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宋朝开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宋代政府在对农业与商品经济关系的处理上出现了许多与历朝的不同之处。唐朝的“坊市制度”在宋代被取消,此举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情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国家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因而商业的发展只能对统治者有利,而不会影响其统治地位。宋代仍然把农业放在经济发展首位并注意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奖励垦荒,因此,至天圣年间(1023~1033年)农业得到很大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手工业的兴旺,造船的发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这时指南针已普遍用于航海。造纸、雕版印刷、火药均已出现。此外,纺织、制瓷、矿冾等各部门都有显著发展,各业作坊规模之大,超越前代。

——摘编自邓晓影《宋代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的提高》

材料二:到了晚明时期,由于玉米和番薯等新的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粮食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由于经济效益可观,种棉和养蚕更是蔚然成风。各地商品的种类比以往更丰富,而这又进一步促使工商业专业市镇的大量兴起。如松江,是明代最著名的棉纺织业中心,有众多手工业专业市镇和商品集散地,其中朱泾镇“四乡盛产棉花,乡人精于纺织,所产标布质地精细”。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资本的增多、竞争的激烈,开始产生了一批商业集团,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商帮。其中最著名的是徽商,不仅人数多,而且资本雄厚,经营多种行业。在明清之前,人们都以习儒或做官为一生的奋斗目标。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四民观”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许多文人学士也开始加入到从商队伍中,“弃儒就贾”成为当时的风气。但是商业化的发展也进一步刺激了社会的世俗化,社会的商业化使人心趋于机械、变诈,人们唯利是图。

——摘编自陈君齐洋锟《晚明的商业发展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明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2021-12-25更新 | 443次组卷 | 15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有学者对商周时期公田管理举措进行了归纳,其主要措施如下表所示。据表可知,商周时期
举措记载出处
王亲自下令督促众人耕田“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甲骨文合集》
每至春耕之时,天子会率职官与诸侯在公田上奉行“籍礼”“天子亲戚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礼记•月令》
设置专门的田官,对农业生产进行管理“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周颂•臣工》

A.精耕细作技术出现B.个体生产日渐形成
C.田间管理体系完整D.农业生产备受重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陆九渊认为教育可使人存心养心和去蒙蔽、明天理。在内容上,他把一般知识及技能技巧归纳为道、艺两大部分,主张以道为主,以艺为辅,认为只有通过对道的深入体会,才能更加熟练地掌握艺,才能学以成人。可见,陆九渊
A.强调把读书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B.认为心本原使教育内容流于空洞
C.认为教育治学的目的是探寻技艺D.倡导教育要兼顾教化性和实用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司马迁将项羽载入《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班固将项羽载入《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在《史记》中,司马迁除了介绍项羽生平(“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以及转述项羽的言论之外,均对项羽以“字”相称,或者称其为“项王”。在《汉书》中,班固对项羽以“名”相称,很少称其为“项王”。在《史记》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霸王”,而在《汉书》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伯王”。关于项羽身死之后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在《汉书》中,班固没有如司马迁那样详细介绍汉军占领鲁地的过程,在写完项羽乌江自刎一段之后,班固仅用一句话交代了项羽的后事——“汉王乃以鲁公号葬羽于谷城”。

——摘编自张春巍《项羽生平记述差异分析—基于〈史记〉和〈汉书〉的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史记》和《汉书》记述项羽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史记》和《汉书》对项羽记述的因素。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人户凋敝,政府控制的人口很少。为了增殖人口,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贞观年间,政府招徕塞外及突厥前后内附者男女120万口,党项羌前后内属者30万口。太宗下诏:“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贫不能自行者,乡里富人及亲戚资送之”。为了缩短生育周期,玄宗时期将结婚年龄提前,规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唐律》还专门规定,同姓为婚者徒二年,近亲通婚以奸论,并强令离散。此外,唐政府还鼓励寡者再嫁,提倡抚养孤儿,禁止妻妾逃亡和出妻,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等等。这些措施的推行,加之当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唐前期人口迅速增长。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前期鼓励人口增长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前期人口增长的影响。
2024-05-24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科尔沁左翼中旗民族职业中专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海南岛与大陆北隔琼州海峡,海峡宽1127海里。1950年国民党海南守军为薛岳部,计陆军5个军,海军舰船约50艘,空军飞机约45架,总兵力约10万人。人民解放军10万余人,及岛上以五指山为中心的琼崖纵队1.5万人,由四野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指挥。3月渡海作战兵团先以小部队利用夜暗及有利的风向、潮汐分批登陆成功,加强了岛上的策应力量;4月进行大规模出击,350只木帆船分两路从正面强渡海峡,重创国民党军第62、第32军等部。薛岳乘飞机逃往台湾。解放军23日占领海口,第2梯队于24日凌晨顺利登陆;51日,海南岛全部解放。此役,国民党军被歼3.3万余人,人民解放军抓住了19506月朝鲜战争爆发前的历史机遇,开创了陆军乘木帆船大规模渡海作战、摧毁敌立体防御的先例,为解放沿海岛屿作战提供了经验。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军发动海南岛登陆战役面临的困难。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南岛登陆战役胜利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八思巴(12351280),生于吐蕃贵族之家,跟从伯父高僧萨班学习,精通藏传佛教经典八思巴是尊称,意为“圣者”。窝阔台汗时,蒙古军进入吐蕃引起震动。1244年,八思巴跟随萨班北上凉州会盟,吐蕃各僧俗首领表示归顺。1251年,萨班去世。八思巴继为藏传佛教萨斯迦派首领。1253年,在六盘山谒见忽必烈,备受崇敬。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帝位,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让他统领天下释教。至元元年(1264),立总制院(后改名宣政院)管辖全国释教和吐蕃僧俗政务,以国师领之。至元六年,八思巴创制成以藏文字母为基础的蒙古新字(即八思巴字)颁行。八思巴升号为帝师、大宝法王,元世祖把吐蕃十三万户指定为其供养地。十一年,八思巴祝贺元军攻克南宋诸城,劝戒行善止杀。八思巴著有《彰所知论》等著作。

