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4 道试题
1 . 《东坡志林》中有一则生动的事例:“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说明当时
A.官方哲学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B.正统观念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
C.三国故事最受统治阶级的推崇D.小说成为传播市民文化的载体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没有认识到儒学的价值,把儒学列为禁绝传播的学说之一。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材料四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1)根据材料一,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秦始皇为“把儒学列为禁绝传播的学说之一”采取了什么措施?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汉武帝是怎样实施的?
(4)根据材料四,你认为现代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美关系不仅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大国关系,也是具有广泛世界影响的双边关系。对中美关系的研究始于19世纪20年代,最初目光聚集在对华航海贸易上。

材料一 中国的丝绸、瓷器、棉布和茶叶早已吸引着北美十三州的人民,特别是茶叶贸易,更激发了十三州人民的反英独立运动。……1784年,美国在建国后派出第一艘开往东方的商船“阿特莱”号,目的是用它满载的人参去换取双倍价值的中国新鲜茶叶。同年,美国商人罗伯特·莫理斯和丹涅尔·巴驾联合打造了一艘名叫“中国皇后”号的360吨的木帆船,从纽约启程,横渡大西洋,绕过好望角,经过188天航行,最终驶进了珠江,停靠在广州南郊黄埔港。美国商人在广州将带来的人参、羽纱、毛皮、铅和棉花抛售一空,然后收购茶叶、丝绸、瓷器、南京土布和无数惹人喜爱的商品。“中国皇后”号从广州装载的中国货共有4498担,其中红茶2460担,绿茶562担,占了全部货物的三分之二。其余的货物有土布24匹,瓷器96担,丝绸490匹,肉桂21担,还有黑胡椒、银器、漆器、牙雕、丝手套和服装,总共值银71767两。这些中国商品对美国人展现了一个新天地,预示了将在美国社会上掀起一股比欧洲大陆已经晚了许多的中国热。航行进行顺利,商业上更是十分成功,为投资者获取了相当于总投资额四分之一的利润,获取净利30727美元。新英格兰商人从此喜出望外,赛伦、波士顿、普罗维登斯、纽约、费城的商船相继开赴广州,迎来了美国商船开展中国贸易的热潮。……到1803年,美国对华贸易总值不但凌驾于英国之上,而且超过了欧陆国家对华贸易的总和。

——摘编自《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由于独立后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农业国,没有工业品可供出口,因此中国在早期的中美贸易中一直享有顺差,美商主要用白银支付逆差,从而使中国得到相当多的硬通货。为缩小贸易逆差,美商从19世纪初开始,也紧随英国鸦片商向中国走私鸦片。

第二次美英战争后,美国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的道路,对华商品贸易中的本国工业品逐渐增加。1826年,美国开始对华输出自产棉布,约值1.5万元;1835年,输往中国的美国棉布已价值17万元;1838年更增至50万元,该年度美商在华贩卖的英国和欧洲的棉布价值只有2.5万元。

——摘编自金卫星著《中美关系史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美贸易初期发展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初美国对华贸易呈现的新变化,简析产生变化的历史原因和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学者认为,成书于明代的《三言二拍》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体现了儒雅与世俗互摄互涵的中和审美理念。据此可知,《三言二拍》
A.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C.说明社会主流思想已经发生变异D.表明传统儒家观念根深蒂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王夫之主张生和义的统一,强调志节对人生的意义,认为人既要“珍生”又要“贵义”,轻视生命生活是不行的,但人的生命生活不依据道德准则也没有价值。他认为物质生活欲求是“人之大共”,“有欲斯有理”,道德不过是调整人们欲求,使之合理的准则。这种认识(  )
A.体现了“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
B.具有反封建主义的启蒙思想因素
C.是朱熹“理气”思想的继承发展
D.打破了程朱理学的正统思想地位
6 . 在价值层面上,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经济的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经济转型加速思想近代化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与母体。在长达七八百年的选官过程中,察举制曾经有“以德取人” “以能取人”“以文取人”“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等等因素作用其间,结果则是以“以文取人”为主导的原则、标准和方法。最终成了定局,发展成为科举制。

——摘编自安妹《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理性行政的必然》

材料二 在传统社会中,个人只有置于家庭、社会的体系中,以其在血脉延续、功绩建立、角色扮 演等方面的成就,才能获得来自外界的认同,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个人价值取决于其 对于家庭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则被描述为“孝”。作为维持个人与家庭之间关系的核心价值, 科举制为“孝”创造了表达空间。踏入科场的人所追求的绝不仅仅是一己的荣耀,他同时也背负着光耀门楣的重任。

——摘编自纪莺莺《明清科举制的社会整合功能关——以社会流动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察举制到科举制选官标准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的价值。
8 . 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B.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2020-01-01更新 | 1229次组卷 | 80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西人文精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各自的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中西人文精神仍熠熠生辉。

材料一   中国古代,作为国家主流思想的正统儒学,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现世。人类一切活动,均以人类自身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完善为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依赖人类自己。正统儒家否定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崇拜或信仰,坚持依靠人类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方面,强调从人的本性与特征出发,构建有效的规范体系与管理机制,特别注重在精神引导方面,根据人性的善恶,确定道德的主导作用。

——摘自朱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

材料二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启蒙思潮首倡人文主义,也从此奠定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基本传统。从词源说,Humanism(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源于拉丁语Humanitas(人文的),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意识形态、等级制度和宗教神学。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把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出现了天赋人权论,认为人的平等、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是被君主制国家剥夺通过暴力革命来夺回它们。人本主义成为为资产阶级革命张目的政治口号。

——摘自王寒松《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材料三   西方以强调个体价值为特征的人文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曾经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同时又引发出若干弊端;中国强调社会人格的人文传统,缺乏自发走向现代的动力,却有可能在经过现代诠释以后,为克服某些现代病提供启示。因此,不能简单对西方人文传统或中国人文传统一味褒此贬彼,而只能将它们置于历史进程中加以具体分析,并试图在现代生活实践中探索二者统合的可能性。

——摘自冯天瑜《略论中西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中国古代正统儒学思想中体现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人文主义主张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董仲舒的建议批准以后,……孔子便从诸子百家之中超升出来,变成了东方世界之罗马教皇,而儒家哲学也就变成永恒不变的真理,谁要批判儒家哲学,谁就是名教的罪人,文化的叛逆。

——摘自翦伯赞《秦汉史》

材料二   (北宋)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要》

材料三 清初思想家在许多问题上继续发扬光大了晚明的进步思想,比如王夫之强调天理与人情的协调统一;唐甄继续批判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陈子龙编《明经世文编》意在提醒士人对国计民生的注意;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都是这种精神指导下的成果。……这殷实学思潮直接引发了清代中叶的朴学学术,并且间接开启了近代中国学术的科学精神。

——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建议”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理学的社会价值。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的“实学思潮”出现的背景。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