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18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器器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草。

(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器器:喧哗,吵闹。这里指沸沸扬扬。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③不售:不中。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字词

方法

注释

科名为粪土

成语推断法:鄙夷不屑

曾无几何

课内迁移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故特作书

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语义判断或推断

国藩

语法推断法:根据所在位置推断其活用现象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B.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C.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D.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3.句子翻译。
(1)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
(2)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
4.这封信和《答谢中书书》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析。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福建省福州屏东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2 . 表妹小越是一名初二学生,喜爱画画,每晚都会抽出时间来画画。面对小中考的压力,妈妈要求她小中考前一个月,把画画专属时间取消,好好刷题。小越既不愿意失去画画的快乐时光,又想在小中考中获得好成绩,她陷入了两难的困境。你得知这件事后,决定写一封信给小越,帮助她走出困境。你深知:

取舍是择用和弃置,采取和放弃。当我们选择成长时,要放弃逃避;当我们选择成熟时,要放弃自私;当我们选择拼搏时,要放弃安逸……我们的一生总在不断地拥有与不断地失去之间进行着取舍,在一次次的取舍之间,我们收获了丰厚的成果。取是一种领悟,而舍更是一种智慧,学会取舍,是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

请以《取舍之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书信给小越。
要求:①可以联系自己的经历,也可以讲道理;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③不得抄袭。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福建省福州屏东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3 . 班级开展“逐梦航天”主题班会策划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材料一

中国古人对于飞翔的崇拜,应该是源于对于鸟的崇拜了。《山海经》中的有翼类动物形象在中国神话体系当中是独树一帜的,相当于对华夏民族的一部分能飞翔的有翼类动物进行了一个总结,这是古人的伟大创造。

弇兹(yǎnzī):人面鸟身。

人面鸮(xiāo):人面鸟身,躯干像猕猴有着狗的尾巴,带有鸟、猴、狗的动物特征。

九凤:人面鸟身,九首。

化蛇:人面豹身,有鸟的翅膀,像蛇一样的爬行,增加蛇尾和鸟翼元素。

英招:人面马身,身上带有老虎的花纹,有鸟的翅膀。

毕方:象征着火灾的一种人面鸟身的怪鸟,有一只脚。

(来源:《<山海经>中人面兽身怪诞现象的视觉设计应用研究》孟超)

材料二

木鹊飞行器

《墨子·鲁问》记载:春秋时期鲁班削竹制鸟,名为木鹊,上天后可以三天三夜不下来,这是古代中国人最早设计出来的飞行器。

万户飞天

明朝火箭专家万户自制47个火箭绑在椅子上,飞向天空,不幸爆炸牺牲,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月球上有座山命名为万户
材料三

追梦25年!邓清明,这次是你

今天,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航天员乘组确定,费俊龙、邓清明和张陆将于明天出征,在太空出差”6个月。其中,邓清明这个名字令无数网友由衷赞叹:这次是你!致敬坚守!”“追梦者终于圆梦!

邓清明是唯一一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却仍在现役的首批航天员,为了飞天这一刻,他经过25年的等待、坚守与奋斗。如今,终于圆梦!

他曾多次与梦想擦肩而过

1998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邓清明成为14名首批航天员之一。那一天,他庄严宣誓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甘愿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这句誓言也成为邓清明一直在坚守的信念。

2010年,邓清明被选为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但遗憾的是,最终邓清明落选了。神九发射升空后,邓清明在地面按照手册,跟天上的航天员一起把程序走了一遍。他说:作为备份的任务不是从基地回来任务就结束了,我的战友安全回来了,这才是做备份的结束。后来的神舟十号任务,邓清明因为微乎其微的分差再次与梦想擦肩而过。那一年,邓清明已47岁。

他从未想过放弃

2013年,邓清明体检的时候查出一个非常细小的结石,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小结石通常不用管,但航天员不行,为了能继续追寻飞天梦,邓清明选择接受手术。令人没想到的是,第一次手术时结石没能完全取出,一个多月的时间,邓清明一直带着管子,也尿血了一个多月,直到第二次手术结石才被成功取出,他回忆说:我的梦想重新又点燃了!

