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9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在许多方面的巨大变化。从经济到文化,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化是一个关键的词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直在加速但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不同,是一种独特的现代化模式。它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更是一种现代化教育社会和政治的变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法制建设为保障、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良好生态环境为支撑,走有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品牌的现代化道路。

——摘编自韩川《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进行观察,并加以阐释。(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隆中对》提到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实为“南抚北抗”,是为化解后顾之忧的长远整体战略构想。诸葛亮对西南地区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经营方略。诸葛亮在用兵西南边地的过程中,如对孟获“七擒七纵”,是以恩威并重的方法来争取人心的认同,是一种刚柔相济,以兵示刚,以德示柔的“威德”型治边模式。史载“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可见“以夷治夷”也是诸葛亮采取的治边方法。“以夷制夷”与“攻心为上”的方法相互配合,不仅争取了更多的边地人心的认同,实现了“彝汉相安”的治边目的,也使蜀国内部出现“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稳定局面。诸葛亮治下的蜀地及其南面边地“诸夷慕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诸部于是始有姓氏。”

——摘编自张新民《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经验的反思与总结》

材料二   中华民国统治时期,孙中山于1919年在《建国方略》中提出的开发边疆、发展边疆经济与文化的计划,是民国时期现代边政思想逐步形成的一个标志。应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边疆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份整体规划。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管理边疆事务时采取一系列笼络和羁縻少数民族上层的措施和政策,包括各种优待条例,如保留盟旗制度、世袭封爵的王公制度、土司制度等,对稳定边疆社会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殖边银行则例》,北洋政府的《禁止私放蒙荒通则》、《垦辟蒙荒奖励办法七条》和《边荒承垦条例》,国民政府的《移民实边案》《边疆移垦办法大纲草案》等等,都是专门针对移民垦荒制定的。

——摘编自方素梅《中华民国时期的边疆观念和治边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诸葛亮治边模式的基本理念并简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时期政府的治边思想。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古代和近代中国治边模式对现代边疆治理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食客”又有“舍人,客,门客,门下客,门人,门子”等称呼。食客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他们以不事生产,寄食于权贵之家,为其服务,并寻找个人发展的机会为主要特征。从经济学角度看,他们似乎是社会的边缘人,但是他们却活跃于政治、外交的舞台,如商鞅、李斯、蔺相如、毛遂等,而吕不韦的食客集体著述的《吕氏春秋》一书,显示了他们在思想政治上深邃的见解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杨宁宁《社会变迁条件下的春秋战国食客》

材料二   汉初贵族养士的风气很盛,强大的诸侯王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从左右,其中有文学之士,有儒生、方士,还有纵横论辩之士。诸侯王策划反叛时,宾客游士往往是他们的重要助手,所以汉武帝力加压制,颁布了《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从此以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不能参与政事,其中支脉疏远的人,就与一般富室无异了。

——摘编自邓广铭等《百科名家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食客”产生的背景,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汉代游士阶层的兴衰。
2023-12-05更新 | 254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191110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习近平202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摘编自[]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近代化》

材料三

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忠于民国,不拥护民国的宪法呢?我们老百姓的国民程度是很低的,他们当兵原来不是要保御国家,而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如不加以训练,他们不知道大忠就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只知道小忠,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和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野心家知道我国人民乡族观念很深,从而利用之以达到他们的割据企图。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
(2)概括材料二、三中赞正清、蒋廷黻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共和政体失败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6世纪60年代,经历了嘉靖年间倭寇骚扰沿海的大动乱时代之后,朝廷终于认识到,大海是闽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福建禁止海外贸易是不可能的。如许孚远说:“看得东南滨海之地,以贩海为生,由来已久,而闽为甚。闽之福、兴、泉、漳,襟山带海,田不足耕,非市舶无以助衣食。其民恬波涛而轻生死,亦其习使然,而漳为甚……当事者尝为厉禁。然急之而盗兴,盗兴而倭入,嘉靖之季,其祸蔓延,攻略诸省,荼毒生灵。”因此一些官员提出废除过时的海禁令,允许通商,以求化寇为民。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放海禁。这次开海在中国古代经济史和对外贸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称“隆庆开放”。史载隆庆初,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成效显著。

——摘编自冯之余《明代“隆庆开放”与海上贸易发展》

材料二   1843年制定的税则规定中国进口税实行低税率,西方商品进入中国的通商口岸几乎不存在任何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税务司更是掌握在打开中国大门的外国人手中,这极大地便利了外国商品的输入。西方人评论说:鸦片战争后,“没有任何事物防阻一个外国人……在上海开舱时,卸下一船棉花;或是设若该外国人无所忌惮的话,卸下一船鸦片,或是……将这批货载到西藏的边境,或经由运河到天津和北京,或总而言之到任何地方,同时沿途兜售”。

