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
1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梁间燕子岂无情

张金凤

①燕子是乡下的绅士,羽毛永远光洁油亮,白衬衣黑西装,斜飞过水面时,不忘撩些水洗浴翅尖。

②燕子活得精致,它只吃虫,口味刁钻就免不了劳碌之苦和千里奔波。为了那口鲜活的吃食,它南飞北归,年年奔忙。燕子不仅在饮食品味上挑剔,对居住也舍得投血本,衔泥筑巢是它区别于所有鸟类的独到之处,这个出类拔萃的房屋设计师和建筑师常常将巢建得别有风情,在檐下,在梁间,在院角,它择地而居,燕巢也筑得精美,油罐、花瓶、草篮都被它模仿了去,燕泥井然排列,严丝合缝,绝没有豆腐渣工程。

③燕子的洁癖在于它挑主人、选邻家,不是谁家都配有一窝燕子,若是争争吵吵,火药味重,再好再新的房子它都不会去安家。燕子筑巢之前先要验窝,一对燕子在周围反复盘旋考察后,才决定是否在此垒窝。当燕子开始筑巢,这户主人就内心欣喜,甚至暗合手掌口念阿弥陀佛,她轻言细语,谨慎进出,她把狗儿猫儿驱赶开,甚至对孩子颁布禁令:不许偷看,不许大声说话,不许在堂屋和院落里剧烈活动,不许把伙伴带到家里玩闹。为了燕子的安居工程,孩子们也知趣地避开,回家的时候尽量轻声细语,蹑手蹑脚。乡下人以无比虔诚的姿态和礼节迎接居室里的一窝燕子。一对翩然出入的小燕子给乡下简陋的房舍、萧条的庭院带来许多生机,也给那些劳苦的人带来莫大的心灵安慰。

④小时候,我趴在窗台外收听着广播,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在时光里飘荡。广播线上、干丝瓜藤上、过年挑着鞭炮的竹竿上,几只乌黑的小燕子在梳理羽毛,在兴奋地叽叽喳喳。母亲从里屋出来,念着: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我甜蜜地看着开心的母亲。那是我小时候的春天,燕子在寒凉的南风里归来,母亲把御寒的风门拆下,打开堂屋门,把灿烂的阳光迎进屋。

⑤鱼篓型的燕巢在我家老屋正堂内,在黑漆漆的屋脊上,被常年的烟熏火燎熏染成了我家的颜色。高处的燕子总是最先闻到炊烟里的悲喜和愁乐,怕熏着燕子,母亲做饭尽量少弄出些烟,而且一定要在天黑前把晚饭做完。母亲的炊烟总是在呼唤着我们,也在期待着燕子归巢。这烟火停了,炊烟散落,我们回家吃饭,燕子回窝睡觉,我们和燕子一起进屋。

⑥抬头是燕窝,生灵在高处,家里就更有生机。燕子成了母亲的教科书,贫贱不怕,要和睦勤劳,要不,连燕子都瞧不起。于是我们乖巧了许多,言谈举止逐渐从一个个野孩子变得安静起来,燕子来筑巢,是看上了我家的和睦安宁,我们要对得起小燕子对我们的信任和看重,年少的我们尚且不懂母亲借小燕子教习我们礼仪的一片苦心,但是已经能以一片圣洁之心,仰望我们屋顶的生灵。

⑦尽管和许多穷苦的家庭一样捉襟见肘,但父母的和睦一直是我童年里的温暖阳光。记得一个夏日的午后,父母在树荫下包饺子。母亲说今天入伏,没肉就包素馅饺子吃,得把节气过得像个节日。他们一边包着饺子一边轻声地说话,看见我,母亲说:嫚,你看燕子在数数呢,你跟它比比谁数得快?于是母亲把燕子的呢喃变成了极快的一到十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我听了哈哈大笑。那个父母在包饺子,我在桃树下和燕子比数数的傍晚,永远烙进我的记忆里。

⑧燕子会改变家庭,也会被家庭改变。家燕虽然品格高,不会把粪便拉在屋里,但是,如果这户人家不讲究,它也就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若不是勤劳的人家,起得比燕子晚,燕子就会毫不客气地将粪便拉到厅堂,因为它没办法及时飞出去。家有燕子,母亲总是早早起床开门将燕子放出去捉虫和打扫自身。爱睡懒觉的我,渐渐在燕子的欢叫中醒来。母亲说,一群燕子在丝瓜架上开会呢,是商量什么事呢?邻居家的燕子孵出小燕雏来了,看看,它们的姑舅姨妈都来看望了。燕子的生动生活实在是比被窝更有诱惑,我渐渐也养成了不睡懒觉的习惯。

