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刺激,传统的自然经济在沿海沿江口岸地区逐步瓦解,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始了举办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在这些因素的交织作用下,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通商口岸的一些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摘编自徐国利《中国近代儒商的形成和近代儒商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材料二     据北京政府农商部统计,1914年工业企业注册的资本是六千两百多万,1920年增为一亿五千五百万元,增加125%;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1914年只占总数4%1920年增加为14%1914年到1920,中国资本的纱厂由35家增至63,纱锭由687900多锭增至1354500多锭,即增加了97%。同时期面粉厂增加了84家,面粉的出口由7万担增至396万担,并由入超转为出超。

——摘编自孙长斌《一战时期中国经济变化与民主革命新因素的成长》

材料三     全面抗战爆发,江苏棉纺织工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无锡损毁设备占该地设备总数的70%。江苏各地沦陷之后,日寇又以占用、租用、统制、专买等手段掠夺各厂资产、原料和成品,所有纺织厂除停工外均被日寇军管或委任日商经营,江苏民族棉纺织工业迅速衰落。

——摘编自赵明远《衣被天下!江苏近代棉纺织工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认识。
2023-02-20更新 | 194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传统社会,个人都依附于某种天然的共同体,包括以血缘为主要纽带的天然共同体和拟制的血缘共同体。最初的人类还没有自我意识,或自我意识非常之弱。个人完全融于天然的共同体里面。当国家产生后,国家就分享了个人的认同和忠诚,削弱了个人对部落、氏族等天然血缘共同体的认同与忠诚。有了国家之后,氏族和部落就由贵族来代表,个人依附于贵族,贵族再依附于更大的贵族即国王。个人与部落的关系演变成“家族(个人)——诸侯(贵族)——国家(国王)”的关系。秦晖讲的中国的“周秦之安”是削弱了贵族,除掉了贵族这个中间隔层,无数的小共同体(家族)被官僚制整合进大共同体国家之中。社会组织向西极分化,一极是强大的国家,另一极是底层无数的家庭或家族。虽然也存在着其他一些中间组织,但作用有限,一般是辅助性的。

——摘编自丛日云VS秦晖:《走出帝制和人的现代化》

材料二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发展成熟,是中国古代审计发展的巅峰。比部设于刑部之中,与财政部门完全隔离,财审分离彻底,拥有司法权并配备多位专门的官职,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得以保证。三省六部制的完全确立优化了官僚体系的内部控制,皇帝也重视比部审计,就连皇室用度都要经过比部勾检。……两宋官制,职官分离,与前代有很大的区别。宋初围绕中央集权进行了不少革新尝试,试图在中央机构内部建立起财计管理与财计监督两套班子,进行更直接更经常的审计监督。北宋时,天下财计归三司(亦称三部,即盐铁、度之、户部)三部各设勾院,负责“勾稽天下所申三部金谷百物出纳帐籍”。在三司勾院之外、三司之下,还设有一些机构执掌审计职审核军费支出等。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审计职权较前代分散,并且这种财审合一的内部审计体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难以确保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吕品:《从国家审计演变看古代中国国势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晖关于“周秦之变”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宋审计制度与隋唐时期相比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除皇室、大地主和大商人等社会上层的奢侈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外,普通中小地主和商人等社会中间阶层也广泛参与到奢侈消费之中。与前代奢侈消费品多由宫廷或庄园内部自己生产的状况相比,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制崩溃,城市里所有的通衢小巷都成了市场,而且夜市不禁,就连汴梁城庄严肃穆的御街,也变得熙熙攘攘,喧闹嘈杂。北宋都城汴梁的饮食市场以整洁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为奢侈消费者提供了广阔的消费空间。奢侈消费风靡宋代,使当时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道德和精神危机,统治者也为此深感忧虑,曾采取过措施进行制止。但是禁令是无济于事的,只要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在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追求享受和奢侈的风气就不会停止。