——摘编自荣宏庆、李玮《从历史考证五口通商对我国沿海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的报告,确认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同时决定在深圳、珠海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决定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同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百年大事记(1921—202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隆庆年间对外贸易的新变化及“隆庆开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性质和影响三个方面说明五口通商与经济特区的不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后,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个人副业的措施,主要包括:先降低庄员、职工向国家义务交售的定额,最后废除针对个人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度。使个人副业的税率降低80%,等等。有人称之为一种使私人生产受益的“新经济政策”。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在苏共中央十二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指出:苏联“在短期内克服了农业生产的落后状态”。“在经济方面最强大的集体农庄目前就已经能够满足集体农庄庄员个人对马铃薯、蔬菜,甚至是牛奶的需要。个人副业“将逐渐失去它的意义”。此后,逐步禁止城市公民个人饲养牲畜。

——摘编自陆南泉《苏联经济发展史简论与启示》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各级供销合作社大力宣传并帮助社队逐步组织起各项副业生产。江苏淮安农村供销合作社为配合农村的合作化高潮,从南通等地引进优食兔种,发放各地饲养;洪泽县成为江苏省长毛兔的基地县。就水果生产来说,广东省采取发放预购定金的办法解决农户生产资金短缺的困难。从1951年开始即组织农业技术队伍深入产区举办现场水果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训练班。1956-1958年,除每年安排水果生产专项化肥1万吨以外,省供销社还临时增拨化肥1580吨。各农村基层社一般设有综合收购门市部,除在门市部坐店收购外,还采取开物资交流会约时定点摆货摊、走村串寨、送货下乡、送货上门和利用代购代销员等方式进行收购,解决农副产品滞销问题。

——摘编自李攀《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改革个人副业管理制度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述20世纪50年代我国供销合作社扶持农村副业生产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23-24高三上·广东·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下表是北宋至南宋初年女性地位考证材料。据此可知,北宋至南宋初年(     
北宋至南宋初年女性地位考证材料
材料出处
“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彼此情不相得,两愿离者,不坐( 处罚)。”[宋]窦仪等撰《宋刑统.户婚律》
“夫天也,妻地也;夫日也,妻月也;夫阳也,妻阴也。天尊而处上,地卑而处下。”[北宋]司马光《训子孙文》
北宋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中几乎看不到女性的踪影摘编自 [日]佐竹靖彦《〈清明上河图〉为何千男一女》
南宋孝宗年间,有位妇女先嫁单氏,生单夔,又嫁耿氏,生耿延年。“ 及死,二子争葬其母。”宋孝宗出面调停,“二子无争,朕为葬之”。皇帝出面为再嫁之妇主持葬礼,至南宋后期仍传为美谈据[南宋]张端义《贵耳集》整理
A.妇女社会地位异常低下B.法律强调男女地位平等
C.理学尚未成为官方哲学D.艺术创作背离社会现实
2023-11-30更新 | 15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1月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晋士族是历史地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是东汉士家大族势力发展的延续……东汉至西晋时期,世族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显著提高,但总体上仍然处于皇权的控制之下,不足以超越皇权。到了东晋时期,权力结构才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平行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从东晋时期的史实来看,士族在这一时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权益,不容皇权侵犯。与此同时,皇权也不容许任何一姓士族擅自废立。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才得确保统治秩序的平稳……淝水之战后,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士族势力大不如昔,东晋政权也日渐式微,门阀政治呈现日趋崩坏之势……士族虽保留了很大的社会政治影响,但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已不复存在,门阀政治逐渐回归于皇权政治。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南北朝后期,门阀士族已经显出衰落的迹象。至隋唐时期,终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的理解。
2023-11-2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新时代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复习历史试题(C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众多城市均有大小不等的市场。最大的都市是长安,城内街道有八街九陌之称,南北向称街,东西向称陌。城内9个市场以南北主要大街为界,街东3个市称为东市,街西6个市统称西市。各市间有墙隔开,市墙有门,供买卖人定时出入。张骞通西域后,来往长安的外商络绎不绝,朝廷设立大鸿胪,在管理外交的同时兼管商务。

——摘编自李天石《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宋朝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商品流通不限于内地的州县,与辽夏金通过榷场的互市交易也十分频繁。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英宗时市舶收入年63万贯,至南宋前期已增至200万贯。北宋铸币量很大,但仍不能满足商业的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交子,后其发行权为政府掌握,发行量不断增加。宋朝城市繁华,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城市中坊、市之分已完全打破,夜生活的发展达到了空前水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相对西汉,宋代商业的发展。
10 . 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政局上虽交织着统一与分裂、稳定与动荡,但封建经济仍得到持续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农业技术
西周耒、耜、錞、銍等,绝
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 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耒、耜、犁、锄、铣等
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 瓦解,小农经济盛行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 江堰等水利工程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 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

材料三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 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周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经营方式”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写出战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成就。
(2)据材料二,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代中后期农业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指出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反映在思想领域的主张。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