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0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较易(0.85) |
1 . 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虽乘御风   奔:
多趣味     良:
2.下列解释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中的“自”相当于“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B.“略无阙处”中的“阙”是通假字,同“缺”,空隙,缺口。
C.“不见曦月”中的“曦”多指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D.“沿溯阻绝”与“绝𪩘多生怪柏”中的“绝”含义相同,都是“阻断”的意思。
3.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清荣峻茂”所展现的画面。
2024-01-1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它是一种不会织网的蜘蛛:只是等着猎物跑近它才去捉……这种蜘蛛不会用网猎取食物,它的捕食方法是:埋伏在花的后面等猎物经过,然后上去在它颈部轻轻一刺。你别小看这轻轻地一刺,这能致它的猎物于死地。


法布尔在片段中介绍的这种蜘蛛名叫_______ ,它得名的原因是_______
2024-01-1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乃悟前狼假(睡觉)B.增笑耳(只)
C.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攻击)D.屠起(暴躁)
2.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3.请从文中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并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歘(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矣。

(选自《聊斋志异·狼三则》)


【注释】①货:出售、卖。②歘(xū):忽然。③瞰(kàn):窥视。④少却:稍稍退缩了几步。⑤蚤:通“早”,早晨。⑥昧爽:黎明。⑦骇:害怕。⑧逡(qūn)巡:因有所顾虑而徘徊或后退。⑨直:通“值”,价值。⑩罹(lí):遭遇(祸患)。
4.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仰 首 细 审 见 狼 口 中 含 肉 钩 刺 狼 腭 如 鱼 吞 饵。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矣。
6.以上选文中的两个屠户,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024-01-1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②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③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如果把①语段中画横线句子改成:“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个个都佩服,个个都为他精神所感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毛泽东为什么说“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请结合选文,简单说明理由。
2024-01-1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将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写在横线上。
(1)俄而雪骤:
(2)未若柳絮因风起:
2.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若柳絮风起(趁、乘)B.陈太丘与友行(约定)
C.去后至(才)D.相而去(委托)
3.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撒盐空中差可拟”这句话的意思是: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D.“尊君”与“家君”,前者是敬辞,尊称别人父亲;后者是谦辞,指称呼自己的父亲。
4.《世说新语》两则中介绍了三个小孩;兄子胡儿(谢朗)、兄女(谢道韫)、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你最喜欢谁,请简述理由。
2024-01-1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你用甘甜的乳汁,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一曲【甲】长江之歌【甲】,唱出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依恋。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长江,接纳百川,汇聚千流,穿巴蜀,过荆楚,行赣皖,经吴越,茫茫九脉,浩荡东流,奔腾入海。滔滔江水,滋养了______野千里的鱼米之乡,也孕育了深厚的长江文化。千百年来,烟雨朦胧的水乡泽国,更是催生出一个诗意的文化符号【乙】江南【乙】。万里长江横guàn______东西,支流辐辏,港埠星罗,物畅其流。长江,以其生生不息的姿态和兼收并蓄的胸怀,成就了长江文明的赓续与发展。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_______       _______     _____野千里            横guàn_______东西
2.《现代汉语词典》中“罗”的义项有:①捕鸟的网;②散布,陈列;③搜集;④质地稀疏的丝织品。根据文段内容及字典释义,“港埠星罗”的“罗”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填序号)
3.【甲】处应填入__________;【乙】处应填入________,标示特定的称谓。
A.双引号            B.破折号             C.书名号          D.省略号
4.“长江,以其生生不息的姿态和兼收并蓄的胸怀,成就了长江文明的赓续与发展。”一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024-01-1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小说就像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班级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设计】
(1)作为活动的负责人,请仿照下面的形式再设计两项活动。
A.看图猜书,走进小说世界
B.
C.
D.表演情景,再现精彩瞬间
【集册命名】
(2)小说阅读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语文老师拟将大家创作的微型小说整理成册。请你给小说集取一个富有文学韵味的名字,并说明命名的用意。
名字:
命名用意:
【舞台表演】
(3)在课本剧展演准备中,一位同学对“孔乙己第二次进店被短衣帮嘲笑,辩解时表现出颓唐不安的神情”这一情节,进行了如下舞台表演设计,请找出不合理的一处,并作具体分析。
形象设计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乱蓬蓬的胡子,脸上满是深陷的皱纹,伤疤清晰可见。
动作设计左手端着酒碗,右手重重地拍在柜台上,抬头望向店外。
语言设计(语调高傲)“君子固穷!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读书人的事,你们不懂,不懂……”

【阅读探讨】
(4)在探讨初中生应该阅读什么样的小说时,同学们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应该多读流行小说,因为它读起来轻松省力吸收快;也有人认为应该多读经典小说,因为它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对此,你更赞同哪一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2024-01-1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亲戚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这段文字是_______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_______所写。
2.请解释(甲)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
(1)而攻之__________            (2)而去之__________
(3)寡助之__________            (4)亲戚__________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
5.除了治国、作战,孟子的观点在今天还有什么普遍意义吗?请举例阐释。
2024-01-1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问题。
【文段一】

请你忠实于时间的诗人/带给人类以慰安的消息

请他们准备欢迎,请所有的人准备欢迎/当雄鸡最后一次鸣叫的时候我就到来

请他们用虔诚的眼睛凝视天边/我将给所有期待我的以最慈惠的光辉

趁这夜已快完了,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

——节选自艾青《黎明的通知》


【文段二】

林冲骂道:②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

——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文段三】

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着那醋钵儿大小拳头……④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睖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滚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节选自《水浒传》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1)下列是对以上片段画线处做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处:从“这夜已快完了”,可推知这是艾青晚年创作的诗歌。
B.第②处:林冲所说的“奸贼”就是自幼与他相交的陆谦,即陆虞候。
C.第③处:“扯”“剜”“提”等一系列的动词,写出此时的林冲忍无可忍、不愿再忍。
D.第④处:语言夸张、生动,表现出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时动作的猛烈。

(2)文段三中作者着力描绘鲁达“三打”的精彩场面,你能试着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和评价吗?
2024-01-1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逼上梁山”是水浒英雄共同的命运归宿,一个“逼”字在《水浒传》中较早出场的林冲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请简述林冲一步步被逼而最终走上反抗之路的经过。
(2)我国民间有“少不读《水浒》”的说法。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2024-01-1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