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实验方案设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3 道试题
1 .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实验设计预期目的
A在相同温度下,分别取等质量的大理石块、大理石粉末分别与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探究反应物接触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B把盛有颜色相同的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的两支试管(密封)分别浸入冷水和热水中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C将浓硝酸放在冷暗处和强光下,发现强光下分解的快探究温度对速率的影响
D相同温度下,向两支盛有等体积等浓度H2O2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入适量的CuSO4溶液和FeCl3溶液探究不同催化剂对同一反应速率的影响
A.AB.BC.CD.D
2020-11-30更新 | 336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八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摸底考试化学试题
2 . 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混合乙醇和浓硫酸的方法是_____
(2)该装置与教材上的相比做了一些改进,其中仪器a的名称_____,改进后的装置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请指出其中的一点_____
(3)试管中溶液呈红色的原因是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4)某实验小组在分离操作中,摇晃了试管,发现上下两层溶液均变为无色,该小组对褪色原因进行探究。
Ⅰ.经过讨论猜想褪色原因是挥发的乙酸中和碳酸钠。
编号操作现象
实验1pH计测量饱和碳酸钠溶液pHpH12.23
实验2分离出试管下层液体,用pH计测定pHpH12.21
由实验12得出的结论是_____
Ⅱ.查阅资料:酚酞是一种白色晶状粉末,不溶于水,1g酚酞可溶于13mL乙醇或70mL乙醚中。
编号操作现象
实验35mL饱和碳酸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加入3mL纯净的乙酸乙酯,振荡碳酸钠溶液先变红,加入乙酸乙酯振荡后褪色
实验4分离出试管上层液体,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振荡溶液变成浅红色,静置分层后红色消失
由实验34得出的结论是_____
2020-09-06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2020届高三6月等级模拟试卷化学试题
3 . 如图为铜与稀硝酸反应的有关性质实验(洗耳球:一种橡胶为材质的工具仪器,可挤压)。

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照如图装置连接好仪器,关闭所有止水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装置A中的烧杯中加入30%的氢氧化钠溶液。在装置C的U形管中加入4.0mol·L-1的硝酸,排除U形管左端管内空气。
③塞紧连接铜丝的胶塞,打开止水夹K1,反应进行一段时间。
④进行适当的操作,使装置C中产生的气体进入装置B的广口瓶中,气体变为红棕色。气体进入烧杯中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反应后的溶液呈蓝色,其原因是铜离子和水分子形成了水合铜离子,1mol水合铜离子中含有σ键数目为12NA,该水合铜离子的化学式为__
(2)装置A上面的导管口末端也可以连接__来代替干燥管,实现同样作用。
(3)加入稀硝酸,排除U形管左端管内空气的操作是__
(4)步骤④中“使装置C中产生的气体进入装置B的广口瓶中”的操作是打开止水夹__(填写序号),并用洗耳球在U形管右端导管口挤压空气进入。
(5)步骤④中使“气体进入烧杯中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操作是__,尾气中主要含有NO2和空气,与NaOH溶液反应只生成一种盐,则离子方程式为有__
(6)某同学发现,本实验结束后硝酸还有很多剩余,请你改进实验,使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反应结束后硝酸的剩余量尽可能较少,你的改进是__
4 . 某化学小组同学探究在实验室中检验的干扰因素。
(1)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 时先用过量盐酸将溶液酸化,其目的是排除_______________、Ag+等离子可能造成的干扰。
(2)为了验证盐酸能否排除的干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Ⅰ.量取一定体积的浓盐酸(盛放浓盐酸试剂瓶的标签中部分信息如下图),稀释,配制成 5 mol/L 的稀盐酸。

Ⅱ.甲同学取 0.3 g 未变质的 Na2SO3 固体,向其中加入上述 5mol/L 稀盐酸至过量,产生大量气泡。充分振荡后滴加 4 滴BaCl2溶液,迅速产生白色浑浊,产生白色浑浊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
②盐酸中含有 Fe3+,实验证实含有 Fe3+的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由 Fe3+产生白色浑浊的原因:__________
(3)乙同学提出,检验时能否用硝酸酸化来排除的干扰,丙同学认为不可行,理由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续实验:称取 5 份 0.3 g 未变质的Na2SO3固体,分别向其中加入 10 mL 不同浓度的硝酸, 振荡;再滴加 4 滴BaCl2 溶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下表。
硝酸浓度(mol/L)滴加氯化钡溶液之前现象滴加氯化钡溶液之后现象
15.0(浓硝酸)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溶液呈黄色立即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7.5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溶液呈淡黄色立即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4.8产生少量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溶液无色开始无现象,约 60 min 后溶液开始变浑浊
2.0产生少量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溶液无色开始无现象,约 70 min 后溶液开始变浑浊
0.5产生少量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溶液无色开始无现象,约 120 min 后溶液开始变浑浊
依据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4)丙同学查阅资料后提出:Cl-的存在也会对 的检验产生干扰。在 Cl-催化作用下,稀硝酸可将氧化为 。为证明上述观点,设计如下实验,请将实验ⅱ的操作补充完整。
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将 0.3 g Na2SO3和 0.3 g NaCl 固体混合,加入 10 mL 2.0mol/L 的稀硝酸,振荡后,再滴加 4 滴 BaCl2溶液。立即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____________放置两小时后溶液未变浑浊。