2014年,和他同时进入航天员大队的五名队友正式停航停训,队友陈全对邓清明说:不管主份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老邓,你要努力,不要放弃!邓清明一直记得这句话,不管飞天之路多么艰难,他从未想过放弃。

他时刻准备着

2016年,神舟十一号任务,邓清明再次成为备份航天员。在备战的三年里,邓清明完成了和主份完全相同的训练。发射前一天,总指挥部召开会议宣布由景海鹏、陈冬执行神十一任务。邓清明事后回忆说:我感觉大部分人都把目光集中在了我的身上。随后,他站起身给了身边的景海鸥一个很长的拥抱:海鹏,祝贺你。这时,他的眼眶里是含着泪的。此后,邓清明依旧坚持训练,任务的成功即是我的成功,我宁愿做一块默默无闻的基石,也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

一次次与飞天失之交臂,一次次重新出发,为祖国永远时刻准备着,正是无数个邓清明用自己的心血,铺就了祖国航天事业的飞天之路!

(摘自“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材料四

1992921日,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0031015日,神舟五号发射是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行。
2008925日,神舟七号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2012616日,神舟九号实现了是我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
202110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大幕。
20221129日,神舟十五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出新步伐。
中国载人航天的脚步,未完待续……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最早的飞行器出现在春秋时期。
B.神舟十三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出新步伐。
C.《山海经》中的有翼类动物形象相当于对华夏民族的一部分能飞翔的有翼类动物进行了一个总结。
D.明朝火箭专家万户是“世界航天第一人”。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福建省福州屏东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这篇回忆性散文完成以下题目

麦饭

陈忠实

①按照当今已经注意营养分析的人们的观点,麦饭是属于真正的绿色食物。

②我自小就有幸享用这种绿色食物。不过不是具备科学的超前消费的意识,恰恰是贫穷导致的以野菜代粮食的饱腹本能。

③早春里。山坡背阴处的积雪尚未褪尽消去,向阳坡地上的苜蓿已经从地皮努出嫩芽来。我掐苜蓿,常和同龄的男女孩子结伙,从山坡上的这一块苜蓿地奔到另一块苜宿地。这是幼年记忆里最愉快的劳动。

④苜蓿芽儿用水淘了,拌上面粉,揉、搅、搓、抖均匀,摊在木屉上,放在锅里蒸熟出锅后,用蒸油拌了,便用碗盛着,整碗整碗地吃,拌着一碗玉米糁子熬煮的稀饭,可以省下一个两个馍来。母亲似乎从我有记忆能力时就擅长麦饭技艺。她做得从容不迫,干、湿、软、硬总是恰到好处。我最关心的是,拌到苜蓿里的面粉是麦子面儿还是玉米面儿。麦子面儿俗称白面儿,拌就的麦饭软绵可口,玉米面拌成的麦饭就相去甚远了。母亲往往会说,白面断顿了,得用玉米面儿拌:你甭不高兴,我会多浇点熟油。我从解知人言便开始习惯粗食淡饭,从来不敢也不会有奢望寄予:从来不会要吃什么或想吃什么,而是习惯于母亲做什么就吃什么,没有道理也没有解释,贫穷造就的吃食的贫乏和单调是不容选择或挑剔的,也不宽容娇气和任性。

⑤麦子面拌就的头茬苜蓿蒸成的麦饭,再拌进熟油,那种绵长的香味的记忆是无法泯灭的。

⑥按照家乡的风俗禁忌,清明是掐摘苜蓿的终结之日。清明之前,任何人家种植的苜蓿,尽可以由人去掐去摘,主人均是一种宽容和大度。清明一过,便不能再去任何人家的苜蓿地采掐了,苜蓿要作为饲草生长了。