——摘编自《中国历史大辞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八思巴被忽必烈封为国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八思巴的历史功绩。
2024-03-15更新 | 109次组卷 | 4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末士人不是喜欢到处讲学吗?动辄万人空巷,与其针锋相对,顾炎武发誓一辈子不讲学。不讲学干吗呢?结束抗清活动后,顾炎武在调查研究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近代革命志士身上,几乎都能看到顾炎武的影子。

一反理学的空想谈玄,顾炎武认为,只有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当时哪有今天的交通之便,他怎么跑遍大江南北搞调研呢?他带二马二骡,马当坐骑,骡来驮书,随时取阅。每到道路、关隘、河流,他就下马与书上记载对照,看看是否有问题。问老农、退卒,这里以前有多少驻军啊?道路通向何方?经过验证,书上不对之处就改过来,没有写的就加上去。就这样,顾炎武北游二十余年,踏遍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数省的山川河流。我们今天对中国历代军事、地理的知识,很多来自于顾炎武的调查。顾炎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调查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总结国家兴亡的知识,对他个人来说,还是反空谈的修身方式。

——金观涛等《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提倡调查研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顾炎武调查研究的历史影响。
2024-04-20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安史之乱后,吐蕃贵族乘虚攻占河西、陇右,民众“丁壮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嬴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人民日夜思归唐朝。唐后期由于吐蕃灾荒连年,内乱不断,唐朝乘机收复了部分失地。大中二年(848),张议潮率领沙州(敦煌)人民起义,驱逐吐蕃守将,自摄州事。此后一二年间,张议潮修治兵甲,且耕且战,收复甘(张掖)、肃(酒泉)二州。五年正月,宣宗任命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同年八月,张议潮兄张议潭入朝,献上十一州图籍。宣宗遂于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不久,加授左仆射。张议潮加强战备,兼之富有军事才干,屡次击败吐蕃军,稳定了河西的政治局势。懿宗咸通二年(861),议潮率蕃汉兵七千人收复凉州(武威);八年,议潮入朝长安,诏授司徒、右神武大将军。张议潮还积极恢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发展灌溉,“训以华风,咸会训良,轨俗一变”。河西人民赞曰:“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议潮收复河西地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议潮的历史功绩。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放战争爆发前后,英国与美国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出较大差异。英国避免卷入国共内战,军事上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规模有限的合作,并尝试与中共各层级领导人进行接触。中共方面愿意与英国建立联系,并将美英区别对待。1948年底,随着三大战役的进行,英国正式确立“一只脚踏入”的对华政策。渡江战役后,英国议会各党派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性政权将予以事实承认的共识。1949628日,《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中国共产党向外界表明,新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愿与世界各国在平等的前提下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不会在短时间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

······英国进一步明晰,中国“一边倒”政策也不意味着中国会成为苏联的“卫星国”,考虑在适当时刻承认新中国。19491014日,广州的解放,解放军兵临香港,这使得英国意识到应加快承认新中国的步伐。毛泽东对苏联的访问一定程度上促使英国在19501月承认新中国,同时推动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署。国民党当局最终没能阻止英国对新中国的承认,至此英国与国民党当局的关系基本走向破裂。之后,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瑞典、瑞士、挪威、丹麦等资本主义国家承认新中国,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得以稳定。到1970年代双方抓住机遇,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摘编自郭元博《1949年前后英国对中国共产党政策变化与国民党当局应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前后英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对华政策变化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英两国关系的变化。
2024-03-0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