⑨秋叶飘零,燕子匆忙启程,空落落的燕窝让人惆怅。燕行在外的日子,母亲看着空空的屋梁沉思:燕子走到哪里了呢?她也扳着手指数算: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快回来了。屋檐下的冰凌一点点化尽了,屋后根的残雪也钻进了土地,小燕子啾一声,扑进了春寒尚浓的庭院,和母亲的惊喜撞个满怀。小燕子没有辜负她的期盼,一年年在料峭春寒里返回梁上,而她自己的小燕子却一个个地飞走了。在县城安家的我和大哥,在京城漂泊的二哥,熬苦了母亲期盼的双眼。我们蜻蜓点水般的归来飘忽不定,竟不如燕子守时,年年和母亲做伴的,竟然是那窝燕子。

⑩老屋拆掉时,我暗自流泪,鱼篓形状的燕窝已经破旧不堪,但是依旧没有空,我不知道住的是当年那对燕子的第几代儿孙。如今,原先的一梁一椽都不在了,这崭新的家,如何能承载我们沉甸甸的往事?燕子归来寻旧巢,我们的燕子,再来的时候,将依附于哪根屋梁?而我们再回来时,那崭新的房屋能承载什么?母亲的巢已倾,父亲的巢已迁,我们徘徊翩飞,究竟要落在何处?翩飞在天空的燕子啊,难道你也像我们一样寻家不着?

1.请从母亲的角度依次概括她和燕子之间发生的几件事。

母亲拆风门迎接燕子来

母亲早做晚饭等燕归巢

(1)

(2)

母亲早早开门放出燕子

母亲盼望

燕子归来

2.林黛玉在《葬花吟》中说“梁间燕子太无情”,作者却认为“梁间燕子岂无情”,请简述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3.结合语境,从下面语句中任选其一,按要求评析表达效果。
(1)燕子是乡下的绅士,羽毛永远光洁油亮,白衬衣黑西装,斜飞过水面时,不忘撩些水洗浴翅尖。(从描写角度评析)
(2)不许偷看,不许大声说话,不许在堂屋和院落里剧烈活动,不许把伙伴带到家里玩闹。(从修辞角度评析)
4.阅读本文,探究文章主旨,完成下面对话内容。
小吉:老师,我觉得此文表达人们对小生命的珍爱与尊重以及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老师:你的理解、概括很准确,能简单地说一下理由吗?
小吉:(1)______
老师:除此之外,还有更深层的理解吗?你再仔细品味一下最后一段文字。
小吉:(2)______
老师:你说得很好!深度解读文章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希望你保持下去!
2024-04-2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吉林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城子的生命力

沈洋

①去泸西,城子必去。

②一个小坝子,一围群山环绕。坝子不大,却有水缘。一条大河淌过,弯成弓形,正好与城子来一个紧紧的拥抱。城子古村落,就贴在这样的山坡上,享尽了背靠山峦、被河流怀抱的极佳风水。

③城子的民居,全是土掌房。从山脚沿山坡趁势而上,前一户人家的楼顶,即是后一户人家的场院,从山脚第一户人家进去,穿过四合院,七弯八拐,就可以像孙悟空神出鬼没般上到另一户人家。如此神奇的格局,真可谓家家相通,户户相连,总是让人想起《地道战》里那些横七竖八的地洞。你还别说,这民居建筑,还正是有着攻防战事的考虑。可见,城子的历史绝不像现在看上去那般云淡风轻。

④走在城子古村,一条条古街巷通向村庄的深处和高处,或横或竖,或直或弯,无不透露出这个古村落的神秘。地上是清一色的石板,经过村民和游人经年累月的踩踏,都磨出了时光的影子。

⑤城子村的土掌房,除承袭了当地土掌房传统的四方墙体土木夯顶、层层相连户户相通的特点外,还大量吸收了滇中地区汉族人传统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深得汉式建筑之精髓,体现出城子先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兼收包容的开放胸襟。

⑥走到上台人家,一对中年夫妇正在拧玉米,男的把玉米棒子背上楼,倒在晒台上,女的则把一根根玉米棒子扔进正在转动的机器里,只听喀嚓喀嚓声此起彼伏,却不见拧下来的玉米粒。我好生奇怪,上前询问。原来,每家每户的楼顶上都留有一个小孔,刚打下来的玉米粒,直接通过小孔哗啦啦淌进了楼板下房子里的粮仓里。这就是当地群众储藏玉米棒子的简易粮仓,既通风透气,还能享受适量阳光,保证玉米棒子不至于霉烂。在今天看来,这些生存技艺似乎不起眼,但我想,就是当年叱咤风云的昂贵土司,也不一定会想到他的后人竟然会有如此发明创造吧!是啊,历史,从来都是普通劳苦大众创造的。这话,到了今天,依然是那样有生命力。

