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3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柚子

叶骑

在他心中有一个结,关于自己的母亲。

那是一个极寒的冬天,兴许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缘故,他跟妹妹都病倒了,躺在被窝里,一副楚楚可怜的模样。那天晚上,母亲把家里唯一的一只老母鸡杀了,给兄妹俩炖了一锅热气翻腾的鸡汤,闻着满屋四溢的香气,他的嘴里早已翻江倒海。

母亲端了碗饭,来到卧室,给妹妹递了一个鸡腿。

“来,幺妹,起来吃个鸡腿。”母亲说。

睁开眼,看了看母亲,摇摇头,又躺下了。

母亲又劝了一遍,妹妹还是没有起床。

母亲把鸡腿递到他面前,半开玩笑地说:“你再不吃,我可就给你哥哥吃了。”

也许是太饿了。也许是一个鸡腿对这个家庭太过奢侈,他竟然信以为真,猛地接过鸡腿,也顾不上还躺在病床上的妹妹,只三两下的工夫,就把整个鸡腿吞没在了自己嘴中。

母亲愣住了,他也傻傻地杵在床边。

突然,母亲扬起右手,一个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耳光狠狠落在了他还略显病态、煞白的脸上。

母亲下手很重,丝毫没有手下留情的意思。他捂着自己通红的脸,拖着还病着的身子,踉踉跄跄回到自己的房间,放声大哭。

他知道自己有错,也知道作为哥哥,这个鸡腿他应该先给妹妹。但母亲这个迅如雷霆、全无片刻犹豫的耳光,像一把刀,深深地扎下去,切过肌肤,深抵血肉,斩断了母子间的情谊。

此后,关于这记耳光,母亲不说,他也没提;虽然母子间也偶有交流,但这是一个死结,种下了,在那里生了根,发了芽,任谁也无法解开。

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倒不假,他自小成绩出众,读书、学习的事情从来不用母亲过问。高考那年,他力拔头筹,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名校,毕业后又不负众望留在了大城市。至于后来的结婚成家,一切顺理成章。终于,他离开了家乡。也远离了自己的母亲。

这是自己想要的吗?他挣扎着问过自己,但心里没有答案。

远隔千山万水,生活细碎如麻,他平时跟母亲联系不多,回家就更少了,要是真算下来,一年到头,估摸看也就过年带妻子回家待几天。

在中国,婆媳关系是出了名的难处,多少夫妻因为这层关系处理不当,最后闹得妻离子散。然而,妻子却是一个例外,每年回家,妻子叽叽喳喳跟他母亲扯着家长里短的事情,相谈甚欢。

反倒是他自己一个人在旁边默不作声,一副女婿去丈母娘家过年的派头。

妻子说,母亲很好,心思细腻,令人尊重。妻子还说他家门口种的那棵树,枝繁叶茂,冬天也不落叶,真好看。

他哑然而笑,望向一旁,没有接话。

妻子见他没有回答,接着问道:“听说,你跟妈妈关系不好,是因为那记耳光的事吗?”他心头一惊,猛然回过头来,一脸肃穆地看着妻子。

“你觉得妈妈心里没有你?”妻子问。

他迟疑了一下,点了点头。

“你知道吗,在我的老家,人们会在自己家门口种各种各样的树,比如,桂花树、槐树、香樟树……但很少有人会在门口种柚子树,你知道你家门口种的是什么树吗?”

妻子自言自语讲完,没等他回答,说:“是柚子树。柚子,谐音‘佑子’,你觉得你妈妈心里没有你吗?”

妻子说完了,不再言语。

他怔怔立在原地,望着眼前的这棵柚子树。它那么高、那么大,蜿蜒的枝叶亭亭如盖,宛若一把伞、一个臂膀,紧紧护住整个庭院。多少个黎明,他从这里匆匆出发;又多少个黄昏,他从外面踽踽归来。但不管他飞得多高,走得多远,只要他转过身,它仍然张开怀抱,静候着这只归巢的鸟儿,朝家的方向飞来。

恍惚中,他记起小时候奶奶告诉他,这棵柚子树,是他出生那年,母亲亲手在家门前种下的。

(选自《啄木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柚子”多次出现,它是贯穿文章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
B.小说开头以“他心中有一个结”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C.因为吃一个鸡腿,母亲狠狠给了他的耳光,以致让他很多年都无法释怀。
D.小说中他的妻子贤惠善良,不但与母亲相处融洽,还帮助丈夫打开了心结。
2.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吃完鸡腿,挨了耳光→_________→留在城市,远离母亲→_________→妻子开导,最终释怀
3.请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他捂着自己通红的脸,拖着还病着的身子,踉踉跄跄回到自己的房间,放声大哭。(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2)它那么高、那么大,蜿蜒的枝叶亭亭如盖,宛若一把伞、一个臂膀,紧紧护住整个庭院。(从语言运用的角度)
4.最后一段在小说有什么作用?
5.有人建议把小说的标题“柚子”改为“一记耳光”。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2024-04-2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材料一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与自然文化景观和文物等物质性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知识、情感和技能、手艺及其活态传承,其精粹总是与该项目代表性的传承人联结在一起,凸显了的核心地位与重要作用。

