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9 道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咭唎国护货兵船事件(1814年)

粤省地方濒海,向准各国夷船前来贸易,该夷商远涉重洋,懋迁有无,实天朝体恤之恩,然怀柔之中仍应隐寓防闲之意。近来英咭唎国护货兵船不遵定制停泊外洋,竟敢驶至虎门,其诡诈情形甚为叵测,蒋攸铦示以兵威,派员诘责,该大班始递禀谢罪,此后不可不严申禁令。该夷船所贩货物全籍内地销售,如呢羽、钟表等物中华尽可不需,而茶叶、土丝在彼国断不可少,傥(倘)一经停止贸易,则其生计立穷,《书》云:“不宝远物则远人格。”该督等当深明此意,谨守定制,内固藩篱,不可使外夷轻视,嗣后所有各国护货兵船仍遵旧制不许驶近内洋,货船出口亦不许逗留,如敢阑入禁地,即严加驱逐,傥(倘)敢抗拒,即行施放枪炮,慑以兵威,使知畏惧。所有该督等请严禁民人私为夷人服役,及洋行不得搭盖夷式房屋、铺户不得用夷字店号……

——《清代档案史料选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廷对此事件的处理方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廷对当时中英贸易的认知,并对其进行简要评析。
2024-04-0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海军对外交往的对象主要是苏联和第三世界国家,形式主要是海军援助。在中苏友好时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海军装备援助、技术援助和人员援助等多种形式的援助。中国海军外交在这一阶段还表现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如向坦桑尼亚赠送数艘巡逻艇,与阿尔巴尼亚签订海军援助协定,向巴基斯坦海军提供武器装备,援助越南建设海军修理厂,以及援助朝鲜的“十三号”工程。

1978年以来,中国海军与大多数西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海军外交关系,军舰互访频繁。19784月,法国舰队访问中国,开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开展海军外交的先河。此后,美国、新加坡、英国、意大利、瑞典、阿根廷等国家军舰先后来访。198511月,中国海军主动走出国门,出访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三个南亚国家,掀开其作为“国际军种”新的一页。2000年,中国舰队访问马来西亚巴生港,吸引当地民众参观达2.5万人次。20025月至9月,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进行首次环球航行,访问了10个国家。除船舰互访外,中国海军还频繁展开海军交流、联合军演、护航、医疗救援等。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海军加强了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力度,保护航行在该海域的中国船舶人员安全以及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世界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安全,其中一些外交活动备受世界瞩目。如在2015年的也门撤侨行动中,中国海军3艘舰艇成功将621名中国同胞和15个国家的276名外国公民安全撤离,赢得国际社会赞誉。美国《纽约时报》称此次行动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实践”。英国《每日邮报》对此评论称,这是中国前所未有的举动,表现出中国正在更多地参与全球人道主义救援工作,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愈发增强。

——摘编自张佳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海军外交: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军外交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海军外交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军外交发展的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国长期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产国,也是最大的西瓜消费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瓜起源于非洲。924年,契丹军队攻取西州回鹘后,西瓜种子被带回上京进行种植。1143年,南宋使臣洪皓从金国带回了西瓜种子进行试种。元代,西瓜在中国北方已经形成规模化种植,并且成为瓜农创收的重要经济作物。东南的江淮、闽浙地区也开始大范围推广栽培。明代,西瓜栽培技术更加成熟,品种资源也日益丰富,种植面积和规模都显著增加。情代的西瓜生产盛极一时,达到中国传统社会的顶峰。外洋品种的引进也进一步强化了中国西瓜种质资源的多样性。

关于西瓜的栽培技术,农书及许多地方志中都有详细记载。西瓜的生育期较短,又比较适宜进行间作套种,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显著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历代瓜农不断总结和提高栽培技术经验,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西瓜除直接生食之外,人们还把西瓜渍以糖;也可以用西瓜皮做成凉拌小菜;瓜子经过曝晒、炒制能够加工为荐茶佳品。西瓜不只具有食用、药用意义,它还可以被加工成玲珑可爱的工艺品,同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实现融合。