⑦这样的古村落,成了摄影家的天堂,成了驴友们的最爱。每一天,总是有无数的驴友慕名而来。或自驾车前往,或飞机转火车转汽车转面的;或三五成群,或只身一人;或全家游,或情侣漫步。或看夕阳西下,或看旭日东升,或看紫气升腾,或看轻岚弥漫。在城子古村落,不用刻意去看什么,尽可以随便走走。总之,每一个人在城子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心境,或失意,或失恋,到了城子,都会被城子的宁静消解。

⑧快离开城子时,我们来到了滇军六十军一八四师师长张冲小学时的学堂。说学堂,其实就是一个小院落,正面一间简易的土掌房,上下两层,一楼上课,二楼住人,里面还供了张冲像。因为刚写完抗日题材电视剧《锻刀》不久,曾认真查阅过滇军的抗战史,对张冲十分崇敬,我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上楼看了其早年休息读书的简易之所。这位曾经在台儿庄战役和禹王山战役中让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竟然就是从城子古村这间简易的土掌房里走出去的。正是他,用城子村彝家汉子铁打的肉身,筑起了一道保家卫国的精神长城。这种血脉,直到今天,还一直在城子村流淌、蔓延……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昂贵土司:当地彝族人的首领。
1.下列对本文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子的民居建筑神奇独特,源于历史上通过地道战来进行攻防的需要。
B.自然人文之美、历史底蕴之深厚都是城子在现代葆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C.文章结构清晰,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线索,多方面展现了城子的魅力。
D.文章语言平实质朴,无雕琢涂饰之感,体现出作者追求自然的审美取向。
2.作者为什么说“去泸西,城子必去”?请简要概括。
3.品味语言,赏析第⑦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贴士:品味语言,可以思考的角度有:词语、句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请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切入,

或自驾车前往,或飞机转火车转汽车转面的;或三五成群,或只身一人;或全家出游,或情侣漫步。或看夕阳西下,或看旭日东升,或看紫气升腾,或看轻岚弥漫。
4.文章结尾写抗日英雄张冲有什么作用?
2024-04-26更新 | 11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
3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从古人读书论读书之道

肖卫

①中国古人对读书是非常重视的。古人有联云: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尤其指出了读书的重要性。那么古人读书有哪些读书之道呢?

②古人读书、修学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人生境界,读书应该树立志向。汉代徐干《中论·治学》中说: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如果没有远大志向,通过读书能够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同时,读书要知道读书的根本所在。《论语》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读书的根本在于通过读书去发现本心,显发明德。这是我们要建立的正确的读书观。

③除了建立正确的读书观,我们还要懂得正确的读书方法。在这里简单说三点。

④首先要知道读书的次第。东晋葛洪说:凡学道,当阶浅以涉深,由易以及难。也就是说我们读书要循序渐进。中国古代读书人读书先从蒙学典籍开始,奠定基本功,再进一步学习《孝经》《四书》这些典籍,然后才学习《五经》等,对经典通达以后再来读史,读诸子百家的书,这样就有分辨能力,真正能够会通经史,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例如读史,我们不要一上来就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这些大部头,清人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就是很好的入门书。

⑤其次,古人强调读书要长期坚持。《颜氏家训·勉学篇》中说: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花,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指出学习就像种树,有春种才有秋收。______

⑥第三点,读书不要求快求多。开卷疾读,日得数十卷,至老死不懈,可谓勤矣。明末诗人冯班所说的疾读,从今天来说,读消遣的网文是可以的。但是,读经典之书就不能这样快读了。中国的经史典籍里面所蕴含的道理可以说是常读常新,需要反复读才能够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如果我们读书只求快,所得益处是非常有限的。

⑦那么,通过读书应该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北宋司马光曾言:士之读书岂专为利禄而已?求得位而行其道,以利斯民也。也就是说真正的读书人读书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禄,是希望通过读书能够有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机会。一个读书人要有修为,要有高尚的情操,还要利于社会、利于国家、利于天下,做到儒家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可以说是真正的读书人。

⑧其次,读书要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利益。清代唐彪说:“读经史古文,则学充识广,文必精佳。不读经史古文,则腹内空虚,文必浅陋。且经史之益,更在身心。”

⑨读书不是为读而读,读书是为了力行。陆游曾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必须把书本上的道理变为实际的行动,通过实践才能够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⑩探讨古人读书之道,我们所收获的不仅仅是知道应该如何读书、治学,更能够懂得修身、处世的道理,今天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很多人的阅读都是浮于表面的“浅阅读”,我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深刻的阅读。探讨古人读书之道的另外一层意义,也在于通过学习古人的读书之道,从“浅阅读”走向“深阅读”,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我们深层次的“文化自信”。

1.简要概括选文是从哪几方面阐述古人读书之道的?
2.结合语境在第⑤段画线处补写一个事实论据,使文章更具说服力。(限60字内)
3.文中哪一段总述了作者的主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024-04-2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吉林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瓦格纳作品音乐会

