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边倒”外交政策给中国带来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向中国提供贷款、派遣专家、提供大量技术资料以及培养一大批建设人才等经济援助举措,对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由于有苏联作后盾,新中国更拥有力量来消灭旧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遗产,并进行新的国家建设和社会改造,以应对来自国内外对中国革命的种种威胁。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以后,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国关系迅猛发展。

——摘编自张梅红《浅析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展开,争取一个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越来越成为全党的共识,党中央开始对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首先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科学判断,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重要论断,同时主张世界上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富贫、强弱一律平等,各国的事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去管,世界上的事应由各国协商解决。中国决不称霸,也坚决反对来自任何方面和以任何形式出现的霸权主义。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也决不同它们任何一方结盟。中国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

——摘编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时期,北方大量人口南迁,促使孙吴开发荒地,普遍屯田,江南大量荆棘遍野的土地得以开垦。孙吴势力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南广大地区,人口构成基本上为北方南渡移民和山越土著居民。华夏民族与山越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为东南地区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同时,江南粮食单产有较大提高,钟离牧有田二十亩,年获六十斛米。三国两晋时,京口、建业、武昌已并列成为江南地区的重要商业城镇。城市的增多促进了商品贸易的繁荣。三国时期户口大量流入江南地区,已拉开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

——摘编自马强《论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口下降与迁移》

材料二   宋代以降,北方气候日趋寒冷,导致北方农作物大受影响,气候变冷使生长期缩短,北方复种指数处于较低水平,即便有品种、技术的改进,仍只能维持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方自唐以来双季稻轮作及稻麦复种发展的趋势未受到气候变冷的太大阻遏。在气温降低、雨量减少的双重作用下,北方单位面积产量明显下降。南方气温变幅小,雨量仍充足,加上其他有利条件,亩产反而有所提高。间接影响了手工业发展,进而波及商业;南方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所受波及较小。这一气候变化进程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

——摘编自郑学檬、陈衍德《略论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时期南方社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重心南移”提炼一个观点,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观点,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吸取秦汉至唐宋等朝边疆统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元朝在地方行省管理体制下,对“内属”“归附”的少数民族或部落酋长或首领封以官爵,使其代表国家间接统治原有领地和民众,将少数民族首领整合进国家职官体系、各族土民整合为国家民众,强化元朝的国家权威和民众的国家认同。即“稍与约束,定征徭差发之法,皆因其俗,使附辑诸蛮,谨守疆土,修职贡,供征调,有相仇者疏上,听命于天子”。元朝先后在西南等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设置大小土司数百家,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等省。

——摘编自彭福荣、刘译蔓《国家整合视野下的元朝土司制度》

材料二   清朝初年,中央政府无暇顾及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雍正帝即位后,深知土司危害,“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每于所属土民多端科派,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倍蓰。”同时,土司间、土司内部经常发生斗争,给土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伤。土民强烈要求摆脱落后的、残酷的土司制度。在政权稳定后,他以坚定的决心使改土归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张琦《浅论清初云南的改土归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土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在洋务派官僚的主持下,清政府在19世纪6090年代的30余年里,建立了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拥有近代装备的陆海军,兴办了某些近代化的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掌握一定科学技术和技能的各类人才,翻译介绍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书籍和某些社会政治学说等。它在倡导学习西方,反对封建顽固思想的斗争中起了进步的积极作用;甲午战争后,它继续抱残守缺,反对变革中国封建社会之“体”,成为一种落后、保守的思想,使由洋务运动开始的中国近代化运动丧失了继续前进的可能。

——摘编自何继龄《洋务思想双重作用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中国之法,非不变也,中兴以后,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不一而足,然屡见败衄,莫克振救。”皆因其“变法不知本原”之故。洋务派仅知效仿西方之“军兵炮械”,而不问其政,不闻其学,不知其俗,只知举西人之事,却不明西人之学,仅袭西学皮毛,而不知其精义。梁提出中学、西学并重的学术主张。他说:“要之舍西学而言中学者,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

——摘编自刘振岚《梁启超对洋务派的批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批判洋务思想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吴慧《从商税看北宋的商品经济》等

材料二   下表为宋真宗天禧年间代表性年份的财政收支状况

天禧五年(1021年)财政收支表
品类收入支出单位单价(文/X)
29812974万贯770
粮(五谷)29833458万石400
l1514268万匹1000
306130万匹200
30003458万束20
丝棉23162013万两75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单位盈余
汇总640810633万贯4225