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要积极培养非遗传承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每一项非遗都蕴含着深厚久远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信息,传承人的实践经验弥足珍贵。安徽泾县的宣纸生产过程包含100多道传统工序,没有多年积累难以掌握诀窍。不少非遗技艺、工序没有文字记录,有赖于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长期实践的耳濡目染。保持和扩大传承人群,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传承人素养,才能让非遗在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在当代生活中愈加枝繁叶茂。

接稳传好非遗保护传承的接力棒,要注重激发青少年对非遗的了解、认同和热情。近年来,各地高校和中小学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云南大理,当地建成13个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每年开展进校园活动达40多场次;在河南师范大学,非遗进校园活动已坚持了18年,越来越多青年学生被非遗的魅力感染,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这无疑是一种双赢:青少年收获了更多非遗文化的滋养,非遗传承也有了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07月10日)

材料二

节目《一纸千载》,用舞蹈重现竹纸制作技艺,从竹到纸,咬定青山,展现出竹纸文化的博大精深。舞者们穿着竹纤维服装,在竹林中翩翩起舞,用身体语言诉说着竹纸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舞台上方悬挂的巨型芳纶纸,经过500℃高温处理后仍然不燃不熔,展示了蔡伦古法造纸技艺中湿抄法的神奇效果。还有《青·韵》(龙泉青瓷)、《丝·往》(蚕丝)、《原·衍生》(台州刺绣)等节目,不断给观众带来惊喜,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

这些创演秀正是非遗在当下、火在当下的生动展现。非遗是文艺创新的宝藏,《非遗里的中国》联合中国歌剧舞剧院,挖掘非遗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了非遗文化生命力,创演秀的连续上演,本身也是非遗生命力的另一种延续。

当前,《非遗里的中国》仍在热播,由节目引发的非遗与艺术的碰撞相关话题受到广泛关注。如何用艺术为非遗插上翅膀,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仍然值得深思。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07月19日)

材料三

全国人大代表曾娜是一名80后,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的第23代传承人。非遗的传承既要有匠人之心,也要有创新之志。曾娜说,在形式上,把传统品酒调酒技艺用通俗化、生动化的表现形式,为消费者打造一套美酒DIY互动体验,让消费者能听懂、能看懂、能参与

在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张毅看来,非遗创新性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工业化之前人民生活方式的非遗项目如何融入当代生活,并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03月08日)

1.下列对联或诗句,没有写到“非遗”的一项是(     
A.虎跑泉畔风光好,铁画芜湖描绘真。
B.篾条裁就如丝线,匠作编成胜桂芝。
C.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操纵百万兵。
D.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材料一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所给三则材料,说一说非遗保护传承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4.如何用艺术为非遗插上翅膀,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请结合实际列举两条具体可行的做法。
2024-04-27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爸爸面

莫先春

那一年,我去云镇独孤村西山口小学支教。那里地处偏僻,教室四面透风,全校只有三个班,一百多个学生,孩子们的父母几乎都出去打工了。大部分孩子都是念书到十几岁,然后像父母一样去打工。

第一次上课,刚推开教室门,一只皮球从门缝间掉下来,砸到我头上。我刚想发火,但看到孩子们或低头害怕,或捂嘴窃喜的表情,我突然改了主意。我笑着说:是谁这么好心送老师皮球?说完我捡起球,熟练地上抛下接,用手指顶着球转……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掌声。

班上有个叫二蛋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一,却是班上的孩子王。据说他们用类似的方法气走了好几个老师。我没和他们计较,课余跟孩子们玩老鹰抓小鸡,带他们去小溪里捉螃蟹,还有打球等。很快,我和大家打成了一片,只有二蛋几个孩子,无论我怎样友好,他们都保持着戒心,离我远远的。

长夜无事,我想起以前在乐至老家时,爸爸常给我做的资中兔儿面,面条筋道爽口、兔肉满口留香,红白绿相间,那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食物,因为面里饱含着父亲对我无私的爱。我决定自己尝试着做兔儿面。