⑦苜蓿之后,我们便盼着槐花。山坡和场边的槐花放白的时候,我便用早已备齐的木钩挑着竹笼去采捋槐花了。

⑧槐花开放的时候,村巷屋院都是香气充溢着。

⑨槐花蒸成的麦饭,另有一番香味,似乎比苜蓿麦饭更可口。这个季节往往很短暂,家家男女端到街巷里来的饭碗里,多是槐花麦饭。

⑩按照今天已经开始青睐绿色食品的先行者们的现代营养意识,我便可以要一把阿Q式的骄傲,我们祖宗比你阔多了,他们早早都以苜蓿、槐花为食了。

到了难忘的六十年代,家乡的原坡和河川里一切不含毒汁的野菜和野草,包括某些树叶,统统都被大人小孩挖、掐、拔、摘、捋回家去,拌以少许面粉或麸皮,蒸了,食了,已经无油可拌。这样的麦饭已成为主食,成为填充肚腹的坐庄食物。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别无选择,漂亮的脸蛋儿和丑陋的黑脸也无法挑剔,都只能赖此物充饥,延续生命。老人脸黄了肿了,年轻人也黄了肿了,小孩子黄了肿了,漂亮的脸蛋儿黄了肿了时尤为令人叹惋。看来,这种纯粹以绿色野菜野草为食物的实践,却显示出残酷的结果……提醒今天那些以绿色食物为时尚为时髦的先生太太们切勿矫枉过正,以免损害贵体。

近日和朋友到西安大雁塔下的一家陕北风味饭馆就餐,一道“洋芋叉叉”的菜令人费解。吃了一口便尝出味来,便大胆探问,可是洋芋麦饭?延安籍的女老板笑答,对。关中叫麦饭,陕北叫洋芋叉叉。把洋芋擦成丝,拌以上等白面,蒸熟,拌油,仍然沿袭民间如我母亲一样的农家主妇的操作规程。陕北盛产洋芋,用洋芋做成麦饭,原也是以菜代粮,变换一种花样,和关中的麦饭无本质差别。不过,现在由服务生用瓷盘端到餐桌上来的洋芋叉叉或者说洋芋麦饭,却是一道菜,一种商品,一种卖价不小的绿色食品,城里人乐于掏腰包并赞赏不绝的超前保健食品了。

家乡的原野上,苜蓿种植已经大大减少。已经稀罕的苜蓿地,不容许任何人涉足动手掐采。传统的乡俗已经断止。主人一茬接着一茬掐采下苜蓿芽来,用袋装了,用车载了,送到城里的蔬菜市场,卖一把好钱。乡俗断止了,日子好过了,这是现代生活法则。

母亲的苜蓿麦饭槐花麦饭已经成为遥远而又温馨的记忆。

(选自《陈忠实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忠实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麦饭的特点:口感粗糙却富有浓郁的麦香,寓意着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真实。
B.麦饭在文中的出现,透露出作者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与感慨,以及对现代社会变迁中传统文化流失的忧虑。
C.“阿Q式的骄傲”是自欺欺人式的骄傲,文中画线句表明作者以儿时就能吃上新鲜又有营养的绿色食品为傲。
D.本文通过描绘乡村生活的点滴细节,展现了其淳朴、真实、自然的特质,体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人文关怀。
2.根据回忆性散文的“时间差”,梳理文章脉络,补全思维导图。

3.回忆性散文注重细节描写。品味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体察作者的情感。
(1)向阳坡地上的苜蓿已经从地皮上出嫩芽来。(赏析加点词)
(2)老人脸黄了肿了,年轻人也黄了肿了,小孩子黄了肿了,漂亮的脸蛋儿黄了肿了时尤为令人叹惋。(赏析句子)
4.在回忆性散文中,为什么作者回忆过去的生活都觉得那么美好?请以本文为例,探究原因。
7日内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福建省福州屏东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 较易(0.85) |
名校

5 . 禁中夜作书与元九

〔唐〕白居易

心绪万端书两纸,

欲封重读意迟迟。

五声宫漏初鸣后,

一点窗灯欲灭时。

【注释】①禁中:宫中。②元九:即元稹,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③五声宫漏:表示天快亮了。
1.划线诗句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写信人形象?
2.诗歌第三、四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福建省福州屏东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6 . 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卡耐基