——摘编自刘启振《西瓜在中国的引种、传播和本土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西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瓜在中国广泛种植的作用。
2024-02-28更新 | 238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3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中苏论战的加剧,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与东欧国家(除阿尔巴尼亚外)的关系也出现不和。鉴于这样的情况,中国试图在外交上不再受制于苏联,在中间地带的国家中寻找同盟者。法国因为与美国的矛盾扩大,想要维持自己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再做美国的附庸,对华政策方面也不用再跟随美国。戴高乐想用法中关系缓和来教导美国如何正确利用中苏分歧。阿尔及利亚问题解决后,双方不约而同地开始考虑中法建交问题。经过多次秘密谈判,1964年1月27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三个月内任命大使。”次日,中国发表声明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建交的。2月10日,台湾与法国“断交”。

不满于美国独断专行的法国总统戴高乐,率先在西方联盟上撕开了一个缺口。继法国之后,意、英、荷、西德等西欧大国分别与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其原因不能排除法国的外交政策对它们的某种影响。西欧国家的这些外交举动,与美国的外交方针大相径庭,对美国继续执行顽固的漠视、仇视中国的态度是个极大的贬斥,也是对美国重新审视中美关系的鞭策。同期,除西欧之外,亚、非、拉也有十多个国家同中国先后建交,与美国毗邻的加拿大亦于1970年与中国建交。

——摘编自高嘉懿《冷战格局中的现实主义外交》


(1)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秉承的原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法建立外交关系的意义。
2024-03-2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庚子事变后,中国思想界有人提出了建立国民政治的主张。然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认为,必先有新民,然后才能建立新政治。革命党人则强调国民政治初建,只能粗具规模,不赞成先造就国民资格,然后一举建立完备的国民政治的“新民说”。新民与新政府的争论很快就为革命与立宪之争所取代。立宪派认为“起事者为盗贼”的“下等社会之革命”只能实现政权更迭,不能实现制度革新,只有“起事者为善良之市民”的“中等社会之革命”才能实现制度革新。革命派认为,必须以民族革命去除满人的贵族特权,才能建立国民政治,实现国民权利平等。

民国建立后,立宪派强调人民主权说于学理不通,也不适合中国当前之需,且易生流弊;革命党人则将主权在民看作共和政治的本质特征。思想界围绕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发生的争论持续发酵。

——摘编自邹小站《清末民初思想界关于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的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思想界围绕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出现争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民初革命党人的主张及实践进行阐释。
2024-02-27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大数据联考2024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5年)822日中共中央指示各根据地:蒋介石利用其合法地位接受敌军投降,敌伪只能将大城市及交通要道交给蒋介石。在此种形势下,我军应改变方针,除个别地点仍可占领外,有必要将兵力着重于夺取小城市及广大乡村,扩大并巩固解放区,发动群众斗争,并注意组训军队,准备应付新局面,作持久打算。蒋介石本着“先接收关内,再接收关外”的思路,指示关内各战区就近接受辖区日伪军投降,同时借用美国军舰将部队海运至秦皇岛,再走陆路进入东北。在组建东北党政军领导机构方面,国民党更是颇费周折……在所有人事纠纷中最严重的是东北军事统帅人选,由于国民党高层内部勾心斗角,这一人选迟迟未能落定。

——摘编自高莉《试论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对东北的争夺》等

材料二   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采取的对华政策是竭力扶植亲美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取代日本在亚洲的地位,以牵制苏联。抗战胜利后,美国十分担心苏联支持中共在东北发展势力。1945911日,国民党政府急忙请求美国帮助国民党运兵到东北,于是,美国立即插手中国东北事务。从9月下旬起,大批美国军舰载满国民党军队驶向大连。

抗战胜利后,苏联向中共提供大量日本关东军武器。另外,苏联还提供过一定数量的苏联造和捷克造的武器装备。除此之外,苏联还向东北解放区供应商品,同中共东北民主政府签署易货协定,帮助东北解放区恢复和发展交通。

——摘编自田保国《略论抗战胜利后苏联对东北的战略意图》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在接收东北问题上的反应。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和苏联在中国接收东北问题上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及美国和苏联在中国接收东北问题上的做法。
2024-03-24更新 | 52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三)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9年,全国城镇待业人员接近2000万人,这是建国以来待业人数及其占人口比重数额的最高峰。4月,北京市制定了《关于改革招工办法的规定》。7月,全市实行招工考试,在传统的“统包统配”分配方式上打开了一道缺口。此后,北京市又发布了《关于招收退休、退职工人子女工作中几个具体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等文件,实行新的退休、退职条例后,北京市1979年全年有21万名职工退休、退职,这一年通过退休顶替的方式安置了3.4万人,占已安置待业青年总数的9%。