——摘编自柴勇《从宋代奢侈消费新特征看中国古代消费制度的转变》

材料二   英国从14世纪开始多次制定禁奢法,通过禁奢法来规范服装和食物的消费,保持社会等级秩序。但是,近代早期随着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开发,来自国内和海外市场的商品极大地丰富了消费品的种类。到17世纪,奢侈消费向全社会扩散,特别是诸多奢侈商品实现了大众化,推动了大众消费的形成。服装的国际化潮流也已出现,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人就抱怨说,仆人的外套由精致呢绒做成,长筒袜由佛兰德斯染料染色。威廉·哈里森在《英格兰概览》中怀念那个英国人在海外以其呢绒闻名、在国内自我满足于穿简单羊绒的时代,但他也承认这样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摘编自李新宽《试论近代早期英国奢侈消费的下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奢侈消费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与近代英国奢侈消费发展的共同点及产生的共同影响。
2023-07-29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豪洋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盛宣怀曾经这样概括张之洞的“企业管理”:“香帅(张之洞)躬亲事务,忽而细心,锱铢必较;忽而大度,浪掷万金。忽而急如星火,立刻责成;忽而置若罔闻,延搁数月。一切用人用款皆躬亲其权。”。盛宣怀在此(     
A.暗示与香帅的个人矛盾B.强烈反对兴办洋务企业
C.意在揭示张之洞的个性D.透露出官营企业的弊端
2022-11-27更新 | 204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文化、文明只有相互交流、学习才能丰富、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儒释道虽然互有消长,但基本上处于并用的状态。孔颖达等人受诏编撰的《五经要义》,成为每年明经考试的依据。开元中天下寺庙总计5358所,至武宗时增至四万余所。唐代著名画家尉迟乙僧原是于阗(注:古代西域王国,居民属于操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贵族,画作受到广泛欢迎,“凡画功德、人物、花鸟,皆是外国之物象,非中华之威仪”。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于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非然者,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1)学者们认为,唐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请依据材料一及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相关史事对此予以肯定性论证。
(2)概括材料二中陈独秀给青年提出的修身建议。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角度说明这些建议的积极作用。
6 . 明成祖规定,“凡是来大明朝贡者,皆听其所为”,并用“免税”政策来吸引夷人来华;当然,组织船队远洋的热情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若高度概括其目的,贴切的说法是(     
A.互通有无B.开疆拓土C.奴颜婢膝D.宣扬国威
7 . 官吏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进入战国后,诸侯国君逐渐演变为集权专制君主,实行官僚制度。这套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其一,在官吏任免方面,突破“亲贵合一”“世卿世禄”的旧制。选拔官吏,或因军功,或由荐举、游说,或择自侍从养士。被任命的官吏多非贵族,“官无常任”,不得世袭。其二,以玺印符节作为官吏权力的象征和凭据。国君任命官吏时授予玺印,免职辞官时回收玺印。将帅统兵发兵,也须持有兵符。派遣使臣,则用国君授予的“节”,国君颁赐给官吏玺印符节,赋予官吏行使行政、军事、司法诸权以合法性。其三,严格实行官吏岁终“上计”。每年地方官须向国君呈报财政预算。国君采用合券制,年终稽查两片符券所载数目的盈亏。盈者升官受赏,亏者降职问罪,以督促官吏尽责尽力。其四,推广俸禄制。发放数额,依官职高低而有等差。俸禄取代封色,国君可随时任免或调动官吏。

——李治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1)概括战国时期官僚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官僚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里的“监”是“掌监郡”的“监御史”。它隶属于御史大夫,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使地方官不敢欺骗和违抗中央。汉初,郡国并行,各郡没有设置监御史这个官职,但中央派人监察地方的作法继承下来。到汉武帝时,在全国置十三州部,每州派刺史一人。刺史对上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对下主要监察郡守和强宗豪右,从其“周行郡国”可以看出,诸侯王也在督察之列。刺史以六条问事,形成“秩卑”“任重”的局面。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官,虽不是地方官,由于能控制地方长官,因而极易越权。随着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刺史(州牧)的秩位提高、权限扩大,刺史可以督察辖区内一切朝廷命官,有选举、劾奏之权,有权干预地方行政,又拥有领兵之权,事实上演变为地方的高级行政长官。有的州牧、刺史甚至权位父子相袭,实际上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