2020-06-29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0届高三三模化学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图I用于实验室制氨气并收集干燥的氨气
B.图II用于除去Cl2中含有的少量HCl
C.图III用于提取I2的CCl4溶液中的I2
D.图IV用于检查碱式滴定管是否漏液
2020-06-23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0届高三高考仿真训练化学试题
6 . 氢化钙(CaH2)固体是登山运动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氢化钙要封保存,一旦接触到水就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氢化钙通常用氢气与金属钙加热制取,图1是模拟制取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图1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入药品,打开分液漏斗活塞_____(请按正确的顺序填入下列步骤的序号)。
①加热反应一段时间          ②收集气体并检验其纯度
③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④停止加热,充分冷却
(2)为了确认进入装置C的氢气已经干燥,应在B、C之间再接一装置,该装置中加入的试剂是___,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
(3)某同学利用图2装置测定上述实验中得到的氢化钙的含量。他称取m g所制得的氢化钙样品,实验前后量气管中液面读数分别为V1 mL、V2 mL。(上述气体体积均换算为标准状况下)
①装置中导管a的作用是_______
②如何判断样品与水完全反应:______
③产生的氢气体积为________mL。若未冷却至室温即读数,则氢化钙含量_______(填“偏高”、“偏低”、“无影响”)。
(4)请你再设计一种氢化钙纯度的测定方法:__________
7 . 下列图示方法不能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A.实验室制取并收集NH3
B.分离SiO2和NH4Cl
C.检验草酸晶体中是否含有结晶水
D.验证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2020-05-16更新 | 281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高2020届高三学业质量调研抽测理综化学试题
8 . 某实验小组研究 FeCl3溶液与 Na2SO3溶液之间的反应,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编号实验试剂及用量开始混合时现象30min时3天后

I

取1.0mol/LNa2SO3溶液2mL
滴加1.0mol/L FeCl3溶液2滴
溶液立即变为红褐色,比II中略浅与开始混合时一致溶液呈黄绿色

II

取1.0mol/L FeCl3溶液2mL
滴加1.0mol/L Na2SO3溶液2滴
溶液立即变为红褐色红褐色明显变浅溶液呈黄绿色

(1)配制 FeCl3溶液时,先将 FeCl3溶于浓盐酸,再稀释至指定浓度。结合化学用语说 明浓盐酸的作用:______
(2)甲同学认为,上述实验在开始混合时观察到的现象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实验 I中红褐色比 II 中略浅的原因是______
(3)乙同学认为实验 II 可能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为了探究反应的产物做了实验 III和生成物检验。

编号

实验操作及现象

III

闭合开关后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① 取少量 Na2SO3溶液电极附近的混合液,加入______,产生白色沉淀,证明产生了 SO42-
② 该同学又设计实验探究另一电极的产物,取少量FeCl3溶液电极附近的混合液,加入铁氰化钾溶液,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产生了Fe2+
(4)实验 III 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
(5)实验小组查阅资料:溶液中 Fe3+、 SO32-、OH-三种微粒会形成红色配合物并存在如下转化:

从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两个角度解释实验 I、II 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2020-05-11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0届高三一模化学试题
9 . 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除去乙烯中的少量酸性气体
B.用装置完成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
C.用装置证明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D.用装置验证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强氧化性,SO2具有漂白性、还原性
2020-05-09更新 | 2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0年高考诊断性测试(高三一模)化学试题
10 . 溴化亚铁(FeBr2)是一种常用的催化剂,易潮解变质,800℃以上可升华。高温时溴化铁(FeBr3)迅速分解成溴化亚铁。某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溴化亚铁,若将浓磷酸换成浓硫酸,也能制得溴化氢气体,但反应过程中圆底烧瓶中的溶液变为橙黄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体现了浓磷酸的难挥发性
B.实验结束,关闭热源,仍需继续通入氮气一段时间
C.若用浓硫酸代替浓磷酸,则会导致产品的纯度降低
D.碱石灰既可吸收未反应的溴化氢,又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
2020-05-01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南八校202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