(美)薇拉·凯瑟

①一天早上,我收到一封信,信封上打着内布拉斯加州一个小村庄的邮戳。这是我叔叔霍华德寄来的。叔叔告诉我说,某一位单身的亲戚给他妻子留下了一小笔遗产,因此她必须来波士顿办理有关的手续。他请我去车站接婶婶,给她一些必要的帮助。

②次日早上,我通知了房东准备招待客人,随后就前往车站。列车到达以后,我好不容易找到了婶婶。她一路坐的是硬座车,亚麻风衣被煤烟熏得发黑,黑帽子上落满了灰尘。我望着婶婶那饱经风霜的身影,满怀敬爱之情。

③大约在六十年代后期什么时候,乔治娅娜婶婶在波士顿音乐院当过教师,后来在叔叔的狂热追求下,乔治娅娜跟他私奔了。为了逃避家里人的责难和朋友们的批评,他们来到内布拉斯加的边远地区。他们在红土山坡上挖了个窑洞,他们从野牛饮水的小湖中取水,他们那点为数不多的储粮往往变成一群群流浪印第安人的囊中之物。三十年来,婶婶从未到过离家五十英里以外的地方。

④第二天下午两点,交响乐团将演出瓦格纳的作品,我准备陪婶婶去听听。不过,在我们交谈的时候,我开始怀疑她能否欣赏这音乐会。她心不在焉地向我询问城市的种种变化,但主要使她关切的却是她忘记了吩咐家里人用半脱脂牛奶喂一头体弱的小牛。此外,她还一时疏忽没告诉女儿赶紧吃掉地窖里新开封的一桶鲐鱼,弄不好这些鱼会臭掉,这也使她忧心忡忡。

⑤然而,从我们进入音乐厅之时起,婶婶就不再那么消极、迟钝了。她似乎开始注意四周的环境,这还是头一遭。当乐师们出场各就各位以后,婶婶期待地动了动身子,带着愈来愈强烈的兴趣越过栏杆向下望去,注视着那编制分毫未变的乐队。也许,这是自她离开那头孱弱的小牛以来,映入她眼帘的头一桩完全熟悉的事物。

⑥第一个节目是《汤霍塞》序曲,号声带出朝圣者合唱的第一个旋律时,乔治娅娜婶婶紧紧抓住了我的衣袖。这时我明白了,对她来说,这声音打破了三十年的沉寂。

⑦序曲结束了。婶婶放开了我的衣袖,但没说话。她坐在那儿,发呆地盯着乐队。她究竟从中得到了什么?我暗自忖度。想当年她是个不错的钢琴家,她在音乐方面受过的教育比四分之一个世纪前的绝大多数音乐教师要好。她多次对我讲起莫扎特和迈尔比尔的歌剧,我记得好多年以前她还唱过威尔地的一些曲子。我在她家里,每逢我生病发烧,傍晚时她常常坐在我的小床边。凉爽的晚风透过窗上钉的褪了色的蚊帐布吹进来,我躺着,凝望着玉米地上方一颗红红的、明亮的星星,她便唱起让我们复返故乡吧。回到那鲜山环抱的家园!唱得令我这个原本就十分想家的佛蒙特州孩子心都要碎了。

⑧演奏《特利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时,我留心观察乔治娅娜婶婶,想猜出对她来说琴弦和空气沸腾般的骚动意味着什么,却一无所获。她坐着,默默无声地凝视着,一根根琴弓倾斜向下拉去,宛如夏日阵雨大作时道道急冲而下的雨丝。在演奏《飞行的荷兰人》中的一段乐曲时,她一直这样一动不动,但她的手指却在黑衣服上机械地移来移去,仿佛它们在回想曾经弹奏过的钢琴键盘。这双可怜的手呵!为了举举拿拿,捏捏揉揉,它们不断地伸开、举起,如今变得几乎像动物的爪子似的;其中一个手指上套着个薄薄的、磨损了的小环,它曾经是一只结婚戒指。

⑨男高音开始唱名曲之后不久,我听到一声急促的抽泣声,便转向乔治娅娜婶婶。她两眼闭着,泪水在面颊上闪闪发光。那个如此创巨痛深而又无止无境地忍受苦难的灵魂并不曾真的死去。只不过从表面看它枯萎了,像某种奇特的苔藓,它可以在满足尘埃的岩石上呆上半个世纪,但是一旦把它放回水中,它就立刻又变得绿茵茵的了。在这首歌的演唱过程中婶婶一直这样哭着。

⑩音乐会结束了,人们鱼贯走出大厅,谈笑风生,很高兴放松一下精神,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来。但我婶婶却不肯起身。竖琴师用绿色毡套罩上他的乐器;长笛手甩去吹口中的水分;乐队的人也都一个一个离去了,舞台上只剩下椅子和乐谱架,像冬天的玉米地一样空荡荡的。

我劝婶婶动身,她一下子哭了,抽噎地恳求着:我不想走,克拉克,我不想走呀!

