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08 道试题
1 . 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阡陌封疆”。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在土地是最大最重要财富的远古社会,这是何等重大的转变。土地私有,失去了按血缘分封各级贵族的经济基础,邦国消亡,立郡县就成了时代的必然选择。郡县不是封邦,而是直属中央、完全听命于中央,由中央直接委任、撤换地方郡守县令的地方政权。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据杨百胜《商鞅变法法理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是封建国家确立赋役制度的基础。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租庸调这一地租形态的实现,是由口分田和永业田的生产物共同来完成的。口分田出租,永业田则是庸调之所出。与均田制配套的府兵制,就是获得官府授予土地的百姓,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发生战争时就从军打仗,参战的武器和战马自备。这样,既保证了兵源,又减轻了朝廷的军费开支。均田制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也把唐王朝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到了顶峰。

——摘编自李埏等《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有关“土地”的措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一“重大的转变”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均田制”推行的历史时段,并分析均田制如何“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清朝中期的科学家阮元在其编撰的《畴人传》中,不仅辑录了275位中国优秀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历法家等的资料和主要研究成果,还对41位西洋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来华传教士的科研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主要缘于(     
A.西学东渐的强烈冲击B.闭关锁国政策的废除
C.异域文化的强势崛起D.经世致用学说的影响
3 . 如图所示为20世纪90年代我国民营企业产值及其增长率的变动情况。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城市经济改革曲折发展B.国内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C.国家政策激发经济活力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2024-05-14更新 | 16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新乡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先秦文献中,“圣王”的说法频繁出现,并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潮。据统计《墨子》中“圣王”出现122次《荀子》中“圣王”出现39次,《管子》中“圣王”出现46次,《韩非子》中“圣王”出现8次。这种思潮(     
A.表明诸子思想逐渐实现合流B.反映了专制王权强化的趋势
C.契合了重建社会秩序的需求D.体现了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2024-05-13更新 | 20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新乡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在近代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从反洋教斗争到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从戊戌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爱国主义运动一浪一浪高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从自发走向自觉。抗战时期,中国同美、英、法等帝国主义结成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完成了中国从近代初期笼统排外主义到科学地打倒帝国主义原则的转变。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理性提升的历程》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围绕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4-05-0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新乡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6 . 1930年,鄂豫皖苏区规定:“凡属于宣扬孔孟之道、基督教会以及一切地主资产阶级的教材,一律不能再用。”同时,鄂豫皖苏区还编写《列宁初级小学国语》等国语课教材,其中有《地主》《红军来了》《革命三字经》等课文。这些举措旨在(     
A.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提升初等教育的普及率
C.深入推广“白话文运动”D.重构根据地的意识形态
2024-05-02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新乡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7 . 如表所示为1893—1920年生产资料进口在整个中国进口总值中的比重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     
年份1893190319101920
比重8.1%15.2%17.4%28.8%
A.民族工业生产能力有所发展B.轻重工业失衡局面得以改变
C.日益成为列强的消费品市场D.对外贸易逆差局面日益扩大
2024-05-0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新乡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8 . 1911年11月,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称,袁世凯在南北阵营中均受到尊重,所以“希望袁能够找到一个办法,使对立各方团结起来,从而防止一场对中国致命、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灾难”。《泰晤士报》这一社论(     
A.对武昌起义持反对态度B.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C.旨在促进南北和平谈判D.立足英国利益进行倡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了(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日益扩大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2024-04-08更新 | 85次组卷 | 64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第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戊戌变法前,康有为高度认可董仲舒将孔子托古改制在内的微言大义寓于《春秋繁露》的做法,认为如此一来,《孟子》《荀子》都不可与之相提并论,轻视董仲舒,便无法窥见孔子大道,他还特意以《春秋》为依据论证董仲舒的作用。康有为此举旨在(       
A.减少变法阻力B.认可托古改制思想
C.传承儒家思想D.否定孟子历史地位
2024-04-08更新 | 17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