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旧社会伦理道德的心理惯性依然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阻碍因素。但是,受五四运动前后急剧动荡社会现实的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主流社会心理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助推因素。

——改编自《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社会心理分析及其启示》

材料二   纵观整个抗战时期,国人对战争前途走向的认知,既非从始至终都存有必胜信念,也非一直悲观失望,而是随战争形势起落,几经变化。193810月后受战争形势影响,悲观情绪不断滋长,抗战必胜的信心与此前相比明显下降。……194325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令)我们愉快的是百年的锁链已开始解除,我们更能挺起胸,昂起头,以更充沛的精神抗战到底。”

——改编自《抗日战争转机与社会心理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前后社会心理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1938年相比,1943年国民重拾抗战信心的主要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为了获得美国更大的支持与援助,和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条约表面上双方享有对等权利,而实际上通过条约全中国领土均向美国开放。条约签订后,美国商品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仅1948年上半年内,平津两市民营工厂倒闭十分之七、八;青岛七百余家民营工厂几乎全部歇业;上海剩下的三千余家较大的工厂,开工率仅及平时的百分之二十。同时期,轻工业产量比抗战前约减少百分之三十,重工业约减少百分之七十。

——摘自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建国后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变化表

时间对华管制政策备注
1949允许非战略物资出口,禁止军事物资出口新中国刚成立
1950实行全面禁运朝鲜战争爆发
1952扩大对中国禁运,中美贸易冻结巴黎统筹中国委员会(输出管制统筹)成立
1969贸易解禁,允许非战略物资的贸易尼克松执政
1972允许非战略物资出口,享受偏向性优惠《上海公报》发表
1980原则上可获得军民两用技术苏联入侵阿富汗
1983将中国提升为“友好非盟国”待遇,基本取消对华输出管制里根执政

——据姜辉《美国出口管制政策与我国技术引进路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签订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阶段性变化及其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秦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学得以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发展演变历程的认识。
2022-11-2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艺术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进入民国后,各省军阀割据,竞相自放县长。县长任用漫无标准,副官、马弁当县长者比比皆是,且唯省令是从,地位十分低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8年拟订《县长考试暂行条例》,由中央派官员前往各省举行县长考试,以此选拔县长。但由于考试形式和内容仍是变相的科举考试,使得考试及格者往往难以胜任县长职务,再加上国家对县长任用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各省自行其是,从而导致考取县长的实际录用率非常低。19296月,国民政府制定《县组织法》,规定县长人选由各省民政厅长提出合格人员2-3名,经省政府择一代理,再由省政府将其履历书送至内政部审查合格后,由国民政府正式任命。这实际上将县长的初选权委托于民政厅长一人之手,难免滥用职权,任用私亲,甚至以县缺为聚敛的工具。于是每一次民政厅长的更替,必然出现一次县长大换班。在任县长随时有解职之虞,因而无日不在打算失业后的生活出路,小则收受贿赂,大则贪污公款,基层吏治自然日滥。

——摘编自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改革县长选拔方式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县长选拔方式改革失败的原因。
2022-03-10更新 | 109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欧洲与中国间文化交流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作为落后一方的中国向作为先进一方的欧洲学习的进程。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就中国方面而言,就不简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对于欧洲文化的注意力,渐渐便转移到了探讨如何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构成进行改造上。

——摘编自林延清、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   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三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初推行分封制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020-12-21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城、镇等皆有使职专领,都有兵力配备。唐王朝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如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1941年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通过了《边疆施政纲要》,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国民党政府在边疆治理上都不注重族际治理,而是采取区域治理的方式,从而逐步构建起一个区域主义取向的边疆治理架构,取代了长期存在的族际主义取向的边疆治理架构。但是,国民党政府在边疆治理方面没有什么大的建树。

——摘编自周平《我国的边疆治理研究》

材料三   中国边疆治理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治理边疆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党的十九大为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边疆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方式,为我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政治遵循。

——摘编自邢广程《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新思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边疆治理成效有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代边疆治理的积极影响。
2020-09-09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医学自成体系。伴随着中华文化在东亚地区影响力的扩大,外国来华使团在回国时带走了大量的医学书籍和药物,甚至延请名医传医授道,效法我国建立了医事制度。郑和七下西洋,随船医生也与所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的人民进行交流,用中国的医术治病救人,并带回一些药材,丰富了中医药的内涵。中医还随着个体行医、旅行、商贸等途径对外传播。除了中外的直接交流外,中医药还经由第三国外传,惠及了更多国家的民众,获得了更多国家人民的认可。

                              ——摘编自朱建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外传历史、途径与海外发展》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通商,西医亦随之传入。西方教会设立医院,招收华人学徒,兴办医学校,发行中文报刊以及翻译西方医学书籍等。西医由于自身的优势,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在这种背景下,李鸿章创办了北洋医学堂,成为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官方西医学校,培养了最早的一批西医专业人才。面对西医西药的传入,名医张锡纯主张把中西医汇通思想应用于临床,中西药物并用,产生重大影响。经施今墨、程价三等名医的不断努力,天津中医药界交融互通中西医,创造了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派,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危重病等方面结出了硕果。

——摘编自谢敬《近代天津的中西医交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学外传的特点,并简析其广泛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传入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官吏由国王任命。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议会成了最高的权力机关,但录用官员的权力还仍然掌握在国王之手。到19世纪,英国的两党制日益成熟,内阁开始由在竟选中获胜的政党组成,于足竟选中获胜的政党,就把各种官职作为‘胜利果实”进行公开分赃。所以每次执政党的更替,都要引起政府人员的大换班.使政府工作混乱。19世纪70年代后经过多次改革,英国最终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文官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切文官职位的任命,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确立文官功续晋升制度和致仕制度等。但英国法律规定文官不得兼任议员,不得介入党派的政治活动,英国政治体系中另有政务官,是由民选产生或由当选者任命的,有任期限制。由于他们的任职是靠党派关系,有一定的政治背景为依据,所以政务官要随竞选的胜负与内阁共进退。

——摘编自王铭《试论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及其原因》等


材料二
1906年戴泽等上折,建议从反个方面入手重建中央官制:一、此次厘定官制,遵旨为立宪预备,应参仿君主立宪国官制厘定;……三、立宪国通例,俱分立法、行政、司法为三权,各不相侵,互相维持,用意最善,三汉分立而君主大权统之。现在议院遽难成立,先从行政、司法厘定,当采君主立宪国制度,以仰合大权统于朝廷的谕旨,但清政府借改革官制之机收拢地方督抚之权,迫使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张之洞内调军机大臣,实际是明升暗降。1911年,清政府设立立宪责任内阁,在内阁所有13名成员中,满族共九人,且七人为皇族。清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清政府在丙午官制改革前后,调整了行政格局,形成新旧共11个部。就设立这些部门的指导思想,美国学者陈锦江曾指出:“(清政府)对新部的要求是很明确的,即肯定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

——摘编自钧方安《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英国官制变化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官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016-12-28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42次组卷 | 33卷引用:重庆市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