我懂得,对她来说,音乐厅外就是另一个世界:那污黑的池塘,四围的陡岸上遍布牛马踪迹;那像塔一样光秃秃的没上漆的高高的木房,由于日晒雨淋,板壁已经凸翘不平;那些弯弯扭扭的小样树上晾着洗碟布;还有那些正换毛的瘦火鸡在厨房门前的垃圾堆里啄来啄去。

(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音乐会为线索,婶婶因音乐会来到城市,又因音乐会而受触动。
B.小说插叙了婶婶过去的生活片段,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认识这一人物。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旁观者叙述视角,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复杂性。
D.小说中的“音乐”代表精神追求,“边远地区的生活”则是现实世界。
2.结合上下文,按要求赏析画线句。
(1)她一路坐的是硬座车,亚麻风衣被煤烟熏得发黑,黑帽子上落满了灰尘。(从描写的角度)
(2)只不过从表面看它枯萎了,像某种奇特的苔藓,它可以在满是尘埃的岩石上呆上半个世纪,但是一旦把它放回水中,它就立刻又变得绿茵菌的了。(从修辞的角度)
3.小说第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听完音乐会后。婶婶是否还会回到音乐厅外的“另一个世界”?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2024-04-26更新 | 24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在敦煌的花

常沙娜

①1936年的秋天,爸爸回国了。自从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惊奇地发现了伯希和拍摄的《敦煌石窟图录》,又在吉美博物馆看到伯希和从敦煌藏经洞掠去的大量敦煌唐代绢画,中国古代艺术的灿烂辉煌使一向倾倒于西洋艺术的他受到了极大震撼。在深刻反省自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无知、溪视和数典忘祖之后,爸爸下定决心要离开巴黎。回国寻访敦煌石窟。

②1942年,重庆国民政府指令教育部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爸爸被推荐担任筹备委员会的副主任。他是那种有想法就一定要实现的人,敦煌是他魂牵梦萦的圣地。现在自己终于有机会去敦煌圆梦了。梁思成先生早就听说常书鸿一直念念不忘敦煌,对爸爸说:如果我身体好,我也会去的,祝你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鸿先生也鼓励爸爸要学习玄奘苦行僧的精神,抱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把敦煌的工作做好做到底

③1943年2月,他终于带着他组织的第一批研究所工作人员动身去了敦煌。那里黄沙漫天,生活苦不堪言,工作更是困难得常人难以想象,但是亲眼看见了那么多神秘绚丽的壁画、彩塑,亲身感受到一千多年古代艺术的神奇魅力,爸爸完全陶醉了。留着一把大胡子的张大千和他的弟子当时还在莫高窟,后来他走了,临走时和爸爸开玩笑,说留在敦煌的工作将是无期徒刑,但爸爸一点都没后悔自己的选择,敦煌这个艺术宝库太伟大了,保护敦煌石窟、研究敦煌艺术是他梦寐以求的事,哪怕真是无期徒刑,他也下定决心要坚持到底,而且更坚定地要把我们母子三人都接过去,在敦煌安家落户。

④1943年晚秋,我们的家从重庆搬到了敦煌。那年我12岁。

⑤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来到莫高窟,可惜不记得那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是1943年的11月几日了,只记得千佛洞前大泉河里的水已经完全冻结,变成了一条宽宽的、白白的冰河。迎接我们的晚饭准备好了,摆在桌子上,待我定下神来,才看出桌子中心摆着一碗大粒盐、一碗醋,每个人面前摆的是一碗水煮切面。我愣了一会儿,问:爸爸,有菜吗?爸爸回答说这里没有蔬菜,今天来不及做好吃的了。他只能劝我们:你们先吃吧,以后慢慢改善。明天我们就杀只羊,吃羊肉!

⑥这就是我到千佛洞吃的第一顿饭。永远刻在我记忆中的除了那碗盐、那碗醋,还有爸爸那无奈的神情。当时我心里酸酸的,觉得爸爸很可怜,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他除了工作,还要照顾这个,照顾那个,又要安慰,又要劝导,他肩上的担子实在太重。太重了!

