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在战后推行“国有化运动”,先后将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能源、交通运输和金融等方面的重要企业收归国有,使政府增强了千预经济的能力。同时,还创建了有工人参加的“企业委员会”、扩大了“社会福利制度”,标榜“社会国有化,享受社会化”,以缓和经济矛盾。在1948年一1951年间,法国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共达27.06亿美元,它对法国经济的重建起到了“输血”的作用,而在法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又为法国日益增多的工农业产品开辟了一个可以在其中自由流通的有两亿多人口的销售大市场。据统计,从1958年一1973年,仅法国农产品对共同体其他国家的出口就从2.23亿欧洲计算单位增加到40.83亿欧洲计算单位,增长了17倍以上法国政府调整了科研机制使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同时增加研究与发展经费,为科研提供更多的资金。在发展国内科研的同时,法国政府有选择地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国内科研与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承认非公有经济的客观存在,统筹兼顾五种经济成分,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同时,协调劳资关系,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经营的困难,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生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各经济成分发展的政策措施,党和政府在强调统一介绍和稳定就业的同时,进行多样化就业、失业的管理,确定了除失业保险外,老年、工伤、生育、遗属等基本保险项目,建立起劳动保险制度。

——摘编自宋玉军《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就业政策的调整与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法国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法国经济发展的异同。
2022-01-11更新 | 2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部分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调研(四)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明大变局是在世界潮流的激荡下逐渐显现的,在全球化贸易浪潮频频袭来之际,大明王朝沿袭着海禁政策。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在东南沿海的港口,设立海关,走私贸易转化为合法贸易。各种力量的作用,铸就了晚明对外贸易的辉煌。正如全汉异所说:中国的丝织工业,因为具有长期发展的历史背景,技术比较先进,成本比较低廉,产品比较丰富,故各种产品能够远渡太平洋,在西属美洲市场上大量廉价出卖,连原来在那里独霸市场的西班牙丝织品也要大受威胁。

——摘编自樊树志著《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   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揭开,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辉煌!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如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毫无疑问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这是值得探究的历史课题,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在欧洲工业革命发生以前,中国江南的经济水平是领先于欧洲的,至少并不比欧洲落后。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大变局”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明大变局”对江南地区产生的重大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振兴商务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1902,清廷颁发上谕,中明“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自应及时振兴”,并责成各督抚“各就地方情形,详筹办理”。清廷连续颁布具体措施:参酌各国通行律例,制订保护和发展工矿、铁路和商务等实业的律例,做到以法振兴农工商务,有法可恃,有法可依。19039,设立商部,掌管商务、工矿、铁路、电、银行、货币、农桑、富牧等事务,并把以前的路矿总局主管的路矿事务并入商部;饬令各省设立路矿、农务、工艺各项公司,力行保商之政。1904,商部颁布《商人通例》《商会简明章程》《公司律》。19051,设立商标局、劝工陈列所和矿政抽查局,颁布《奖励公司章程》《商标注册章程》《重订开矿暂行章程》等。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政府振兴商务采取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政府上述举措的意义。
4 . 提到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二渡”等字眼经常映入眼帘,下列描述最能概括以上主题的是
A.国家的繁荣和统一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民族融合D.近代的前夜与危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1)指出材料一中“天”的含义,概括材料的共同观点。

材料二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董仲舒《春秋繁露》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据此分析“天”的作用。
2021-11-1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实验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西汉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科学文化的传入,开启了中国传统的天文学、数学与地理学向近代科学的演进,促进了中国士大夫阶层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变。明末,社会危机加剧,士大夫阶层开始对空谈心性的理学进行反省与批判。西方科学文化的传入,不仅丰富了士大夫们的知识,开拓了其视野,而且促进了其向经世致用理念的嬗变,为清代朴学的发展准备了条件。西学的传入,还冲击了“华夏中心”和“用夏变夷”的传统观念,促使士大夫阶层开始面向世界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材料二   徐光启等人认为西方科学以数学为基础,由“数”达“理”的形式逻辑方法是西方科学优越性的根本所在。……他们迫切希望能借助“远西奇器”来解决明朝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于民生财计大有利益”。宋应星提出“穷究试验”“凡事皆须试验而后详之”的实学思想,他认为任何科学知识都要亲身实践,以达到知行合一。

——摘编自施威、王思明《晚明学人的科学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学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末期科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021-11-03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曹操以陈群为尚书,创设“选官”制。根据家庭出身和本人才能优劣分为九个等级,按等级推举为官。迨及晋代统一天下,以迄于南北朝,都采用此制。此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评定,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宋朝开国不久,太祖赵匡胤即开科取士,初步莫定了宋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宋史选举志》说:“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除武举稍晚外,其他各科均在北宋之初已恢复起来。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宋朝的科举考试,与前代有所不同:一是取消了“公荐”和“纳公卷”;二是创立“糊名”和“誊录”之法。宋代科举制度为朝廷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从曹魏到唐朝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科举制的特点。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虽然胜利了,但布尔什维克接手的却是一个在战争中千疮百孔的国家。一方面,由于沙俄长期的对外战争,国民经济濒临崩溃,民不聊生,厌战情绪遍布苏俄大地。另一方面,作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缔造者,列宁意识到社会主义当前的使命是通过解放生产力实现快速发展,当务之急不是搞“世界革命”,而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

——摘编自陆聂海《在矛盾中和平发展——列宁外交思维的文本考察与当代价值》

材料二   日寇投降后,我军歼灭了大量敌伪军,扩大了解放区,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在与国民党政府谈判期间,我军自动撤出了皖南、苏南等解放区,撤销了人民政权。“这有利于击破国民党的内战阴谋,取得国内外广大中间分子的同情”,“这样既可以巩固北方解放区;又可使这些部队在内战一旦爆发后,不致孤悬敌后,被敌人吃掉”。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解放区的扩大,先后成立了几个大行政区,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在城市设立军事管制委员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全国政权已提上了日程。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的首要任务及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斗争,并分析其意义。
10 . 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各阶级为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年,中国以“陈腐世界的道义原则”对抗英国“现代的社会”,最终英国的大炮轰掉了千年以来中国皇帝的权威。至咸同年间(1851-1875年),面对“发捻交乘”的“心腹之宴”,俄国“蚕食上国之志”带来的“肘腋之患”,英国“志在通商”带来的“肢体之患”,“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的洋货之患,清政府举步唯艰,著名学者辜鸿铭曾形容“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着)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等

材料二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犹如“一丛病之躯”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在探索国家出路上进行了哪些实践?他们的实践有何局限性?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是如何思考国家出路的?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