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6 道试题
1 . 文化、文明只有相互交流、学习才能丰富、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儒释道虽然互有消长,但基本上处于并用的状态。孔颖达等人受诏编撰的《五经要义》,成为每年明经考试的依据。开元中天下寺庙总计5358所,至武宗时增至四万余所。唐代著名画家尉迟乙僧原是于阗(注:古代西域王国,居民属于操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贵族,画作受到广泛欢迎,“凡画功德、人物、花鸟,皆是外国之物象,非中华之威仪”。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于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非然者,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1)学者们认为,唐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请依据材料一及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相关史事对此予以肯定性论证。
(2)概括材料二中陈独秀给青年提出的修身建议。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角度说明这些建议的积极作用。
2 . 明成祖规定,“凡是来大明朝贡者,皆听其所为”,并用“免税”政策来吸引夷人来华;当然,组织船队远洋的热情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若高度概括其目的,贴切的说法是(     
A.互通有无B.开疆拓土C.奴颜婢膝D.宣扬国威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武帝采纳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的建议,兴办国立太学。在国立太学中只设儒家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博士,其他诸子传记博士统统罢黜。太学中的教师是经学博士,太学的学生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太常派遣的博士弟子五十人;另一部分是郡国选送经太常批准的“得受业弟子”地方派遣生。这两部分学生学习一年后要经严格考核,并按照学习的等次分派到皇帝身边做郎官,或被委派到中央一些机构和郡国首相下做属吏,学习不及格的罢除。

——摘编自李冬冬《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策略》

材料二   隋唐时期道教和佛教非常兴盛,唐高祖李渊甚至下诏提出先老、次孔、末释,赋予道教很高的政治待遇。但随着隋唐时期门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崛起,汉晋以来儒家注重清谈、玄理的玄学之风逐渐消失,儒家学说在大量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开始复苏。此外,隋代科举制度的推行,将儒家经典定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促成了儒学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唐太宗时下令全国各地普建孔庙,兴办学校。

——摘编自段红云《论隋唐时期的各民族大融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独尊儒术”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长期居于主流地位的原因。
2022-11-1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重视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朝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这个威震四海的庞大帝国仅仅存在15年就烟消云散了,但“亡秦之鉴”留下的影响却是深刻久远的……后来的汉朝到明清遇到的统治难题,如政治制度的建立、刑法与道德的使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君臣关系的认识、农民起义等在秦朝都曾出现。中华文明在传承过程中重视历史记录和撰述,政治家们也有深刻的见解。在唐太宗看来,“史籍”可以帮助人们同古人对话,看清得失兴废,不断提醒君王避免重蹈覆辙。

——摘编自王绍东《论“亡秦之鉴”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材料二   汉代为补救秦朝的暴政之弊,对思想文化的发展采取了宽松自由的政策。汉文帝在位时,“宫室园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辄弛以民力”。后期统治者注重“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认为对皇子如果一味宠爱而不选择良师,也会给国家带来灭亡的危险。唐太宗注重爱惜民力,“朕今欲造一殿,木材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值得注意的是,唐朝前面是一个短命的隋朝,唐太宗在总结隋朝灭亡教训的同时,仍然不忘“亡秦之鉴”,可见秦朝速亡的教训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

——摘编自王绍东《论“亡秦之鉴”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材料三   秦始皇筑长城,意在阻止匈奴南进,减少对新政权的威胁,但不能阻挡住匈奴和汉族之间的交往。王莽采取对少数民族歧视政策时,大臣严尤援引秦始皇筑长城“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进行批评。到了唐代,唐太宗被各部落尊为“天可汗”,还特意修了一条“参天可汗道”,方便往来,加强联系。“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深刻的反映着他的民族观念。

——摘编自田小飞、王延庆《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民族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亡秦之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唐统治者在吸取“亡秦之鉴”后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至唐朝民族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2-11-1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饮食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形成自己丰富的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宋代的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形成以稻作为中心的农业经济,因此其主食以稻米为主。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的饮食店有酒店、食店、面食店、荤素从食店等多种类型。宫廷贵族的饮食也十分豪华,宋神宗在深宫宴饮享乐,“一宴游之费十余万”。宋代饮食文化的高度发展,使得中国烹饪技艺所追求的色、香、味、形臻于成熟。但宋代不少文人并不沉迷于口腹之欲,面对美味佳肴,却能节俭自奉,在日常的饮食生活中保持淡泊素雅的风度。

——摘编自陈文华《宋元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

材料二   清朝乾隆时期,马戛尔尼代表英国率使团访华,在其秘书乔治·斯汤顿的日记中有对中式饮食礼俗的记载:御前宴会人们彬彬有礼,足见“东方人对帝王的敬礼,不亚于欧洲人对宗教的敬礼”。随行的英国商人在沿海曾受到清朝政府的强烈抵制,所以英国商人的记述中对中式宴饮负面的描述居多,如礼节复杂,餐具古怪。加之乾隆皇帝严词拒绝了英使团的通商请求,“落后”、“繁复”逐渐成为西方对中式饮食礼俗的理解。