一天清晨,我正在宿舍吃着兔儿面,突然一个孩子从门外探出小脑袋,呆呆地望着我,小嘴张得圆圆的。我一看是二蛋,忙招呼他进来,他却一溜烟地跑了。

乡下的冬天很冷,教室窗户没有玻璃,风从四面灌进来,孩子们写字的小手经常冻得通红。我想,要是孩子们能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兔儿面,该多好呀!第二天,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宣布:孩子们,从本学期起,表现优秀的孩子,除了物质奖励外,还有机会吃上我亲手做的兔儿面。

⑦“哇,老师亲自做的面,一定很好吃!吃了兔儿面,会不会又蹦又跳的?孩子们愉快地交谈着、讨论着。为了吃上兔儿面,孩子们都暗暗较上了劲。到了期末,孩子们的成绩都有了大幅提升。按照承诺,五名表现优秀的学生都吃到了一碗我做的兔儿面。

之后每学期,我都给表现优秀的学生每人发一张兔儿面就餐小卡片,上面写着他们各自的味道:品学兼优味、体育明星味、乐于助人味……我注意到二蛋的成绩虽然还是倒数几名,但总分上升了不少,于是我特地奖给他一个进步达人味小卡片。

那日,我照例开始做兔儿面……下午六点多钟,孩子们像一群活蹦乱跳的小鸟,早早来到我的宿舍。我招呼孩子们坐下,为每个人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兔儿面。

⑩“哇,真香!”“呀,真好吃!孩子们赞不绝口,热气从他们头上冒出来,映红了他们的小脸蛋。有两个孩子,不知道是辣的还是感动的,脸上竟挂着泪珠。突然,二蛋握着筷子的手停了下来,看着桌上的就餐小卡片发呆。怎么了二蛋,不好吃吗?”“好吃,这是我长这么大,吃过的最好吃的面!二蛋握着进步达人味小卡片,犹豫着说:老师,您的面让我想起爸爸做的面。

只见二蛋突然低下头,眼睛里汪满眼泪,但他使劲咬住嘴唇,不让自己哭出来,全然不是平时调皮捣蛋的样子。其他孩子也纷纷停止了吃面,全都沉默着。

我一时不知该怎么办好。我这才想起,二蛋的爸爸几年前因车祸去世,听说他爸爸生前经常给二蛋做各种美味的面。

好久,一个孩子打破沉默说:老师,我们的爸爸都出去打工了,您陪我们的时间比爸爸还要多,我们能叫您爸爸吗?”“是呀,老师,您太好了,我们都想叫您爸爸!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同意,孩子们!我激动地说,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老师爸爸,兔儿面就是爸爸面!孩子们顿时欢呼起来。

支教三年,我先后做了三十多份爸爸面,未婚的我,成了三十多个孩子的老师爸爸。班上几乎所有孩子都吃到了爸爸面

十几年后的今天,二蛋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老板,他捐资三百多万元,将西山口小学建成了云镇最好的小学。据说,当年吃过爸爸面的孩子,个个都有了出息。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23年第07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皮球砸到“我”头上,“我”没有发火却用手指顶着球转,表明“我”富有教育智慧。
B.结合全文来看,“我”给学生们做兔儿面的主要原因是面里饱含着父亲对“我”无私的爱。
C.第⑥段“教室窗户没有玻璃,风从四面灌进来”与首段“教室四面透风”照应。
D.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为作者直接表达感情提供了方便。
2.阅读全文,补全小说的故事情节。

“我”的行为

二蛋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二蛋导演恶作剧
课余和孩子们打成一片________________
用兔儿面激励孩子们学习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二蛋想起爸爸做的面
让班上孩子都吃上了爸爸面二蛋成为老板捐资建校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只见二蛋突然低下头,眼睛里汪满眼泪,但他使劲咬住嘴唇,不让自己哭出来,全然不是平时调皮捣蛋的样子。
4.请在第⑨段的省略号处补写几句话,描绘一下“我”做兔儿面的场景。(100字左右)
5.小说标题“爸爸面”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4-04-2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材料一:

依稀记得,儿时我跟着父亲去他的一个同事家,看见了兔子。洁白的绒毛,白得像雪;亮红的眼球,红得像琉璃球。初见兔子,爱得我一分一秒都不想离开。那日端着饭碗,趴在兔窝上观看。看得马上就要日落西山了,我还不想回家。真感谢那位阿姨,竟然投我所好,送我一对小兔,我喜气洋洋抱回家里。从此,喂兔子成为我的幼儿作业,喂萝卜叶、白菜叶。我时常还跑出村子到小溪旁拔些鲜嫩滴水的青草,送到小生灵的嘴边。兔子很快把我当成最好的朋友,每逢我出现在窝口,都会同时起立,翘起前腿向我“敬礼”。