⑦在千佛洞的新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我每天兴致勃勃地蹬着蜈蚣梯。爬进洞窟临摹壁画,那时洞窟都没有门,洞口朝东,早晨的阳光可以直射进来,照亮满墙色彩斑斓的画面。彩塑的佛陀、菩萨慈眉善目地陪伴着我、佛相庄严、莲花圣洁,飞天飘逸,我如痴如痴,沉浸其中,画摆投入,兴致上来,就放开嗓子唱歌。随着太阳转移,洞里的光线越来越晴,而我意犹未尽,难以停笔。

⑧晚上,大家清闲下来,又没有娱乐的地方,爸爸就组织画速写,就在中寺前后院之间的正厅,两头连起挂两盏煤油灯,请当地的老百姓做模特儿,大家围在那里画。另外,磨损料也是业余时间的主要活动。爸爸他们做试验发现当地的红泥可以做红颜料,黄泥可以做黄颜料,就发动大家动手研磨泥巴,自己做颜料,傍晚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院里、屋里,人们各拿一个碗一根小棍,一边聊天一边磨筷料。条件太简陋了,但是大家自力更生、克服困难,都很愉快。爸爸在他的回忆录中形容当年的气氛是乐在苦中,真是准确极了。

⑨爸爸还带了很多波斯菊的花籽,那时敦煌没有波斯菊,其实这种来自西域的花很适合在那里生长。自从爸爸种下花籽,波斯菊就在敦煌扎下了根,长得非常茂盛,非常漂亮。当时条件那么艰苦,工作千头万绪,爸爸还想着要养鸭、养鹅、种花。他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一心要在戈壁中的敦煌创造像故乡江南那样的好生活,如今,莫高窟绿树成荫,白色、粉红、玫瑰红的波斯菊盛开,看见波斯菊我就想起爸爸,在我的心目中,波斯菊就是爸爸的象征。

⑩在大溪荒烟中,我修行着自己艺术人生第一阶段没有学历的学业。60多年后的今天,在画册上、在美术馆的展厅里再看到自己十几岁时的临摹作品,我依然会怦然心动:少年纯真的激情融入艺术殿堂神圣的氛围,会迸发出多么灿烂的火花!

(摘自《青年文摘》2024年3月刊,有删改)

【注释】作者常沙娜,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她自幼跟随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父亲常书鸿在敦煌学习临摹壁画,从此便与敦煌结缘。
1.阅读④-⑨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艺术人生第一阶段修行了哪些内容?
2.请分析第②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3.请结合语境,从修辞、句式两个方面分析第⑦段划线句子。   
4.请谈谈对“在我的心目中,波斯菊就是爸爸的象征”这句话的理解。   
2024-04-25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
6 . 材料一: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人口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要深化教育卫生事业改革创新,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全面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公民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助于拓展人口质量红利、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加速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为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摘编自邹贞《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

材料二:

科学素质是人作为主体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发展科学、运用科学的精神、态度、方法、知识和能力的素质,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素质是指当代人在社会生活中参与科学活动的基本条件。科学素质包括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理解科学思想的深浅、运用科学方法的生熟、拥有科学精神的浓淡、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大小。综合表现为学习科学的欲望、尊重科学的态度、探索科学的行为和创新科学的成效。

(摘编自相关论述文章)

材料三:

面向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担当更加重要的使命。一是围绕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需要科学素质建设彰显价值引领作用,提高公众终身学习能力,不断丰富人民精神家园,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科学素质建设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高素质创新大军支撑高质量发展。三是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更好促进人的现代化,营造科学理性、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围绕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更好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增进文明互鉴,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自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

材料四:

916日,2023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在北京市首钢园开启。活动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104家单位、360个展项为公众带来了一场别具特色的科普盛宴。

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国一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展览以互动体验形式让观众真切感受中国科技力量。工作人员介绍,展台展出了卫星通信模块、星载智能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如果直接讲解背后的原理,可能很抽象。通过参与制作活动,孩子们就能从互动中快速学习科学知识。本次主场活动通过把课堂搬进展厅,为青少年和科技教师提供了科学教育实践与交流的平台。不少中小学生变身科普达人,向观众讲解他们的科研成果

(摘编自喻思南《感受创新魅力提升科学素质》)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素质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表现为学习科学的欲望、尊重科学的态度、探索科学的行为和创新科学的成效。
B.材料三使用一些加强层次感的词语,如“一是”“二是”“三是”“四是”,使层意和论述要点过渡衔接自然,论证思路条理清晰。
C.2023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通过把“课堂”搬进展厅,为青少年和科技教师提供了科学教育实践与交流的平台。
D.材料四的导语是第1段,从导语看,本则消息的标题可以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2.材料一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结合上述前三则材料,简要谈谈进一步提高公民素质的意义。
4.材料四指出“不少中小学生变身科普达人”。请结合上述四则材料并联系生活经历,说说怎样才能成为“科普达人”。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困难(0.15) |
7 .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咏廿四气诗·谷雨春光晓

唐·元稹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

暖屋生蚕蚁,喧风引麦葶

呜鸠徒拂羽,信矣不堪听。

【乙】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谷,鬼夜哭。

(选自《淮南子·本经训》,有改动)