——摘编自刘征宇《明清时期中国上层社会传统饮食礼俗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饮食文化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使节对清朝饮食习俗的印象,并说明产生这种印象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唐初以来,唐延以积极的态度谋求和平的国际交往。唐代侨民极多,长安城有侨民10万余;唐末时定居于广州的侨民已近12万人。就侨民所从事的职业来看:有僧侣、学者、画家、匠人、艺人、商人等,他们积极参与唐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唐代外商们可以自由地“任于内地贸易”,几乎在各条路线上都可以看到外商们忙碌奔波的身影。外商广泛参与经济活动使唐代的社会生产不仅要满足国内需求,更要满足国际社会以承担起国际生产的任务。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唐太宗要“四海一家”,唐玄宗则要“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近二百年的海禁之后,明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在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即可出洋贸易,由此进入海外贸易的“发展繁荣期”。这一时期,以月港为中心的漳州河口的闽南海商贸易经营范围相当广阔,横跨环中国南海。国际上,与日本人所在的长崎平户、西班牙人所在的马尼拉、荷兰人所在的巴达维亚,都经常性地保持活络的贸易往来。贸易经营的货物以丝、瓷、糖、黄金、茶为大宗,每次贸易的金额数量都相当大。月港出口商品的来源地是多源的,不仅从闽南地区漳州河邻近地区采集收购输出商品,同时也从福建福州、广东等地和江西、浙江、江苏、安徽等省,甚至远达山东、四川采购。以月港为中心的漳州河口海上贸易的发展,不仅极大地带动了漳州河一带社会经济商品贸易的繁荣发展,也刺激、吸引、带动国内其他地区,特别是江南诸省的对外商品产业的发展。

——摘编自涂志伟《明中晚期以月港为中心的国内海上贸易网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67年前后明朝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1867~1959)在1949年回忆说:五十多年前,因为朝鲜的事件,中国和日本开战,结果我们被日本打败,大家从睡梦中醒过来,觉得不能不改革了。

材料二   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不三年,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而为中国再出发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能性。

——摘编自马勇《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

材料三   1905年冬,日本东京大森海湾,刺骨的海水凝固了一位中国湖南人的血液,他的名字叫陈天华。两年前,陈天华随1300多名留日大军,来到东京学习法政。在赴死前一天,陈天华留下了一纸绝命书,鼓励时人“去绝非行,共讲爱国”,不无悲壮而又充满着愤懑,使得前者赴后者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五十多年前”具体所指时期,说明“我们被日本打败”的结果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的巨大损失。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留日学生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发生后,孙中山回顾与反思辛亥革命之成败、其思想观念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前期,他认为辛亥革命已经达到了铲除专制、确立共和的目的。后期,他认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大皇帝、但是没有肃清由清廷遗留的武人、官僚、政客转变而来的无数小皇帝,广大民众也没有养成自主治理国家的能力,民主政府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扫除专制、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辛亥革命是不彻底、不成功的。这种认识对晚年孙中山再次举起武装革命的旗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动雪莲、邱捷《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抗战时期是中国民族主义最为高涨的时期,国共两党都从辛亥革命中汲取理论养分,宣扬各自的抗战理念。国民党认为应吸取辛亥革命的教训,主张“中国的革命必须以三民主义为领导”“革命决不能中途妥协”,并将辛亥革命作为激励国人抗战到底的精神来源。中共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政权存在着既联共又反共、既抗战又妥协的不确定性,通过对辛亥革命教训的总结,强调发动民众、将革命进行到底,呼吁加强国共团结,坚持抗战到底。

——摘编自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1)概括孙中山对辛亥革命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2)指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辛亥革命认识上的相同之处,并简要分析其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因“北人南迁”所引发的生产技术变革,基本解决了大量人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存问题,长江中游地区(江西、湖南)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主产区。在长江下游地区,北方移民还将其旱作农物——小麦——引入该地,稻麦复种制逐渐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普遍性的耕种制度。随着粮食产量的有效提高,长江下游地区的民众开始追求“高质量”发展,“茶桑、果、渔业、纺织、制瓷等多种商品性经营和海陆运输业发展起来,以扬州为发展龙头,苏州、江宁为犄角的三角形农业经济区在唐后期基本形成”。

——摘编自张欣《“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徙与技术革新及影响》

材料二   唐代,江南地区的农具有许多改进,曲辕犁得到了推广,筒车也在南方各地的水田中得到应用,水利灌溉事业进步明显。《新唐书》记载,唐后期全国共修建水利工程101项,其中江南道达49项,居各道之首。北方先进的丝织技术此时也传到浙东;南海、广州和桂林的棉纺织业已全国闻名;南方矿冶业也有显著发展,有铜、锡开采的县数已超过北方。扬州是唐代造船业中心,洪州(今南昌)也是唐代的造船基地。大运河开通后,位于水陆商路交会点的扬州“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广州则发展为唐代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唐代后期,国家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江南各道,形成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

——摘编自张瑜《浅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指出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唐代南方经济发展的时代性因素。
2022-11-25更新 | 292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名校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66月,中共广东区委在《广东农民运动报告》中写道: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广东省委农民部、省农民协会和农民运动特派员等,实际均受中共广东区委农民运动委员会(19248月成立)的指挥。“我们实际做了农民运动,把名誉送给国民党,可以说是我们成功不居。”“国民党的帮助使农民运动收到了许多效果;在国民党统治之下,农民得到了相当的自由。”

——摘编自王奇生《中国近代通史: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材料二   1929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江西兴国《土地法》,根据中共六大的决议,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规定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同年7月,毛泽东指导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在土地革命中要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区别对待大地主、小地主与富农,的“集中攻击目标地主”,并提出“抽多补少”土地分配原则。19302月,毛泽东在江西吉安主持召开地方党和军队联席会议,推动土地革命深入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领导广东农民运动和开展赣闽地区土地革命的背景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开展广东农民运动和赣闽地区土地革命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