不知不觉小兔长大了,有一只肚子明显圆鼓鼓的。有一天,鼓圆肚子的那只居然干出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张嘴一口一口拔掉肚子下的绒毛,撮成一团。这是干啥?第二天看时,我感动得差点流泪,兔子用绒毛做了一个窝中窝。窝里躺着六只肉红的小不点儿,原来拔毛是为了温暖自己的小娇儿!我伸手去揪一根手上细得几乎看不见的汗毛,还疼得差点掉眼泪,兔子该有多疼呀!那一刻我更加喜欢兔子了。

材料二:

妇好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女将领。她率军北上征讨土方族,东南攻伐夷国,西南打败巴军,为商朝拓展疆土立下了汗马功劳。妇好,这位杰出的巾帼英才对兔子情有独钟。1976年考古专家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打开她的墓室,一只长10cm,高5.8cm,厚0.5cm的玉石兔子露出容颜。黄褐色的玉兔与原野奔跑的兔子极为相像,略微昂头,圆睁大眼,张口吐舌,肥躯翘尾,足向前屈,爪趾清晰。前足处钻有一个小孔,穿上丝绳便能够系佩在身。可想而知,当年妇好就佩戴这祥瑞玉兔驰骋疆场,保佑护身。

材料三:

在文学的殿堂里,诗歌,尤其是古诗,是最为精炼,最易抒写内心情感的。兔子频繁出现在其中,为诗坛增添了颇多灵性。打开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兔子便跳跃在诗行间。那个时代争权夺利,战争频发。战争是生离死别的代名词,有一首《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叱!”诗中怨叹说,兔子往来任逍遥,山鸡落网惨凄凄。在我刚出生的时候,没有战乱灾祸;在我成年这岁月,各种苦难竟齐集。长睡但把嘴闭起!

材料四:

我居住的地方离黄河不远,曾以为母亲河一直是黄的,后来读书方才晓得东汉之前黄河不黄。那为啥会变黄呢?考古学家的一句话令我茅塞顿开:哪里文明开化得早,哪里的水土就流失得早。原因不讲自明,人们在住地周边刀耕火种、砍树盖房,严重破坏了自然的绿水青山。覆盖保护黄土的植被掀掉了,水土大量流失,河水逐渐变黄。黄河之黄,仅是自然环境损坏的预警。土地沙漠化,河水遭污染,大气质量下降,地球气温变暖,一系列现象都在向人类发出预警。这预警最通俗的话语就是:兔子不吃窝边草。如今这俗话已变为中华儿女的自觉行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已摆在建设美丽家园的高度。

(以上材料摘编自乔忠延《漫谈中国文化里的兔》,有删改)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竟然投我所好”中“竟然”写出“我”得到小兔的意外和惊喜。
B.妇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女将军,为商朝拓展疆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语言精炼,极易抒发内心情感。
D.“黄河变黄”,提醒人们美丽的家园离不开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
2.“我”为什么喜欢兔子?请依据材料一简要回答。
3.材料二画线句中连用四字短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中国文化里的“兔”有哪些寓意?请依据以上材料加以概括。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学要回归学习本义和育人本位

刘爱章

①游学之“游”,在古汉语中有游玩、游览之意,也有交际、交往之意。游学是古代读书人求学为人的一种方式,兹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寻师问道、且行且思”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值得我们借鉴。

②游学有利于培养兴趣志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暑期游学给中小学生创造了更深入接触社会的机会,热气腾腾的社会实践成为激发孩子兴趣的“发动机”。帮助青少年早立志、立大志,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兴趣所指,志向所在。游学期间,既定安排中的风物故事或能给中小学生以人生启迪,而偶然遭遇的困难问题则是锤炼意志品格的契机。在游学中,中小学生可以重新发现自己,形成稳定的兴趣志向,不断健康成长。

③游学有利于实现全面发展。作为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衔接的重要形式,游学具有“了解因情、热爱祖因、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意义。亲近山水林田,领略生态之关;走进博物馆(院),体悟文化之韵;寻访革命圣地,感怀浩然之气。游学以其体验式、沉没感特质让学生获得比课本知识和“云游学”更鲜活、更深刻的教育,降低了沉迷网络的可能,拓展了全面发展的路径。

④游学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发展进步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游学或多或少都会去文化荟萃之城、文明传承之地参观学习,给中小学生观察和体悟中国文化、生成和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独特视域和广阔空间。中小学生假期游学“走出去”,可交别人的“熟悉世界”为自己的“认知世界”,在反复接受文化熏陶中厚实文化底蕴,厚植自信根基,获取新的文化知识,更加认同中华文化。

⑤现代社会的游学,理应发挥“游”的优势、守住“学”的本质。让游学回归学习本义、育人本位,给学生深度、立体的教育。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7月25日,有删改)