【丙】

谷雨,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

萍始生。萍,水草也,与水相平,故曰萍。漂流随风,故又曰漂。《历解》曰:萍,阳物,静以承阳也。

呜鸠拂其羽。鸠,即鹰所化者,布谷也。拂,过击也。《本草》云:拂羽飞而翼拍其身气使然也。盖当三月之时,趋农急矣,鸠乃追逐而呜,鼓羽直刺上飞,故俗称布谷。

戴胜降于桑。戴胜,一名戴鵀(rén)。《尔雅注》曰:头上有胜毛,此时恒在于桑,盖蚕将生之候矣。

(选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删改)

【注】①戴胜:亦作“戴鵀”鸟名。②喧风:暖风,春风。③葶: 一年生草本植物,果 实椭圆形。④土膏:肥沃的土地。⑤胜毛:头顶有黄白斑纹的冠状羽毛。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鬼(     )            当三月之时(     )
俗称布谷(     )     ④此时在于桑(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雨水后   三峡七百里中(《三峡》)
B.静承阳也   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C.鸠追逐而鸣   奔倚其下(《狼》)
D.戴胜降   万钟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停两处。
拂 羽 飞 而 翼 拍 其 身 气 使 然 也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鸠,即鹰所化者,布谷也。
(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北冥有鱼》)
4.下列选项赏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主要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将谷雨早上的风光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
B.诗的颈联写出了和风送暖,春蚕和蚂蚁都应运而生,麦苗蓬勃生长的美丽画面。
C.诗的尾联中一个“堪”字说明了诗人不忍听到鸠的叫声,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同情。
D.【丙】文多处引经据典,丰富说明内容,使这三处物候现象的描述更生动形象并具有说服力。
5.品读了以上古诗文,小姜和小堰展开了以下一系列讨论,请根据情境,将内容补充完整。
小姜:今年5月19日(阳历)是“谷雨”,可【丙】文为什么说“谷雨”是“三月中”呢?
小堰:这里的“谷雨,三月中”是指_______,这是我国传统历法,对农业生 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读了【乙】文也有疑惑,文中的“天雨谷”与【丙】文中的“雨其谷”是一个意思吗?它们在写作意图上又有什么不同?
小姜:不是一个意思,【乙】文中的“天雨谷”是指_______这段神话,既 介绍了_______,也反映了五谷孕育了人类文明的思想,【丙】文中“雨其谷”是指_______,这里体现了_______的思想。
小堰:你的解释让我豁然开朗,二十四节气不就是古代先民的“农业气象预报”嘛!比如⑥_________(请从【甲】诗中提炼信息举例说明)。
2024-04-25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8 . 材料一:

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我从年轻的时候起就敢于对前人或他人的工作质疑,特别是那些与实验不符的结果,常在我的脑海中打个问号。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治学、科研的最大特点是敢于大胆怀疑,精于小心验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著名材料学家郭可信的人生信条。从年轻时的努力勤奋到成名成家,他一直发扬这种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从而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科研领域,如果没有挑战精神,不敢大胆质疑,充其量只能做一个——工作者,而不能做一个——科学家。

(选自《用科学精神烛照前路》,有删改)

材料二:

①“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1993年,曾有科学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在听到这个消息后这样想。

②做一项大的科学工程,大部分是没有先例的,需要一个核心人物,南仁东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他是技术的核心推动者,是团队中掌握新技术最快的人,从宏观把握到技术细节,都免不了他来操心。这一试,从壮年到暮年,22年光阴如梭,口径达500米,其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8鸟巢体育场的中国天眼终于建成。

③从钱学森、李四光、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到屠呦呦、南仁东、黄大年等新中国培养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面对科研,他们身上都凝聚着同样的精神内核,这就是创新、严谨、求实。

④半导体物理学家黄昆曾记述:回顾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经历,我深深体会到:科学研究贵在创新,要做到‘三个善于’,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善于提出模型或方法去解决问题,善于作出最重要、最有意义的结论。其中最关键的是善于抓住机遇,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是对科学家创新之道的高度凝练。

⑤从第一生产力第一动力,中国的科学家正在续写新的历史篇章。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北斗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高铁、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金融科技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更深刻的变革在于科学文化,从强调缩小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差距到重视推进原始创新,是科学家精神的升华。

(选自《赓续创新奋斗的精神血脉——科学家精神述评》,有删改)

材料三: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手稿记录着我国火箭导弹事业发展的重要历程。而另一位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为了保护记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的文件,在遭遇空难时,用自己与警卫员的血肉之躯作为保护罩,紧紧守护着这份珍贵文件的安全。

②在杜祥琬看来,深沉的家国情怀是中国现代科学家们最大的共同点。他们经历了从战乱到民族新生的过程,科研道路也崎岖不平,但是他们始终坚持科学救国、兴国的志向,始终以民族振兴为己任,堪称民族的脊梁。杜祥琬说,这种精神,不论何时都是要传承的。

