此刻可以时空穿梭,你认为下列名著中哪个人可以搭救乞丐?请你结合名著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A.《水浒传》中的鲁智深
B.《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
C.《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昨日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浙江省金衢十二校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9 . 通过以上阅读活动,我们发现阅读是最亲近的走进,但阅读还需策略,请你完成相关任 务。
阅读策略阅读材料阅读任务
关注人物或事物《儒林外史》《骆驼祥子》(1)结合名著主要人物和典型事物,任选其一,阐述该书书名的内涵。
关注写法和背景我至今还确凿记得,在故乡时候,和“下等人”一同,常常这样高兴地正视过这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无常,而且欣赏他脸上的哭或笑,口头的硬语与谐谈……

——《朝花夕拾·无常》

【创作背景】

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作者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

(2)《朝花夕拾》中常有作者视角的转变,结合作品内容及其创作背景,分析该名著的写法特色。
昨日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10 . 水生万物,万物与人亦有着紧密的联系,请完成下列阅读任务。
【材料一】

①亭,从高从丁。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

②(1)(象形。战国文字字形,其中“T”象矗立的亭柱。小篆以为从高省, 丁声。本义:古代设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

③(2)同本义。后指驿亭。

④亭,人所安定也。亭有楼。——《说文》

⑤汉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一切经音义经》

⑥亭(凉亭)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源于周代。多建于路旁,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用。亭一般为开敞性结构,没有围墙,顶部可分为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状。因为造型轻巧,选材不拘,布设灵活而被广泛应用在园林建筑之中。

⑦在中国园林中,几乎都离不开亭。在园林中或高处筑亭,既是仰观的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览全景,在叠山脚前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即含蓄而又平添情趣。而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就在于它可以使游览者“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引发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

【材料二】

亭:观万景得大全

舒燏

①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秦汉时期大约十里设一亭,这也是“十里长亭”说法的由来。然而,今天说起“长亭”,中国人多半不会产生沿亭缉盗的联想,反而充满“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愁绪。古人对于离别,最经典且浪漫的表达有两种:一是阳关折柳,一是长亭送别。只不过天下之大,阳关只有一处,长亭却处处可见,以亭寄托离情、乡思、旅愁也更加普遍。

②从管理治安奸盗的肃杀衙门,到充满离愁别绪的意境象征,“十里长亭”的这一段演变之路,究竟是怎样走过的?

③汉代的亭不仅数量多,种类也多——在街道边为“街亭”;在城门旁为“门亭”;在城厢内为“都亭”;在村舍外为“乡亭”……这些都是担负防御、缉盗责任的公所,职能类似今天的治安岗亭。此外还有“五里一邮”的邮亭。

④汉朝人出行,长途漫漫。十里长亭、五里邮亭的存在,本是出于治安警备和邮驿传递的需要,是一个方便缉捕官员、传信差役更换马匹、补给粮草的地方,为行旅止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正是因此,亭渐渐具备了驿馆的特性,成为一处“暂停”之所,让旅途中的人们有了一个迎来送往、驻足暂歇的地方。所以,到了东汉末年,应劭于《风俗通义》里注解道:“亭,留也。盖行旅宿会之所馆。”刘熙在《释名》中则说:“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

⑤亭,这个原本负责“民所安定”的建筑,至此已基本完成了功能的转变。“十里长亭”的无限诗意,也随着一代代行旅之人的脚步,在山河大地间,徐徐展开。

⑥中国戏剧史、文学史上极为著名的一幕场景是《西厢记》的“长亭送别”。在古人的诗词文章里,“长亭分别”的基调,无一不是悲伤惆怅的,如唐代诗人王勃的“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李白的“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长亭,用远去的路程,“拉长”了世人的离情,放大了愁绪,让人心有戚戚。

⑦“长亭送别”的基调就是一种含蓄的悲情,它是独属于中国人的离别的浪漫。

⑧亭是传统古建中最为开敞的一类,几根柱子便撑起整座建筑,可以玲珑得不能再玲珑。这样的设计,最初可能有节省建筑材料的考量,但更重要的在于实现“观望”的目的,可能是瞭望敌情、消防等,也可以是观览周围的风景。

⑨事以开敞的空间特征,为人提供了面向自然的开阔视野。东晋王羲之在著名的《兰亭集序》中即这样表达:“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在亭中远眺,可以使人放开胸怀,观察宇宙万物,享受视听的娱乐。而宋代文豪苏轼为《涵虚亭》赋诗,则阐述得更加深刻:“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⑩亭,营造了“虚空”之感,而中国古典的哲学精神里,有特别讲究“虚静”,老子曰:“虚静极,守静笃。”坐观于“空”亭当中,正可与人内心的虚静状态相对应。唐代诗人刘禹锡咏亭“故令无四壁,晴夜月光来”。亭,为观览而摒弃四壁,为遮挡风雨而设顶,哪怕身处山崖险石上,也使人有安然之感……亭一边为人们提供庇护的场所,边满足着人与自然亲近的追求。

魏晋南北朝以降,亭受到越来越多的文人士大夫的观照,加入了“畅耳目,达神气”的文化感,也成为越来越美的建筑。

唐代的亭子,又有“胜屋”的美称,既因为许多亭子都身处胜境,也因为亭子被打造得越来越婀娜多姿——形式上突破了常见的四角方形,四角、六角、八角和国亭出现了,这从敦煌的唐代壁画、存世的亭阁式塔中可见。人们还创造出暑天于屋檐放水、下注如落雨,使亭内温度降低的“白雨亭”;可进行曲水流觞游戏的“流杯亭”等。

或许正是对亭的美好意境的喜爱,增添了人们修造“美”亭的渴望,以至于亭成了山水间最美的“休止符”——有风景的地方就有亭,因为要停下来看风景,也要在风景里看见亭。

亭与自然的紧密关系,注定它不会仅仅停留在大山大水之间。大约从南朝开始,亭被移入山石湖塘、竹木花草的园林中,在遮阳避雨、休栖游赏的实用功能外,增添了隔景造景的效果和托物言志的情怀。

(选自《中华遗产》杂志,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秦朝的“亭”是驿馆,为行旅止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B.“长亭送别”的“长亭”是亭名,常与离愁别绪联在一起。
C.由于越来越多文人士大夫的观照,亭成为越来越美的建筑。
D.魏晋南北朝时,亭才开始作为园林建筑,在园林中出现。
2.湖心亭位于中国杭州西湖上,是中国十大名亭之一,也被列为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吸引着无数游客争相来访。联系文章内 容与右图,推测其受游客喜爱的原因,概括出两点。

3.班级开展“探秘亭之韵”主题活动。请从下面主题中任选一个,结合材料内容,阐述所选活动主题开展的意义。
班级活动主题:①亭,心灵相契的精神载体 ②亭,匠心艺术与诗意生活的结合
(提示:可从亭的外形、亭的文化内涵、亭与自然、亭与文人等角度进行思考作答)
我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