1.梳理文章思路,用“|”把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
            
2.下面材料可以放到文章哪一段作论据?请说明理由。
材料:小冀同学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界期“天文——地质馆游学活动”,活动结束后,他说:“原来枯燥无味、难以记牢的地理知识,竟然这么神奇有趣。”他表示,今后一定要把地理这门课程学好。
3.作者认为游学的价值是什么?
2024-04-26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邢台英华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
6 .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展现中国动画旺盛的生命力

①回顾历史,中国动画取得过骄人成绩,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阿凡提的故事》《九色鹿》《葫芦兄弟》等作品成为一代经典。这些动画凭借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贴近人心的故事,受到广大观众由衷喜爱,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定格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后来一段时间里,由于视听选择日渐丰富,再加上受国际动画传播格局的影响,中国动画曾在出精品上后劲不足。近些年,通过不断探索,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作品再次展现出中国动画旺盛的生命力。

②近期,《深海》《中国奇谭》《三体》等动画作品凭借精致的画面和富有特色的故事受到广泛关注,将中国动画学派话题又一次推到台前,持续引发我们思考:在视听作品蔚为大观的今天,中国动画怎样才能更加吸引人、打动人?

③这些新作塑造了既接续中华美学传统,又贴近当下观众审美习惯的画风。鲜明的美学风格是动画作品吸引观众的基本条件。作为视听艺术,动画在视觉呈现上不同于真人影像,是基于一定美学风格的写意创造。那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动画爆款,充分运用当代技术形塑观众易于接受的美学风格,以自成体系的画风获得认可。近年来,中国动画创作者认准这个方向,将美术传统与当代技术充分融合,在美学风格上不断实现突破。动画短剧《雾山五行》接续中国古典文学的传奇传统,以水墨写意画风,将中国古代景观具象化,并融入武侠叙事。此后,《中国奇谭》直接化身多种美术风格的展示台。不仅水墨动画、剪纸动画、木偶动画等通过新技术赋能重焕生机,动画创作者还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实验;或将中国传统画风与西方素描画法相结合,或者用三维动画凸显水墨特点。《深海》则更进一步,融合油画色彩与黑白水墨,以三维形态呈现写意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从传播效果来看,观众对这些富有传统文化意蕴美学风格的肯定,证明了将动画天然具有的写意特色与中华美学注重意境营造的传统相结合,能够在动画画风上迸发出巨大创造力。

④创新动画画风,不能失去时代准心。《白蛇;缘起》以人们熟悉的民间传说为底本,从主人公情感角度进行叙事,创造性地塑造了一个敢想敢为的艺术形象,呼应了当代人独立自主的时代个性,咸得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认可。《深海》关注心理健康和精神成长,色彩绚烂的粒子水墨寄寓了不畏艰难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粒子水墨,它们都不能在动画作品中天马行空,而是有着鲜明的现实逻辑。这些作品成功地反映了时代的脉动,体现了时代精神。

⑤用新的视听语言反映时代脉动,中国动画正在探索一种中国风。这种艺术风格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在中国动画优秀传统中有机融入现代技术和当代美学追求,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期待创作者继续坚持创新,推出更多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动画佳作。

(根据命题需要,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动画”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中国经典动画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B.《深海》《中国奇谭》《三体》等动画作品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民族风格,而凭借精致的画面和富有特色的故事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C.中国动画曾在出精品上后劲不足,主要是因为视听资源日渐丰富及国际动画传播格局的影响。
D.中国动画曾取得过骄人成绩,现在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作品再次展现出中国动画旺盛的生命力。
2.下列对动画“画风”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既接续中华美学传统,又贴近当下观众审美习惯,当下的爆款动画塑造了的中国动画作品的新“画风”。
B.当下那些“爆款”动画,运用当代技术形塑观众易于接受的美学风格,以自成体系的“画风”获得观众的认可。
C.中国动画创作者将美术传统与当代技术充分融合,在美学风格上不断实现突破。
D.将动画天然具有的写实风格与中华美学注重意境营造的传统相结合,能够在动画“画风”上进发出巨大创造力。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创新动画“画风”?请结合④⑤段内容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永不再来(节选)

阿普斯利·彻里

①有人让我对这类探险活动作一个全面的评价。但是很显然,当我身在其中的时候,这是不可能的。而且,我只是一个24岁的助手,无法去评价那些年长的队员,而且也不知道我的评价是否有价值。我现在的想法是我们经历了一场最可怕的悲剧,令人刻骨铭心,因为这场悲剧不是因我们的错误而引起的。我用了整整10年时间去审视南极探险。在比较了我们与阿蒙森的行动后,我感到非常吃惊。一方面,阿蒙森的行进路线几乎是笔直的,他们抢先一步到达了极点,然后返回;他们没有牺牲一个队员,没有损失一匹牲畜,而且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极点考察本身上。这可能是一次最完美的考察。而另一方面,我们却经历了可怕的凶险,创造了超越人类耐力极限的奇迹,在庄严的教堂布道时被人们称颂或者被雕成塑像供公众纪念,但在到达极点的时候却发现这次可怕的冒险完全是多余的,而且我们最优秀的队员已永远地葬身南极。无视两者之间的这种对比是非常可笑的——如果在写书的时候不考虑这些,那简直是在浪费时间。