请结合以下名著内容,选择一位名著人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备选人物:简爱——《简爱》;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迅——《朝花夕拾》;孙悟空——《西游记》
7日内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福建省福州屏东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7 . 寻找古诗文中的“信”,请你完成梳理任务。
信是无声的诉说,流淌着真挚的情感。“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托人传递的口信里包含了远赴边塞的诗人对亲人的挂念;“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给好友的书信里传递了希望与之共赏美景的情意。战乱年代的家信尤为珍贵。“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收到家人平安讯息的心情是多么迫切;而战争是残酷的,“_______,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家信传来的消息却是那么令人心碎。心心相印的恋人盼着信使带去彼此的问候“_______,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漂泊在外的游子期待北归的大雁给亲人带去自己的消息。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福建省福州屏东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8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木刻属于木板画,也称作板画或刻画,普通就称作木刻。

木刻的材料当然是木材。木材以梨、枣、白杨最为合适。这几种木材的质地都比较细密。

木刻最主要的工具当然是刻刀。刻刀大致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偏刀,一种是角刀。偏刀用来刻凸起的线条,把大片的木质铲去,剩下凸起的线条。角刀是三角形的,为了使用的方便,又有大小宽狭各种形式,都用来刻凹陷的线条。

有了木板和刀,就可以动手刻了。木板有时候该用横断面的,有时候该用纵剖面的,大凡刻精细的画,就得用横断面的。因为横断面的木纹比较细。普通木刻就用纵剖面的。前者称为木口木刻,后者称为木面木刻。

木板先要磨光,涂上一层墨,又用铅笔在上面把画稿打好,然后动刀。

把图画直接画在纸上,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经过刻木的手续?这不是浪费吗?不,木刻非但不浪费,还具备着更经济的条件。普通一张图画,常常为一个人独占,供少数人欣赏。木刻画却可以拓成许多许多张,供许多许多人欣赏。另一方面,木刻画具有明快、朴素、有力的特色,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价值。

(摘编自叶圣陶《木刻》)

材料二:

学生在创作一幅完整木刻版画之前,首先要绘制作品的初稿,通过“镜像”的形式把初稿画到木刻板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绘制结束以后,需要刻制图形,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刀具,刻制不同的图案和形象,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刻制结束后,需要把图形印制到纸张上,同样的图形,不同的压力,可以呈现出的形象、纹理和细节效果完全不同,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选择能力。

(摘编自罗公染《刀笔刻绘新时代》)

材料三:

《回忆延安》是古元(19191996)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原拓木刻套色纸本版画,长方形,宽60厘米,长80厘米,画面主题色调为黄色、蓝色和绿色,生动精细地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史诗般画卷。

(陕西省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

美术老师要求摹刻古元版画《回忆延安》。请你完成以下相关的语文任务。
任务一:把握内容
1.根据下面三个关键词,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这幅版画的情境。
关键词:宝塔山       延河       抗战军民
任务二:说明意义
2.在你看来,摹刻这幅版画有什么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任务三:明确工序
3.下列有关版画《回忆延安》摹刻工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版画的线条特点选用适当的刀具。B.动刀前把临摹的画稿打在磨光的木板上。
C.选择木面木刻技法在木板纵剖面刻制。D.把图形拓印到纸上要选好颜色,控制好压力。
7日内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9 . 名著阅读交流。
圈点批注法用于阅读传统文学名著很有效,但名著还有纪实类、科普类等其他多种类型,只会这一种方法,不能“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很难实现“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的学习目标。
你是否赞同这个看法?为什么?请写一段话,分享你的阅读经验,体现你的思考和认识。
7日内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松花江上   

王统照

两条名字异常美丽,且富有诗意的江水,偏在东北。我们想起鸭绿就会联想到日人的耀武,想起松花就有俄人的暗影。风景的幽清,自来是战血洗涤成的。人类原不容易有真正的爱美的思想,那只是超乎是非利害无关心的一时的兴趣的冲发,及至将他们的兽性尽情发散的时候,哪里还管什么风景、文化?人类的全历史呢,物与物相竞,说是利用弱肉强食的公例,人并不能比物类超出多少,人们在不自知中用此公例彼此相斫,所以到处是血洗的山河!