在就业、生活服务等各方面的压力下,党和政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从1979年4月起,九个月安置了18700多人参加各种不同的生产服务合作社。对于有城镇正式户口的待业青年和退休职工申请个体经济开业时,简化手续,并积极提供帮助。1983年个体户从业人数相较于1982年增长了3.3倍。北京市劳动服务公司会同有关部门,对待业青年进行就业前技术培训,安置时择优录用。这些新就业人员多集中在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大批事无人干”“大批人无事干”的问题得到缓解。

——摘编自刘露《改革开放初期北京解决失业问题之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北京市解决青年失业问题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北京市解决青年失业相关举措的积极作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游和第一任妻子唐琬系中表婚(表兄弟、姊妹间缔结的婚姻),这是宋代社会流行的缔结婚姻的方式。绍兴十四年(1144年),20岁的陆游与唐琬成婚,感情甚笃。此后两年陆游未参加科考,这成为陆母不喜儿媳的重要原因。但陆家休儿媳的合法理由是唐琬不能生育。男女社会地位差别明显的宋代,男子休妻很多时候是从家族角度考虑,在此情况下妇女极为被动。唐现再嫁的赵士程,此前当有过婚姻,并留有若干名子女。宋代虽是理学渐兴的时期,但妇女改嫁在当时却并不受限制。理学大家的语录中,也有“出妻令其改嫁”之说。

——摘编自费芳芳,王曾《陆游与唐琥婚姻考——兼论宋代婚姻制度与习俗的若干特点》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侵蚀自然经济的基础,“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等级森严的礼法制度和伦理规范受到强烈冲击,社会婚姻观念出现一些新动向,出身、门第在婚姻关系中被淡化,而财富却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时人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状况:“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姻之家,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士大夫对女性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万历时吕坤指责礼教“严于妇人之守节,而疏于男子之纵欲”,乃是“圣人之偏”。

——摘编自荆晓燕《明中后期民间社会婚姻观念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陆游与唐琬的婚姻中概括宋朝婚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中后期婚姻观念出现新动向的原因。
2024-04-1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枣强董子学校、昌黎第一中学联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开始,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缺乏的资源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大黄山煤矿是国家“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之一,1958年自主建成投产。同时,汾西矿务局对南关煤矿紫金沟煤矿中央井进行了技术改造,完成了两渡煤矿张家峪斜井、河溪沟竖井和崔家沟井的建设任务,为战略西进构建了稳固的大后方,也服务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摘编自《新中国重要文献》

材料二   19637月,苏联与蒙古签订针对中国的关于加强蒙古南部边界防务的协定,并向中蒙边境派驻重兵。次年,美国驱逐舰在北部湾与越南海军发生激战。当时,我国14个大城市集中了约60%的主要民用机械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1965年中央开始着手实施三线建设。对一、二线经济建设采取“停”、“缩”、“搬”、“分”、“帮”等项措施。搬迁至三线地区的项目实行大分散、小集中原则,国防尖端项目的建设实行“山、散、洞”原则,以此开展三线建设。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

材料三   1983年贾增文儿子结婚时已经改革开放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打破了“大锅饭”时期的慵懒散,分田到户的政策激发了农民生产致富的热情。在城市,“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市浦东新区不断发展创新。

——摘编自《改革开放之新天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煤矿业政策的新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工厂迁徙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党和政府为了让人民过上小康生活所采取的措施。指出中国在经济领域进一步开放的标志。
2024-04-1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A)
10 . 【服饰制度与中华文化】

材料一   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

——摘编自《中国衣经》《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材料二   “服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对封建礼制中“服制”象征体系的背叛和挑战;其二,“服妖”为一种“妖风”“妖象”,可能对封建政治统治造成威胁。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多发,如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社会习俗、服饰习惯等方面的“胡化”。唐代时出现“时世妆”一词,到明清两代“时尚”“时髦”一类名词的出现,不仅仅是服饰冲破礼教拘束的例证,更是从深层次反映了人们在服饰生活上对时尚的憧憬和追求。明末,“服妖”现象发展到极致,出现僭礼的现象。

——摘编自周韦《从“服制”与“服妖”论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妖”现象出现的原因。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