②让我先来评价一下阿蒙森,我并不打算掩饰我们对他的看法。他让我们相信他装备弗莱姆号是为了进行一次北极探险,然后他驾船向北驶去,但是却突然掉头向南急驶。没有什么会比这种声东击西的做法更令人不快的了。当斯科特到达极点,发现阿蒙森已经先他一个月到达那里的时候,他的沮丧可远非是小学生输了赛跑比赛可以比拟的。我曾讲过,斯科特和4个伙伴为了到达极点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以及他们在返回途中曾经历了怎样的磨难,直到他们死去。这些凶险和痛苦的经历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南极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在那里太阳不会落下去;在那里无论你转向哪个方向,你的脸都是朝着北方。当斯科特看到挪威人的帐篷时,他已无话可说。这次冒险是毫无意义的。

③现在所有的痛苦都已经过去了,将来的探险家也不会过多考虑这次经历。他可能会问,阿蒙森成功的秘密是什么?我们精神上的痛苦和失落是什么?我会首先接受阿蒙森的成功。毫无疑问,亲身经历过此次探险的人都有着不同寻常的素质。由于具有一个天才探险家的睿智,阿蒙森已事先预计到了鲸湾的土地会像罗斯岛的一样坚硬。同时,他还具有非凡的领导才能——对原来的计划做出了重大调整。实际上,当阿蒙森没有采用斯科特和沙克尔顿已经探明的路线,而是自己找出了第二条越过高山的路时,这确实是重大的调整。当他这样做之后,他获得了成功,并且闯出了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路线。实际上,在更好的路线被发现之前,这是最好的。这种尝试可能会令他失败甚至丧生,因此他的动机和他敢于说服自己的勇气是值得钦佩的。这些都给了他莫大的帮助。一些保守的捕鲸船船长不同意斯科特尝试使用摩托车、马和人来拉雪橇,而始终坚持用狗来拉雪橇。正是这些不起眼的选择让阿蒙森顺利地到达了极点并安全返回,而且他的队员和狗也没有感到特别疲劳。他从始至终没有拉过一英里的雪橇。

1.阅读文章第①段,谈谈为什么阿蒙森队到南极是“一次最完美的考察”?
2.文中第①②两段都说斯科特队这次可怕的冒险完全是“多余”的,是“毫无意义”的,为什么?对此你怎么看?
3.纵观全文,你认为阿蒙森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什么?
4.阅读第③段,从阿蒙森的身上,你看到了他具有什么样的工作作风?
5.获得事业上的成功,除了上天赐给的机遇,你认为还有什么必要的条件呢?请结合自己平时的体验简要地说一两点。
6.假如阿蒙森是按原计划进行北极探险,假如斯科特队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的,那么他们在返途上会不会牺牲?说说你的猜测,并简述理由。
2024-04-25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语文卷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成各题。

勇于突破思维定式

华金良

①《警世通言》中有则故事,说的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一日登门拜访王安石,看到两句《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自以为见多识广的苏轼觉得此句说不通,认为菊花与春花不同,能耐得住秋寒,是不会被吹落的,便续诗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来苏轼到黄州为官,亲见此地菊花经风落瓣,才惊觉自己当时见识浅薄。

②显然,苏轼囿于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形成了秋花不落的思维定式。思维定式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判断、制约决策。历史上因思维定式导致作战失利的例子也不鲜见。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想当然地按照冬季刮西北风的一般气象规律排除了对手的火攻威胁,将战船连在一起,完全没考虑到万一风向有变时应如何应对,结果因火烧赤壁,导致大败而归。

③思维定式即惯性思维,在情况不变或变化不大时,它能够帮助人们较快运用储备的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但当情况发生较大变化时,思维定式就会显露其局限性和滞后性。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脑子一固定,就很危险。在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当今时代,我们应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实现思想换羽、观念更新,勇于突破思维定式。

④重视思想方法。思想方法是人们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思想方法失之增厘,观察和分析问题就可能谬以千里;思想方法搞对头,才能不犯或少犯主观、片面、教条式的偏差和错误。分析工作中的一些决策失误案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方法有误,缺少哲学思维、不会辩证思考,习惯于用孤立的而不是联系的观点、静止的而不是运动的观点看问题。所以,我们要注重提高哲学素养、培养辩证思维,主动跳出思维窠臼,把思想方法搞对头。