这些科学家的手稿资料既是传承家国情怀的信物,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中国现当代科技进步的足音。

④比如,古植物学家、地质学家李星学院士一辈子信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留下的一摞摆纸质手稿,虽然已经泛黄,字迹也淡了,但是他对华夏植物群,包括大羽羊齿类植物和东亚晚古生代煤系研究的重要成果从未被人遗忘,这些成果在国内外赢得了盛誉。

(选自《眺望科学精神的理性光辉——老科学家手稿中的学术学风传承》,有删改)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和著名材料学家郭可信都富有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B.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带领团队建造了中国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
C.中国过去强调“缩小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差距”,现在是重视“推进原始创新”。
D.杜祥琬所说的“坚持科学救国、兴国的志向”是专门对钱学森和郭永怀精神的总结。
2.材料二引用半导体物理学家黄昆的记述,有什么作用?
3.材料三第③段有什么作用?
4.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哪些科学家精神?
2024-04-2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
9 . 阅读下面的文章,作答各题。

地球的年龄怎么算?

①在全世界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地球演化历史的时间框架已经建立,而且仍在不断完善中。

②在刚刚过去的国际地质多样性日前后,一些地质科普活动吸引了不少好奇的目光。认识地球不仅仅是认识我们生存的环境,也是认识我们的过去与未来。

③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的锆石发现于澳大利亚西部,所测得的同位素年龄为43.74亿年,但距地球起源的时间仍晚了约2亿年。幸运的是,通过对陨石的深入研究,科学家测得最古老陨石的形成时间为距今45.7亿年前。以此为参照来确定地球年龄的做法已被科学界广泛接受,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地球46亿年淡化历史的由来。

④地球漫长的演化史中,那些固化在岩石中的地球成长痕迹,在沧海桑田中变得零零散散。如何在这些岩石记录中探寻地球演化的源头和脉络?这需要我们用一根时间线,将这些破碎的历史证据连缀起来,打造成可用于研究地球历史的时间框架,为人类把握现在和预测地球未来的变化提供依据。

⑤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构建地球生物圈的不同生物类型,在岩石记录中,就形成了各门类化石的谱系演化序列。在全世界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地球演化历史的时间框架已经建立,国际年代地层表应运而生,而且这一时间框架仍在不断完善中。

⑥在这一时间框架中,有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就是距今约5.4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与寒武纪之交,在此之前的地质历史时期称为隐生宙。隐生宙时期,生物主要是低等的菌藻类,难以保存为化石,更因岩石的变质导致生物痕迹的湮灭。尽管早在30多亿年前生物就已经出现,但其演化却长期停滞在较为低级的阶段,难以通过生物演化的阶段性确定准确的地质年代。与隐生宙相对应的是显生宙,地球历史跨入显生宙的标志是地球生物圈从以低等植物为主演变为无脊椎动物占优势。

⑦科学家将隐生宙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显生宙的划分则以不同的生物演化阶段、同位素年龄等为参照,进一步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隐生宙难以建立起以生物演化为依据的时间框架,地质学家通过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手段,建立了标准年龄,以刻画重大地质事件的脉络。显生宙生命繁盛,化石记录完备,时间框架明晰,地质学家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的手段获得了大量的年龄数据。二者结合,使生物演化、重大地质事件等的年龄限定更加精准。

⑧随着国际年代地层表的日臻完善,世界各国的地质学家可以在统一的时间框架内研究地球的构造、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的变化,为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服务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1.地球演化历史的时间框架是怎样的?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地球46亿年演化历史的由来。
3.文章第⑦段主要运用哪一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024-04-24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困难(0.15) |
10 .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2024年,甲辰年,生肖龙,是中国传统的龙年。传说中的龙是几种动物的组合体,它具有牛头、龟眼、狮鼻、虎须、鹿角、蛇身、鹰爪、鱼尾等特征。它可以像鱼一样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在天空飞(xiáng     ,像蛇一样自如游走,像虎一样威武霸气。它能腾云驾雾,会呼风(huàn 雨,可保(yòu     平安,所以龙被尊为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的雄姿,的气概,的情怀,的力量,既象征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 、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飞(xiáng)_____ ②呼风(huàn)_____雨 ③保(yòu)_____ ④自强不(xī)_______
(2)把下列短语依次填写在★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勇猛无畏       ②福泽四海       ③刚健威武          ④强大无比
A.①③②④B.①②④③C.③①②④D.③④①②

(3)“龙”作为中国式浪漫和美好寓意的象征,也出现在我国众多“大国重器”的名字中。请从下面的选项中选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名字,并解释理由。

A.蛟龙号——首台深海载人潜水器

B.雪龙号——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

C.鲲龙AG600——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

2024-04-24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张家港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