——据李伟国《宋代财政和文献考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真宗天禧年间政府财政税收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真宗天禧年间政府财政税收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2023-11-16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含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华夏族群扎根的中原地区乃是天下文明中心,中原以外的其他部族,茹毛饮血,按方位分别称之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与“礼”是其核心内容,其中“礼”作为礼法制度,上以治国,下以规定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孔子在判断华、“夷”之区别时,主要以是否遵从周王朝的礼制文化为准则。凡是遵从周王朝礼制文化者为华,有违者则为“夷”、为“狄”。《论语·宪问》中孔子指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摘编自王建旭《孔子的华夷观与华夏文化自信》

材料二   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下诏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又言“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缓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后世李隆基总结为:“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唐朝打败突厥之后,唐太宗尊重突厥人的社会组织和生活习惯,突厥人的原各级官僚制度一应保存。唐太宗征服回纥各部之后,册封回纥各部首领为王,回纥各部作为藩属国定期上贡唐朝廷,唐太宗由此被回纥各部尊为“天可汗”。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华夷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民族观念有何不同及其不同的原因。
2023-11-1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含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只是提出无产阶级将用暴力去推翻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还未讲到如何对待旧国家机器的问题。在总结1848年六月革命的教训中则提出了“打碎”的思想。通过1848年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看到,农民在大陆所有国家中还占着人口的多数,并且短时间也不会成为少数,所有争夺统治权的阶级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农民的态度。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提出了工农联盟的思想,……并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做出了新估价。

——摘编自丁云本《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历史发展》

材料二(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开始主导欧洲和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整个19世纪,社会主义政党发展迅速。政党、工会组织、报纸以及教育团体都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奔走呼号。

——摘编自【美】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750年至今)

材料三 在第二国际的影响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向宽广方向发展,已冲出了欧美地区,广泛渗入到拉丁美洲、大洋洲和亚洲。在这些地区,工人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政党和组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国际与中国也发生了联系和交往。梁启超和孙中山还曾赴美英等国访问,考察了解当地的工运情况,开阔了眼界。孙中山从第二国际文献及活动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用社会主义理论充实、完善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并为中国革命争取到了第二国际的宝贵支持。在此期间,社会主义思想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志士仁人和革命家在第二国际的影响下,开始从一个新的高度考虑中国革命的问题。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特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023-07-03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101日新中国宣告诞生为标志,新中国财政随之建立起来。在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管理机构并建立统一的财政制度的同时,面对当时饱经战火摧残、几乎处于崩溃边缘的国民经济,财政主要担负了两个方面的任务:筹集并支付巨额的军政费用,以消灭残余敌对势力、接收旧政权的人员和维持新政权的运转:治理通货膨胀和整顿生产生活秩序,尽快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中央政府通过推出统一财经工作、平衡财政收支、稳定物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国民经济的恢复、政权的巩固以及各方面的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从而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中共中央的财税改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高培勇《新中国财税体制的演进历程、历史逻辑及时代潮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财税改革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财税改革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宪法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也是最长寿的成文宪法,至今依然是美国的根本法,它的成功与制宪时的激烈辩论以及制宪会议的费时和艰难性有密切关系。在奴隶制问题上实行一国两制,这是在当时条件下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其他一些棘手问题上制宪者们也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做一些让步或妥协。此外在一些暂时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上,制宪者们还采取避重就轻的方法。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是对传统欧洲混合政府分权理论的一种极有创意性的改进。美国宪法虽然继承了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政治理论,但这部宪法是欧洲政治理论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摘编自杨薇《1787年美国宪法的形成及启示》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我国宪法史和宪政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展示着我国民族资产阶级构建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宪政体制的美好期望。然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民初有宪法而无宪政,有法制而无法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受挫究根溯源是由于它的制定和实施指导理念在学理上出现了偏差和失误,概而言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者犯了因人立法思维和法律工具主义思维的错误。妥善处理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关系是现代宪政关注的重难点,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民国初年动荡的时局中很难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摘编自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在经过艰苦卓绝的28年的革命战争后,终于推翻了国民政府,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基本政治制度。此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全国人民探索这条道路,尽管其间历经曲折,但也取得了丰富经验和重要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问题,不仅着力解决好制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而且考虑解决好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现代化问题,不断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摘编自刘旺洪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民主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近代和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三公九卿的衙门在宫外,叫府或寺,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正规中央也叫外朝。皇帝为了方便处理政务,皇宫内部也有一些办公机构,叫台或阁,比较有名的是尚书台和兰台。汉武帝统治期间,朝廷还用加官的方式,不拘一格任用人才,提拔一些资历浅、有能力的人,令其入宫办事。加官比较有名的有侍中、中常侍、给事中等。这些加官和台阁大权在握,形成事实上的决策中心,即“中朝”(或称“内朝”)。三公九抑离皇帝较远,主要是执行政策和管理事务。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摘编自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说明汉武帝时期中朝和外朝的权限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三省职责分工,并简评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