⑤勤于学习实践。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一些人之所以陷于思维定式,与知识储备不足、见得不够多、识得不够广有很大关系。苏轼存在秋花不落的认知局限启示我们,即便学富五车、学识渊博,依然要保持勤学不怠、敏于求知的态度,坚持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补充新知、感知新物、开阔眼界,才能防止落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

⑥强化创新意识。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囿于陈旧的、僵化的思维定式想问题做事情,思想上墨守成规,工作中因循守旧,就很难蹚出新路、实现突破、求得发展。军事领域是竞争和对抗最为激烈的领域,也是最具创新活力、最需创新精神的领域。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要求我们勇于突破各种各样的思维定式,积极培塑敢为人先、守正创新的意识和风尚,营造尊重创新、崇尚创新、大胆创新的浓厚氛围,让创新创造成为价值导向、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不断提高创新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

1.下列关于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段列举苏轼和曹操的事例,论证了思维定式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判断、制约决策。
B.③段运用对比论证,对不同情况下思维定式的作用进行比较,强调勇于突破忠维定式的观点。
C.④段把思想方法失之毫厘和思想方法搞对头作对比,具体论述了思想方法有误危害极大。
D.⑤段多处引用文言语句,论证了勤于学习实践才能防止陷入思维定式的观点。
2.选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选文,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3.读完本文后,小语和小文对如何正确对待“思维定式”产生了不同意见,请根据选文内容补充对话。
小语:思维定式限制了创造性的发挥,我们要勇于摒弃各种各样的思维定式,营造尊重创新、崇尚创新、大胆创新的浓厚氛围。
小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作为中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4-2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风燕子飞

秦和元

①多雨时节,天气闷热潮湿。我每天早晚散步时,总看到燕子在步行街低空飞行。

②步行街呈东西走向,绿树葱茏盎然,紫薇鲜艳绚丽。燕子飞舞着,收敛翅膀,一个转身俯冲,旋即张开双翼,几乎掠地飞行,又箭一般向上向前,体态轻盈,姿态优美。午后,街上人头攒动,燕子灵巧地在人流中穿插,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像一道黑色的闪电。

③我知道燕子不像寻常鸟类那样啄食,而是在飞翔中捕食。它如剪的尾翼,使其转弯、翻飞灵活自如。可是,燕子在人流中闪电般飞翔的光景,我之前是没见过的。

④小时候,村庄周围都是稻田。我们在田间割猪草的时候,时常看见燕子。母亲说,燕子是最亲近人的家鸟,是专吃蚊子苍蝇的益鸟。村庄里的人都喜欢燕子,视燕子为平安吉祥的象征。人们建房子时,都会在大门上方留一个长方形的小窗,好让燕子出入,这个小窗称之为燕窗

⑤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燕子做窝。燕子衔来一粒粒泥巴,一点一点地垒筑窝巢。看着两只燕子辛辛苦苦地飞进飞出。我对母亲说,我们帮帮它们吧。母亲说,燕子是最勤劳的,它们只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不接受别人的施舍。在我焦急地盼望中,它们的房子终于建好了。外墙由一粒粒的圆泥黏合而成,一圈圈排列组合,很匀净,有一种和谐的天然美。

⑥燕子出入的频率降低了。我想它们在充分地享受爱巢。不久,燕子夫妇又繁忙起来。紧接着,几只嫩黄色的小嘴从鸟巢里探出来,叽叽地叫着,嘴巴张得大大的。燕子夫妇更忙了,你来我往,尽心尽力。但是每次,我只是看见大燕子与小燕子嘴对嘴,没有看清楚哺喂的食物。

⑦儿时对燕子的记忆,难以忘怀。后来上学,离开了家乡,住在省城的高楼大厦里,我有一段时间几乎没再见到过燕子。如今燕子不仅再次现身,而且在人群中毫无怯意地自在穿行,我想大约要归功于城市绿化的发展。

⑧此去再往东,过马路,是大规模旧城改造工程开辟的湿地公园,深水区清波荡漾,浅滩荷叶田田,莲花盛开,菖蒲油绿。我想,它们肯定是在这湿地公园衔泥做窝的,因为方圆几公里,燕子在别的地方啄不到春泥。但是在东步行街,我没有发现燕子窝。

⑨西步行街也是商业街,不过相对清净,门面上方的阳台与居家的屋檐颇为相似。循着燕子飞行的踪迹,我很快就在那里的阳台下发现了燕子窝,一共有六处。每窝里或有两只雏燕,或有三四只,最多的一巢有六只。挤挤挨挨的一排,露出头颈,站队似的,默默地等候着。亲鸟飞来,它们齐声欢快地叫着,个个张大嘴巴。亲鸟闪电般地将食物送进一只雏鸟嘴里,又闪电般地飞离。雏鸟们又安静地等着。一会儿,亲鸟又来了,将食物送进另一只雏鸟嘴里。