——摘编自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汉地方治理体系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武帝采纳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的建议,兴办国立太学。在国立太学中只设儒家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博士,其他诸子传记博士统统罢黜。太学中的教师是经学博士,太学的学生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太常派遣的博士弟子五十人;另一部分是郡国选送经太常批准的“得受业弟子”地方派遣生。这两部分学生学习一年后要经严格考核,并按照学习的等次分派到皇帝身边做郎官,或被委派到中央一些机构和郡国首相下做属吏,学习不及格的罢除。

——摘编自李冬冬《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策略》

材料二   隋唐时期道教和佛教非常兴盛,唐高祖李渊甚至下诏提出先老、次孔、末释,赋予道教很高的政治待遇。但随着隋唐时期门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崛起,汉晋以来儒家注重清谈、玄理的玄学之风逐渐消失,儒家学说在大量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开始复苏。此外,隋代科举制度的推行,将儒家经典定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促成了儒学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唐太宗时下令全国各地普建孔庙,兴办学校。

——摘编自段红云《论隋唐时期的各民族大融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独尊儒术”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长期居于主流地位的原因。
2022-11-1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重视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朝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这个威震四海的庞大帝国仅仅存在15年就烟消云散了,但“亡秦之鉴”留下的影响却是深刻久远的……后来的汉朝到明清遇到的统治难题,如政治制度的建立、刑法与道德的使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君臣关系的认识、农民起义等在秦朝都曾出现。中华文明在传承过程中重视历史记录和撰述,政治家们也有深刻的见解。在唐太宗看来,“史籍”可以帮助人们同古人对话,看清得失兴废,不断提醒君王避免重蹈覆辙。

——摘编自王绍东《论“亡秦之鉴”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材料二   汉代为补救秦朝的暴政之弊,对思想文化的发展采取了宽松自由的政策。汉文帝在位时,“宫室园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辄弛以民力”。后期统治者注重“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认为对皇子如果一味宠爱而不选择良师,也会给国家带来灭亡的危险。唐太宗注重爱惜民力,“朕今欲造一殿,木材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值得注意的是,唐朝前面是一个短命的隋朝,唐太宗在总结隋朝灭亡教训的同时,仍然不忘“亡秦之鉴”,可见秦朝速亡的教训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

——摘编自王绍东《论“亡秦之鉴”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材料三   秦始皇筑长城,意在阻止匈奴南进,减少对新政权的威胁,但不能阻挡住匈奴和汉族之间的交往。王莽采取对少数民族歧视政策时,大臣严尤援引秦始皇筑长城“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进行批评。到了唐代,唐太宗被各部落尊为“天可汗”,还特意修了一条“参天可汗道”,方便往来,加强联系。“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深刻的反映着他的民族观念。

——摘编自田小飞、王延庆《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民族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亡秦之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唐统治者在吸取“亡秦之鉴”后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至唐朝民族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2-11-1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饮食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形成自己丰富的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宋代的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形成以稻作为中心的农业经济,因此其主食以稻米为主。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的饮食店有酒店、食店、面食店、荤素从食店等多种类型。宫廷贵族的饮食也十分豪华,宋神宗在深宫宴饮享乐,“一宴游之费十余万”。宋代饮食文化的高度发展,使得中国烹饪技艺所追求的色、香、味、形臻于成熟。但宋代不少文人并不沉迷于口腹之欲,面对美味佳肴,却能节俭自奉,在日常的饮食生活中保持淡泊素雅的风度。

——摘编自陈文华《宋元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

材料二   清朝乾隆时期,马戛尔尼代表英国率使团访华,在其秘书乔治·斯汤顿的日记中有对中式饮食礼俗的记载:御前宴会人们彬彬有礼,足见“东方人对帝王的敬礼,不亚于欧洲人对宗教的敬礼”。随行的英国商人在沿海曾受到清朝政府的强烈抵制,所以英国商人的记述中对中式宴饮负面的描述居多,如礼节复杂,餐具古怪。加之乾隆皇帝严词拒绝了英使团的通商请求,“落后”、“繁复”逐渐成为西方对中式饮食礼俗的理解。

——摘编自刘征宇《明清时期中国上层社会传统饮食礼俗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饮食文化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使节对清朝饮食习俗的印象,并说明产生这种印象的原因。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