偶然来到这北方之上海东方之莫斯科的滨江;偶然在这四月中的晴和天气在松花江畔流连,看着那一江粼粼的春水与横亘江面的三千二百尺的铁桥,水上拍浮着的小木筏子,以及江岸上的烟突人语。我同王张两君立在几个洗衣妇女的旁边,岸上的短衣沾土的中国苦力,破褴,无聊,仿佛到处寻觅什么似的白俄,与偶尔经过的日本人,掺杂的言语与奇异的行动,点缀着这江面的繁华。我们几次想乘小火轮到江对面的太阳岛去看看那边的海水浴场,与俄人的生活,江流迅急,当中有一段漩流,虽然坐了小木筏也一样过得去。大家却都不肯冒险。问了几次小火轮又没有过江去的。末后我们只好雇了一只木筏放乎中流。究竟没有渡过江去。在江边停着许多中国的小轮都是往松江下游各县去的,正如长江边的扬州班、芜湖班一样。其实松花江的水比著名的扬子清丽得多,或者两岸小沙土的缘故,也许是船行较少不挟着很多的泥沙。当此初春,四望微见嫩黄的柳枝与淡碧的小草,在这“北国”中点缀出不少的生趣。

这条铁桥虽没有黄河铁桥长,然而背景太好,不是茫茫的土岸、童山,这里是繁盛街市之一角的突影。由许多雄伟建筑物迤逦着下拢来的清江,像一段碧玉横卧在深灰淡红色的旧时的绮罗层中,古雅中不失其鲜艳。而且因为地带上富有国际趣味的关系,容易使人联想到旧的残灭与新的发展。从这边溯上或沿流而下可以浏览这“北国”最美丽的沿岸的风物。

以这里特有的气候与特有的自然风物,以及近代的都市文化之发展,与俄罗斯的气氛之浓重,形成一种异常的氛围。我在江中的筏子上感到轻盈也感到雄壮,比起在柔丽的西子湖边荡舟的心情来迥然不同。人所可贵的是联想,而联想乃由环境的不同刺激而成,为各别的异样。是在“北国”的松花江上,这里没有黄河两岸的风沙、童山、土室,也不像扬子江两岸的碧草杂树与菜圃、农家。然而近代生活的显映在岸上的建筑物与人民的服装中可以看得出。再往远处去,塞外的居民,雄奇的山岭,浩荡与奇突雄壮的景象,是有它自己的面目的。

初暖的春阳,微吻着北国的晴波,

黧面筏手高唱着北满的歌相和。

远来,远来,浮动着现代都市的噪音,

飘过,在活舞着双臂的劳人心中起落。

包头跣足彳亍着过去异国的流亡者,

他是愤怒,惭悔,希冀对望着旧的山河!

诗的趣味,画的搜求,在这里一切付于寥廓,

沉着——烘露出,吟啸出这铁的力量的链索。

(有删改)

[注]①王统照(1897—1957),山东诸城人,作家、诗人。作品主要表现“美”与“爱”的理想。本文创作背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救亡运动兴起。②迤逦:曲折连绵。③彳亍:小步走,走走停停的样子。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描绘了松花江岸上中国苦力形象,短衣破烂,贫穷无依。
B.文中将松花江与黄河、扬子江进行类比,赞美东北的自然风光。
C.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联想丰富,写法自由,读来能增广见闻。
D.文章匠心独运,风物与人物、现实与历史交织,富有哲思与诗意。
2.文章第一段多处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感情渗透在议论中,耐人寻味。请举一例简要分析。
3.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当此初春,四望微见嫩黄的柳枝与淡碧的小草,在这“北国”中点缀出不少的生趣。(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由许多雄伟建筑物迤逦着下拢来的清江,像一段碧玉横卧在深灰淡红色的旧时的绮罗层中,古雅中不失其鲜艳。(句中喻体“深灰淡红色的旧时的绮罗层”,生动新颖。请写出其本体,并分析两者的相似性。)
4.文章以新诗作结,形式独特,意蕴丰厚。请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