我呆呆地看了好几分钟,不停地用手机拍照,又问店老板:我不会打扰它们吧?老板说:不会,它们聪明着呢,知道你没有恶意。

⑪鸟声啾啾,我不由得沉浸于这人与燕子默契相处的美妙时刻,思绪飘回那遥远而美好的童年……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7月26日,有删改)

1.梳理本文故事情节,完成填空。
燕子在人流中穿插飞行→①____________→回忆燕子做窝喂食→②____________
2.生动准确的修辞手法和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能够丰富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请结合语境,分析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1)午后,街上人头攒动,燕子灵巧地在人流中穿插,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像一道黑色的闪电。
(2)我呆呆地看了好几分钟,不停地用手机拍照,又问店老板:“我不会打扰它们吧?”
3.人们建房子时,为什么都会在大门上方留一个“燕窗”?
4.读完本文,结合文章情感主旨,简要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
2024-04-2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英华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煤海深处,青春闪亮

李春雷   高会武

①生于红旗渠的赵云飞,从小与石头打交道。住的是石头屋,走的是石头路,爬的是石头山,就是摔倒,也是磕碰在石头上,带来实实在在的疼痛。石头垒起的太行山,给了他一切。他的祖祖辈辈,他的世界,他的生活,都与石头有关,甚至他的体格,也像石头般坚硬、壮实。

②曾经,他的梦想是走出大山,远离石头,在城市里当一名白领。可参加高考后,他被华北科技学院录取,专业是采矿工程。兜兜转转,仍然是与石头打交道。他有些沮丧,但很快调整好自己。既然与石头有缘,那就老老实实地走进石头世界吧。况且,人类文明就是从石头世界走出来的,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而且,石头世界仍然是一个未知世界,蕴藏着无限可能。

③大学4年里,他认真学习,钻研各种与矿石有关的知识。由于积极努力,他先后拿到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孙越崎奖学金等,专业成绩年年名列前茅。

④大学毕业时,他顺利地获得了进入世界一流煤炭企业的通行证,被分配到榆家梁。喜讯传到家里,父亲却眉头紧锁。首先,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父亲希望他毕业后回归故里;再则,在这位老石匠的印象里,煤矿埋藏于深深的地下,洞里到处是危险的石头,他担心孩子的安全。但是,赵云飞的信念像石头般坚硬,他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⑤他力气大,人又勤快,同事们都愿意跟他搭伙干活。有一次,井下换馈电开关,车进不来,只能靠人工。班长说:谁跟我一起抬?大家面面相觑。赵云飞从后面挤进来说:我试试。两人抬了50多米,到地方后才发现,这个大家伙居然重达170公斤!

⑥出力流汗倒是不怕,但很快,更复杂的考验来了。他学的专业是采矿工程,最适合的岗位本是煤机司机,不料队里缺电工,要将他放到电工岗位上。说实话,当电工不仅专业不对口,收入也相对较少。想到自身,想到父母,想到现实,他心里七上八下。队里领导对他说,当司机要戴护目镜,你是近视眼,不方便。确实也是如此。那就电工吧,当电工也一样能干好。

⑦可是,井下复杂的电路世界,很快就让赵云飞摸不着头脑了。跟了师傅几天,他仍然一头雾水,只得沉下心来,从最基础的开关学起。井下开关,远非外人印象中的普通开关。一个开关就是一个电机控制器,如冰箱大小,结构复杂,操作不当就会出问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他终于把开关原理搞明白了,但具体到现场操作,根本没有那么简单,拆开机器,里面的电路似蛛网、若蜂巢,他捣鼓半天,毫无头绪。

⑧赵云飞没泄气。下班后,他将废旧开关拆下来,抱回宿舍,把线拆了再接,接了再拆。零件散落满床,油污斑斑点点,思绪沉沉入梦。足足苦熬了一个多月,复杂的线路才像一棵大树的枝干叶果,在他的脑海里形成整体脉络图。一个原本幽暗的世界,悄然变得明朗了……

⑨当电工,他不仅干好本专业,也帮着做别人的事情。日久天长,他竟然学会了设备维护与维修、故障处理、安全防护等多种技能,成为队里名副其实的全能手。

⑩生于红旗渠,投身榆家梁,赵云飞希望青春的自己像一朵洁白的云,在煤海上空永远地飞翔……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7月19日,有删改)

1.梳理文章思路,用“|”把文章划分为四个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下班后,他将废旧开关下来,回宿舍,把线了再了再
3.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024-04-25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英华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