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1 道试题
1 . 如表反映了唐代以来江南地区每市亩水稻种植中的人工投入情况,据此可知(     
时间每市亩水稻种植中投入的人工数
唐代后期11.9
明代后期与清代前中期9.78—14.13
1936年13.75
1941年11.25
A.人地矛盾日益严重B.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农业发展比较缓慢D.土地兼并限制技术进步
2023-12-2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史记》记载骠骑将军霍去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蹴鞠,事多此类。”《盐铁论》记载,贵人之家“蹋鞠斗鸡”,一般百姓也“康庄驰逐,穷巷蹋鞠”。刘向的《别录》也记载,每年寒食节,人们成群结队到郊外踢球,即所谓的“寒食蹴鞠”。据此可知,汉代蹴鞠(     
A.推动军事力量增强B.促进民族精神的形成
C.成为主要娱乐方式D.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023-12-2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1970年12月,由日本各党派和无党派议员组成的“促进恢复日中邦交议员联盟”和由公明党发起的“日中邦交正常化国民协议会”相继成立;1971年2月,日本各界著名人士又发起组织了“恢复日中邦交国民议会”。这说明(     
A.中日关系正常化存在社会基础B.日本政府积极改善与中国关系
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D.日本党派政治的特征较为明显
2023-12-2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A.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D.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2023-12-2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由“民族”与“中华”构成的复合词“中华民族”既有深邃的历史渊源,又有其形成的特定历史与文化背景。

材料一   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边疆各族大规模内迁,与诸夏杂处,春秋时期,秦、楚因杂用夷狄之礼被中原诸国视为夷狄。战国时期,内迁至中原的各族已经与诸夏融合,秦、楚不仅与其他诸夏并列,且因势大境广而有统一诸夏之势。秦汉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是汉疆域广阔,汉人与边疆各民族杂处日益发展,边疆各族开始称内地人为“秦人”“汉人”,而汉人也以当朝国名自称“汉人”。至此,“汉人”已具有民族称谓的性质。

——摘编自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   “中华”一词诞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较早出现的“中华”意近“中原”。北齐魏收撰《魏书·礼志》:“下迄魏晋,赵秦二燕,虽地处中华,德祚微浅”。到唐代,“中华”成为常用词,唐高宗永徽年间撰定的《唐律疏议》卷三为其下定义:“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

——摘编自冯天瑜、聂长顺《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

材料三   “中华民族”一词初出晚清,抗日战争时期则是“中华民族”理念深入人心的重要阶段。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含义逐步确定为中国诸族之总称,对内强调民族平等,对外力争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高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939年,历史学家顾颉刚在昆明《益世报·边疆(周刊)》上发表《“中国本部”之名亟应废弃》,引发“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

——摘编自冯天瑜、聂长顺《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华夏族”在西周到秦汉的演进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一词在魏晋至唐朝之间内涵所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族”一词含义的确定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意义。
2023-12-29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两汉时期,经学享有“国宪”地位,士人“咸资经术”;“三纲五常”提出,名教定型。而魏晋时期,经学式微,“汉师拘虚迂阔之义,已为世人所厌”“公卿士庶,罕通经业”;名教出现危机,甚至有人批判名教“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这反映出(     
A.儒学已经丧失正统地位B.佛教道教盛行取代儒学
C.儒学理论全面陷入困境D.社会动荡引发儒学危机
2023-12-2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宋人笔记中记录了一则唐代科举趣事,“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曰天荒解。刘蜕舍人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时任荆南节度使崔铉特地奖励他高达七十万贯钱的助学金,号称“破天荒钱”。“破天荒”一词的由来可以推知唐代(     
A.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B.门阀贵族统治的彻底瓦解
C.节度使态度制约文教水平D.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2023-12-2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如表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变化情况。分析该表,可以推知(     
年份农业劳动者占
社会劳动者的比重
农业总产值占
社会总产值的比重
农村及其加工品占
出口总额的比重
195283.545.482.1
195781.233.571.6
A.社会主义工业迅速发展B.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C.农业生产在曲折中发展D.对外贸易改善国内需求
2023-12-29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们的成就有目共睹:兵工厂在我们的城市和港口建立起来;矿山得以开发;电报线网络连接国内各省和京城;悬挂中国国旗的轮船在沿海和内河的航道上进行贸易往来。

——摘编自(晚清驻法外交官)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

材料二   自轮船通行江海,东南舟车多已经失业。现在津通失业之民,以车为生者约一万人,以船为生者约三万人,以行店负贩为生者约二万人……铁路开通之后,此项人等作何安置……今之谋国者,第之外洋之利,而不知所夺者止为中国穷民之利。

——摘编自《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礼部尚书奎润等奏》

材料三   (李鸿章)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1901年)

材料四   (洋务派是)经外国侵略者改造适合镇压太平天国的新封建军阀……(洋务运动直接后果)加深殖民地化。

——摘编自范文澜(延安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中国近代史》(1947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洋务运动的看法为什么大相径庭?如果把材料一、二作为研究洋务运动的证据,使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材料三和材料四对洋务运动存在不同的解释。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史实,对“洋务运动的不同解释”做出解释。
2023-12-2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如表是一些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以下材料可以看出几位学者都认为辛亥革命(     
观点出处
辛亥革命开创的政治、经济生活新局面是中国共产党得以产生发育的社会条件。郑艳凤《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初步传播,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列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吴建红《不同视角下辛亥革命史教育价值刍议》
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准备和培养了干部,教育和锻炼了群众。卢淦明、李俊宏《浅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贡献》
A.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任务B.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前后相继
C.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特点D.最早在中国传播了马列主义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